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工资
中国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力促教育公平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8日正式发布,中国330万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望大幅提高,这客观上也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对于目前处于严重困难的乡村教育来说,这无疑是场 及时雨 ,对于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意义重大。”
《计划》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应对广大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增加、农村教师短缺的情况,各级政府大量招收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为中国基层基础教育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但目前正面临着待遇不高、人才流失的困境。
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不高,是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多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幸福感的乡村教师,是无法肩负起国家农村教育重担的。而乡村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在于经济待遇,更在于晋升通道的畅通和成长空间的宽敞。
对此,《计划》明确提出,统一城乡教师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老师能力素质。
为提高乡村教师荣誉感,《计划》特别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
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背后是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表示,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即使有职业化农民,也会因子女教育问题而迫使他们离开农村。
专家认为,乡村教育是否公平、有质量,不仅关涉每个老师、学生、家长,更关涉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全局。没有好的乡村教育,就不会有美丽乡村,也不会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小康的短板就难以补齐。
储朝晖说:“解决乡村教师问题,是提升乡村教育的重要支点,但必须看到,仅靠
这个支点是不够的。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拥有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权利,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山西省五台县南茹村明德学校校长王俊彪在网上仔细阅读了《计划》的全文,他最关心的是《计划》如何落实和后续措施的跟进。南茹村共有3800多人口,明德学校现有学生197名,由于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家长正考虑将孩子送往县城就读。
“只有把这些政策都落到实处,才能彻底解决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王俊彪说。
乡村教师待遇能否成倍提高?
我国乡村教师待遇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不了优秀人才进入,也留不住年富力强有能力的教师。而如何解决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于去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已经给出了答案。针对“到底多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师范毕业生去农村”的问题,调查显示,初期月工资达到3001元到4000元时,就有79.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农村任教;如果工资达到4001元到5000元,88.07%的大学生都愿意下到农村。也就是说,如果工资水平达到4000元以上,我国乡村教师这一教育“短板”问题即可得到解决,这和葛剑雄提到的成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观点不谋而合。根据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2013年,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相当于这些教师每月工资仅仅为2000多一点。
教育部、财政部近年来也在想办法提高教师的待遇。比如,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要求向乡村学校倾斜,另外还给乡村教师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补贴。但是,这距离成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甚至让乡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地区还有很大差距。那么,成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有可能吗?阻力在哪里?在笔者看来,完全可能,而阻力主要在于政府的观念:政府部门在发展教育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究竟怎样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据测算,如果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国家投入的资金,每年大致为750亿元。这笔钱看上去很多,但国家完全可以承受,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附加费)为21405.67亿元,比上年的20314.17亿元增长
5.37%,增加了1091亿。问题不在于国家出不起这笔钱,而在于愿不愿意出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如果政府意识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重要性,那么,国家可以把新增教育投入,全部用在基础教育上,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同时还可调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把投向高等教育的经费调整部分投向农村义务教育,从而解决经费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家更应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加以保障,而不是由公共财政保障。
也有人认为,把建设乡村教师队伍重点放在提高待遇上,是不是会让教师职业过于“物质化”?这是老掉牙的观念。建设教师队伍,一定要有现代人力资源理念,从教师职业角度,思考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如果连教师职业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何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必须从职业保障、事业发展空间、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重视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来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可能脱离实际,让乡村教育陷入严重的危机中。
考虑到各地的不同情况,解决乡村教师的待遇,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农村地区的乡村教师待遇,可以通过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但是,这不是将经费拨付给省、市,由省、市再发给乡村教师,而是采取直接将工资打进每个乡村教师账号的方式。这一做法在技术上已无任何难题,而且可以避免经费被层层挪用、挤占。据代表、委员反映,有一些乡村地区,政府部门承诺给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只是“空头支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这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发展教育的重要职责,把钱用到最紧迫、最需要的地方。成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乡村教师工资
中国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力促教育公平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8日正式发布,中国330万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望大幅提高,这客观上也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对于目前处于严重困难的乡村教育来说,这无疑是场 及时雨 ,对于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意义重大。”
《计划》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应对广大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增加、农村教师短缺的情况,各级政府大量招收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为中国基层基础教育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但目前正面临着待遇不高、人才流失的困境。
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不高,是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多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幸福感的乡村教师,是无法肩负起国家农村教育重担的。而乡村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在于经济待遇,更在于晋升通道的畅通和成长空间的宽敞。
对此,《计划》明确提出,统一城乡教师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老师能力素质。
为提高乡村教师荣誉感,《计划》特别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
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背后是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表示,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即使有职业化农民,也会因子女教育问题而迫使他们离开农村。
专家认为,乡村教育是否公平、有质量,不仅关涉每个老师、学生、家长,更关涉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全局。没有好的乡村教育,就不会有美丽乡村,也不会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小康的短板就难以补齐。
储朝晖说:“解决乡村教师问题,是提升乡村教育的重要支点,但必须看到,仅靠
这个支点是不够的。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拥有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权利,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山西省五台县南茹村明德学校校长王俊彪在网上仔细阅读了《计划》的全文,他最关心的是《计划》如何落实和后续措施的跟进。南茹村共有3800多人口,明德学校现有学生197名,由于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家长正考虑将孩子送往县城就读。
“只有把这些政策都落到实处,才能彻底解决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王俊彪说。
乡村教师待遇能否成倍提高?
我国乡村教师待遇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不了优秀人才进入,也留不住年富力强有能力的教师。而如何解决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于去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已经给出了答案。针对“到底多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师范毕业生去农村”的问题,调查显示,初期月工资达到3001元到4000元时,就有79.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农村任教;如果工资达到4001元到5000元,88.07%的大学生都愿意下到农村。也就是说,如果工资水平达到4000元以上,我国乡村教师这一教育“短板”问题即可得到解决,这和葛剑雄提到的成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观点不谋而合。根据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2013年,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相当于这些教师每月工资仅仅为2000多一点。
教育部、财政部近年来也在想办法提高教师的待遇。比如,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要求向乡村学校倾斜,另外还给乡村教师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补贴。但是,这距离成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甚至让乡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地区还有很大差距。那么,成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有可能吗?阻力在哪里?在笔者看来,完全可能,而阻力主要在于政府的观念:政府部门在发展教育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究竟怎样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据测算,如果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国家投入的资金,每年大致为750亿元。这笔钱看上去很多,但国家完全可以承受,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附加费)为21405.67亿元,比上年的20314.17亿元增长
5.37%,增加了1091亿。问题不在于国家出不起这笔钱,而在于愿不愿意出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如果政府意识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重要性,那么,国家可以把新增教育投入,全部用在基础教育上,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同时还可调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把投向高等教育的经费调整部分投向农村义务教育,从而解决经费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家更应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加以保障,而不是由公共财政保障。
也有人认为,把建设乡村教师队伍重点放在提高待遇上,是不是会让教师职业过于“物质化”?这是老掉牙的观念。建设教师队伍,一定要有现代人力资源理念,从教师职业角度,思考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如果连教师职业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何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必须从职业保障、事业发展空间、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重视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来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可能脱离实际,让乡村教育陷入严重的危机中。
考虑到各地的不同情况,解决乡村教师的待遇,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农村地区的乡村教师待遇,可以通过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但是,这不是将经费拨付给省、市,由省、市再发给乡村教师,而是采取直接将工资打进每个乡村教师账号的方式。这一做法在技术上已无任何难题,而且可以避免经费被层层挪用、挤占。据代表、委员反映,有一些乡村地区,政府部门承诺给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只是“空头支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这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发展教育的重要职责,把钱用到最紧迫、最需要的地方。成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应当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