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

中国教育领军品牌

环球教育辅导讲义-生物和生物圈

一、知识点归纳

(一)认识生物

1. 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生物的营养方式:

自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有机物。包括大多数的绿色植物和少数细菌。

异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以植物或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图1. 鲸呼吸时产生雾状气柱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体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废物,并且将这些废物及时排出体外。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这叫应激性。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应激性。

图2. 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能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练习】气球由小变大、钟乳石慢慢变大、蘑菇由小变大

中国教育领军品牌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并不相同,这就是生物表现出来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7)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拓展】:病毒

病毒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例题】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钟乳石 B 机器人 C 恐龙骨骼 D 含羞草

2、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仙人掌 B 病毒 C 杨树 D 珊瑚

3、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

A 生长和繁殖 B 呼吸 C 生活需要营养 D 新陈代谢

2. 科学探究

Ⅰ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

间接观察:借助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或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进行观察。

注: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有计划,有耐心;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Ⅱ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实记录调查结果,并整理和分析结果,有时

还有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抽样调查:当选取的区域较大时,需调查的对象太多,不可能逐一调查,只能从整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成为抽样调查。注意抽样调查中,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和代表性。 Ⅲ 探究实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①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变量是唯一不同的条件)

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为其他因素的存在而产生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变量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

②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3. 生物的分类

(1) 按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 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 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随堂练习】

1.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出生命现象的是 ( )

A 好雨知时节 B 潮涨潮落 C 孔雀开屏 D 黄河入海流

2.海城南门湖景色优美,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去考察,发现湖内生活着水草、莲藕、鱼、鸭子等生物。下面这些同学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都能生长和繁殖 B 都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C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3. 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向日葵、霉菌、岩石 B 珊瑚、流感病毒、小草

C 狗、木耳、肺炎球菌 D 蜂鸟、蝗虫、水

4. 下列关于生物的归类,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 蝗虫、蟋蟀、麻雀为空中飞行的动物 B 猪、鸡、鸭、鹅为家禽

C 牛、马、羊为植食动物 D 鲫鱼、野鸭为水生动物

5. 某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将鲫鱼、河蚌、水草、虾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等归为一类。请问他们的分类标准是 ( )

A 按照生物的用途 B 按照生物的数量

C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D 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中考再现】

1、(2104,青岛)下列各选项中均是生物的一组是( )

①能弹出声音的钢琴②优美挺拔的水杉③分布广泛的细菌④清澈溪边的苔藓⑤千姿百态的珊瑚⑥会洗衣做饭的机器人⑦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①②③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③④⑦

2、(2014,滨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都能生长繁殖

3、(2011,泰安)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B.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4、(2014,菏泽)乌贼遇到敌害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墨汁,这一现象说明( )

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B.动物能够运动

C.动物遇到危险能释放墨汁 D.乌贼对刺激的反应最敏感

5、(2014,聊城)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6、(2014,聊城)下列有关禽流感病毒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有细胞结构 B.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C.体积微小,肉眼无法观察 D.不能独立生活

7、(2011,泰安)2010年我国展开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普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各项数据 B 人口普查是一种调查方式

C 由于人口太多,可以根据原有数据进行估算 D 普查前要制定合理的普查方案

8、(2013,泰安)3月20日龙卷风携带冰雹袭击了广东东莞,造成8死2伤,为掌握龙卷风和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

A 模拟实验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

9、(2011,泰安)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的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的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热水。一段时间和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的暄软多孔。请分析回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它的营养方式是 ,它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是 。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假设:

(4)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 。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

10、(2014,潍坊)“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所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11、(2014,东营)“一只黑猩猩飞快下了树,并且不慌不忙的向我走来,当走到离我还有三步远,它站住了,毛发耸立起来,样子凶猛可怕......”这是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一段记录。珍妮.古道尔运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12、(2014,济宁)观察时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上网搜索资料 B.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 C.进行人口普查 D.用放大镜看蚂蚁的结构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 生物圈

(1)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其中岩石圈是人类和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空气、水、温度等;

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所有的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 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捕食: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合作:蚂蚁、蜜蜂过群居生活,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互利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寄生: 蛔虫和人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例如: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是相对的,即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

例如:雷鸟在冬季来临时,全身披着白色的羽毛,与皑皑的白雪环境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但若没有降雪或降雪延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更容易被敌害发现。

(2)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它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漠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总之,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即生物能够适用环境,同时能够影响环境;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随堂练习】

1、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五省遭遇大范围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截止3月23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

2、骆驼、兔子、鲫鱼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各自适应与它们的生活环境,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 ( )

A 相对性 B 绝对性 C 普遍性 D 稳定性

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 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D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 )

A 合作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捕食

5、“光对鼠妇的影响”中的变量是( )

A.湿度 B.空气 C.光照 D.温度

6、人类的“立足点”是生物圈的( )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的表面 D.在生物圈的任何地方

7、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 红柳树扎根扎得很深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望断南飞燕 D 秋风扫落叶

【中考再现】

1、(2014年,莱芜)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够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的许多花朵,这种现象说明( )

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离不开环境 C.环境能是适应生物 D.环境能影响生物

2、(2014,济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生物学意义是( )

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

3、(2014,威海)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一山不容二虎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2010,泰安)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五省遭遇大面积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截止3月23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造成之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5、(2014,菏泽)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跟扎得很深,这些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6、(2014,烟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7、(2012,泰安)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之一现象说明( )

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三)生态系统

中国教育领军品牌

1. 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生物因素)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为( )。

植物可储存来自阳光的能量,不仅养活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其营养方式为( )。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其营养方式为( )。

可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例】1、猪笼草是植物,但是在生态系统中为 2 3、蜣螂是动物,但是在生态系统中为

4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3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 环境(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和水等。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2)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食物网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营养关系非常复杂,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被多种消费者捕食,这样就使得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拓展:

一般地说,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仅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在流动中的消耗也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个体的数量就越少。

(4) 有毒物质的积累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生物富集作用: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排出,这样就会积累在生物体内。因此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 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也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物质的积累

(2) 对森林的乱砍乱伐

(3) 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

(4) 渔业捕捞过度

【随堂练习】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 )

A 草 B 鼠 C 蛇 D 鹰

2、(2012 山东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A 一条食物链 B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 一个食物网 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3、在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A 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 消费者不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 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 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4、选一个恰当的生物学术语,表示“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所描写的自然景观是(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体 D.生物个体

5、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群大雁 B.一头牛 C.一个蜂群 D.一片森林

6、下列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

A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 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7、请你指出能正确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的食物链 ( )

A.阳光、蝉、螳螂、黄雀 B.树、蝉、螳螂、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8、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 )

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B.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C.以动物为食的动物 D.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

9、请你分析能使坚硬的树桩慢慢腐烂消失的是( )

A.动物 B.植物自身 C.细菌、真菌 D.空气的作用

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把生物部分的物质和能量归还到自然环境中的是 (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不能确定

11、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4中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经检测这四种生物体内残留某种有机农药的情况如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 丁---丙、乙---甲 B 甲、丙、乙---丁 C 丁、乙---丙、甲 D 甲、乙---丙、丁

【中考再现】

1、(2014,莱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四中种生物类群所含能量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最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12,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

A 一条食物链 B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 一个食物网 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3、(2014,济宁)鱼台大米以粒白、味美、黏度高、营养丰而闻名苏鲁豫皖。下图是鱼台水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 __条食物链;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动物名称)。

(2)鱼台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主要采用鸟灭虫、蛙灭虫、虫灭虫的措施。若不考虑图中其他因素,下列图解能正确表达完全自然状况下肉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_____。(注:── 表示植食性昆虫,……表示肉食性昆虫)

(3)鱼台稻农探索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增肥地力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___ ____,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km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km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食虫鸟

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又包含多种生态系统。

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2.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1)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空气、水存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中,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 从地域关系开看:黄河和长江河流生态系统,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和湿地。

(3)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人类的活动、鸟的迁徙及微小的生物能够随大气运动。

总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三、 回顾本章内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4、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4、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5、生态平衡的概念。

【家庭作业】

1. 菜农在大田种韭菜收获的是绿色的韭菜,而在密闭的暗室中种韭菜收获的却是黄色的

韭黄,影响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 阳光 C. 土壤 D.空气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C.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少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 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在地面上活动,原因是( )

A.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

C.喜欢雨后晒太阳 B. 蚯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D.承受不了土壤的压力

5.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

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

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

① 营养物质 ② 空气 ③ 阳光 ④ 适宜的温度 ⑤ 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 水

A. ①③②⑤⑥④ B. ⑥①②③④⑤

C. ④⑤③⑥①② D. ③⑥④⑤②①

6. 下列各项中,属于食物链的是( )

A. 草→昆虫→青蛙→蛇→鹰 B. 昆虫→蛇→鹰

C. 阳光→草→兔→狼 D. 草→兔→狼→细菌

7. 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小强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 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 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 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8. 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C.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9.探究的一般过程,其正确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设计方案 ⑤实施实验

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 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10.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11.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B. 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

C. 蚯蚓疏松土壤 D. 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

12.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都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动物和植物

C. 所有生物 D.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3.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

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 作出假设 D. 分析实验现象

14.草原中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污染,那么下列

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 )

A.牧草 B.兔 C.狐 D. 狼

15.在—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

量会 ( )

A.直线上升 B.直线下降 C.保持不变 D.先上升后下降

二、填空题

16.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 。

17.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 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它分为两类,一类是 、

、 、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8.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19.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20.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

做食物链。其起始环节是 。

三、简答题

21. 右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物的作用是 。

(2)图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 。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的数量减少,则虫

的数量会 。

(4)植物、鸟、虫三者中,数目最多的是 。

如果植物被喷过农药,则三者中,体内农药含量最高

的是 。

(5)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是 、 、 。

22.4、(2014,东营)我市广饶县是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粮食亩产近千公斤。实验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10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此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 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的营养级有__ __

个。

(2)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

是 。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 。

(5)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四、探究题

23. 2008年我国政府的“限塑令”实施后不久,就有厂家声称,他们生产的新型材料购

物袋符合环保要求,能够代替现行塑料袋。请分析回答:

(1)政府“限塑”是因为:现行塑料袋进入土壤后不能被 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2)请你帮助环保部门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鉴别该厂家说法的真实性。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块肥沃菜地的适量土壤,混合均匀后 ,分别加入大小相等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②取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现行塑料袋和 各2个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用其中的土壤充分掩埋后,在同一地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时喷洒等量的蒸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③每隔一个星期,分别检查甲、乙两个水槽中实验材料的分解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一段时间后,掩埋在土壤中的该厂家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已经分解或部分分解,而现行塑料袋没有分解,则证明 ;

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没有分解,则 。

中国教育领军品牌

环球教育辅导讲义-生物和生物圈

一、知识点归纳

(一)认识生物

1. 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生物的营养方式:

自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有机物。包括大多数的绿色植物和少数细菌。

异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以植物或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图1. 鲸呼吸时产生雾状气柱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体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废物,并且将这些废物及时排出体外。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这叫应激性。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应激性。

图2. 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能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练习】气球由小变大、钟乳石慢慢变大、蘑菇由小变大

中国教育领军品牌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并不相同,这就是生物表现出来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7)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拓展】:病毒

病毒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例题】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钟乳石 B 机器人 C 恐龙骨骼 D 含羞草

2、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仙人掌 B 病毒 C 杨树 D 珊瑚

3、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

A 生长和繁殖 B 呼吸 C 生活需要营养 D 新陈代谢

2. 科学探究

Ⅰ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

间接观察:借助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或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进行观察。

注: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有计划,有耐心;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Ⅱ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实记录调查结果,并整理和分析结果,有时

还有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抽样调查:当选取的区域较大时,需调查的对象太多,不可能逐一调查,只能从整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成为抽样调查。注意抽样调查中,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和代表性。 Ⅲ 探究实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①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变量是唯一不同的条件)

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为其他因素的存在而产生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变量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

②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3. 生物的分类

(1) 按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 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 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随堂练习】

1.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出生命现象的是 ( )

A 好雨知时节 B 潮涨潮落 C 孔雀开屏 D 黄河入海流

2.海城南门湖景色优美,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去考察,发现湖内生活着水草、莲藕、鱼、鸭子等生物。下面这些同学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都能生长和繁殖 B 都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C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3. 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向日葵、霉菌、岩石 B 珊瑚、流感病毒、小草

C 狗、木耳、肺炎球菌 D 蜂鸟、蝗虫、水

4. 下列关于生物的归类,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 蝗虫、蟋蟀、麻雀为空中飞行的动物 B 猪、鸡、鸭、鹅为家禽

C 牛、马、羊为植食动物 D 鲫鱼、野鸭为水生动物

5. 某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将鲫鱼、河蚌、水草、虾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等归为一类。请问他们的分类标准是 ( )

A 按照生物的用途 B 按照生物的数量

C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D 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中考再现】

1、(2104,青岛)下列各选项中均是生物的一组是( )

①能弹出声音的钢琴②优美挺拔的水杉③分布广泛的细菌④清澈溪边的苔藓⑤千姿百态的珊瑚⑥会洗衣做饭的机器人⑦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①②③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③④⑦

2、(2014,滨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都能生长繁殖

3、(2011,泰安)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B.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4、(2014,菏泽)乌贼遇到敌害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墨汁,这一现象说明( )

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B.动物能够运动

C.动物遇到危险能释放墨汁 D.乌贼对刺激的反应最敏感

5、(2014,聊城)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6、(2014,聊城)下列有关禽流感病毒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有细胞结构 B.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C.体积微小,肉眼无法观察 D.不能独立生活

7、(2011,泰安)2010年我国展开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普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各项数据 B 人口普查是一种调查方式

C 由于人口太多,可以根据原有数据进行估算 D 普查前要制定合理的普查方案

8、(2013,泰安)3月20日龙卷风携带冰雹袭击了广东东莞,造成8死2伤,为掌握龙卷风和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

A 模拟实验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

9、(2011,泰安)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的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的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热水。一段时间和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的暄软多孔。请分析回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它的营养方式是 ,它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是 。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假设:

(4)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 。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

10、(2014,潍坊)“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所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11、(2014,东营)“一只黑猩猩飞快下了树,并且不慌不忙的向我走来,当走到离我还有三步远,它站住了,毛发耸立起来,样子凶猛可怕......”这是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一段记录。珍妮.古道尔运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12、(2014,济宁)观察时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上网搜索资料 B.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 C.进行人口普查 D.用放大镜看蚂蚁的结构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 生物圈

(1)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其中岩石圈是人类和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空气、水、温度等;

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所有的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 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捕食: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合作:蚂蚁、蜜蜂过群居生活,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互利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寄生: 蛔虫和人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例如: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是相对的,即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

例如:雷鸟在冬季来临时,全身披着白色的羽毛,与皑皑的白雪环境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但若没有降雪或降雪延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更容易被敌害发现。

(2)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它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漠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总之,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即生物能够适用环境,同时能够影响环境;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随堂练习】

1、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五省遭遇大范围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截止3月23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

2、骆驼、兔子、鲫鱼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各自适应与它们的生活环境,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 ( )

A 相对性 B 绝对性 C 普遍性 D 稳定性

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 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D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 )

A 合作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捕食

5、“光对鼠妇的影响”中的变量是( )

A.湿度 B.空气 C.光照 D.温度

6、人类的“立足点”是生物圈的( )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的表面 D.在生物圈的任何地方

7、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 红柳树扎根扎得很深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望断南飞燕 D 秋风扫落叶

【中考再现】

1、(2014年,莱芜)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够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的许多花朵,这种现象说明( )

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离不开环境 C.环境能是适应生物 D.环境能影响生物

2、(2014,济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生物学意义是( )

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

3、(2014,威海)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一山不容二虎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2010,泰安)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五省遭遇大面积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截止3月23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造成之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5、(2014,菏泽)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跟扎得很深,这些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6、(2014,烟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7、(2012,泰安)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之一现象说明( )

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三)生态系统

中国教育领军品牌

1. 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生物因素)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为( )。

植物可储存来自阳光的能量,不仅养活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其营养方式为( )。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其营养方式为( )。

可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例】1、猪笼草是植物,但是在生态系统中为 2 3、蜣螂是动物,但是在生态系统中为

4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3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 环境(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和水等。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2)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食物网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营养关系非常复杂,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被多种消费者捕食,这样就使得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拓展:

一般地说,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仅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在流动中的消耗也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个体的数量就越少。

(4) 有毒物质的积累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生物富集作用: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排出,这样就会积累在生物体内。因此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 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也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物质的积累

(2) 对森林的乱砍乱伐

(3) 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

(4) 渔业捕捞过度

【随堂练习】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 )

A 草 B 鼠 C 蛇 D 鹰

2、(2012 山东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A 一条食物链 B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 一个食物网 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3、在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A 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 消费者不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 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 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4、选一个恰当的生物学术语,表示“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所描写的自然景观是(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体 D.生物个体

5、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群大雁 B.一头牛 C.一个蜂群 D.一片森林

6、下列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

A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 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7、请你指出能正确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的食物链 ( )

A.阳光、蝉、螳螂、黄雀 B.树、蝉、螳螂、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8、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 )

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B.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C.以动物为食的动物 D.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

9、请你分析能使坚硬的树桩慢慢腐烂消失的是( )

A.动物 B.植物自身 C.细菌、真菌 D.空气的作用

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把生物部分的物质和能量归还到自然环境中的是 (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不能确定

11、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4中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经检测这四种生物体内残留某种有机农药的情况如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 丁---丙、乙---甲 B 甲、丙、乙---丁 C 丁、乙---丙、甲 D 甲、乙---丙、丁

【中考再现】

1、(2014,莱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四中种生物类群所含能量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最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12,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

A 一条食物链 B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 一个食物网 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3、(2014,济宁)鱼台大米以粒白、味美、黏度高、营养丰而闻名苏鲁豫皖。下图是鱼台水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 __条食物链;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动物名称)。

(2)鱼台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主要采用鸟灭虫、蛙灭虫、虫灭虫的措施。若不考虑图中其他因素,下列图解能正确表达完全自然状况下肉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_____。(注:── 表示植食性昆虫,……表示肉食性昆虫)

(3)鱼台稻农探索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增肥地力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___ ____,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km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km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食虫鸟

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又包含多种生态系统。

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2.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1)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空气、水存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中,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 从地域关系开看:黄河和长江河流生态系统,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和湿地。

(3)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人类的活动、鸟的迁徙及微小的生物能够随大气运动。

总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三、 回顾本章内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4、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4、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5、生态平衡的概念。

【家庭作业】

1. 菜农在大田种韭菜收获的是绿色的韭菜,而在密闭的暗室中种韭菜收获的却是黄色的

韭黄,影响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 阳光 C. 土壤 D.空气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C.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少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 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在地面上活动,原因是( )

A.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

C.喜欢雨后晒太阳 B. 蚯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D.承受不了土壤的压力

5.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

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

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

① 营养物质 ② 空气 ③ 阳光 ④ 适宜的温度 ⑤ 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 水

A. ①③②⑤⑥④ B. ⑥①②③④⑤

C. ④⑤③⑥①② D. ③⑥④⑤②①

6. 下列各项中,属于食物链的是( )

A. 草→昆虫→青蛙→蛇→鹰 B. 昆虫→蛇→鹰

C. 阳光→草→兔→狼 D. 草→兔→狼→细菌

7. 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小强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 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 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 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8. 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C.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9.探究的一般过程,其正确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设计方案 ⑤实施实验

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 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10.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11.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B. 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

C. 蚯蚓疏松土壤 D. 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

12.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都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动物和植物

C. 所有生物 D.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3.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

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 作出假设 D. 分析实验现象

14.草原中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污染,那么下列

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 )

A.牧草 B.兔 C.狐 D. 狼

15.在—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

量会 ( )

A.直线上升 B.直线下降 C.保持不变 D.先上升后下降

二、填空题

16.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 。

17.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 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它分为两类,一类是 、

、 、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8.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19.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20.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

做食物链。其起始环节是 。

三、简答题

21. 右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物的作用是 。

(2)图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 。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的数量减少,则虫

的数量会 。

(4)植物、鸟、虫三者中,数目最多的是 。

如果植物被喷过农药,则三者中,体内农药含量最高

的是 。

(5)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是 、 、 。

22.4、(2014,东营)我市广饶县是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粮食亩产近千公斤。实验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10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此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 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的营养级有__ __

个。

(2)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

是 。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 。

(5)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四、探究题

23. 2008年我国政府的“限塑令”实施后不久,就有厂家声称,他们生产的新型材料购

物袋符合环保要求,能够代替现行塑料袋。请分析回答:

(1)政府“限塑”是因为:现行塑料袋进入土壤后不能被 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2)请你帮助环保部门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鉴别该厂家说法的真实性。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块肥沃菜地的适量土壤,混合均匀后 ,分别加入大小相等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②取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现行塑料袋和 各2个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用其中的土壤充分掩埋后,在同一地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时喷洒等量的蒸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③每隔一个星期,分别检查甲、乙两个水槽中实验材料的分解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一段时间后,掩埋在土壤中的该厂家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已经分解或部分分解,而现行塑料袋没有分解,则证明 ;

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没有分解,则 。


相关文章

  • 2015年生物质能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2020年中国生物质能行业现状调研分 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760A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2016年生物技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生物技术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 告(2016年) 报告编号:182602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 ...查看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_1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张成霞, 南志标 1, 2 2 (1.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云南昆明650224; 2.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 ...查看


  • 消耗性生物资产账务处理
  • 2010-11-8 11:53 互联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农业)持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实际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减值的,可以单独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科目,比照" ...查看


  • 微生物考研方向及学校
  • 高校中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学 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 生物防治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真菌学 药物微生物学 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 海洋微生物学 1.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资源是地球上三大生物资 ...查看


  • 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 中国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来源: http://www.biochinaexpo.com/show.php?id=/277.html 近年来,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目前已经批准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为促进 ...查看


  • 1340099[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GDOU-B-11-213 课程简介: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多用来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控.推动工农业的生产发展.保护人类生存和环境等方面.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等自身特点,给研究微生物生态学带来了 ...查看


  •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
  • 第37卷第1期 2006年2月 土 壤 通 报 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 Vo.l37,No.1Feb.,2006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因素研究进展 胡亚林,汪思龙,颜绍馗 1,2 1* 1 (1.中国 ...查看


  • 中国海洋生物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2013-2018年中国水质生物毒性分析仪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