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老头钱理群

  2012年9月9日,在—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最终对教育发出告别宣言。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1960年大学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先后任教于安顺卫生学校和地区师范学校;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再由大学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纠缠”10年,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钱理群颇喜“老钱”这一称谓,无论平辈还是晚生,皆可以“老钱”呼之。老钱的本行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兼及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而老钱的影响绝不止于此。作为中国大陆少数几个有“良心”之称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老钱的研究一向具有标杆效应,老钱的话题一向具有讨论价值,甚至经常有风雨兴焉。  老钱与民间思想村落的精神联系,老钱对孩子们的教育的热情,以及时常流露的孩子似的天真,这种天真经常与一种罕见的冷静与决绝并存,因而更具震撼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一个无梦的人生是很难想象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梦,特别是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做梦,那就更加可悲!”在一次北大讲座中,已年过古稀的钱理群教授这样对新生们说道。曾有很多人批评老钱,说他有青年崇拜。结果他反问了一句:“你不相信青年相信谁?与其被混蛋利用,不如被青年利用。”  2002年6月27日在北大的最后—节课上,即将退休的钱理群告诉那些眼含热泪送别他的大学生们,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去南师大附中教书,一是去北大教书。前者是他的母校,他要去那里完成未竟的梦想。  2004年4月末的一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令钱理群始料未及。  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和鼓动学生报名时说的—样:你们都向往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现在走到你们中间来上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一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个字—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圈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2005年,钱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一模一样:一开始人很多,慢慢地就减少到二十余人。  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走进中学课堂之前,钱理群何曾预想到这样的冷清凄惨。  他曾对自己的中学教学报以热望。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几十年最好的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但从中学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令钱理群始料不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用了“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一次在台湾的座谈中,钱理群苦笑着回应那位给他写信的学生:“这位天真的中学生哪里知道,今天的大陆大学教育已经被绑上就业的战车,也迟早有那一天:凡是与就业无关的教育,都进不了大学的课堂!”  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钱理群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次执拗的“反击”。最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制定新课标。“时任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他真是找了我3次,我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为什么找你,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我就同意了。”  钱理群想着兹事体大,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大量写文章谈教育观念。“结果就触犯了其他利益,比如新课标要编新教材,那就触犯了出版社的利益。而且我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权威构成威胁和挑战。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圈内批了我整整半年。”  不久后,钱理群去福建讲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这通威胁电话激发了钱理群的犟脾气。“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这回关心到底。”钱理群不仅讲,而且持续讲,而且比以前讲得更多。仅2007年11月份,钱理群就在福州、东莞、苏州、常熟、上海5地15次大谈教育。  在1999年后,钱理群退出了教育部的官方序列,却不停在民间行动。“广东有一个老板要投资编一个课外读物,我就编新语文读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整整一大套,影响非常大;我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高考改革试点,当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  这些年钱理群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一本一本地面世,这个倔强的老头在他的战场持续抛出投枪和匕首,却没有从他为之战斗的人们那里得到预想的回应。一些一线老师甚至向钱理群抱怨,“感觉你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是距离我们的教育实际差得太远。”钱理群意识到,“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实践者。”  14年来,钱理群为基础教育奔走呼号,虽然他自称这只是他治学中“很小的一块”,但甚少参加公共活动的钱理群,几乎每次现身会议座谈,大多与教育有关。种种的情况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让钱理群这个秉持鲁迅“反抗绝望”原则的实践者越来越力不从心。  钱理群73岁了,他终于确信对手“在彼处”,其间的意象颇有荒诞感,他仿佛堂吉诃德,满身风尘后,才发现自己和风车打了一仗。但他不以为憾。他用自己一本书的名字来总结已经“告别”的教育生涯,那本书叫《丰富的痛苦》。  钱理群73岁了他终于确信对手“在彼处”其间的意象颇有荒诞感他仿佛堂吉诃德,满身风尘后才发现自己和风车打了一仗

  2012年9月9日,在—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最终对教育发出告别宣言。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1960年大学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先后任教于安顺卫生学校和地区师范学校;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再由大学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纠缠”10年,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钱理群颇喜“老钱”这一称谓,无论平辈还是晚生,皆可以“老钱”呼之。老钱的本行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兼及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而老钱的影响绝不止于此。作为中国大陆少数几个有“良心”之称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老钱的研究一向具有标杆效应,老钱的话题一向具有讨论价值,甚至经常有风雨兴焉。  老钱与民间思想村落的精神联系,老钱对孩子们的教育的热情,以及时常流露的孩子似的天真,这种天真经常与一种罕见的冷静与决绝并存,因而更具震撼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一个无梦的人生是很难想象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梦,特别是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做梦,那就更加可悲!”在一次北大讲座中,已年过古稀的钱理群教授这样对新生们说道。曾有很多人批评老钱,说他有青年崇拜。结果他反问了一句:“你不相信青年相信谁?与其被混蛋利用,不如被青年利用。”  2002年6月27日在北大的最后—节课上,即将退休的钱理群告诉那些眼含热泪送别他的大学生们,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去南师大附中教书,一是去北大教书。前者是他的母校,他要去那里完成未竟的梦想。  2004年4月末的一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令钱理群始料未及。  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和鼓动学生报名时说的—样:你们都向往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现在走到你们中间来上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一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个字—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圈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2005年,钱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一模一样:一开始人很多,慢慢地就减少到二十余人。  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走进中学课堂之前,钱理群何曾预想到这样的冷清凄惨。  他曾对自己的中学教学报以热望。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几十年最好的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但从中学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令钱理群始料不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用了“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一次在台湾的座谈中,钱理群苦笑着回应那位给他写信的学生:“这位天真的中学生哪里知道,今天的大陆大学教育已经被绑上就业的战车,也迟早有那一天:凡是与就业无关的教育,都进不了大学的课堂!”  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钱理群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次执拗的“反击”。最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制定新课标。“时任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他真是找了我3次,我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为什么找你,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我就同意了。”  钱理群想着兹事体大,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大量写文章谈教育观念。“结果就触犯了其他利益,比如新课标要编新教材,那就触犯了出版社的利益。而且我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权威构成威胁和挑战。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圈内批了我整整半年。”  不久后,钱理群去福建讲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这通威胁电话激发了钱理群的犟脾气。“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这回关心到底。”钱理群不仅讲,而且持续讲,而且比以前讲得更多。仅2007年11月份,钱理群就在福州、东莞、苏州、常熟、上海5地15次大谈教育。  在1999年后,钱理群退出了教育部的官方序列,却不停在民间行动。“广东有一个老板要投资编一个课外读物,我就编新语文读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整整一大套,影响非常大;我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高考改革试点,当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  这些年钱理群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一本一本地面世,这个倔强的老头在他的战场持续抛出投枪和匕首,却没有从他为之战斗的人们那里得到预想的回应。一些一线老师甚至向钱理群抱怨,“感觉你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是距离我们的教育实际差得太远。”钱理群意识到,“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实践者。”  14年来,钱理群为基础教育奔走呼号,虽然他自称这只是他治学中“很小的一块”,但甚少参加公共活动的钱理群,几乎每次现身会议座谈,大多与教育有关。种种的情况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让钱理群这个秉持鲁迅“反抗绝望”原则的实践者越来越力不从心。  钱理群73岁了,他终于确信对手“在彼处”,其间的意象颇有荒诞感,他仿佛堂吉诃德,满身风尘后,才发现自己和风车打了一仗。但他不以为憾。他用自己一本书的名字来总结已经“告别”的教育生涯,那本书叫《丰富的痛苦》。  钱理群73岁了他终于确信对手“在彼处”其间的意象颇有荒诞感他仿佛堂吉诃德,满身风尘后才发现自己和风车打了一仗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 古典文化经典著作 ●<诗经>,如<桃夭>.<燕燕>.<硕人>.<硕鼠>.<氓>.<木瓜>.<黍离>.<风雨>.<蟋蟀>. ...查看


  • 北大清华教授推荐书目
  • 156名北大教授,每人推荐"对我最有影响的几本书",经过3年的搜集和整理,这些书目昨天首次和同学们见面.<毛泽东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富有时代特色的著作,成了北大教授 ...查看


  •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汇总
  • 张岱年:我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l ...查看


  • 与钱理群相遇
  • 钱先生的著述,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渗透了自身的生命体验,对现实.对社会的关注和思索. 2008年冬天,赴北京参加一个散文创作的研讨会,我有幸见到了钱理群先生,并聆听了他的精彩演讲. 钱理群是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研究鲁迅的专家.那天上午, ...查看


  • 中南大学博士考纲
  • 2013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外文学史>考试大纲 来源:中南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12 本考试大纲由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 考试性质 中外文学史是中南大学文学院为招收美学和审美文化 ...查看


  •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作者:钱理群 来源:致青年朋友 艾芸导读:以下这些内容摘自钱理群先生的书<致青年朋友>.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从1985年到2002年退休,钱理群是北大课堂一道独特的 ...查看


  • 钱理群: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
  • 钱理群: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 作者:钱理群 [推荐理由] 北京大学资深学者钱理群教授,是我国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在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中,他名列首位.他对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的独特理解,入木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 ...查看


  • [作家寄语中学生作文创作]阅读答案
  • 作家寄语中学生作文创作 彭友东: 面对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准备的很多.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砺,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写作时,能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笔来记录青春的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