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概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早在130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尖锐地指出, 概念上的混乱现象已进入像教育学这样的实践研究领域,“概念的混乱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害的胡思乱想,不再是思维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必要阶段,而成了真正有害的东西”。(〖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序言第6页。)    在课程研究刚刚起步的我国,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至今仍存在着种种迥然不同的理解。为了澄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界同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正如《课程与教学》一文中所述,现有的大多数研究的分析思路大都是从分析“课程”、“教学”这些词汇或术语入手,进而分析这些词汇或术语所指代的客观实在,从而澄清有关的各种认识。然而,这往往并没有使问题变得清晰,有时却使问题变得似乎更加复杂、混沌,使教育实践者们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目前我国兴起了元教育学研究,试图对教育学的理论建构进行反思。然而,由于对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或混乱,由此导致的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混乱,又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模糊与混乱。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分工与划界上存在的诸多看法,根本上源于对课程与教学这对概念在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因此,要探讨清楚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能够在元研究的水平上开展元课程论、元教学论,甚至元教育学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彻底清理。    因此,看似繁琐的概念辨析工作,却是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基石,对于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和知识增长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基础研究工作。    《课程与教学》一文就是沿着“分析实在→赋予实在以名称→分析概念名称”这样一条与平常分析思路不同的路线,通过对教育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分析了作为教育过程要素之一的“课程”的概念,及其与“教学”的关系,并据此探讨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对于课程与教学这对概念的分析,其意义不仅在于便于对话者之间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课程与教学的不同理解,往往反映了对教育领域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思维取向,以及对话者不同的教育观念。    概念是对客观实在所作的概括性的反映,概念对客观实在所作的概括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所指代的客观实在就是概念的外延。每个概念都有至少一个概念名称(是一个词汇或术语),而每个概念名称也不止有一种理解,亦即每个概念名称都对应着不止一个概念。以“课程”为例,“课程”只是一个词汇或术语,对它有多种理解,相应地,它也就对应着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分别就有几种不同的界定,对应着不同的客观实在。    分析概念及其概念名称,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分析某一概念名称(一个词汇或术语)的各种不同理解,即这一概念名称所指代的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思路是从分析词汇或术语入手,进而到分析这一词汇或术语所指代的实在,从而澄清有关的各种认识。另一条思路是从分析客观实在入手,通过将混沌的实在加以分析使之清晰化,进而对分析过的客观实在加以命名,即赋予一定的名称(词汇或术语),或者将分析过的实在与一定的词汇或术语相对应,从而使这些词汇或术语的含义得以澄清。第二种思路是从客观实在、从事物的本源出发而展开分析,与语词发生的过程相一致,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往往也更有利于对问题的澄清。    对“课程”与“教学”这对术语所作的已有分析,大多都是沿着第一条思路展开的,本文试图采用第二种思路。    分析“课程”、“教学”及其相互关系,关键是首先要澄清“课程”的含义。“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教学”的含义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本文首先对“课程”加以分析。    我们知道,“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或组成部分)。但是,教育过程中倒底包含有哪些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中又有哪些属于课程的范畴,却成为问题争论的焦点。由此可见,“课程”这一术语所所指代或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因此,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教育过程这一客观实在及其所包含的诸要素加以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早在130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尖锐地指出, 概念上的混乱现象已进入像教育学这样的实践研究领域,“概念的混乱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害的胡思乱想,不再是思维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必要阶段,而成了真正有害的东西”。(〖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序言第6页。)    在课程研究刚刚起步的我国,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至今仍存在着种种迥然不同的理解。为了澄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界同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正如《课程与教学》一文中所述,现有的大多数研究的分析思路大都是从分析“课程”、“教学”这些词汇或术语入手,进而分析这些词汇或术语所指代的客观实在,从而澄清有关的各种认识。然而,这往往并没有使问题变得清晰,有时却使问题变得似乎更加复杂、混沌,使教育实践者们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目前我国兴起了元教育学研究,试图对教育学的理论建构进行反思。然而,由于对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或混乱,由此导致的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混乱,又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模糊与混乱。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分工与划界上存在的诸多看法,根本上源于对课程与教学这对概念在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因此,要探讨清楚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能够在元研究的水平上开展元课程论、元教学论,甚至元教育学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彻底清理。    因此,看似繁琐的概念辨析工作,却是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基石,对于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和知识增长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基础研究工作。    《课程与教学》一文就是沿着“分析实在→赋予实在以名称→分析概念名称”这样一条与平常分析思路不同的路线,通过对教育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分析了作为教育过程要素之一的“课程”的概念,及其与“教学”的关系,并据此探讨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对于课程与教学这对概念的分析,其意义不仅在于便于对话者之间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课程与教学的不同理解,往往反映了对教育领域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思维取向,以及对话者不同的教育观念。    概念是对客观实在所作的概括性的反映,概念对客观实在所作的概括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所指代的客观实在就是概念的外延。每个概念都有至少一个概念名称(是一个词汇或术语),而每个概念名称也不止有一种理解,亦即每个概念名称都对应着不止一个概念。以“课程”为例,“课程”只是一个词汇或术语,对它有多种理解,相应地,它也就对应着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分别就有几种不同的界定,对应着不同的客观实在。    分析概念及其概念名称,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分析某一概念名称(一个词汇或术语)的各种不同理解,即这一概念名称所指代的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思路是从分析词汇或术语入手,进而到分析这一词汇或术语所指代的实在,从而澄清有关的各种认识。另一条思路是从分析客观实在入手,通过将混沌的实在加以分析使之清晰化,进而对分析过的客观实在加以命名,即赋予一定的名称(词汇或术语),或者将分析过的实在与一定的词汇或术语相对应,从而使这些词汇或术语的含义得以澄清。第二种思路是从客观实在、从事物的本源出发而展开分析,与语词发生的过程相一致,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往往也更有利于对问题的澄清。    对“课程”与“教学”这对术语所作的已有分析,大多都是沿着第一条思路展开的,本文试图采用第二种思路。    分析“课程”、“教学”及其相互关系,关键是首先要澄清“课程”的含义。“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教学”的含义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本文首先对“课程”加以分析。    我们知道,“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或组成部分)。但是,教育过程中倒底包含有哪些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中又有哪些属于课程的范畴,却成为问题争论的焦点。由此可见,“课程”这一术语所所指代或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因此,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教育过程这一客观实在及其所包含的诸要素加以分析。


相关文章

  • 教学大纲参考(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1.知识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熟悉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2.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并创造性的运用课程与教学 ...查看


  •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问题研究
  • 第5卷第6期 2009年12月教育学报JournaIOfEducationaIStudiesV01.5.No.6Dec.2009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问题研究 俞求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程 ...查看


  •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 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查看


  • 高中生物新课程与概念图教学
  • 高中生物新课程与概念图教学 刘画奇 中学生物教学2007,11 北京.黑龙江.吉林.湖南和陕西等五省市于2007年秋季第四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模块多处出现绘制概念图,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一大亮 ...查看


  • 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 物流基础 课程标准 编订:王红艳 审核:张翠花 汽车与物流学院 二〇一四年五月 目 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 ...查看


  • [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3学分,课程学时54,开设一学期. <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对电路理论的学习,使同学掌握 ...查看


  •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作业
  •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背景下概念图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刘海燕 2013115537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 ...查看


  • 微积分大纲
  • <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2011版)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 课程代码:MAT160005T/ MAT160006T 课程名称:微积分(I )/(II ) 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预修课程:初等数学 适用专业:本科经管 ...查看


  • 也谈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王荣生教授商榷
  • 也谈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王荣生教授商榷 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邓维策 收发员把今年第三期的<语文学习>交给我,读到王荣生教授的文章<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哪里--广西观课印象及讨论>,有如鱼鲠在喉,当时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