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_韩贵新

第7卷 第1期 2006年2月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 AL OF ZHENG ZHO U UNIVERSITY OF LIG HT IND USTRY (SocialScience)

Vol 17 No 11Feb. 2006

[文章编号]1009-3729(2006) 01-0025-05

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

韩贵新

(山东财政学院金融系, 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在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下, 货币不断演化发展。内在动力机制是贯穿于货币整个演化过程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推动力; 外在动力机制则是货币演化的重要条件。在货币演化的不同阶段, 外在动力机制是不同的:降低事前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是货币产生阶段的外在动力机制; 获取铸币税收益, 是纸币阶段的外在动力机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导致的科技创新, 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外在动力机制。货币种类的减少与货币的电子化是货币演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纸币; 电子货币; 铸币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实物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的演化历程。根据经济演化的理论, 任何事物的演化都应存在一定的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动力机制) 。那么, 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并试图以此探索货币演化的发展趋势。

最优的反应。前演化经济学倾向于认为, 经济事件注定要沿着一个/自然0的过程走向假定的均衡。在事件的这一过程中, /人类自然0被假定为是不变的。这样一种假定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实上, 在一种制度的演化过程中, 开始是一种自然的演化过程,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这种演化规律的掌握, 人就会参与到制度的演化过程中来, 从而会使制度的演化偏离原来自然的演化路径, 演化过程的路线不再被假定为是在/事物的自然状态0中被预先确定的, 而走向人类制度设计的路径。

2. 关于演化机制的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演化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 即自然选择与适应性学习。这两种机制都能通过基于实际结果的反馈环产生适应, 但是自然选择所导致的是群体动力学和个体停滞的假定, 而适应性学习则导致的是个体动力学。自然选择典型地产生了群体层次上的改变, 而满意则是在个体层次上产生改变。适应性学习机制和选择机制会相互作用, 从而使经济趋向一个新的正统的均衡。

[2]

[1]

一、文献回顾

在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研究中, 主要都是研究各

种不同货币制度的形成、内容与特点; 而经济演化理论又主要是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系统分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的文献还比较少。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演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演化过程的理论

对制度演化进行经济学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般而言, 演化是指一种事物经过时间变换成另一种事物, 而新制度经济学所指的演化是渐进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是相对于革命而言的(革命指的是破坏性的激进变化) 。渐进变化的一个可能的来源是:所有个体对外生环境变化瞬间的和

[收稿日期]2005-09-06

选择机制被称为演化机制的一个关键性部分, 新制度经济学家集中于把选择机制作为经济变迁的

[, ,

#26#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来源来研究, 选择机制趋向于减少而不是引致多样性。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更多的是多样性减少机制, 而非多样性产生机制; 适应性学习则是另一个演化机制。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一个适应性反馈机制发挥作用。过去的结果被假定将决定人类是坚持他们旧的规则, 还是适应新的规则。西蒙(1955) 认为, 人类的学习采取的是一种选择性的试错式的搜寻形式。如果一个人试图解决一些问题, 该当事人这样做的努力被假定受过去解决该类问题失败的负面影响, 以及解决类似问题成功的正面影响。后者给当事人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努力方向。当事人发展出来的拇指规则(或者过程, 或者惯例) , 将指引该当事人如何处理进一步的问题。当一个搜寻中的当事人偶然发现了对问题的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时, 当遇到同样(或相似的) 问题时, 该当事人将倾向于再次尝试这种解决办法。

3. 关于制度演化的理论

新制度主义者把制度看成是无数互动的个体行为的无意识结果, 是个体面对反复发生的问题时的最优解决方案。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以及肖特尔和萨格登对制度的博弈论处理, 都可被称为关于/制度的演化0的理论。纳尔逊和温特集中于探讨企业的惯例发生变化的演化过程, 他们虽然承认均衡的存在, 但认为均衡是暂时的, 并不是经济系统的本质, 经济系统有按照/积累的演进过程0演化的趋势。威廉姆森主要关注如何解释流行的组织形式对市场的替代, 而肖特尔和萨格登分析了制度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自发的演化过程。笔者认为, 既然经济演化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过程, 而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被打破的方式, 货币制度作为一种制度, 必然也应遵守制度变迁的规律, 所以可以从制度演化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与变迁进行分析。

[6]

[5]

[4]

[3]

商品交换成为普遍的、经常的行为时, 产生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就非常必要了。所以, 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为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机制。

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与商品交换的形式紧密相关, 由直接交换到间接交换的结果是实物货币产生。因此, 对货币产生的研究可以从比较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入手来进行。从人类社会产生到现在, 商品的交换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直接交换, 又称物物交换, 是指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不需要一个中间媒介物, 用公式表示为W ) W c , 它是最原始的、最早期的商品交换形式; 间接交换, 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需要一个中间媒介物而发生的交换, 用公式表示为W ) G ) W c 。在直接交换中, 货币没有产生; 但商品交换由直接交换转化为间接交换时, 货币产生了。

货币的产生仅有内在动力机制还不够, 还需要外在动力机制作为条件。因为如果使用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成本很高, 那么, 货币也没有产生的必要。只有使用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成本较低, 那么货币才会被人们所接受、所使用。为什么商品交换的形式有从直接交换向间接交换转换的要求? 因为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相比较, 直接交换的事前交易成本过高。因此, 降低事前交易成本则成为货币产生的外在动力机制。

1. 直接交换的成本

威廉姆森认为, 交易成本可划分为事前交易成本与事后交易成本。在直接交换的过程中, 会发生三项成本:第一是搜寻成本。它属于事前交易成本。直接交换的实质是人们直接用自己拥有的商品去换取自己想要消费的商品。直接交换中, 要求/需求双重巧合0, 如果想要成功地进行交换, 你想要与之交换的人不仅要有你需要的商品, 并且他也正好需要你手中的商品。为了找到具有这种巧合的交易者, 双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寻。

假设:(1) 有N 种商品; (2) 每次交易的商品数量为1个单位。根据统计学的知识, 在一次成功之前需要进行的尝试次数符合几何分布。几何分布中一次成功之前的平均失败次数是:每一次试验失败的概率/一次试验下成功的概率, 一次试验下成功的概率为1P (N -N ) , 则每一次试验失败的概率为

2

1-1P (N -N ) 。于是, 第一次成功之前平均的失败N 2

2

[8]

二、货币产生的动力机制

货币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对

于货币的出现来说, 集中决策和法律都并非是必要的。货币并不起源于统治者的法令, 换句话说, 在法令颁布前, 货币并非不能行使交换媒介的功能。因此, 货币的产生早于国家与法律。探寻货币的起源, 要从商品交换的内在要求入手。因为当商品经济不发达, 商品交换仅仅是偶然行为时, 作为媒介商, ,

[7]

第1期韩贵新: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

#27#

失败次数, 因而下一次交换就会成功, 于是平均需要的尝试次数(包括最后成功的一次) 为N -N 。假定每次的搜寻成本为s , 则直接交换下的搜寻成本就是s (N -N ) 。

第二是交易成本。在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后, 双方进行交易也需要一定的成本, 包括鉴定商品的质量与数量、讨价还价的费用、签订买卖合同的费用等, 假设每人每次在交换商品时都会发生的交易成本为K 。

第三是运输成本。在商品交换成功之后, 每个商品的所有者要将商品运回自己的所在地进行消费, 这也需要一定的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事后交易成本。假设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为t 。因此完成一次直接交换的成本C d =s (N -N ) +K +t .

2. 间接交换的成本

假设:(1) 有N 种商品; (2) 每次交易的商品数量为1个单位; (3) 居民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固定的实物货币量为M 。间接交换的成本也包括三项内容:第一是搜寻成本。在间接交换中, 第一步是商品首先用来交换实物货币, 即W ) G , 在这个过程中交易的效率又取决于实物货币的所有者对商品W 的需求状况。从理论上来说商品W 的所有者可以与任何一个货币的所有者相交换, 但是事实上, 只有当这个实物货币的所有者恰好需要商品W 时, 实物货币的所有者才愿意与商品W 的所有者进行交换; 与直接交换的区别是不需要/需求双重巧合0, 因为商品W 的所有者此时虽然交换到货币, 其目的是用他所取得的实物货币去交换他所需要的商品W c , 而不是去直接消费实物货币G 。因此, 这种条件下交换成功的概率为1P N 。间接交换的第二步是G ) W c , 这是一个货币选择商品的过程。此时一定是货币的所有者需要商品所有者的商品W c , 对于卖者来说, 急于脱手的压力要比急于购买的压力大得多。在间接交换的第二个过程中, 货币的所有者面对N 种商品, 一次成功的交换平均要进行N 次搜寻。在这种情况之下, 交换成功的概率也为1P N 。

在实物货币交换条件下, 一次试验下成功的概率为1P N , 则每一次试验失败的概率为1-1P N 。于是, 第一次成功之前平均的失败次数为N -1。因为这是一次成功之前的平均失败次数, 因而下一次交换就会成功, 于是平均需要的尝试次数(包括最后成

2

2

2

功的一次) 为N 。假定每次的搜寻成本为s , 因为要完成一次间接交换需要2次搜寻与交换, 则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搜寻成本就是2s N 。

第二是交易成本。间接交换同直接交换相比, 会发生2次交换, 因此, 间接交换相应地会发生2次交易成本。第一次是用商品交换货币时发生的, 用K 表示; 第二次是用货币交换商品时发生的, 用K m 表示。因此, 在以实物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中, 所发生的交易成本为K +K m 。

间接交换与直接交换相比的一个最大变化, 就是会发生2次交换, 商品交换由1次增加到2次, 其结果是交易成本的发生次数由1次增加到2次。由于交易成本发生次数增加, 必然使交易成本增大, 因此有可能会使间接交换因搜寻成本降低而得到的低成本优势因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抵消。因此, 对于间接交换来说, 最关键的在于:在不减少交易次数的前提下, 设法降低2次的交易成本, 这样才能保持间接交换的低成本优势。

第三是运输成本。同直接交换一样, 在商品交换成功之后, 每个商品的所有者要将商品运回自己的所在地进行消费, 这也需要一定的运输成本, 假设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为t , 实物货币由于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商品, 因此, 可以假设其运输成本同商品一样。由于在间接交换中, 商品的交换次数比直接交换增加了1倍, 因此总的运输成本是直接交换的2倍, 即2t 。故完成一次间接交换的成本C i =2s N +K +K m +2t 。

通过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总成本的比较, 可以发现:由于间接交换同直接交换相比, 出现了2次交换, 从而使交易成本增大; 出现了2次运输, 从而使运输成本增大。但是, 可以证明在商品的种类大于3的条件下, 间接交换的搜寻成本较低。所以, 从货币的产生来看, 事前交易成本的下降是促使货币产生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事前交易成本的下降, 就不会有间接交换对直接交换的替代, 从而也就不会有货币的出现。实物货币的出现对于促进交易效率提高产生了质的改变, 它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过程。间接交换使实物货币从商品中独立出来, 继而使所有商品都直接与实物货币相交换, 然后再用实物货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

*

*:s N 2) =s (2-N s 2) sN (, , sN ->

#28#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

1. 收益:铸币税

三、从实物货币到纸币演化的动力机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品交换的规模与区域越来越大, 实物货币暴露出许多缺点, 例如对于数量较大的交易, 实物货币不便于携带; 对于距离较远的交易, 长途运输货币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些缺点阻碍了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则要求有新的货币形式来替代实物货币, 以满足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发展的要求。

以何种货币形式来替代实物货币, 不仅取决于内在动力机制, 还要受外在动力机制的制约。在实物货币流通中, 商品交换者关心的并不是货币的重量与成色, 主要关心的是手中的货币能否被别人所接受, 能否用手中的货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对于货币铸造者来说, 就有了可乘之机:大量铸造不足值的货币投入市场会赚取更多的铸币税收益。政府在获取铸币税收益的利益驱使下, 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并且将铸币税收益推向了极点) ) ) 以纸来代替贵金属作为币材, 从而导致了纸币这种新的货币形式的出现。

从直接交换到实物货币产生是一个自然的演化过程, 自然选择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实物货币到纸币之后的货币演化过程, 是一个人为的制度设计过程, 因为纸币不像实物货币那样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 它完全是人的一种创造物, 因此建立在纸币基础上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也就是一个人为设计的制度。之所以用纸币替代实物货币, 除了纸币所有的优点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新的货币制度之下, 政府维持与运行该制度所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因设计与维持该制度而付出的管理成本, 这就使得政府有外在的动力去维护该制度的运行与存在, 因此获取铸币税收益就成为纸币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动力机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政府的收益与成本分别为:

*

铸币税是指从发行货币中获得的净收入或者利润, 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在金银铸币本位下, 铸币税等于铸币的面值与实际的金银含量之差, 再减去铸造货币的成本。铸币造价满足如下等式:

M =PQ +C +S

其中, M 表示铸币的名义价值, P 表示铸币厂为每单位稀有金属支付的名义价格, Q 表示该批铸币中包含的稀有金属的重量, C 表示运营铸币厂的其他平均成本(铸造货币的成本) , S 表示名义铸币税。在不兑现的纸币制度下, 铸币税达到了极点, 因为基础货币的黄金含量为零, 并且生产成本几乎为零, 即Q =0, C =0, 于是M =S , 即每制造名义价值为M 的货币, 名义铸币税S 就是M 。于是政府每年的名义铸币税等于每年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 即

S =v H

v H 表示基础货币或者高能货币存量的变化。由于铸币行业是一个完全垄断的行业, 因此可以将铸币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之上, 从而使铸币业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年铸币税收入额依赖于每年生产多少铸币。

2. 成本:管理成本。

在纸币制度下, Q =0, C =0, 因此铸造货币的成本近似为零。所以, 纸币制度之下的成本主要是管理成本, 即为了维持纸币制度的运行而支付的各种费用

***

[5]

, 具体包括:中央银行的建立, 纸币的印刷与

管理, 大量金融机构的运行。只要这种制度对于政府来说是有收益的, 政府就有动力去维护它的运行, 虽然该制度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四、从纸币到电子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

在货币发展史上, 货币形态发生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在中世纪, 铸币被银行券取代, 并且演化成现在的纸币体系; 网络金融的发展, 使货币形态发生了第二次革命, 纸币正在被电子货币所取代。当前我

[9]

*在实物货币之后, 出现的是银行券。由于银行券是以实物货币作为价值保证而发行的, 因此, 银行券与实物货币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只不过使用银行券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 因此本文忽略对银行券的详细分析。

**在金银铸币本位下, 也有铸币税, 但这时的铸币税要远远低于纸币制度之下的铸币税。因此, 本文认为, 获取铸币税是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 我们忽略了货币持有期间内的价值损失。事实上, 在纸币时代, 由于铸币税的存在, 货币在持有期间内的价值损失是肯定存在的; 然而, 由于我们也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因此, 可以假定在持有期间内货币的价值不

第1期韩贵新: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

#29#

们正处在纸币与电子货币共存的阶段, 目前仍处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之下, 以电子货币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制度还未产生。因此, 从纸币到电子货币阶段, 货币制度并未发生质的改变, 只是在货币形态上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的商品交换形式也不断涌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电子商务将会成为国内与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 要求货币的支付与清算也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这是纸币所做不到的。因此, 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一种能适应网上支付的货币产生, 这就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商品交换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趋势; 各种网上交易将主要通过电子货币来完成支付与转账, 与电子商务相配合的电子货币构成无纸化交易的重要内容。因此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导致的科技创新, 计算机在金融业中的普遍应用, 则成为电子货币产生的外在动力机制。

付巨额的货币运行成本(归根到底, 货币的运行成本要由公众来负担) 。

因此, 货币的演化趋势应该是这样的:

(1) 世界上货币的种类逐渐减少。每减少一种货币, 就会减少相应的一套成本, 最好只有一种货币, 但是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 先可以经过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过渡, 欧元区的出现及不断的拓展就反映了这种趋势, 而目前正在讨论的亚元及亚元区, 也反映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显然, 世界上最好只使用一种货币, 这种货币由一个中央银行发行, 发行所得铸币税根据各个国家所使用的货币份额进行转移支付, 这也许是最佳的货币制度。

(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对货币的影响就是金融一体化、金融电子化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 各种活动都应该顺应这种潮流, 否则就会被经济一体化排斥出去。经济一体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就是: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电子化。更具体地说包括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货币一体化、外汇市场一体化与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由于更适用于互联网交易, 会成为货币演化的一个方向。因此货币一体化与货币电子化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货币演化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美]纳尔逊, 温特.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 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97. 385) 402.

[2] [荷]杰克#J #弗罗门. 经济演化[M]. 李振明译. 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 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 :99) 118.

[4] [美]科思. 制度、契约与组织[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 2003. 82) 95.

[5] 盛昭瀚, 蒋德鹏. 演化经济学[M ]. 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 2002.

[6] Langlois R N. Rationality , Institutions and Explanation[M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255. [7] [美]劳伦斯#H #怀特. 货币制度理论[M ].李杨, 周素

芳, 姚枝仲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 [美]布鲁斯#坎普. 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M]. 刘阳译.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9] 谢平, 尹龙.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 经

济研究, 2001, (4) :24) 31.

[10]邹恒甫. 国际金融理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五、货币演化的趋势

从纸币出现的目的来看, 获取铸币税收益是不

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种收益的受益者是由一国政府所得到的(当然政府又会部分地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分配给公众) 。显然, 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也存在着不足:

其一, 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阻碍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为了实现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必然会有一定的汇兑成本产生, 外汇市场上的各种外汇交易及各种外汇衍生工具的出现无不与此有直接关系, 各种各样的国际金融活动也可以说都是由此而产生。通过货币联盟可以节省汇兑的交易成本。据统计, 汇兑的交易成本占联盟总产值的0. 25%~0. 4%, 并且使用单一货币还可以降低转账成本。

[10]

其二, 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相应地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货币成本。世界上有多少种货币, 相应地就需要多少种货币运行成本支出, 而这些成本绝大多数都是不变成本, 即并不随着货币发行量的改变而显著改变的成本。因此, 从世界来看, 当前的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仅仅使各国政府有益, 但是对于世界的公众与企业来说, 并不是有益的, 相反要为此而支

第7卷 第1期 2006年2月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 AL OF ZHENG ZHO U UNIVERSITY OF LIG HT IND USTRY (SocialScience)

Vol 17 No 11Feb. 2006

[文章编号]1009-3729(2006) 01-0025-05

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

韩贵新

(山东财政学院金融系, 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在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下, 货币不断演化发展。内在动力机制是贯穿于货币整个演化过程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推动力; 外在动力机制则是货币演化的重要条件。在货币演化的不同阶段, 外在动力机制是不同的:降低事前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是货币产生阶段的外在动力机制; 获取铸币税收益, 是纸币阶段的外在动力机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导致的科技创新, 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外在动力机制。货币种类的减少与货币的电子化是货币演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纸币; 电子货币; 铸币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实物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的演化历程。根据经济演化的理论, 任何事物的演化都应存在一定的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动力机制) 。那么, 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并试图以此探索货币演化的发展趋势。

最优的反应。前演化经济学倾向于认为, 经济事件注定要沿着一个/自然0的过程走向假定的均衡。在事件的这一过程中, /人类自然0被假定为是不变的。这样一种假定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实上, 在一种制度的演化过程中, 开始是一种自然的演化过程,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这种演化规律的掌握, 人就会参与到制度的演化过程中来, 从而会使制度的演化偏离原来自然的演化路径, 演化过程的路线不再被假定为是在/事物的自然状态0中被预先确定的, 而走向人类制度设计的路径。

2. 关于演化机制的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演化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 即自然选择与适应性学习。这两种机制都能通过基于实际结果的反馈环产生适应, 但是自然选择所导致的是群体动力学和个体停滞的假定, 而适应性学习则导致的是个体动力学。自然选择典型地产生了群体层次上的改变, 而满意则是在个体层次上产生改变。适应性学习机制和选择机制会相互作用, 从而使经济趋向一个新的正统的均衡。

[2]

[1]

一、文献回顾

在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研究中, 主要都是研究各

种不同货币制度的形成、内容与特点; 而经济演化理论又主要是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系统分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的文献还比较少。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演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演化过程的理论

对制度演化进行经济学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般而言, 演化是指一种事物经过时间变换成另一种事物, 而新制度经济学所指的演化是渐进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是相对于革命而言的(革命指的是破坏性的激进变化) 。渐进变化的一个可能的来源是:所有个体对外生环境变化瞬间的和

[收稿日期]2005-09-06

选择机制被称为演化机制的一个关键性部分, 新制度经济学家集中于把选择机制作为经济变迁的

[, ,

#26#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来源来研究, 选择机制趋向于减少而不是引致多样性。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更多的是多样性减少机制, 而非多样性产生机制; 适应性学习则是另一个演化机制。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一个适应性反馈机制发挥作用。过去的结果被假定将决定人类是坚持他们旧的规则, 还是适应新的规则。西蒙(1955) 认为, 人类的学习采取的是一种选择性的试错式的搜寻形式。如果一个人试图解决一些问题, 该当事人这样做的努力被假定受过去解决该类问题失败的负面影响, 以及解决类似问题成功的正面影响。后者给当事人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努力方向。当事人发展出来的拇指规则(或者过程, 或者惯例) , 将指引该当事人如何处理进一步的问题。当一个搜寻中的当事人偶然发现了对问题的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时, 当遇到同样(或相似的) 问题时, 该当事人将倾向于再次尝试这种解决办法。

3. 关于制度演化的理论

新制度主义者把制度看成是无数互动的个体行为的无意识结果, 是个体面对反复发生的问题时的最优解决方案。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以及肖特尔和萨格登对制度的博弈论处理, 都可被称为关于/制度的演化0的理论。纳尔逊和温特集中于探讨企业的惯例发生变化的演化过程, 他们虽然承认均衡的存在, 但认为均衡是暂时的, 并不是经济系统的本质, 经济系统有按照/积累的演进过程0演化的趋势。威廉姆森主要关注如何解释流行的组织形式对市场的替代, 而肖特尔和萨格登分析了制度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自发的演化过程。笔者认为, 既然经济演化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过程, 而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被打破的方式, 货币制度作为一种制度, 必然也应遵守制度变迁的规律, 所以可以从制度演化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与变迁进行分析。

[6]

[5]

[4]

[3]

商品交换成为普遍的、经常的行为时, 产生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就非常必要了。所以, 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为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机制。

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与商品交换的形式紧密相关, 由直接交换到间接交换的结果是实物货币产生。因此, 对货币产生的研究可以从比较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入手来进行。从人类社会产生到现在, 商品的交换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直接交换, 又称物物交换, 是指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不需要一个中间媒介物, 用公式表示为W ) W c , 它是最原始的、最早期的商品交换形式; 间接交换, 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需要一个中间媒介物而发生的交换, 用公式表示为W ) G ) W c 。在直接交换中, 货币没有产生; 但商品交换由直接交换转化为间接交换时, 货币产生了。

货币的产生仅有内在动力机制还不够, 还需要外在动力机制作为条件。因为如果使用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成本很高, 那么, 货币也没有产生的必要。只有使用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成本较低, 那么货币才会被人们所接受、所使用。为什么商品交换的形式有从直接交换向间接交换转换的要求? 因为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相比较, 直接交换的事前交易成本过高。因此, 降低事前交易成本则成为货币产生的外在动力机制。

1. 直接交换的成本

威廉姆森认为, 交易成本可划分为事前交易成本与事后交易成本。在直接交换的过程中, 会发生三项成本:第一是搜寻成本。它属于事前交易成本。直接交换的实质是人们直接用自己拥有的商品去换取自己想要消费的商品。直接交换中, 要求/需求双重巧合0, 如果想要成功地进行交换, 你想要与之交换的人不仅要有你需要的商品, 并且他也正好需要你手中的商品。为了找到具有这种巧合的交易者, 双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寻。

假设:(1) 有N 种商品; (2) 每次交易的商品数量为1个单位。根据统计学的知识, 在一次成功之前需要进行的尝试次数符合几何分布。几何分布中一次成功之前的平均失败次数是:每一次试验失败的概率/一次试验下成功的概率, 一次试验下成功的概率为1P (N -N ) , 则每一次试验失败的概率为

2

1-1P (N -N ) 。于是, 第一次成功之前平均的失败N 2

2

[8]

二、货币产生的动力机制

货币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对

于货币的出现来说, 集中决策和法律都并非是必要的。货币并不起源于统治者的法令, 换句话说, 在法令颁布前, 货币并非不能行使交换媒介的功能。因此, 货币的产生早于国家与法律。探寻货币的起源, 要从商品交换的内在要求入手。因为当商品经济不发达, 商品交换仅仅是偶然行为时, 作为媒介商, ,

[7]

第1期韩贵新: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

#27#

失败次数, 因而下一次交换就会成功, 于是平均需要的尝试次数(包括最后成功的一次) 为N -N 。假定每次的搜寻成本为s , 则直接交换下的搜寻成本就是s (N -N ) 。

第二是交易成本。在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后, 双方进行交易也需要一定的成本, 包括鉴定商品的质量与数量、讨价还价的费用、签订买卖合同的费用等, 假设每人每次在交换商品时都会发生的交易成本为K 。

第三是运输成本。在商品交换成功之后, 每个商品的所有者要将商品运回自己的所在地进行消费, 这也需要一定的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事后交易成本。假设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为t 。因此完成一次直接交换的成本C d =s (N -N ) +K +t .

2. 间接交换的成本

假设:(1) 有N 种商品; (2) 每次交易的商品数量为1个单位; (3) 居民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固定的实物货币量为M 。间接交换的成本也包括三项内容:第一是搜寻成本。在间接交换中, 第一步是商品首先用来交换实物货币, 即W ) G , 在这个过程中交易的效率又取决于实物货币的所有者对商品W 的需求状况。从理论上来说商品W 的所有者可以与任何一个货币的所有者相交换, 但是事实上, 只有当这个实物货币的所有者恰好需要商品W 时, 实物货币的所有者才愿意与商品W 的所有者进行交换; 与直接交换的区别是不需要/需求双重巧合0, 因为商品W 的所有者此时虽然交换到货币, 其目的是用他所取得的实物货币去交换他所需要的商品W c , 而不是去直接消费实物货币G 。因此, 这种条件下交换成功的概率为1P N 。间接交换的第二步是G ) W c , 这是一个货币选择商品的过程。此时一定是货币的所有者需要商品所有者的商品W c , 对于卖者来说, 急于脱手的压力要比急于购买的压力大得多。在间接交换的第二个过程中, 货币的所有者面对N 种商品, 一次成功的交换平均要进行N 次搜寻。在这种情况之下, 交换成功的概率也为1P N 。

在实物货币交换条件下, 一次试验下成功的概率为1P N , 则每一次试验失败的概率为1-1P N 。于是, 第一次成功之前平均的失败次数为N -1。因为这是一次成功之前的平均失败次数, 因而下一次交换就会成功, 于是平均需要的尝试次数(包括最后成

2

2

2

功的一次) 为N 。假定每次的搜寻成本为s , 因为要完成一次间接交换需要2次搜寻与交换, 则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搜寻成本就是2s N 。

第二是交易成本。间接交换同直接交换相比, 会发生2次交换, 因此, 间接交换相应地会发生2次交易成本。第一次是用商品交换货币时发生的, 用K 表示; 第二次是用货币交换商品时发生的, 用K m 表示。因此, 在以实物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中, 所发生的交易成本为K +K m 。

间接交换与直接交换相比的一个最大变化, 就是会发生2次交换, 商品交换由1次增加到2次, 其结果是交易成本的发生次数由1次增加到2次。由于交易成本发生次数增加, 必然使交易成本增大, 因此有可能会使间接交换因搜寻成本降低而得到的低成本优势因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抵消。因此, 对于间接交换来说, 最关键的在于:在不减少交易次数的前提下, 设法降低2次的交易成本, 这样才能保持间接交换的低成本优势。

第三是运输成本。同直接交换一样, 在商品交换成功之后, 每个商品的所有者要将商品运回自己的所在地进行消费, 这也需要一定的运输成本, 假设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为t , 实物货币由于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商品, 因此, 可以假设其运输成本同商品一样。由于在间接交换中, 商品的交换次数比直接交换增加了1倍, 因此总的运输成本是直接交换的2倍, 即2t 。故完成一次间接交换的成本C i =2s N +K +K m +2t 。

通过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总成本的比较, 可以发现:由于间接交换同直接交换相比, 出现了2次交换, 从而使交易成本增大; 出现了2次运输, 从而使运输成本增大。但是, 可以证明在商品的种类大于3的条件下, 间接交换的搜寻成本较低。所以, 从货币的产生来看, 事前交易成本的下降是促使货币产生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事前交易成本的下降, 就不会有间接交换对直接交换的替代, 从而也就不会有货币的出现。实物货币的出现对于促进交易效率提高产生了质的改变, 它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过程。间接交换使实物货币从商品中独立出来, 继而使所有商品都直接与实物货币相交换, 然后再用实物货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

*

*:s N 2) =s (2-N s 2) sN (, , sN ->

#28#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

1. 收益:铸币税

三、从实物货币到纸币演化的动力机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品交换的规模与区域越来越大, 实物货币暴露出许多缺点, 例如对于数量较大的交易, 实物货币不便于携带; 对于距离较远的交易, 长途运输货币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些缺点阻碍了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则要求有新的货币形式来替代实物货币, 以满足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发展的要求。

以何种货币形式来替代实物货币, 不仅取决于内在动力机制, 还要受外在动力机制的制约。在实物货币流通中, 商品交换者关心的并不是货币的重量与成色, 主要关心的是手中的货币能否被别人所接受, 能否用手中的货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对于货币铸造者来说, 就有了可乘之机:大量铸造不足值的货币投入市场会赚取更多的铸币税收益。政府在获取铸币税收益的利益驱使下, 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并且将铸币税收益推向了极点) ) ) 以纸来代替贵金属作为币材, 从而导致了纸币这种新的货币形式的出现。

从直接交换到实物货币产生是一个自然的演化过程, 自然选择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实物货币到纸币之后的货币演化过程, 是一个人为的制度设计过程, 因为纸币不像实物货币那样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 它完全是人的一种创造物, 因此建立在纸币基础上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也就是一个人为设计的制度。之所以用纸币替代实物货币, 除了纸币所有的优点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新的货币制度之下, 政府维持与运行该制度所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因设计与维持该制度而付出的管理成本, 这就使得政府有外在的动力去维护该制度的运行与存在, 因此获取铸币税收益就成为纸币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动力机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政府的收益与成本分别为:

*

铸币税是指从发行货币中获得的净收入或者利润, 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在金银铸币本位下, 铸币税等于铸币的面值与实际的金银含量之差, 再减去铸造货币的成本。铸币造价满足如下等式:

M =PQ +C +S

其中, M 表示铸币的名义价值, P 表示铸币厂为每单位稀有金属支付的名义价格, Q 表示该批铸币中包含的稀有金属的重量, C 表示运营铸币厂的其他平均成本(铸造货币的成本) , S 表示名义铸币税。在不兑现的纸币制度下, 铸币税达到了极点, 因为基础货币的黄金含量为零, 并且生产成本几乎为零, 即Q =0, C =0, 于是M =S , 即每制造名义价值为M 的货币, 名义铸币税S 就是M 。于是政府每年的名义铸币税等于每年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 即

S =v H

v H 表示基础货币或者高能货币存量的变化。由于铸币行业是一个完全垄断的行业, 因此可以将铸币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之上, 从而使铸币业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年铸币税收入额依赖于每年生产多少铸币。

2. 成本:管理成本。

在纸币制度下, Q =0, C =0, 因此铸造货币的成本近似为零。所以, 纸币制度之下的成本主要是管理成本, 即为了维持纸币制度的运行而支付的各种费用

***

[5]

, 具体包括:中央银行的建立, 纸币的印刷与

管理, 大量金融机构的运行。只要这种制度对于政府来说是有收益的, 政府就有动力去维护它的运行, 虽然该制度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四、从纸币到电子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

在货币发展史上, 货币形态发生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在中世纪, 铸币被银行券取代, 并且演化成现在的纸币体系; 网络金融的发展, 使货币形态发生了第二次革命, 纸币正在被电子货币所取代。当前我

[9]

*在实物货币之后, 出现的是银行券。由于银行券是以实物货币作为价值保证而发行的, 因此, 银行券与实物货币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只不过使用银行券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 因此本文忽略对银行券的详细分析。

**在金银铸币本位下, 也有铸币税, 但这时的铸币税要远远低于纸币制度之下的铸币税。因此, 本文认为, 获取铸币税是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 我们忽略了货币持有期间内的价值损失。事实上, 在纸币时代, 由于铸币税的存在, 货币在持有期间内的价值损失是肯定存在的; 然而, 由于我们也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因此, 可以假定在持有期间内货币的价值不

第1期韩贵新:货币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

#29#

们正处在纸币与电子货币共存的阶段, 目前仍处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之下, 以电子货币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制度还未产生。因此, 从纸币到电子货币阶段, 货币制度并未发生质的改变, 只是在货币形态上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的商品交换形式也不断涌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电子商务将会成为国内与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 要求货币的支付与清算也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这是纸币所做不到的。因此, 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一种能适应网上支付的货币产生, 这就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商品交换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趋势; 各种网上交易将主要通过电子货币来完成支付与转账, 与电子商务相配合的电子货币构成无纸化交易的重要内容。因此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导致的科技创新, 计算机在金融业中的普遍应用, 则成为电子货币产生的外在动力机制。

付巨额的货币运行成本(归根到底, 货币的运行成本要由公众来负担) 。

因此, 货币的演化趋势应该是这样的:

(1) 世界上货币的种类逐渐减少。每减少一种货币, 就会减少相应的一套成本, 最好只有一种货币, 但是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 先可以经过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过渡, 欧元区的出现及不断的拓展就反映了这种趋势, 而目前正在讨论的亚元及亚元区, 也反映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显然, 世界上最好只使用一种货币, 这种货币由一个中央银行发行, 发行所得铸币税根据各个国家所使用的货币份额进行转移支付, 这也许是最佳的货币制度。

(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对货币的影响就是金融一体化、金融电子化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 各种活动都应该顺应这种潮流, 否则就会被经济一体化排斥出去。经济一体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就是: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电子化。更具体地说包括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货币一体化、外汇市场一体化与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由于更适用于互联网交易, 会成为货币演化的一个方向。因此货币一体化与货币电子化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货币演化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美]纳尔逊, 温特.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 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97. 385) 402.

[2] [荷]杰克#J #弗罗门. 经济演化[M]. 李振明译. 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 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 :99) 118.

[4] [美]科思. 制度、契约与组织[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 2003. 82) 95.

[5] 盛昭瀚, 蒋德鹏. 演化经济学[M ]. 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 2002.

[6] Langlois R N. Rationality , Institutions and Explanation[M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255. [7] [美]劳伦斯#H #怀特. 货币制度理论[M ].李杨, 周素

芳, 姚枝仲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 [美]布鲁斯#坎普. 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M]. 刘阳译.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9] 谢平, 尹龙.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 经

济研究, 2001, (4) :24) 31.

[10]邹恒甫. 国际金融理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五、货币演化的趋势

从纸币出现的目的来看, 获取铸币税收益是不

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种收益的受益者是由一国政府所得到的(当然政府又会部分地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分配给公众) 。显然, 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也存在着不足:

其一, 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阻碍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为了实现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必然会有一定的汇兑成本产生, 外汇市场上的各种外汇交易及各种外汇衍生工具的出现无不与此有直接关系, 各种各样的国际金融活动也可以说都是由此而产生。通过货币联盟可以节省汇兑的交易成本。据统计, 汇兑的交易成本占联盟总产值的0. 25%~0. 4%, 并且使用单一货币还可以降低转账成本。

[10]

其二, 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相应地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货币成本。世界上有多少种货币, 相应地就需要多少种货币运行成本支出, 而这些成本绝大多数都是不变成本, 即并不随着货币发行量的改变而显著改变的成本。因此, 从世界来看, 当前的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仅仅使各国政府有益, 但是对于世界的公众与企业来说, 并不是有益的, 相反要为此而支


相关文章

  • 2010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2010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 ...查看


  • 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
  • 对于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的中国来说,当前应该改进货币统计,加强流动性监测,更重要的是,应该尽快建立和扩大"池子"以吸纳膨胀的流动性,防止通货膨胀 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 截至今年10月,中国的广义货币量M2达到了69. ...查看


  •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维度探析
  • 2009年第1期 南亚研究季刊 总第136期 No.I 2009 SouthAsianStudiesQuarterly SumNo.136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维度探析' 杨文武"邹毅一 [内容提要]独特的印度经济发展模 ...查看


  •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212013;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212013) ■ ...查看


  • 演化经济学
  • 演化经济学 一.简答 1.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制度经济学对它做了哪些改进?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查看


  • 刘明: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泡沫经济
  • 刘明: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泡沫经济 发布时间:2011-09-05 09:00 作者:刘明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58次 泡沫经济的发展早已经超出了国别经济的范畴,全球泡沫经济使得泡沫经济学进入了更广阔的领域,需要更宏大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眼光 ...查看


  • 质量管理统计学期末论文选题
  • 2.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影响的统计研究 3.我国信息消费的统计测度研究 4.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统计分析及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6.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及其比较研究 7. 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及其政府规制研究 9.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 ...查看


  •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叭l圈圈:萨团_一0RTHERN ECONOMYAND TRADE!--■■■■●■■●-■-●■■●-■-■■--■■-■■--■--■■■■---■■■■■■■-l■一-一1 张美娟 (黑龙江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so) ...查看


  • 320个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1.企业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 2.中国经济部门价格指数波动差异性研究 3.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 4.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 5.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 6.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影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