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开展“寻找最美”系列公益活动
用“最美”诠释核心价值观
本报记者 郑海鸥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5日 04 版)
近年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导游”“寻找最美养路工”“寻找最美邮递员”“寻找最美地名”“寻找城市最美雕塑”等公益活动,在群众身边掀起了“寻找最美”的热潮。
“寻找最美”系列活动是光明日报立足特色和定位,培育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也是光明日报担当社会责任的鲜活实例。同时推出的“寻找最美”系列报道,用感人的事迹和清新的文风报道“最美”,以“最美系列”弘扬和引领核心价值观。
2011年,光明日报社率先发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5年来,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派出800多人次记者深入一线寻找。在每年寻找的100多天时间里,记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发现、挖掘典型,采写报道。
光明日报社制订了详尽报道计划,精心设计栏目,先后采访报道了石兰松、杨贤生、廖乐年等数百位乡村教师,以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体裁,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栏进行报道。
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社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开展的“寻找最美导游”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发现和推出一批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导游人员,让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和信任导游。
2015年,光明日报社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受到网友的欢迎和热情参与。
5年来,伴随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师生情·中国梦”“我眼里的最美乡村教师”等主题征文和摄影作品及书画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光明日报社发动全社会作家、摄影家、书画艺术家一同寻找,共征集到文学作品4300多篇,优秀摄影作品3698幅,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摄影书画作品展。以乡村教师感人事迹为原型,光明日报社还创作拍摄了一部反映乡村教师生活现状、展示乡村教师崇高精神风貌的电影《烛光之约》,免费向乡村学校赠送。
宣传之外,是积极的帮扶。每年组委会通过爱心企业,都会给予获得殊荣的“最美(乡村)教师”和“特别关注(乡村)教师”一定资金的资助。通过这个平台,这些“最美(乡村)教师”获得爱心企业及社会各界的资助已超过千万元。
在宣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思考着、行动着,为支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多个地区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报道的乡村教师进行支持,切实解决了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许多读者、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主动捐款捐物,乡村学校的住宿条件、教学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正能量迅速散播开来。
光明日报开展“寻找最美”系列公益活动
用“最美”诠释核心价值观
本报记者 郑海鸥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5日 04 版)
近年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导游”“寻找最美养路工”“寻找最美邮递员”“寻找最美地名”“寻找城市最美雕塑”等公益活动,在群众身边掀起了“寻找最美”的热潮。
“寻找最美”系列活动是光明日报立足特色和定位,培育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也是光明日报担当社会责任的鲜活实例。同时推出的“寻找最美”系列报道,用感人的事迹和清新的文风报道“最美”,以“最美系列”弘扬和引领核心价值观。
2011年,光明日报社率先发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5年来,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派出800多人次记者深入一线寻找。在每年寻找的100多天时间里,记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发现、挖掘典型,采写报道。
光明日报社制订了详尽报道计划,精心设计栏目,先后采访报道了石兰松、杨贤生、廖乐年等数百位乡村教师,以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体裁,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栏进行报道。
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社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开展的“寻找最美导游”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发现和推出一批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导游人员,让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和信任导游。
2015年,光明日报社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受到网友的欢迎和热情参与。
5年来,伴随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师生情·中国梦”“我眼里的最美乡村教师”等主题征文和摄影作品及书画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光明日报社发动全社会作家、摄影家、书画艺术家一同寻找,共征集到文学作品4300多篇,优秀摄影作品3698幅,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摄影书画作品展。以乡村教师感人事迹为原型,光明日报社还创作拍摄了一部反映乡村教师生活现状、展示乡村教师崇高精神风貌的电影《烛光之约》,免费向乡村学校赠送。
宣传之外,是积极的帮扶。每年组委会通过爱心企业,都会给予获得殊荣的“最美(乡村)教师”和“特别关注(乡村)教师”一定资金的资助。通过这个平台,这些“最美(乡村)教师”获得爱心企业及社会各界的资助已超过千万元。
在宣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思考着、行动着,为支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多个地区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报道的乡村教师进行支持,切实解决了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许多读者、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主动捐款捐物,乡村学校的住宿条件、教学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正能量迅速散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