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在偏瘫患者的急性期,患者常出现迟缓性瘫痪的状态,即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肌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极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骨盆后倾、髋关节外展、踝关节跖屈内翻等现象,严重影响将来肢体功能的恢复,通过以下几种卧位可以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
仰卧位
1\头部放在高度适当的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
2\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
3\上肢的关节伸展并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4\患侧臀部下方垫一枕头,使骨盆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
5\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稍向内。
6\ 足部垫一枕头,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
1\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90°,下面用枕头支撑,健侧上肢自由摆放。 2\患侧下肢髋、膝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3\背后挤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1\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臀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掌面朝上。
2\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屈髋屈膝,下面垫一枕头。 3\背后挤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注意事项
为防止关节挛缩,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化及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仰卧位时常因原始反射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且骨突处易出现压疮,尤其是尾骶部,应定时翻身。
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在偏瘫患者的急性期,患者常出现迟缓性瘫痪的状态,即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肌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极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骨盆后倾、髋关节外展、踝关节跖屈内翻等现象,严重影响将来肢体功能的恢复,通过以下几种卧位可以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
仰卧位
1\头部放在高度适当的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
2\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
3\上肢的关节伸展并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4\患侧臀部下方垫一枕头,使骨盆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
5\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稍向内。
6\ 足部垫一枕头,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
1\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90°,下面用枕头支撑,健侧上肢自由摆放。 2\患侧下肢髋、膝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3\背后挤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1\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臀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掌面朝上。
2\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屈髋屈膝,下面垫一枕头。 3\背后挤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注意事项
为防止关节挛缩,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化及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仰卧位时常因原始反射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且骨突处易出现压疮,尤其是尾骶部,应定时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