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旅游文化的研究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和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将会成为把陕西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从陕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7-0191-03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指出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形势表明,陕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区域发展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把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起来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陕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陕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文化、旅游与经济融合日趋紧密。从世界范围看,旅游、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旅游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现代旅游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文化内涵的竞争。陕西在文化与旅游方面具有双重优势,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增速为25. 5%。2011年陕西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 的11.04%,旅游业拉动和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与旅游、经济等要素相结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经济价值。

2. 文化旅游产业相对而言是一种低消耗、高产出的“绿色”产业,有助于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本身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虽然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作前提,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对自然资源破坏性较小,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较少,相对而言是一种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将以不可预料的速度成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3. 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英国、日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其国内第一、二大产业,美国的文

化产业已占本国GDP 的18%~25%。在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突破5%,陕西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关口,占GDP 比重3%,可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是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陕西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有助于推动陕西建立创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 文化旅游产业涉及经济领域广泛,发展前景广阔。文化产业目前主要包括图书报刊、广播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广告、艺术博览会等众多行业领域,是一个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形态。随着当前中国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借助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增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陕西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5. 高科技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巨大。近年来很多旅游景区利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取得了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丰收。比如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印象·刘三姐》、西安的梦回大唐、云南的云南映象等,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形成的具有区域优势的旅游品牌。同样具有显著经济拉动效应的还有广播影视业、工农业产品博览会、动植物园艺博览会等也都是以高科技为前提,以文化产业产品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产品为载体,以全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业态,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构筑着现代经济社会全新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这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改变影响深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二、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够。陕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从整体上看,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贡献度偏低,2011年陕西旅游产业对地方GDP 的贡献率低于发达省份2个百分点。陕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市场化变革能力不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较低,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旅游景点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积聚性、关联性差,产业链条短且多数处于初级水平阶段,产业产品的地域特色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文化旅游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 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弱,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人们的欲望已经从物质层次的需求逐步提高到精神层面——文化的需求,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成为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并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带动的其他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增长源泉,所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陕西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地域性特征明显,分布比较分散,南北跨度大,资源整合开发难度大,存在整合能力不足,整合技术手段落后,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的现实困境,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

3. 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少产出少,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低。一是投入少。文化旅游产业本身对金融资本具有高度依赖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周期较长,资金回收速度慢,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市场不稳定性较大,投资风险相应增加,银行和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意愿低,文化旅游产业资金短缺。二是旅游产业中文化含量低,旅游业发展粗糙。陕西的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服务业之间没有形成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和高效地协作方式,相反,在一些企业之间反而形成低水平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三是旅游产品规模总量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陕西能够打的响的旅游精品不多,能够拿的出的文化精品也屈指可数,能同时将旅游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特别是耦合起来开发发展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精品更少。以西安为例,西安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以仿制品为主,在品种、特色、质量方面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在西安能够买到的工艺纪念品在其他旅游景点也能买到,更重要的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旅游文化产品极其缺乏。

4. 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陕西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需要有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来弥补这种不足,来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和内涵,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文化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制度机制的创新完善、文化发展的载体形式创新等,用文化提升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可操作的战略合作内容、经营管理体制、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扩大企业诚信,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 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陕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但有效的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市场供给不足。我们虽然加大了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努力探寻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的旅游景点,不断研发旅游纪念新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了一批文化精品,尝试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文化旅

游产业,比如挖掘陕北民歌、关中大唐十八陵、陕南秦楚风韵等特色文化等,但是从整体市场消费需求来看,有效供给不足。

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

1. 陕北地区要以“黄装绿穿”为主线,打造黄土高原“黄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陕北地区要改变人们对黄土高原的传统认识,积极打造以黄土文化、塞外风光和大漠风情为一体的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系列,不断改善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改变黄土高原的环境面貌,实现“黄装绿穿”的目标;要依托革命圣地延安,不断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深入打造具有陕北地域色彩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变人们说起陕北,就是小米、红枣、花椒等低端农产品的传统印象,不断提升陕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品质,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含量。

2. 关中地区要以“古装新穿”为主线,打造高新技术和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安是陕西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陕西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所以以西安为龙头的关中地区就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缘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优势,以“古装新穿”为主线,实现精品“古色”旅游和精品“现代”旅游相结合的目标。要积极打造以秦兵马俑、法门寺、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院等为代表的关中“古色”精品文化景区,要积极打造以国际会展中心、曲江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西咸新区等为代表的“现代”精品文化景区,实现历史与现代、科技与旅游、城市与农村的完美结合。

3. 陕南地区要以“青装永穿”为主线,打造原生态“绿色”山水休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陕南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壮丽、人文景观灿烂、物产资源丰富等优势,以“青装永穿”为主线,积极打造秦岭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秦岭旅游品牌。商洛市提出了“建设山水生态园林旅游城市和西安第二生活区”的发展规划,汉中市提出了“全力打造原生态山水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使汉中成为大秦岭中央国家公园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安康提出了“建设陕西重要生态旅游基地,打造中国著名的休闲型健康养生目的地,著名的深度游憩目的地”的宏伟蓝图。这是陕南地区将山水、生态与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和挖掘、积极开发兼具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原生态“绿色”山水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要抓住机遇,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彰显秦楚文化与秦岭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是加大改造旅

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延长旅游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寿命”。如红色旅游的原景原貌恢复、古色旅游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高科技文化旅游的创新展示场馆建设、绿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等。二是加强完善旅游景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设施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旅游线路的活动内容,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如道路、通讯、饭店场馆、休闲娱乐设施等建设。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还有电影院、戏剧院、茶剧社、文化节等经营性文化场所的建设发展。

5.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机制保障。2010年省政府提出了陕西《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力推陕西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讲:一要运筹帷幄,统一规划,全省一盘棋,打造具有陕西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二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三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明确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和良性运行机制,实行文化与旅游的无缝链接;四要探索资源管理与旅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探索旅游景区与行政区划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省内旅游与省外旅游联动化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6. 加快技术创新,为文化旅游产业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形成全省的旅游产业核心吸引力,一要在景区项目建设上下大力气,整合提升具有陕西代表性的旅游标志产品,提高旅游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高科技文化产品、资源性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二要在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上下大力气,打造陕北持续发展、关中创新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文化旅游环线,用

技术手段吸引世界各方游客;三要借助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良好机遇,不断建设完善旅游景点功能,比如把朱鹮旅游景区发展成为世界级景区,把陕南生态旅游区发展运作成为大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等。

7.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陕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一要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实现从“旅多游少”向“旅少游多”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旅游竞相发展的局面。二要推陈出新,创造创新更多更好地文化旅游产品精品力作。从“仿唐乐舞”到《梦回大唐》,从龙舟节、茶叶节到旅游节、核桃节、樱桃节,从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到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都是陕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升华和全新展示,我们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创造创新出更多更能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旅游精品。三要创新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方式,建

立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实现南部、中部、北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合作关系,提升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和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将会成为把陕西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从陕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7-0191-03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指出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形势表明,陕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区域发展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把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起来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陕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陕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文化、旅游与经济融合日趋紧密。从世界范围看,旅游、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旅游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现代旅游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文化内涵的竞争。陕西在文化与旅游方面具有双重优势,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增速为25. 5%。2011年陕西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 的11.04%,旅游业拉动和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与旅游、经济等要素相结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经济价值。

2. 文化旅游产业相对而言是一种低消耗、高产出的“绿色”产业,有助于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本身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虽然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作前提,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对自然资源破坏性较小,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较少,相对而言是一种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将以不可预料的速度成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3. 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英国、日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其国内第一、二大产业,美国的文

化产业已占本国GDP 的18%~25%。在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突破5%,陕西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关口,占GDP 比重3%,可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是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陕西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有助于推动陕西建立创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 文化旅游产业涉及经济领域广泛,发展前景广阔。文化产业目前主要包括图书报刊、广播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广告、艺术博览会等众多行业领域,是一个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形态。随着当前中国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借助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增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陕西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5. 高科技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巨大。近年来很多旅游景区利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取得了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丰收。比如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印象·刘三姐》、西安的梦回大唐、云南的云南映象等,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形成的具有区域优势的旅游品牌。同样具有显著经济拉动效应的还有广播影视业、工农业产品博览会、动植物园艺博览会等也都是以高科技为前提,以文化产业产品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产品为载体,以全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业态,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构筑着现代经济社会全新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这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改变影响深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二、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够。陕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从整体上看,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贡献度偏低,2011年陕西旅游产业对地方GDP 的贡献率低于发达省份2个百分点。陕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市场化变革能力不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较低,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旅游景点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积聚性、关联性差,产业链条短且多数处于初级水平阶段,产业产品的地域特色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文化旅游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 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弱,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人们的欲望已经从物质层次的需求逐步提高到精神层面——文化的需求,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成为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并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带动的其他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增长源泉,所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陕西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地域性特征明显,分布比较分散,南北跨度大,资源整合开发难度大,存在整合能力不足,整合技术手段落后,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的现实困境,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

3. 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少产出少,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低。一是投入少。文化旅游产业本身对金融资本具有高度依赖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周期较长,资金回收速度慢,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市场不稳定性较大,投资风险相应增加,银行和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意愿低,文化旅游产业资金短缺。二是旅游产业中文化含量低,旅游业发展粗糙。陕西的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服务业之间没有形成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和高效地协作方式,相反,在一些企业之间反而形成低水平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三是旅游产品规模总量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陕西能够打的响的旅游精品不多,能够拿的出的文化精品也屈指可数,能同时将旅游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特别是耦合起来开发发展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精品更少。以西安为例,西安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以仿制品为主,在品种、特色、质量方面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在西安能够买到的工艺纪念品在其他旅游景点也能买到,更重要的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旅游文化产品极其缺乏。

4. 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陕西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需要有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来弥补这种不足,来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和内涵,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文化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制度机制的创新完善、文化发展的载体形式创新等,用文化提升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可操作的战略合作内容、经营管理体制、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扩大企业诚信,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 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陕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但有效的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市场供给不足。我们虽然加大了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努力探寻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的旅游景点,不断研发旅游纪念新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了一批文化精品,尝试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文化旅

游产业,比如挖掘陕北民歌、关中大唐十八陵、陕南秦楚风韵等特色文化等,但是从整体市场消费需求来看,有效供给不足。

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

1. 陕北地区要以“黄装绿穿”为主线,打造黄土高原“黄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陕北地区要改变人们对黄土高原的传统认识,积极打造以黄土文化、塞外风光和大漠风情为一体的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系列,不断改善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改变黄土高原的环境面貌,实现“黄装绿穿”的目标;要依托革命圣地延安,不断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深入打造具有陕北地域色彩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变人们说起陕北,就是小米、红枣、花椒等低端农产品的传统印象,不断提升陕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品质,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含量。

2. 关中地区要以“古装新穿”为主线,打造高新技术和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安是陕西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陕西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所以以西安为龙头的关中地区就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缘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优势,以“古装新穿”为主线,实现精品“古色”旅游和精品“现代”旅游相结合的目标。要积极打造以秦兵马俑、法门寺、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院等为代表的关中“古色”精品文化景区,要积极打造以国际会展中心、曲江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西咸新区等为代表的“现代”精品文化景区,实现历史与现代、科技与旅游、城市与农村的完美结合。

3. 陕南地区要以“青装永穿”为主线,打造原生态“绿色”山水休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陕南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壮丽、人文景观灿烂、物产资源丰富等优势,以“青装永穿”为主线,积极打造秦岭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秦岭旅游品牌。商洛市提出了“建设山水生态园林旅游城市和西安第二生活区”的发展规划,汉中市提出了“全力打造原生态山水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使汉中成为大秦岭中央国家公园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安康提出了“建设陕西重要生态旅游基地,打造中国著名的休闲型健康养生目的地,著名的深度游憩目的地”的宏伟蓝图。这是陕南地区将山水、生态与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和挖掘、积极开发兼具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原生态“绿色”山水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要抓住机遇,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彰显秦楚文化与秦岭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是加大改造旅

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延长旅游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寿命”。如红色旅游的原景原貌恢复、古色旅游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高科技文化旅游的创新展示场馆建设、绿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等。二是加强完善旅游景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设施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旅游线路的活动内容,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如道路、通讯、饭店场馆、休闲娱乐设施等建设。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还有电影院、戏剧院、茶剧社、文化节等经营性文化场所的建设发展。

5.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机制保障。2010年省政府提出了陕西《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力推陕西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讲:一要运筹帷幄,统一规划,全省一盘棋,打造具有陕西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二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三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明确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和良性运行机制,实行文化与旅游的无缝链接;四要探索资源管理与旅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探索旅游景区与行政区划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省内旅游与省外旅游联动化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6. 加快技术创新,为文化旅游产业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形成全省的旅游产业核心吸引力,一要在景区项目建设上下大力气,整合提升具有陕西代表性的旅游标志产品,提高旅游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高科技文化产品、资源性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二要在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上下大力气,打造陕北持续发展、关中创新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文化旅游环线,用

技术手段吸引世界各方游客;三要借助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良好机遇,不断建设完善旅游景点功能,比如把朱鹮旅游景区发展成为世界级景区,把陕南生态旅游区发展运作成为大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等。

7.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陕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一要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实现从“旅多游少”向“旅少游多”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旅游竞相发展的局面。二要推陈出新,创造创新更多更好地文化旅游产品精品力作。从“仿唐乐舞”到《梦回大唐》,从龙舟节、茶叶节到旅游节、核桃节、樱桃节,从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到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都是陕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升华和全新展示,我们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创造创新出更多更能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旅游精品。三要创新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方式,建

立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实现南部、中部、北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合作关系,提升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 关于下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度
  • 关于下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度 课题指南及搞好申报组织工作的通知 陕哲社科[2010]号 各有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 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省2010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从即日开始.现就课题指南及搞好申报组 ...查看


  • 中国C9介绍
  • 西安交通大学关于举办首届"C9暑期学校"的通知 "C9"各成员高校: 依照<九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以及九校教务处长联席会西安会议和 ...查看


  • 秦俑馆资料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服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01 项目背景 项目用地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办和代王街道办辖区内,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专用线东侧,西临兵马俑旅游专用路,北与临马公路.高速公路专用线引线衔接,南与秦陵南路相通. 由 ...查看


  • 20世纪中期以来秦腔研究
  • 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 秦腔是我国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经几百年的兴衰变迁,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四大声腔之一,秦腔和其它几个声腔比较起来,豪迈.粗犷.刚健而又悲壮苍凉的风格独一无二.正因为如 ...查看


  •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2010-06-30 23:27阅读: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炎帝志>读后有感 曹定云 一.<炎帝志>一书的成就和它的特色 由陕西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陕西省志·炎帝 ...查看


  • 学科门类(二级类)外国语言文学类
  • 学科门类(二级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2010 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 "法语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户思社 所在院校: 西安外国语大学 推荐部门: 陕西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 ...查看


  •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作者:程 尚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以一部死后可以它当枕头的长篇<白鹿原>奠定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他的小说创作的历程,是从逐渐摆脱外在精神控制力量的影响达到与现实保持一种"审 ...查看


  • 陕西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对策研究
  • [摘 要] 本文描述了陕西省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陕西省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中存在的基金结构单一,缺乏母基金大平台;多头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财政资金退出渠道不畅,造成部分资金沉淀;法规制度不健全,造成实际操作困难等四个问题.提 ...查看


  • 关于我国皮影戏现状的几点思考
  • 录入时间: 2006-9-13 点击次数:515 [字体:小 大] 作者:张 军    2006年7月至8月,我和3位同门郑劭荣.张冬菜.卜亚丽一起前往河南.甘肃和陕西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皮影戏调查研究,现根据所见所闻,就我国皮影戏的现状提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