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历来肝胆照人。诗人[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官湖南提刑、知赣州[江西赣州市]、宋恭帝德祜元年[1275]元兵渡江,他奉命起兵勤王。任右丞相时,出使元军被拘,脱险后至福建重新募集将士,攻江西,恢复州县多处。最后终因众寡悬殊,于1278年12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翌年10月押赴元大都北京,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初九日英勇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
英雄之死,天地同悼!王炎午[1252—1324]生祭文天祥的史实曾见诸不少报端,然而文天祥写给王氏的《谢祭文》则鲜为人知。周英才先生在搜集王炎午有关史料时,王氏后裔、江西王恒昌君提供一份文天祥撰《谢王炎午生祭文》抄本。其事情经过及祭文如录 ---
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京首都临安,宋室王朝危在旦夕。文天祥挺身而出,就任右丞相兼枢密史,举兵抗敌。文天祥的挚友王炎午亦投笔从戎,变卖家产以充军饷,与文天祥并肩抗元。
1278年12月文天祥被俘,次年10月被押赴京。王炎午深感凶多吉少,遂挥泪撰写了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文中盛赞文天祥“功业巍巍,大节无愧”。王氏将《生祭文》誊写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自赣州、吉安、榉树、南昌沿途张贴于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诸醒目处。终于,文天祥在南昌赣江码头看到了这份《生祭文丞相文》。
文天祥看罢没有署名的《生祭文》,暗忖其内容、体气、字迹,断定:“非王君莫属”。至京,文天祥为感谢挚友的信任和殷情期待,在狱中做了一篇300多字的《谢王炎午生祭文》。英雄就义后,其夫人欧阳氏和战友张于载等人,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谢祭文》。后来,王炎午将此文收入自己的著述《吾文藁》中。该书虽已不存,但王氏后裔手抄件仍在,全文是这样的:
头戴南冠/身移北地/前拥健儿/后围骁骑/三匝兵戈/以防不意/余自岩岩/浩然正气/宿路眠霜/随缘是寄/古驿长亭/倦行少憩/忽见鸿章/向余生祭/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到处见之/俾予详味/零丁洋畔/乍一读而伤神/惶恐滩头/经三复而陨涕/细思作者/知是何人/端研体气/必属王君/非王君无此伟业/非王君无此奇文/非王君莫能勉我/赴沸汤而尽节/非王君莫能励我/蹈白刃而安身/叠叠千言/洒尽啼鹃之血//洋洋百转/销余蜀魄之魂/义昭日月/气塞乾坤/药石投遥/良友无愧为敌友/复亡莫救/罪臣岂得号忠臣/呜呼已矣/万事皆非/旧家燕子/将傍谁飞/余生何恋/视死如归/还斯正气/宇宙相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君祭余兮/余谢君文/成搔首语/高冥寸心/愿借风吹去/化作苌弘墓上云。
英雄《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天祥所处的时代,是昏君当道,奸臣弄权,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的时代。开庆初(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四明以避敌锋。天祥针对这个逃跑误国的建议,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咸淳六年(1270),奸相贾似道托病辞官,以要挟朝廷。天祥在所草拟的制诰中,义正辞严地裁责之,因此遭到罢斥。九年(1273),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元军大举南下,进逼临安。天祥臬亭山谈判,见蒙古军统帅伯颜,晓以和战利害。伯颜初以危言折之,后见天祥胆识惊人,大义凛然,不敢杀他,也不敢放他,便把他拘留起来 ,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敌派汉奸吴浚来劝降,天祥当即将吴处斩。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免。祥光元扑(1278),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天祥抵粤后,继续坚持抗元。同年十二月,在海丰县北五坡岭遭元兵袭击,被俘。天祥吞脑子(冰片),不死。元将张弘范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召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弘范再三强迫他,乃书《过 零丁洋》诗与之。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路上绝食八日,不死。元朝想利用天祥来笼络人心,请天祥为宰相,均遭拒绝。天祥被囚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
请读诗人《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深/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
英雄千古,诗人千古!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历来肝胆照人。诗人[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官湖南提刑、知赣州[江西赣州市]、宋恭帝德祜元年[1275]元兵渡江,他奉命起兵勤王。任右丞相时,出使元军被拘,脱险后至福建重新募集将士,攻江西,恢复州县多处。最后终因众寡悬殊,于1278年12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翌年10月押赴元大都北京,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初九日英勇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
英雄之死,天地同悼!王炎午[1252—1324]生祭文天祥的史实曾见诸不少报端,然而文天祥写给王氏的《谢祭文》则鲜为人知。周英才先生在搜集王炎午有关史料时,王氏后裔、江西王恒昌君提供一份文天祥撰《谢王炎午生祭文》抄本。其事情经过及祭文如录 ---
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京首都临安,宋室王朝危在旦夕。文天祥挺身而出,就任右丞相兼枢密史,举兵抗敌。文天祥的挚友王炎午亦投笔从戎,变卖家产以充军饷,与文天祥并肩抗元。
1278年12月文天祥被俘,次年10月被押赴京。王炎午深感凶多吉少,遂挥泪撰写了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文中盛赞文天祥“功业巍巍,大节无愧”。王氏将《生祭文》誊写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自赣州、吉安、榉树、南昌沿途张贴于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诸醒目处。终于,文天祥在南昌赣江码头看到了这份《生祭文丞相文》。
文天祥看罢没有署名的《生祭文》,暗忖其内容、体气、字迹,断定:“非王君莫属”。至京,文天祥为感谢挚友的信任和殷情期待,在狱中做了一篇300多字的《谢王炎午生祭文》。英雄就义后,其夫人欧阳氏和战友张于载等人,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谢祭文》。后来,王炎午将此文收入自己的著述《吾文藁》中。该书虽已不存,但王氏后裔手抄件仍在,全文是这样的:
头戴南冠/身移北地/前拥健儿/后围骁骑/三匝兵戈/以防不意/余自岩岩/浩然正气/宿路眠霜/随缘是寄/古驿长亭/倦行少憩/忽见鸿章/向余生祭/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到处见之/俾予详味/零丁洋畔/乍一读而伤神/惶恐滩头/经三复而陨涕/细思作者/知是何人/端研体气/必属王君/非王君无此伟业/非王君无此奇文/非王君莫能勉我/赴沸汤而尽节/非王君莫能励我/蹈白刃而安身/叠叠千言/洒尽啼鹃之血//洋洋百转/销余蜀魄之魂/义昭日月/气塞乾坤/药石投遥/良友无愧为敌友/复亡莫救/罪臣岂得号忠臣/呜呼已矣/万事皆非/旧家燕子/将傍谁飞/余生何恋/视死如归/还斯正气/宇宙相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君祭余兮/余谢君文/成搔首语/高冥寸心/愿借风吹去/化作苌弘墓上云。
英雄《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天祥所处的时代,是昏君当道,奸臣弄权,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的时代。开庆初(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四明以避敌锋。天祥针对这个逃跑误国的建议,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咸淳六年(1270),奸相贾似道托病辞官,以要挟朝廷。天祥在所草拟的制诰中,义正辞严地裁责之,因此遭到罢斥。九年(1273),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元军大举南下,进逼临安。天祥臬亭山谈判,见蒙古军统帅伯颜,晓以和战利害。伯颜初以危言折之,后见天祥胆识惊人,大义凛然,不敢杀他,也不敢放他,便把他拘留起来 ,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敌派汉奸吴浚来劝降,天祥当即将吴处斩。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免。祥光元扑(1278),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天祥抵粤后,继续坚持抗元。同年十二月,在海丰县北五坡岭遭元兵袭击,被俘。天祥吞脑子(冰片),不死。元将张弘范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召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弘范再三强迫他,乃书《过 零丁洋》诗与之。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路上绝食八日,不死。元朝想利用天祥来笼络人心,请天祥为宰相,均遭拒绝。天祥被囚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
请读诗人《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深/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
英雄千古,诗人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