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黄文超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贵的沉默》。首先我来说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而这一篇的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更要给予父母我们的爱。课文主要通过一堂课由开始的热闹——孩子们兴奋地炫耀着父母给予的爱,到后来的沉默——羞愧自己没有给予父母爱,再回到热闹——热烈讨论给予父母爱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沉默中学会了体贴人,得到了成长。
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是对比,课堂中孩子们的表现前后截然不同,相对的,课文中的插画也配合文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课堂前后的差别。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思维仍然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插画来开展重点段落的教学,以帮助孩子想象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读好课文中丰富多变的对话。
另外,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再如“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又如“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还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这些都是有思考价值的句子。课标中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的语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这些语句都跟课文的主题紧密相关,因
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仔细品读这些语句,能够帮助他们感知课文的主题。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把握,并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
子。
3、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关键词句的品
读感知我们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也要给予父母爱。
4、 品读对话,感知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并尝试仿写丰富多
彩的提示语。
以上教学目标中,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知课文主题是教学重点,品读对话,感知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并尝试仿写丰富多彩的提示语是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我会用课件出示课本第一幅插画。
我会问:瞧,这群孩子在干嘛?也许学生会说:
他们在上课。
他们举手很积极。
他们非常兴奋,后排的孩子都站起来了。
2、接着,我会出示第二幅图。
这群孩子有什么变化吗? 也许学生会说:
他们有的低着头,闭着眼,像犯了错;有的捂着脸,
感觉不好意思;有的拖着腮帮子,认真思索······
似乎没有人发言了,他们沉默了。
3、板书课题,先写下沉默,再写下可贵的。
环节二:分段阅读 整理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 首先 让学生自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
读流畅。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接着,用课间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用抽生读,开火车
读,各种方式来检查读音。
3、 然后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简单谈谈
体会。
环节三:精读片段,对比感知
1、 再次出现第一幅课文插图,请学生默读相关的段落,用
横线画出描写孩子们神态动作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交
流体会孩子们的兴奋。
2、 然后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出孩子们的兴奋。角色语
言体会,通过朗读诠释。
3、 接着出现第二幅插图,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孩
子们的惭愧,并用朗读表现出来。同时,解读意义深刻
的句子——“孩子们沉默者,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
着······”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这份沉默里,想到了
什么。并让学生思考孩子的沉默和老师的沉默有什么不
一样。
4、 让学生在感知前后变化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品读第十环节四:再次对比,触摸可贵
环节五:品读对话,学写提示语
环节六:回顾课文,交流收获。自然段中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感受老师的用心良苦。”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1、 抓住关键句——“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教室里为什么又热闹起来? 此时的热闹与之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 2、抓关键句——“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让学生解读这份享受,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爱的小故事。 1、 用课件出示文中精彩的对话,请学生读一读。 2、 用课间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人物间的对话,写下来,要求提示语中要刻画出细致的人物神态和动作。 3、 交流评议
请学生随意谈谈这节课,学生有哪些收获。然后我做总结。 以上教学环节将分成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三个环节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黄文超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贵的沉默》。首先我来说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而这一篇的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更要给予父母我们的爱。课文主要通过一堂课由开始的热闹——孩子们兴奋地炫耀着父母给予的爱,到后来的沉默——羞愧自己没有给予父母爱,再回到热闹——热烈讨论给予父母爱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沉默中学会了体贴人,得到了成长。
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是对比,课堂中孩子们的表现前后截然不同,相对的,课文中的插画也配合文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课堂前后的差别。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思维仍然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插画来开展重点段落的教学,以帮助孩子想象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读好课文中丰富多变的对话。
另外,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再如“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又如“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还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这些都是有思考价值的句子。课标中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的语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这些语句都跟课文的主题紧密相关,因
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仔细品读这些语句,能够帮助他们感知课文的主题。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把握,并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
子。
3、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关键词句的品
读感知我们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也要给予父母爱。
4、 品读对话,感知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并尝试仿写丰富多
彩的提示语。
以上教学目标中,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知课文主题是教学重点,品读对话,感知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并尝试仿写丰富多彩的提示语是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我会用课件出示课本第一幅插画。
我会问:瞧,这群孩子在干嘛?也许学生会说:
他们在上课。
他们举手很积极。
他们非常兴奋,后排的孩子都站起来了。
2、接着,我会出示第二幅图。
这群孩子有什么变化吗? 也许学生会说:
他们有的低着头,闭着眼,像犯了错;有的捂着脸,
感觉不好意思;有的拖着腮帮子,认真思索······
似乎没有人发言了,他们沉默了。
3、板书课题,先写下沉默,再写下可贵的。
环节二:分段阅读 整理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 首先 让学生自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
读流畅。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接着,用课间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用抽生读,开火车
读,各种方式来检查读音。
3、 然后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简单谈谈
体会。
环节三:精读片段,对比感知
1、 再次出现第一幅课文插图,请学生默读相关的段落,用
横线画出描写孩子们神态动作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交
流体会孩子们的兴奋。
2、 然后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出孩子们的兴奋。角色语
言体会,通过朗读诠释。
3、 接着出现第二幅插图,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孩
子们的惭愧,并用朗读表现出来。同时,解读意义深刻
的句子——“孩子们沉默者,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
着······”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这份沉默里,想到了
什么。并让学生思考孩子的沉默和老师的沉默有什么不
一样。
4、 让学生在感知前后变化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品读第十环节四:再次对比,触摸可贵
环节五:品读对话,学写提示语
环节六:回顾课文,交流收获。自然段中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感受老师的用心良苦。”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1、 抓住关键句——“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教室里为什么又热闹起来? 此时的热闹与之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 2、抓关键句——“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让学生解读这份享受,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爱的小故事。 1、 用课件出示文中精彩的对话,请学生读一读。 2、 用课间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人物间的对话,写下来,要求提示语中要刻画出细致的人物神态和动作。 3、 交流评议
请学生随意谈谈这节课,学生有哪些收获。然后我做总结。 以上教学环节将分成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三个环节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