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刘氏宗祠
我的家乡在黔东南,清水江畔。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长田”,是侗乡四十八寨之一。名字的来历可能是因为寨上的稻田多是长方形的。
我们寨依山伴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我们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属于北侗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每年农历六月六,家族成员都要带上自家保管的族谱到宗祠去祭祀。不过很遗憾,我这么大了都没到过。不过清明时到扫墓时,我参加过家族在宗祠里的祭祀活动。
在以前,外族人员是不能到我们宗祠里去的。现在旅游业发展了。在我们宗祠所在地三门塘有大型的民族活动时,可以对外开放。比如七月七赶歌场。希望大家到我的家乡去玩。
我打开我家保管族谱。里面记载了我们民族的由来及发展,从族谱中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变迁。 先祖刘旺系山东临清县章木村人,出身农民,明初随明太祖朱元璋御驾征伐,先后在苏州、遵义、济南、淝河等19次战役中大败敌寇,军功卓著,洪武十七年(1384)授常山左卫指挥使。永乐九年(1411)再次出征,打
胡寇阿鲁台,诰封昭勇将军。后调锦屏侗鼓卫平蛮,逝于铜鼓。明宣德八年(1433),二世刘源袭父职,调铜鼓卫掌印指挥使。清道光年间,四世孙刘伟祖之子刘节(刘名优保)从铜鼓卫移居三门塘。
后来在此修建了伟大的民族宗祠—
刘氏宗祠
斗转星移,人文蔚起,光绪初年,刘节率子孙重修遭咸同兵火破坏的刘氏宗祠。起初规模较小,构架单调。后因清水江沿岸木材丰富,水运畅通,木商云集,三门塘成为繁化重镇。民国二十二年(1933),刘节后裔宋、富、金、银、贵五台公进行重修,并请游历宽广、画技精湛的画师王泽寰设计绘图,请湖南靖州建筑师李应芳承建施工,历经两年告竣。刘氏宗祠座落于坌处镇三门塘村,临江屹立。
祠堂的正面及左侧为高层牌楼式结构,而外墙上的浮雕泥塑则极具西方特色。正门上方雕着一只老鹰,窗户都修成了西式半圆拱形窗,半圆上雕刻着苦瓜。牌楼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的闹钟,(有两只脚,上面是两个闹玲的老式闹钟) 。最奇怪的是祠堂正
面右侧的钟快两分钟,而左侧的钟则慢两分钟,原意无人知道,成了当地一大迷。此外,大门正面的外墙上还有两副拉丁字母联语,至今无人能破译。这座祠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被毁,民国时期重新整修,于是就成了中西合璧。
刘氏宗祠座北朝南,面阔12米,进深14米,最高点12.5米,建筑面积268平方米,四面高墙,遍塑浮雕。结构新颖奇特,设计匠心独运,融东西方文明于一体,汇哥特式艺术于一炉。远眺翘角凌空,气势雄伟;近观彩绘陆离,雕塑错落。如生的人物,葳蕤的花草,灵动的鸟兽,欲飞的鹍鹏;二龙抢宝护拱门,麒麟呈祥送福祉。门上镌刻一联云:“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正门墙柱上方,对称直塑44个拉丁字母,左为HN OA CK PR ON NC FL TY EL VH UA ;右为UA PR TN BL CV HO UT NA VL EO CH。这两行神秘字母藏何玄机?让
游人费解,令学者劳神,至今无人参透,有待者破译。正门上方,竖刻“昭勇将
军”,横塑“刘氏宗祠”八个大字,行书楷体,苍劲有力。
祠墙更是五彩缤纷,璀灿夺目:紫燕掠空,喜鹊登枝;猛虎啸林,狮子望楼;翠竹摇青,百花争妍;金鸡欢唱,阳雀催春;群兽拜王,百鸟朝凤„„雕绘相拌,描塑掺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托以日月星云,河流山川,动似流星飞瀑,静如泰山乌蒙!牌楼饰物均为浮雕装饰,真实感极强。直线和曲线结合,雕塑和彩绘相并用,使构图画面千变万化,生动活泼。据当地刘中沛先生介绍,这些塑作是用一种叫丝筋的原料掺入石灰,捣成一种很糯而粘性极强硬度极高的材料精制,故近百年仍比水泥还硬。
刘氏宗祠立于清水江岸,前有复兴桥石牌群,与三门溪隔河相望。左边绿树掩映,右有曲径环绕,背有三圣宫。远看如西方罗马教堂,近观似东方皇宫宝殿。它是清水江岸边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是三门塘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由于天长日久,风剥雨蚀,祠堂殿角倒塌,墙壁歪斜倾,加之文革时期破坏,更是面目全非!1988年和1996年,刘氏族众两次捐资6000元维修,由于资金不足,祠顶部分尚不能恢复其原貌。
门柱上塑有四列拉丁字母,其中二列为:
HN OA CK PR ON NC FL TY EL VH UA
UA PR TN BL CV HO UL NA VL EO CH
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了,成了千古的迷。
时钟也停止在九点十分差两分钟和多两分钟上,无解!!!
祠大门两侧高三米多的青石门框上有一对联云:“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大门正上方横塑有“刘氏宗祠”四字。再上一层竖书“昭勇将军”四个苍劲有力的阴刻楷书。据当地刘氏族谱记载,昭勇将军为明代跟随朱元璋南北
征讨、屡建奇功的战将刘旺,明成祖于洪武三十四年授予永清左卫指挥使等职,坐镇贵州锦屏铜鼓。明永乐八年再封诰为昭勇将军。永乐十五年刘旺病故,皇上加封其世袭后裔刘源等十代子孙为指挥吏,钦调镇守锦屏铜鼓卫。直至成化十五年铜鼓刘氏五世孙从铜鼓迁三门塘居住,后又率儿孙修建“刘氏宗祠”,纪念昭勇将军,弘扬刘氏家风,并于祠内祭供列祖宗。
我不厌其详地描述着刘家祠堂的式样,只有一句话:震撼!试想能把纪念祖先的神圣之所,建造成一座欧洲式样的形制,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设想!多么大胆的做法!多么开阔的胸襟!这可能是祖国大地上唯一的一座西洋式祠堂,需要突破多少传统观念上的羁畔!突破多少世俗舆论的压力!真是惊世骇俗啊!它不存在于北京、上海这样开化的大都市,而是存南“北侗旅游第一村”。
刘氏宗祠座落在一个平坡上,
门前只有不到十平米空场,即被一座二层的侗族吊脚楼挡住。那房建在坡崖下,有数根杉篙支撑,是它的一层恰与空场齐平,所以也是很高大的。两种典型风格的建筑,互为对视了七十年,互为映衬,互为补充,远远望去,一黑一白,恰恰成了三门塘最佳的取景点。中西文化能如此协
在于在我们脑海里是山重水远的侗寨中!仅仅是一座西洋式建筑,它令人咂舌,它竟然还是一座宗祠,祭祀祖先的圣神之地!刘家祖上本是汉族,现已与侗家融为一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友爱,民族的宽容,使这座宗祠完好地躲过战火,躲过政治冲击,成为黔东南的建筑瑰宝。仅此,我要郑重地介绍三门塘,它是在世纪之交,才被重视发现,公开宣传,定为黔东
调地在一座侗寨出现,谁能不为这创举所折服?贵州黔东南,这是个创造奇迹的
地方。
除了伟大的刘氏宗祠外,还有一座宗祠,就是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太原祠)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占地297平方米,内进的神龛、门面的牌楼,肃穆典雅,属传统的宗庙造型,所有塑雕装祯内容,取材于王氏太原支派的典故。重檐流苏的庑殿下塑几颗大白菜,象征意义是太原王氏开族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后,素食求仙,后来,浮丘公引度上嵩山,又三十年的七月初七日,乘白鹤立于缑氏山巅,可望不可及,挥手向世人招示,数日乃去。据此认为在素食的蔬菜里,唯白菜最能体现洁净、无邪、明心、澈悟、故立白菜于祠顶,犹如图腾,既明祖典,又昭祖德。白菜下方,遂有跨鹤浮游云表的塑绘相兼的巨幅画面,牌楼上的八幅胶泥浮雕,均有四字标题如印记款跋,即王子求仙、王翦拜将、王霸归隐、王浑受降、王维作画、王佑种槐、荆公视农。整座牌楼,古朴典雅,庄重肃穆,一字一画,无不蕴含太原王氏典故。正因彰美古人,招致十年动乱的横扫、粉碎,而
今仅留斑驳残迹。
生命科学学院少数民族预科 学号:[1**********]0
姓名:刘#& 2012年6月14日星期一
我的家乡
—刘氏宗祠
我的家乡在黔东南,清水江畔。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长田”,是侗乡四十八寨之一。名字的来历可能是因为寨上的稻田多是长方形的。
我们寨依山伴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我们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属于北侗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每年农历六月六,家族成员都要带上自家保管的族谱到宗祠去祭祀。不过很遗憾,我这么大了都没到过。不过清明时到扫墓时,我参加过家族在宗祠里的祭祀活动。
在以前,外族人员是不能到我们宗祠里去的。现在旅游业发展了。在我们宗祠所在地三门塘有大型的民族活动时,可以对外开放。比如七月七赶歌场。希望大家到我的家乡去玩。
我打开我家保管族谱。里面记载了我们民族的由来及发展,从族谱中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变迁。 先祖刘旺系山东临清县章木村人,出身农民,明初随明太祖朱元璋御驾征伐,先后在苏州、遵义、济南、淝河等19次战役中大败敌寇,军功卓著,洪武十七年(1384)授常山左卫指挥使。永乐九年(1411)再次出征,打
胡寇阿鲁台,诰封昭勇将军。后调锦屏侗鼓卫平蛮,逝于铜鼓。明宣德八年(1433),二世刘源袭父职,调铜鼓卫掌印指挥使。清道光年间,四世孙刘伟祖之子刘节(刘名优保)从铜鼓卫移居三门塘。
后来在此修建了伟大的民族宗祠—
刘氏宗祠
斗转星移,人文蔚起,光绪初年,刘节率子孙重修遭咸同兵火破坏的刘氏宗祠。起初规模较小,构架单调。后因清水江沿岸木材丰富,水运畅通,木商云集,三门塘成为繁化重镇。民国二十二年(1933),刘节后裔宋、富、金、银、贵五台公进行重修,并请游历宽广、画技精湛的画师王泽寰设计绘图,请湖南靖州建筑师李应芳承建施工,历经两年告竣。刘氏宗祠座落于坌处镇三门塘村,临江屹立。
祠堂的正面及左侧为高层牌楼式结构,而外墙上的浮雕泥塑则极具西方特色。正门上方雕着一只老鹰,窗户都修成了西式半圆拱形窗,半圆上雕刻着苦瓜。牌楼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的闹钟,(有两只脚,上面是两个闹玲的老式闹钟) 。最奇怪的是祠堂正
面右侧的钟快两分钟,而左侧的钟则慢两分钟,原意无人知道,成了当地一大迷。此外,大门正面的外墙上还有两副拉丁字母联语,至今无人能破译。这座祠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被毁,民国时期重新整修,于是就成了中西合璧。
刘氏宗祠座北朝南,面阔12米,进深14米,最高点12.5米,建筑面积268平方米,四面高墙,遍塑浮雕。结构新颖奇特,设计匠心独运,融东西方文明于一体,汇哥特式艺术于一炉。远眺翘角凌空,气势雄伟;近观彩绘陆离,雕塑错落。如生的人物,葳蕤的花草,灵动的鸟兽,欲飞的鹍鹏;二龙抢宝护拱门,麒麟呈祥送福祉。门上镌刻一联云:“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正门墙柱上方,对称直塑44个拉丁字母,左为HN OA CK PR ON NC FL TY EL VH UA ;右为UA PR TN BL CV HO UT NA VL EO CH。这两行神秘字母藏何玄机?让
游人费解,令学者劳神,至今无人参透,有待者破译。正门上方,竖刻“昭勇将
军”,横塑“刘氏宗祠”八个大字,行书楷体,苍劲有力。
祠墙更是五彩缤纷,璀灿夺目:紫燕掠空,喜鹊登枝;猛虎啸林,狮子望楼;翠竹摇青,百花争妍;金鸡欢唱,阳雀催春;群兽拜王,百鸟朝凤„„雕绘相拌,描塑掺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托以日月星云,河流山川,动似流星飞瀑,静如泰山乌蒙!牌楼饰物均为浮雕装饰,真实感极强。直线和曲线结合,雕塑和彩绘相并用,使构图画面千变万化,生动活泼。据当地刘中沛先生介绍,这些塑作是用一种叫丝筋的原料掺入石灰,捣成一种很糯而粘性极强硬度极高的材料精制,故近百年仍比水泥还硬。
刘氏宗祠立于清水江岸,前有复兴桥石牌群,与三门溪隔河相望。左边绿树掩映,右有曲径环绕,背有三圣宫。远看如西方罗马教堂,近观似东方皇宫宝殿。它是清水江岸边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是三门塘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由于天长日久,风剥雨蚀,祠堂殿角倒塌,墙壁歪斜倾,加之文革时期破坏,更是面目全非!1988年和1996年,刘氏族众两次捐资6000元维修,由于资金不足,祠顶部分尚不能恢复其原貌。
门柱上塑有四列拉丁字母,其中二列为:
HN OA CK PR ON NC FL TY EL VH UA
UA PR TN BL CV HO UL NA VL EO CH
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了,成了千古的迷。
时钟也停止在九点十分差两分钟和多两分钟上,无解!!!
祠大门两侧高三米多的青石门框上有一对联云:“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大门正上方横塑有“刘氏宗祠”四字。再上一层竖书“昭勇将军”四个苍劲有力的阴刻楷书。据当地刘氏族谱记载,昭勇将军为明代跟随朱元璋南北
征讨、屡建奇功的战将刘旺,明成祖于洪武三十四年授予永清左卫指挥使等职,坐镇贵州锦屏铜鼓。明永乐八年再封诰为昭勇将军。永乐十五年刘旺病故,皇上加封其世袭后裔刘源等十代子孙为指挥吏,钦调镇守锦屏铜鼓卫。直至成化十五年铜鼓刘氏五世孙从铜鼓迁三门塘居住,后又率儿孙修建“刘氏宗祠”,纪念昭勇将军,弘扬刘氏家风,并于祠内祭供列祖宗。
我不厌其详地描述着刘家祠堂的式样,只有一句话:震撼!试想能把纪念祖先的神圣之所,建造成一座欧洲式样的形制,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设想!多么大胆的做法!多么开阔的胸襟!这可能是祖国大地上唯一的一座西洋式祠堂,需要突破多少传统观念上的羁畔!突破多少世俗舆论的压力!真是惊世骇俗啊!它不存在于北京、上海这样开化的大都市,而是存南“北侗旅游第一村”。
刘氏宗祠座落在一个平坡上,
门前只有不到十平米空场,即被一座二层的侗族吊脚楼挡住。那房建在坡崖下,有数根杉篙支撑,是它的一层恰与空场齐平,所以也是很高大的。两种典型风格的建筑,互为对视了七十年,互为映衬,互为补充,远远望去,一黑一白,恰恰成了三门塘最佳的取景点。中西文化能如此协
在于在我们脑海里是山重水远的侗寨中!仅仅是一座西洋式建筑,它令人咂舌,它竟然还是一座宗祠,祭祀祖先的圣神之地!刘家祖上本是汉族,现已与侗家融为一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友爱,民族的宽容,使这座宗祠完好地躲过战火,躲过政治冲击,成为黔东南的建筑瑰宝。仅此,我要郑重地介绍三门塘,它是在世纪之交,才被重视发现,公开宣传,定为黔东
调地在一座侗寨出现,谁能不为这创举所折服?贵州黔东南,这是个创造奇迹的
地方。
除了伟大的刘氏宗祠外,还有一座宗祠,就是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太原祠)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占地297平方米,内进的神龛、门面的牌楼,肃穆典雅,属传统的宗庙造型,所有塑雕装祯内容,取材于王氏太原支派的典故。重檐流苏的庑殿下塑几颗大白菜,象征意义是太原王氏开族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后,素食求仙,后来,浮丘公引度上嵩山,又三十年的七月初七日,乘白鹤立于缑氏山巅,可望不可及,挥手向世人招示,数日乃去。据此认为在素食的蔬菜里,唯白菜最能体现洁净、无邪、明心、澈悟、故立白菜于祠顶,犹如图腾,既明祖典,又昭祖德。白菜下方,遂有跨鹤浮游云表的塑绘相兼的巨幅画面,牌楼上的八幅胶泥浮雕,均有四字标题如印记款跋,即王子求仙、王翦拜将、王霸归隐、王浑受降、王维作画、王佑种槐、荆公视农。整座牌楼,古朴典雅,庄重肃穆,一字一画,无不蕴含太原王氏典故。正因彰美古人,招致十年动乱的横扫、粉碎,而
今仅留斑驳残迹。
生命科学学院少数民族预科 学号:[1**********]0
姓名:刘#& 2012年6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