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方快乐作文的天空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戴尚荣
[内容摘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激发他们开展丰富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只有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 触动心灵 创造想象 快乐作文
[正文]作文是真我的体现,是表达自己对生活已有的一种认识,要具有表达这种认识的实际能力,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会时时因这世界的精彩而激动、发热的心,那么这笔,也就会和心相连,它在纸上飞舞的,自然不是痛苦而是快乐,那笔下的潺潺小溪,就是心灵的美丽解读。只有写出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的感受,作文才会充满灵气。作文教学如何进行才能精彩?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用自由之笔,叙自在之事,抒自然之情。”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作文飘溢生活的芳香。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趋向于开拓学生思路,促进其自由、快乐表达。具体可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究。
一、 激发写作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都来自内在的动机和热情。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
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有了写作冲动,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收集资料、构思、表达和修改。所以把握这一写作的最初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的佳境,培养他们产生乐此不疲,非要写好不可的毅力,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写作动机是由外来刺激引起的。外来刺激又是多样的,值得探究的是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所引起的作用为什么不同?各种研究表明:这在于学生有无情感的要求,而这种情感要求又和作者的情绪记忆和心理积淀相联系。如学生面对《可爱的精灵》这一文题的刺激,所引起的写作冲动的情况是完全不一致的。甲可能会写去年那只总在他脚下嬉戏、玩耍的小花狗,因为小狗一天天长大,再不像小时侯那样叼他的鞋帽,咬他的裤脚了,于是他感到了无可排遣的寂寞,又不禁思念起那只可爱的小狗来。学生乙也可能写在动物园中看到的斑斓猛虎,因为他本身富于幻想,于是就把这只猛虎编织到自己梦中的故事中去。而学生丙,平日对一些小狗、小猫、小鸟等动物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随便写了一个来充数。
实例告诉我们,外来刺激只与作者内在的情感表达相一致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引起学生写作冲动,诱发写作动机。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命题和指点学生们审题上,还应诱导学生去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写作境界,使作文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具体做法有四点:
1、 从生活入手
“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培养留心观察的能力,让学生在好奇的童真世界中引水找源,诱发想象,展现童真眼里的个性的、创造的想象。通常命题作文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文题。好的文题应当切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命在学生的心坎上,如一枚投进清潭的石子,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思维、回忆的涟漪。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打开记忆的闸门,使往日的积淀纷纷涌上心头,出现在眼前。文题还应像一剂能激活学生沉睡的情感、思维的兴奋剂,使他们看到题目就兴奋,因为这题目出在自己的记忆中,正是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于是他们跃跃欲试,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真正地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如在学校“六一”义卖活动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捐出自己平时爱看的图书,标好适宜的价格之后兴致勃勃地拿到学校“跳蚤市场”去叫卖。因为义卖所得的钱全部捐给民工小学,为了表达自己爱心,学生们热情地兜售着这些书籍,此时的校园洒满了油墨的书香、弥漫着浓浓的爱意。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把当时的场景描绘下来,因为真情的流露、切身的体验,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盎然,作文内容丰富。有位同学深情地写道:“今天我们真快乐!虽然空中飘着毛毛细雨,但同学们为了多献出一分爱心依然立在雨中大声地吆喝着,就连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任静也扯开嗓门儿叫卖起来,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却全然不顾„„大家所做的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只是一些举手之劳小事,但那一颗颗诚挚的爱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就这样,一篇篇飘溢着浓浓爱意的文章脱稿而出。
2、 以情感人
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暗示、引导、启发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导语,以情激情,强化学生的倾吐动机,引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在指导写《多姿多彩的树叶》时,我轻轻地说:秋姑娘挽
着金色的长裙悄悄地走来了,她托大雁给人们捎来了一封封温馨的信。人们在郊游中、行走中都可能收到秋姑娘的信,你收到了吗?能拿出来给大家欣赏吗?”当学生们小组交流后,我又动情说:“秋姑娘用树叶写的信多美呀,它们形状各异,五颜六色,那艳丽的色彩,清晰的脉络,多么像秋姑娘对我们说的悄悄话呀„„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的巧手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树叶吧!”听了老师充满激情引导,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对照手中树叶的形状、颜色,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细致的描绘,为了能描绘出更多姿态的树叶,有的学生还兴奋地与同桌交换树叶进行观察、描写。
由此可见,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能拨起孩子们心中的情弦,激发他们创造的想象力。这样学生会情趣盎然地去作文,真正达到了润物无声。正如赞可夫所言:只有在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3、触动学生心灵的范例
儿童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如果在作文前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触及心灵的范例,便会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一些生活中与范例相似的人或事,以引起作文的冲动。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小镇的早晨》:文章采用了总——分的手法,抓住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三方面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学完后马上联想到: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有江苏省著名的水产养殖基地,有著名的奶牛场,有纵横交错的河流,还有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既然作家能用优美的文章来赞美自己的家乡,我也可以试着把家乡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写出来。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油然而生。
4、 创设想象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诗人是富于联想的,而联想是激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基础。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积累,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是栩栩如生,符合儿童思维特点。叶圣陶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显然写得好的前提是想得妙。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观察体验了这样的情境,才能引起对类似生活经验的回忆、想象,并由此产生写作的欲望。如在《爸爸、妈妈,他不是我》习作训练中,可让学生听故事,采用一个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气氛和情境,诱发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异想,使他们大脑深处储存的信息(表象)被触发、激活、重组,从而创造出新的表象,于是一幅新颖独特的画面跃然纸上。
可以这么说,一旦儿童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自觉地采集资料,精心构思,认真表达,从而作文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开辟多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学生有了写作冲动后就能立即作文,这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则是学生平时不注意采集资料,临动笔时就唉声叹气、无话可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写真情,抒实感。即使是作家,生活贫乏,也写不出好作品,更何况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呢?因此小学阶段教师应在指导如何收集资料上下功夫,只有材料充分,学生才能有所写,乐于写,也才可能会写。小学生主要是学会写简单的记叙文,要想把人、事、物、景写清楚,不对所写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体验是不可能的,而有些老师却只重视“作法”指导。如此的作文指导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枉然的。
如何指导学生采集资料,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1、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来自于生活实践,作文的素材也主要从生活中来。而生活则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生活内容越丰富、充实,体会越深刻,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在《春天的公园》习作训练中,那些经常随父母外出游玩的孩子写这篇文章时得心应手,洋洋洒洒,文章在自然流露间就完成了。他们的笔下:鸟儿多么欢畅,草儿、树木在风中婆娑起舞,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忙碌,一只只可爱的蚂蚱在草丛中追逐嬉戏„„反之,一些极少外出的学生则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最后只好翻阅各类作文选,用拼凑法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
实践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可见生活浩瀚无边,永无止境,要获得生活的真谛、要写出完美的反映生活的文章,必须以生活为师。
2、 从阅读中获取养分,解决怎么写的难题
众所周知,人们获取知识,积累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于实践,二是汲取书籍之花的甜蜜。由于学生的经历和时间有限,许多知识是借助于阅读积累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
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学之不尽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里的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3、 在合作互动中,搜集素材。
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他们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如写《月夜遐想》时,学生针对夜空的景色展开讨论,他们大胆想象,神思飞扬,对天色、星星、月亮、云朵有不同的感受。此时月亮在不同学生的眼里变得丰富多彩,他们描述月亮的特征,想象月亮的情感,创造月亮的童话,孩子们的对话虽是支离破碎,但富有情趣,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于是学生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可见大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三、评讲给予热情鼓励
每个学生从心理上都渴望得到肯定。有个已上初一的学生曾写信对我说:“我原来极怕写作文,记得六年级时老师居然把我的作文片段在班级范读,突然我意识到自己是具备写作天赋的,从此我爱上了作文。”其实学生都喜欢他的作文能从老师嘴里念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老师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他们从一句精彩的语句或片段中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个小作家;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
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而且讲评时不只关注写作文的尖子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教差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被老师认可。老师在每天的日记批改过程中,若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扬,那么学生会慢慢迷上作文。对于一些较差的习作,可拿来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原因,让大家帮助出谋划策,思考如何改进,以促进其提高。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可见这样的评讲方式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大有用处。如果课堂评讲时间不够,课后可找本次作文较差的学生谈话,让他们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鼓励,同时也得到帮助,这比单纯的文后评语效果更好。叶圣陶曾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类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泛愈好。其实写作并不是一大苦差,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能力,作文就不再是难事了。当然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悉心指导,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将作文课堂演变成生活的舞台,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发挥创造性与想象性,力求在教学中使学生主体得以凸现,个性得到张扬,那么就能给孩子一方快乐作文的天空。
给孩子一方快乐作文的天空
作者姓名: 戴尚荣 女
工作单位:江宁科学园小学
给孩子一方快乐作文的天空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戴尚荣
[内容摘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激发他们开展丰富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只有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 触动心灵 创造想象 快乐作文
[正文]作文是真我的体现,是表达自己对生活已有的一种认识,要具有表达这种认识的实际能力,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会时时因这世界的精彩而激动、发热的心,那么这笔,也就会和心相连,它在纸上飞舞的,自然不是痛苦而是快乐,那笔下的潺潺小溪,就是心灵的美丽解读。只有写出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的感受,作文才会充满灵气。作文教学如何进行才能精彩?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用自由之笔,叙自在之事,抒自然之情。”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作文飘溢生活的芳香。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趋向于开拓学生思路,促进其自由、快乐表达。具体可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究。
一、 激发写作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都来自内在的动机和热情。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
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有了写作冲动,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收集资料、构思、表达和修改。所以把握这一写作的最初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的佳境,培养他们产生乐此不疲,非要写好不可的毅力,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写作动机是由外来刺激引起的。外来刺激又是多样的,值得探究的是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所引起的作用为什么不同?各种研究表明:这在于学生有无情感的要求,而这种情感要求又和作者的情绪记忆和心理积淀相联系。如学生面对《可爱的精灵》这一文题的刺激,所引起的写作冲动的情况是完全不一致的。甲可能会写去年那只总在他脚下嬉戏、玩耍的小花狗,因为小狗一天天长大,再不像小时侯那样叼他的鞋帽,咬他的裤脚了,于是他感到了无可排遣的寂寞,又不禁思念起那只可爱的小狗来。学生乙也可能写在动物园中看到的斑斓猛虎,因为他本身富于幻想,于是就把这只猛虎编织到自己梦中的故事中去。而学生丙,平日对一些小狗、小猫、小鸟等动物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随便写了一个来充数。
实例告诉我们,外来刺激只与作者内在的情感表达相一致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引起学生写作冲动,诱发写作动机。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命题和指点学生们审题上,还应诱导学生去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写作境界,使作文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具体做法有四点:
1、 从生活入手
“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培养留心观察的能力,让学生在好奇的童真世界中引水找源,诱发想象,展现童真眼里的个性的、创造的想象。通常命题作文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文题。好的文题应当切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命在学生的心坎上,如一枚投进清潭的石子,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思维、回忆的涟漪。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打开记忆的闸门,使往日的积淀纷纷涌上心头,出现在眼前。文题还应像一剂能激活学生沉睡的情感、思维的兴奋剂,使他们看到题目就兴奋,因为这题目出在自己的记忆中,正是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于是他们跃跃欲试,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真正地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如在学校“六一”义卖活动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捐出自己平时爱看的图书,标好适宜的价格之后兴致勃勃地拿到学校“跳蚤市场”去叫卖。因为义卖所得的钱全部捐给民工小学,为了表达自己爱心,学生们热情地兜售着这些书籍,此时的校园洒满了油墨的书香、弥漫着浓浓的爱意。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把当时的场景描绘下来,因为真情的流露、切身的体验,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盎然,作文内容丰富。有位同学深情地写道:“今天我们真快乐!虽然空中飘着毛毛细雨,但同学们为了多献出一分爱心依然立在雨中大声地吆喝着,就连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任静也扯开嗓门儿叫卖起来,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却全然不顾„„大家所做的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只是一些举手之劳小事,但那一颗颗诚挚的爱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就这样,一篇篇飘溢着浓浓爱意的文章脱稿而出。
2、 以情感人
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暗示、引导、启发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导语,以情激情,强化学生的倾吐动机,引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在指导写《多姿多彩的树叶》时,我轻轻地说:秋姑娘挽
着金色的长裙悄悄地走来了,她托大雁给人们捎来了一封封温馨的信。人们在郊游中、行走中都可能收到秋姑娘的信,你收到了吗?能拿出来给大家欣赏吗?”当学生们小组交流后,我又动情说:“秋姑娘用树叶写的信多美呀,它们形状各异,五颜六色,那艳丽的色彩,清晰的脉络,多么像秋姑娘对我们说的悄悄话呀„„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的巧手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树叶吧!”听了老师充满激情引导,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对照手中树叶的形状、颜色,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细致的描绘,为了能描绘出更多姿态的树叶,有的学生还兴奋地与同桌交换树叶进行观察、描写。
由此可见,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能拨起孩子们心中的情弦,激发他们创造的想象力。这样学生会情趣盎然地去作文,真正达到了润物无声。正如赞可夫所言:只有在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3、触动学生心灵的范例
儿童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如果在作文前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触及心灵的范例,便会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一些生活中与范例相似的人或事,以引起作文的冲动。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小镇的早晨》:文章采用了总——分的手法,抓住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三方面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学完后马上联想到: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有江苏省著名的水产养殖基地,有著名的奶牛场,有纵横交错的河流,还有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既然作家能用优美的文章来赞美自己的家乡,我也可以试着把家乡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写出来。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油然而生。
4、 创设想象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诗人是富于联想的,而联想是激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基础。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积累,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是栩栩如生,符合儿童思维特点。叶圣陶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显然写得好的前提是想得妙。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观察体验了这样的情境,才能引起对类似生活经验的回忆、想象,并由此产生写作的欲望。如在《爸爸、妈妈,他不是我》习作训练中,可让学生听故事,采用一个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气氛和情境,诱发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异想,使他们大脑深处储存的信息(表象)被触发、激活、重组,从而创造出新的表象,于是一幅新颖独特的画面跃然纸上。
可以这么说,一旦儿童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自觉地采集资料,精心构思,认真表达,从而作文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开辟多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学生有了写作冲动后就能立即作文,这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则是学生平时不注意采集资料,临动笔时就唉声叹气、无话可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写真情,抒实感。即使是作家,生活贫乏,也写不出好作品,更何况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呢?因此小学阶段教师应在指导如何收集资料上下功夫,只有材料充分,学生才能有所写,乐于写,也才可能会写。小学生主要是学会写简单的记叙文,要想把人、事、物、景写清楚,不对所写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体验是不可能的,而有些老师却只重视“作法”指导。如此的作文指导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枉然的。
如何指导学生采集资料,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1、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来自于生活实践,作文的素材也主要从生活中来。而生活则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生活内容越丰富、充实,体会越深刻,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在《春天的公园》习作训练中,那些经常随父母外出游玩的孩子写这篇文章时得心应手,洋洋洒洒,文章在自然流露间就完成了。他们的笔下:鸟儿多么欢畅,草儿、树木在风中婆娑起舞,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忙碌,一只只可爱的蚂蚱在草丛中追逐嬉戏„„反之,一些极少外出的学生则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最后只好翻阅各类作文选,用拼凑法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
实践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可见生活浩瀚无边,永无止境,要获得生活的真谛、要写出完美的反映生活的文章,必须以生活为师。
2、 从阅读中获取养分,解决怎么写的难题
众所周知,人们获取知识,积累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于实践,二是汲取书籍之花的甜蜜。由于学生的经历和时间有限,许多知识是借助于阅读积累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
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学之不尽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里的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3、 在合作互动中,搜集素材。
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他们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如写《月夜遐想》时,学生针对夜空的景色展开讨论,他们大胆想象,神思飞扬,对天色、星星、月亮、云朵有不同的感受。此时月亮在不同学生的眼里变得丰富多彩,他们描述月亮的特征,想象月亮的情感,创造月亮的童话,孩子们的对话虽是支离破碎,但富有情趣,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于是学生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可见大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三、评讲给予热情鼓励
每个学生从心理上都渴望得到肯定。有个已上初一的学生曾写信对我说:“我原来极怕写作文,记得六年级时老师居然把我的作文片段在班级范读,突然我意识到自己是具备写作天赋的,从此我爱上了作文。”其实学生都喜欢他的作文能从老师嘴里念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老师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他们从一句精彩的语句或片段中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个小作家;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
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而且讲评时不只关注写作文的尖子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教差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被老师认可。老师在每天的日记批改过程中,若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扬,那么学生会慢慢迷上作文。对于一些较差的习作,可拿来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原因,让大家帮助出谋划策,思考如何改进,以促进其提高。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可见这样的评讲方式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大有用处。如果课堂评讲时间不够,课后可找本次作文较差的学生谈话,让他们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鼓励,同时也得到帮助,这比单纯的文后评语效果更好。叶圣陶曾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类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泛愈好。其实写作并不是一大苦差,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能力,作文就不再是难事了。当然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悉心指导,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将作文课堂演变成生活的舞台,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发挥创造性与想象性,力求在教学中使学生主体得以凸现,个性得到张扬,那么就能给孩子一方快乐作文的天空。
给孩子一方快乐作文的天空
作者姓名: 戴尚荣 女
工作单位:江宁科学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