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学习,我们把古代诗歌按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送别怀远诗、羁旅思乡诗。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鉴赏必备知识
1、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李白、杜甫、苏轼、杨万里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或寄情山水,或归隐田园,或寓理于景。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常表达这样的感情: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喜爱,对悠然自得纯洁质朴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或对官场仕途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3、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田园
闲适恬淡 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白描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丽洗练
晓畅明白 通俗易懂
④意境特点——细腻:空寂、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素雅、优美
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明丽、明快
4、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步骤(其他诗歌的理解鉴赏思路都是相同的)
总的说来,要弄清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说: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全诗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全诗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从标题出发,抓住意象特点,(有小注的要结合小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分析意象特点,深入感受氛围、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弄清写作背景,做到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④揣摩词句、语言的妙处,赏析表达技巧。
二、典型题例说:
过故人
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赏析】
1、理解诗意: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横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观赏菊花好啦!
2、意境特点:
通过描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构成一幅清新恬淡、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通过宾主的欢笑和把酒话桑麻,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
“具”“邀”“待”“还来”也表现了故人相待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
3、思想感情:
通过写清新恬静的田园景物和田家生活的简朴亲切,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朋友间亲切、真挚、深厚的情谊。
4、表现手法:质朴自然,平淡清新。
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鉴赏必备知识
1、咏物诗的产生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咏物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
① 题目特点:以物象为题, 如:咏(题、赠、赞)+物象 , 物象+吟
② 所咏的对象:常常是动物(蝉、马、牛、画眉鸟、蝉、蜂)、植物(,松、竹、梅、
菊、柳)以及其他事物(石灰吟)。
③ 既然咏物,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形态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
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仅仅拘泥于物。 ④ 整体构思和表现手法:常常以物自喻,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双
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⑤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3、咏物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①“读清”全诗 ,理解诗意。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体味感情时做到“不即不离 ”。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诗的写作技巧。
二、典型题例说: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简介: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赏析】
1、 理解诗句:
小松刚出土的时候,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可现在人们渐渐感觉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人们不知道那高耸入云的松木,也是从这小松树长大发展而来的,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才知道他的高大。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
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
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形象分析:
小松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 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 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 由小转大。
3、思想感情(所言之志) :作者以松喻人,赞美小松一样渺小但却有着坚忍不拔、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们。表达了每个人都是有小到大、由弱到强渐渐成长起来的思想。讽刺那些没有眼力、目光短浅的人们。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4、表现手法:以松自喻,托物言志。托物讽喻。
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诗鉴赏必备知识
1、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诗的特征
①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②基本主题
赞美边塞风光和边疆生活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征夫思乡),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怨愤。
③常用意象
时间:秋天、冬天、黄昏
空间:夷、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胡、 羌、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
战具及其他:干、戈、战车、烽火、旗、号角、羯鼓、金鼓、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景物:黄沙、长城、大漠、秋月、冬雪、寒雁、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④意境特点:雄奇、壮丽、壮美、阔大、辽阔、苍茫、壮阔、广阔、奇寒 、荒凉(气候恶劣、环境艰苦)、肃杀、凄凉、昏暗
⑤风格——雄壮豪迈、雄浑磅礴、豪放浪漫、壮丽、瑰丽
⑥常用手法——对比、比喻、夸张、象征、用典、衬托(反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等。
3、边塞诗阅读方法
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战事紧张;衬托战斗豪情;衬托征战痛苦以及思乡情怀;展现大漠风光等),弄清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同时鉴赏边塞诗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
二、典型例题解说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赏析】
1、 理解诗句:
湖边寒风劲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的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但大雪弥漫,看不见人影。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2、景物特点:天气寒冷、荒凉(萧条、凄凉)
3、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艰苦的环境和猎猎的红旗在皑皑的雪山上飘扬的情景,表现出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绪(或表现出从军将士保家卫国的高昂的战斗热情或表现出从军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4、表达技巧:
在这奇寒的恶劣环境中,冰冻泥裂,风吹枝折,大雪弥漫至于对面不见人影,但戍边战士不仅毫无畏惧,反而笛声嘹亮,红旗招展,直上天山,气魄雄浑豪迈。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高昂战斗热情。
咏史怀古诗
一、 咏史怀古诗鉴赏必备知识
1、咏史怀古诗的内容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
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2、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咏怀”等。
3、咏史怀古诗鉴赏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感情
① 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多借古讽今。如刘禹锡《乌衣巷》 李白《越中览古》 ②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泊秦淮》
③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抨击社会现实。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 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2)常用意象:江水、草、鸟、月、烟云、烟雨、楼台、金陵、六朝等
(3)意境特点:深远、开阔、空茫、苍茫、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萧瑟、苍凉
(4)风格:慷慨悲壮、苍凉悲慨、深沉感慨等
(5)常用手法: 用典 对比 反衬 烘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借古讽今等,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4、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1)要弄清史实、用典。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诗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感情。
表述方式:通过对„„(历史内容)的叙述/(古迹、景物) 的描写 ,抒发了„„的感情。
(3)要品味艺术技巧方面的特色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借助典故叙事抒怀,议论引发。
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或侧面烘托。
二、典型题例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赏析】
(1)理解诗意: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六朝繁华早已“如梦”消逝,人事不再,啼声虽美,同样无人来听。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江堤杨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依旧枝叶繁盛,茂密如同烟笼。
(2)思想感情: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抒发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3)表达技巧:作者以柳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柳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表达了抒发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送别怀远诗
一、 送别诗鉴赏必备知识
1、送别诗的产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2、送别诗的主要特点
①题目特点: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②内容特点: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③情感特点: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a :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
b :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c :借送别言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d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④结构特点: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薮》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可供我们鉴赏时借鉴。
3、常用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谢亭、西楼、阳关、柳岸、灞陵;春草、杨花、柳絮、浮萍、水;杜鹃、鸿雁;夕阳、月、酒、秋等 。
4、意境特点: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萧瑟、苍凉等。 5、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寄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以及各种常用修辞格。
6、风格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二、典型例题解说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 楚江:指长江。建业:指今江苏省南京市。冥冥:高远,深远。 海门:长江入海处。 滋:润泽。
【赏析】
1、 诗意理解:楚江笼罩在茫茫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2、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羁旅思乡诗
一、羁旅思乡诗鉴赏必备知识
1、羁旅诗的产生: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我们所熟知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时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2、题目特点:诗词题目往往有“泊、行、夜闻”等字眼。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3、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4、常用意象:归雁 圆月 客船 天涯 他乡 孤灯 无眠 晚钟 醉酒 凄风 苦雨 慈母 暮春、秋月、叶落花谢、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5、意境特点: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萧瑟、苍凉等。
4、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直抒胸臆、想象等,以及常用的修辞格。
二、典型例题解说
绝句两首(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理解诗意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2、意境特点
此诗一、二句以精简的笔意、巧妙的构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幅色彩绚丽的优美图画。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3、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4、表现手法:反衬
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反衬) ,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学习,我们把古代诗歌按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送别怀远诗、羁旅思乡诗。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鉴赏必备知识
1、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李白、杜甫、苏轼、杨万里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或寄情山水,或归隐田园,或寓理于景。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常表达这样的感情: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喜爱,对悠然自得纯洁质朴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或对官场仕途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3、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田园
闲适恬淡 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白描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丽洗练
晓畅明白 通俗易懂
④意境特点——细腻:空寂、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素雅、优美
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明丽、明快
4、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步骤(其他诗歌的理解鉴赏思路都是相同的)
总的说来,要弄清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说: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全诗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全诗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从标题出发,抓住意象特点,(有小注的要结合小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分析意象特点,深入感受氛围、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弄清写作背景,做到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④揣摩词句、语言的妙处,赏析表达技巧。
二、典型题例说:
过故人
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赏析】
1、理解诗意: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横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观赏菊花好啦!
2、意境特点:
通过描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构成一幅清新恬淡、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通过宾主的欢笑和把酒话桑麻,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
“具”“邀”“待”“还来”也表现了故人相待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
3、思想感情:
通过写清新恬静的田园景物和田家生活的简朴亲切,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朋友间亲切、真挚、深厚的情谊。
4、表现手法:质朴自然,平淡清新。
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鉴赏必备知识
1、咏物诗的产生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咏物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
① 题目特点:以物象为题, 如:咏(题、赠、赞)+物象 , 物象+吟
② 所咏的对象:常常是动物(蝉、马、牛、画眉鸟、蝉、蜂)、植物(,松、竹、梅、
菊、柳)以及其他事物(石灰吟)。
③ 既然咏物,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形态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
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仅仅拘泥于物。 ④ 整体构思和表现手法:常常以物自喻,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双
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⑤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3、咏物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①“读清”全诗 ,理解诗意。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体味感情时做到“不即不离 ”。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诗的写作技巧。
二、典型题例说: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简介: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赏析】
1、 理解诗句:
小松刚出土的时候,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可现在人们渐渐感觉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人们不知道那高耸入云的松木,也是从这小松树长大发展而来的,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才知道他的高大。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
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
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形象分析:
小松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 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 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 由小转大。
3、思想感情(所言之志) :作者以松喻人,赞美小松一样渺小但却有着坚忍不拔、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们。表达了每个人都是有小到大、由弱到强渐渐成长起来的思想。讽刺那些没有眼力、目光短浅的人们。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4、表现手法:以松自喻,托物言志。托物讽喻。
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诗鉴赏必备知识
1、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诗的特征
①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②基本主题
赞美边塞风光和边疆生活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征夫思乡),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怨愤。
③常用意象
时间:秋天、冬天、黄昏
空间:夷、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胡、 羌、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
战具及其他:干、戈、战车、烽火、旗、号角、羯鼓、金鼓、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景物:黄沙、长城、大漠、秋月、冬雪、寒雁、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④意境特点:雄奇、壮丽、壮美、阔大、辽阔、苍茫、壮阔、广阔、奇寒 、荒凉(气候恶劣、环境艰苦)、肃杀、凄凉、昏暗
⑤风格——雄壮豪迈、雄浑磅礴、豪放浪漫、壮丽、瑰丽
⑥常用手法——对比、比喻、夸张、象征、用典、衬托(反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等。
3、边塞诗阅读方法
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战事紧张;衬托战斗豪情;衬托征战痛苦以及思乡情怀;展现大漠风光等),弄清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同时鉴赏边塞诗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
二、典型例题解说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赏析】
1、 理解诗句:
湖边寒风劲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的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但大雪弥漫,看不见人影。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2、景物特点:天气寒冷、荒凉(萧条、凄凉)
3、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艰苦的环境和猎猎的红旗在皑皑的雪山上飘扬的情景,表现出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绪(或表现出从军将士保家卫国的高昂的战斗热情或表现出从军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4、表达技巧:
在这奇寒的恶劣环境中,冰冻泥裂,风吹枝折,大雪弥漫至于对面不见人影,但戍边战士不仅毫无畏惧,反而笛声嘹亮,红旗招展,直上天山,气魄雄浑豪迈。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高昂战斗热情。
咏史怀古诗
一、 咏史怀古诗鉴赏必备知识
1、咏史怀古诗的内容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
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2、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咏怀”等。
3、咏史怀古诗鉴赏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感情
① 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多借古讽今。如刘禹锡《乌衣巷》 李白《越中览古》 ②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泊秦淮》
③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抨击社会现实。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 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2)常用意象:江水、草、鸟、月、烟云、烟雨、楼台、金陵、六朝等
(3)意境特点:深远、开阔、空茫、苍茫、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萧瑟、苍凉
(4)风格:慷慨悲壮、苍凉悲慨、深沉感慨等
(5)常用手法: 用典 对比 反衬 烘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借古讽今等,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4、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1)要弄清史实、用典。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诗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感情。
表述方式:通过对„„(历史内容)的叙述/(古迹、景物) 的描写 ,抒发了„„的感情。
(3)要品味艺术技巧方面的特色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借助典故叙事抒怀,议论引发。
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或侧面烘托。
二、典型题例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赏析】
(1)理解诗意: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六朝繁华早已“如梦”消逝,人事不再,啼声虽美,同样无人来听。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江堤杨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依旧枝叶繁盛,茂密如同烟笼。
(2)思想感情: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抒发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3)表达技巧:作者以柳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柳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表达了抒发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送别怀远诗
一、 送别诗鉴赏必备知识
1、送别诗的产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2、送别诗的主要特点
①题目特点: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②内容特点: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③情感特点: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a :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
b :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c :借送别言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d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④结构特点: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薮》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可供我们鉴赏时借鉴。
3、常用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谢亭、西楼、阳关、柳岸、灞陵;春草、杨花、柳絮、浮萍、水;杜鹃、鸿雁;夕阳、月、酒、秋等 。
4、意境特点: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萧瑟、苍凉等。 5、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寄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以及各种常用修辞格。
6、风格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二、典型例题解说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 楚江:指长江。建业:指今江苏省南京市。冥冥:高远,深远。 海门:长江入海处。 滋:润泽。
【赏析】
1、 诗意理解:楚江笼罩在茫茫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2、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羁旅思乡诗
一、羁旅思乡诗鉴赏必备知识
1、羁旅诗的产生: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我们所熟知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时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2、题目特点:诗词题目往往有“泊、行、夜闻”等字眼。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3、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4、常用意象:归雁 圆月 客船 天涯 他乡 孤灯 无眠 晚钟 醉酒 凄风 苦雨 慈母 暮春、秋月、叶落花谢、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5、意境特点: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萧瑟、苍凉等。
4、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直抒胸臆、想象等,以及常用的修辞格。
二、典型例题解说
绝句两首(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理解诗意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2、意境特点
此诗一、二句以精简的笔意、巧妙的构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幅色彩绚丽的优美图画。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3、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4、表现手法:反衬
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反衬) ,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