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揭题激趣。
2、揭题激趣:(板书:声)它读什么?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
二、对话平台
1、自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识字
(1)出示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3、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
4、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细细的读读课文,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故事发生的环境是
什么地方?(在石桥洞里)那么小河上这座石桥的桥洞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给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名读)
(出示课件:桥洞的图片)
师:谁能说说桥洞是什么样的?(生:桥洞是半圆形的。)
(板书:桥洞)
师: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呢?(把半圆的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
师:月亮是圆圆的、亮亮的,非常美,在这里课文把桥洞和它在水中
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也是那么的美。所以我们在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而且要把石桥、桥洞、倒影、大月亮这几个词加以强调。
师:谁愿意再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指名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照他的样子齐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景色多吸引人哪,你们看谁来了?(出示两只小青蛙) 生:(七嘴八舌地说)小青蛙和它的妈妈。(板书:青蛙妈妈、小青蛙)
6、谁能用上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呢?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青蛙在桥洞里发现了自己的声音,通过妈妈的解答使它明白了那就是回声。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回声。(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研究回声
1.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来到了美丽的桥洞,她们
来到这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小青蛙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它高兴地叫起来。
师:谁能读出小青蛙高兴地语气?(生读第一句话)
师:小青蛙听见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青蛙听见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很奇怪问:“你是谁?你在哪?” 师:小青蛙此时的心情非常奇怪,谁能用奇怪地语气读读小青蛙的问话?(指名读)
师:下面老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这两只小青蛙说的话,看你发现了什么?(生分角色朗读)
生:这两只小青蛙说的话完全一样。
师:这只小青蛙知道那实际上是它的回声吗?(生:不知道。)
师:这一段告诉我们:谁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回声?(小青蛙在桥洞里发现了回声。) 师:下面老师来读故事中叙述的部分,男同学读这只小青蛙的话,女同学读它的回声。(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小青蛙听到有人学它说话,它感觉到------(生齐说)奇怪极了。 师:“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生:非常奇怪。)
师:于是它就问它的妈妈------(引读)“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它在学我说话哩。”
师;谁能说说“藏着”是什么意思?(生:“藏着”就是躲着的意思。) 生:“藏着”就是躲起来让别人看不见。
师:如果把“藏着”换一个词表达的意思还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大屏演示对比练习)①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
②桥洞里有一只小青蛙吧?
师:谁先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句子)
师: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藏着”表示故意躲起来,不让人看见。“有”表示存在,可以看见,也可以看不见。
师:课文中用哪一个词比较准确呢?(生:藏着。)
师:小青蛙认为在桥洞里还藏着另一只小青蛙,而且还在学它说话,他感觉到很奇怪,这句话我们仍然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奇怪的语气。)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师: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笑着说------(引读)“孩子,跟我来!”
2.研读第四自然段
师:小青蛙的妈妈把小青蛙带到什么地方,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
然段,然后用“△”标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生默读课文,标出词语) 师:谁能说说妈妈的动作有哪些?(生:跳、捡、扔。)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捡和扔的动作。(做动作,演示投石击水的画面。) 师: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呢?(生:看见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我们再去看看这个实验吧!其他的小青蛙们要认真观察。
师:青蛙宝宝们请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河水产生一圈圈波纹。
师:我们都知道石子比较重,扔进平静的水面会使水面产生一圈圈的波纹。那么
这些波纹碰到河岸又是怎样回来的呢?请找一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过程的?用直线在书中划出来。
(指名回答)指名读(3人),齐读
师:不知道同学们刚才是否注意到了:水波扩散的时候速度很快,我们看得不太
清楚,回来的时候速度较慢,而且是晃晃悠悠的,所以课文在这里用了一个“荡”字。可见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同学们刚才观察得是否仔细,我们来做一个填空练习。 师:(大屏演示填空练习)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 )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的( )回来。
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把这些空填上?(生填空)
师:下面我们把这段话齐读一遍,注意括号里所填的词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什么了呢?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一圈圈地荡回来。
师:(板书)水波 碰到 河岸
3.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小青蛙的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对小青蛙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笔标出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生自由读课文)
生:妈妈共说了四句话。
师:谁能读读第一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青蛙的妈妈告诉小青蛙:你的叫声就像水的波纹一样。
师:谁来读读二、三句并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妈妈告诉小青蛙,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一样,碰到石壁要返回来。
师: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看看声音的波纹是怎样返回来的?请看屏幕。
师:(电脑演示回声的形成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师:下面我们把妈妈说的四句话再齐读一遍,边读边想:回声是怎样形成的?(生齐读)
师:谁能说说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生:回声是这样形成的:声音的波纹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扩散,碰到石壁以后又一圈圈地返回来,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自己的声音了。
师: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要返回来。
是:(板书)声波 石壁
师:小青蛙弄明白回声形成的道理后,他高兴得------(引读)一蹦老高。 师:那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读小青蛙的话。(指名读)
师:小青蛙明白什么了?(明白了回声形成的道理。)
师:“这”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传回来的声音。)
师:妈妈这一回----(引读)笑着点点头。
师:下面我们再把四、五自然段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回声形成的过程。(生齐读)
4.研读第六自然段
师:小青蛙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之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生:小青蛙又游回到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这句话中的“游”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一起去写写吧!
观察结构;提醒笔画,怎么写漂亮;教师范写;学生写字,提醒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为什么只有一只小青蛙叫却有一片的回声呢? 生:因为小青蛙叫个不停。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再说一遍。
生:因为小青蛙叫个不停,所以桥洞里有一片回声。
师:还有一个原因老师来告诉同学们:小青蛙的叫声传到石壁上,有的地方距离
青蛙近,有的地方距离青蛙远,距离近的地方声音先传回来,距离远的地方声音后传回来,小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他的回声也是接连不断地传回来,这也是产生一片回声的原因。
师:小青蛙觉得这一片回声非常好玩,于是他欢快地说—---(引读)多好玩呀! 师:谁能读出小青蛙特别高兴的心情?(指名读、齐读)
三、学生谈收获
师: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回声形成的道理。
四、师小结
师:这篇科学通话,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回声形成的道理,老师希望
同学们下课以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
板书:
31、回声
→ 碰到
水波 河岸
≈≈≈≈≈≈
声波 石壁
返回来←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揭题激趣。
2、揭题激趣:(板书:声)它读什么?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
二、对话平台
1、自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识字
(1)出示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3、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
4、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细细的读读课文,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故事发生的环境是
什么地方?(在石桥洞里)那么小河上这座石桥的桥洞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给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名读)
(出示课件:桥洞的图片)
师:谁能说说桥洞是什么样的?(生:桥洞是半圆形的。)
(板书:桥洞)
师: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呢?(把半圆的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
师:月亮是圆圆的、亮亮的,非常美,在这里课文把桥洞和它在水中
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也是那么的美。所以我们在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而且要把石桥、桥洞、倒影、大月亮这几个词加以强调。
师:谁愿意再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指名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照他的样子齐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景色多吸引人哪,你们看谁来了?(出示两只小青蛙) 生:(七嘴八舌地说)小青蛙和它的妈妈。(板书:青蛙妈妈、小青蛙)
6、谁能用上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呢?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青蛙在桥洞里发现了自己的声音,通过妈妈的解答使它明白了那就是回声。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回声。(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研究回声
1.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来到了美丽的桥洞,她们
来到这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小青蛙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它高兴地叫起来。
师:谁能读出小青蛙高兴地语气?(生读第一句话)
师:小青蛙听见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青蛙听见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很奇怪问:“你是谁?你在哪?” 师:小青蛙此时的心情非常奇怪,谁能用奇怪地语气读读小青蛙的问话?(指名读)
师:下面老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这两只小青蛙说的话,看你发现了什么?(生分角色朗读)
生:这两只小青蛙说的话完全一样。
师:这只小青蛙知道那实际上是它的回声吗?(生:不知道。)
师:这一段告诉我们:谁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回声?(小青蛙在桥洞里发现了回声。) 师:下面老师来读故事中叙述的部分,男同学读这只小青蛙的话,女同学读它的回声。(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小青蛙听到有人学它说话,它感觉到------(生齐说)奇怪极了。 师:“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生:非常奇怪。)
师:于是它就问它的妈妈------(引读)“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它在学我说话哩。”
师;谁能说说“藏着”是什么意思?(生:“藏着”就是躲着的意思。) 生:“藏着”就是躲起来让别人看不见。
师:如果把“藏着”换一个词表达的意思还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大屏演示对比练习)①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
②桥洞里有一只小青蛙吧?
师:谁先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句子)
师: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藏着”表示故意躲起来,不让人看见。“有”表示存在,可以看见,也可以看不见。
师:课文中用哪一个词比较准确呢?(生:藏着。)
师:小青蛙认为在桥洞里还藏着另一只小青蛙,而且还在学它说话,他感觉到很奇怪,这句话我们仍然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奇怪的语气。)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师: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笑着说------(引读)“孩子,跟我来!”
2.研读第四自然段
师:小青蛙的妈妈把小青蛙带到什么地方,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
然段,然后用“△”标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生默读课文,标出词语) 师:谁能说说妈妈的动作有哪些?(生:跳、捡、扔。)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捡和扔的动作。(做动作,演示投石击水的画面。) 师: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呢?(生:看见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我们再去看看这个实验吧!其他的小青蛙们要认真观察。
师:青蛙宝宝们请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河水产生一圈圈波纹。
师:我们都知道石子比较重,扔进平静的水面会使水面产生一圈圈的波纹。那么
这些波纹碰到河岸又是怎样回来的呢?请找一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过程的?用直线在书中划出来。
(指名回答)指名读(3人),齐读
师:不知道同学们刚才是否注意到了:水波扩散的时候速度很快,我们看得不太
清楚,回来的时候速度较慢,而且是晃晃悠悠的,所以课文在这里用了一个“荡”字。可见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同学们刚才观察得是否仔细,我们来做一个填空练习。 师:(大屏演示填空练习)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 )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的( )回来。
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把这些空填上?(生填空)
师:下面我们把这段话齐读一遍,注意括号里所填的词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什么了呢?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一圈圈地荡回来。
师:(板书)水波 碰到 河岸
3.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小青蛙的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对小青蛙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笔标出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生自由读课文)
生:妈妈共说了四句话。
师:谁能读读第一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青蛙的妈妈告诉小青蛙:你的叫声就像水的波纹一样。
师:谁来读读二、三句并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妈妈告诉小青蛙,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一样,碰到石壁要返回来。
师: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看看声音的波纹是怎样返回来的?请看屏幕。
师:(电脑演示回声的形成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师:下面我们把妈妈说的四句话再齐读一遍,边读边想:回声是怎样形成的?(生齐读)
师:谁能说说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生:回声是这样形成的:声音的波纹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扩散,碰到石壁以后又一圈圈地返回来,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自己的声音了。
师: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要返回来。
是:(板书)声波 石壁
师:小青蛙弄明白回声形成的道理后,他高兴得------(引读)一蹦老高。 师:那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读小青蛙的话。(指名读)
师:小青蛙明白什么了?(明白了回声形成的道理。)
师:“这”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传回来的声音。)
师:妈妈这一回----(引读)笑着点点头。
师:下面我们再把四、五自然段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回声形成的过程。(生齐读)
4.研读第六自然段
师:小青蛙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之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生:小青蛙又游回到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这句话中的“游”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一起去写写吧!
观察结构;提醒笔画,怎么写漂亮;教师范写;学生写字,提醒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为什么只有一只小青蛙叫却有一片的回声呢? 生:因为小青蛙叫个不停。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再说一遍。
生:因为小青蛙叫个不停,所以桥洞里有一片回声。
师:还有一个原因老师来告诉同学们:小青蛙的叫声传到石壁上,有的地方距离
青蛙近,有的地方距离青蛙远,距离近的地方声音先传回来,距离远的地方声音后传回来,小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他的回声也是接连不断地传回来,这也是产生一片回声的原因。
师:小青蛙觉得这一片回声非常好玩,于是他欢快地说—---(引读)多好玩呀! 师:谁能读出小青蛙特别高兴的心情?(指名读、齐读)
三、学生谈收获
师: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回声形成的道理。
四、师小结
师:这篇科学通话,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回声形成的道理,老师希望
同学们下课以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
板书:
31、回声
→ 碰到
水波 河岸
≈≈≈≈≈≈
声波 石壁
返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