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长眼量(王昱祺)2015-06-06 13:29
历史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建立在家底无比殷实的基础上,似乎始皇只要派出王翦,统兵几十万,一切将迎刃而解。
事实上始皇的伟大,不仅是统一了六国,更因为他谱写了教科书般的统一过程,后世各朝各代新建立,无不学习和遵循始皇开创的历史规律。
始皇正式加冕后的几年中,有猛将桓齮,斩首赵军十万,后又被李牧军打到全军覆没。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战国节奏,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拼国力,拼军力、拼名将,如果始皇延续这种节奏,恐怕在他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桓齮出事之后, 始皇的心情一度低迷,桓齮敌不过李牧,为之奈何?
始皇正式即位这几年,稳定了秦国朝堂,我们来看看始皇的三公九卿内阁,都是些什么人?
丞相,相当于总理的职位,自吕不韦卸任之后,安排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叫王绾。当时王氏家族在秦国的势力很大,王绾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被始皇任命为这一万众瞩目的职位。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总理,昌平君回归楚国之后,便由冯去疾担纲。冯去疾的祖父是冯亭,就是当年韩国上党郡太守,他为了抵抗秦国,率领上党郡守军投降赵国,由此引发长平大战。
始皇是位非常勤勉的国君,他每天光是阅读竹简文书就达到一百二十斤,超过五万字,相当于半本现代小说的量,而且都是言简意赅的古文。
始皇几乎事无巨细都要管,那么丞相王绾和御史大夫冯去疾,就不可能太出名,因为许多事情始皇代劳了,功劳也不会记在他们头上。
三公的第三个职位是太尉,这是管理军事的一个要职,相当于国防部长,担任这一职位的是尉缭。
在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太尉尉缭的功劳很大,只是尉缭的功勋,同样被始皇盖过了。
三公之下是九卿,九卿之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廷尉李斯。廷尉相当于司法部长,按理说这样的职位并不容易成名,但是在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李斯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名扬天下。
回到此前的问题,桓齮打不过李牧,为之奈何?
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是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的职责,而是应该由主管军事的太尉来回答。
太尉尉缭向始皇进言,改变一味高举高打的方式,用巧劲来对付东方六国。
秦国咸阳王宫,密室之内,尉缭进言道:"夫列国之于强秦,相当于秦国的郡县也,如果列国分散则容易图,如果他们合在一起则难攻。夫三晋合而智伯亡,五国合而破齐,大王不可不虑。"
始皇怎能不懂各个击破列国的道理,但是究竟如何才能破解对方合纵,问道:“欲使列国散而不合,爱卿计将安出?”
尉缭提出了他的新主张:“今国家之计,皆决于豪臣;豪臣岂尽忠智,但也有贪图财物之辈。大王勿爱府库之宝藏,只要给吾三十万金,厚赂列国豪臣,以乱其谋,而诸侯可尽灭之。”
始皇大悦,当初任用尉缭,主要看中其魏国客卿的特殊身份,与吕不韦、嫪毐、长安君等人没有任何瓜葛,当时也知道尉缭有才,如今才体会到尉缭有大才。
始皇可不是小气的人,他知道三十万金几乎要倾其国库所有,但是将来肯定连本带利能取回来。
始皇干脆将国库交给尉缭,任由其支取,令旁人不得过问。尉缭于是大出府库金钱,分遣宾客使者,奔走列国,视其宠臣用事者,即厚赂之,探其国情。
不出是始皇和尉缭所料,列国中的豪臣,尽忠的虽然占多数,但是总有贪图财物之辈,完全可以从内部瓦解对手。
在尉缭重金收买之下,首先中招的,便是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
韩国,是春秋大国晋国之后,第一个韩人叫韩万,是晋穆公之孙,曲沃桓公之子。
韩人是晋国宗室,晋国又是周朝分支,韩人因此血统高贵。春秋三百余年,韩人在晋国奋斗不息,终于从晋国十多个大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家分晋的一员。
战国之际,韩国有大半时间都占据着三川郡和上党郡,实力非凡,强弓劲弩威震天下。
自秦国东进以来,韩国作为第一线抵抗秦军的诸侯,奋战了一百多年,韩人的勇武、忠坚,可歌可泣。
这时候的韩国,领土已经大不如前,上党郡都被秦国和赵国瓜分,三川郡大部分地方被秦国占据。剩下的领土为新郑和阳翟两个大板块,新郑是韩国都城,阳翟也是旧都,在韩国攻克郑国都城新郑之前,阳翟便是韩国都城。
阳翟所在的这个地理板块,韩国人称为南阳,与楚国的南阳相对应。
图-最后的韩国疆域
镇守韩国南阳的太守,叫做腾,此人有名字却没有姓氏,根据先秦的惯例,他的出身肯定不是名门望族。
腾既然不是名门望族出身,忠诚度自是不如世袭贵族,被收买的可能性就大增。尉缭重点收买的人,其中就有韩国南阳太守腾。
纵观春秋战国数百年,一国的将军不战而投敌,十分罕见,除非是犯事逃命,否则肯定不会投敌。
当年长平之战前,韩国上党郡成为飞地,上党前后两个太守靳黈和冯亭都坚决不降,正是那个时代的气质,现在改变这个气质的,就是尉缭。
公元前331年,桓齮事件后仅仅两年,韩国南阳太守腾,在被韩国重用的同时投降秦国,开创了一股很不好的投降风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秦国接收韩国南阳之后,并未继续任命腾为太守,而是将其上调,升为内史。
内史,管辖整个关中的防务,是秦国军政的高层之一。
始皇的这个任命,可以看做是对降将的回报,做给六国人看的。
后世各朝各代,安排对方降将,待遇都不低。典型的例子是,汉武帝时期,汉军当中以战功封侯很难,李广苦战一辈子都未封侯,但是匈奴许多降将,一投降就封千户侯。
回到韩国南阳这个地方,如果秦军强攻,在韩军的强弓劲弩面前,不付出几万生命的代价,是不可能攻取的。但是现在太守腾带着驻防的韩军投降,秦国反而足足多了几万大军。一进一出之间,秦国不战而得人之兵,太守腾升任内史,合情合理。
别人以为内史腾的仕途到此为止了,只有始皇心中清楚,内史腾的能力,足以担当大任,而且内史腾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公元前330年,一年以后,始皇调动大军,准备彻底灭亡韩国。
从始皇处领取象征兵权的虎符之大将,不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这些后来的名将之一,而是新人内史腾。
刚投降一年就得委以重任,始皇为何如此安排?
很简单,内史腾在韩国朝野和军队中混迹多年,熟悉韩国的一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自然会更好。
另一层意思,很明显是让韩国人看看,一年前的降将在秦国已经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如果投降秦国,料想结局不会太差。
看到内史腾在秦国的待遇,许多韩国朝臣犹豫了,抵抗之决心化作明哲保身的态度。
就连韩王安,也动摇了。尉缭派人给韩王万送信,言明只要韩王安投降,秦军不杀一个韩国人,而且保留韩王安周天子所封的侯爵之位。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韩王安还是妥协了,他明白困兽犹斗没有什么好处,自己投降起码百姓可以少受点苦难。
韩王安乘坐素车白马,手奉虎符玉玺,从新郑南门而出,投降了对面这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领,他曾经的手下南阳太守腾。
韩国灭亡,天下震动。
随后就是对韩国各方势力的重新安排,大多数韩军编入了秦军的队伍,韩国贵族的领地也大多收归秦国国有,始皇派出官员管理新郑,原韩国旧地成为秦国的一个新郡三川郡。
只是韩王安不能留在新郑,因为他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只有他离开新郑,群龙无首才能令始皇安心。
此前处置亡国之君的做法,三家分晋,晋国国君被流放在北上党的屯留;田氏代齐,齐国国君被安置在东海的小岛上;楚国灭越国,越王则被安排在会稽。待遇有差距,共同点是远离原来的国都,并进行严密监控。
始皇遵循了前人的做法,将韩王安流放到南郡郢都的一座荒山上。
图-韩王安流放路线
为了监视韩王安,始皇任命内史腾为南郡太守,负责对韩王安囚禁。
南郡,是楚国原都城郢都所在,楚国在这里至少经营了六百年,是楚国的腹心地带。秦国占领南郡不过五十年光景,南郡的民风民俗,还是楚风楚情,楚国人一直在努力策反南郡的军民,南郡此时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变成滔天洪水。
因此南郡是秦国一个烫手的山芋,南郡太守责任重大,不好当。
现在南郡又多了一个韩王安,不安宁的因素又增加了,内史腾能不能把南郡管好,还是个未知数。
内史腾到了南郡之后,立即开展其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第一把火,内史腾向各级县和乡官吏下发一道文书《良吏与恶吏》,阐明在秦法之下,什么是好官,什么是不好的官,请所有官吏和百姓清醒,这里是秦国国土,一切遵照秦法办事。
过了两个月,内史腾又下了一道文书《治罪令》,既然大家已经明白什么是秦法,现在就要将有罪的人治罪了,各级官吏如果治理不好辖内事务,一律处以连带责任。
第三把火,又过了两个月,内史腾派出大批人员,到县乡去明察暗访,一时之间官吏和百姓人人自危,不敢犯法,更不敢接应楚国旧势力,南郡这才逐渐稳定下来。
韩国举国投降秦国,但除了内史腾,再无一人得到升迁,不说升迁,就连过去的地位也不再。
韩王安自是不必多言,其他大臣,田产多充公,除了剩下一点家产,其他一切权利都被剥夺。秦国派了一大批新官吏接收新郑,韩国大臣和贵族全部都下野,他们现在只能算是居者有其屋。
公元前226年,韩国灭亡四年后,借助楚国对秦国进行反击的势头,新郑的韩国贵族们集体谋反,企图复辟。
新郑复辟的韩国贵族,遭到秦国守军的残酷镇压,韩国宗室在这一次事变中被大清洗,韩国的死忠几乎是被连根铲除。以至于十多年后项羽刘邦起事,各诸侯国的封王中,韩王总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腰杆总是挺不起来。
新郑平定,始皇给南郡太守腾下了一道命令:杀韩王安!
这是一道什么命令啊,一千八百年后,多尔衮也向吴三桂下达过同样的命令:追杀南明皇帝!
郢都郊外荒山之中,天微微亮,凋谢的石道上,命运不堪。
夜太漫长,韩王安身着布衣,露水在眉间凝结成了霜,他焦急地等待着斥候带来的消息。
新郑反秦,进展如何?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足有数十骑。若是新郑派来的斥候,肯定是单骑匹马悄然而来,来者是谁?
韩王安柔弱的泪光中带伤,目光冰冷地绝望,一声轻叹。
骑兵呼啸而来,路边野花纷纷飘落,花落人断肠,韩王安脸色已泛黄,遂拔剑自刎。
北风吹,韩王安一生在纸上,被诅咒。
二百多年前,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逼死的时候,下过一个诅咒:“余之后人,皆不得良死。”意思是,你们三家的后人,都不会正常死亡。
这是晋国最后一个国君,下的一个孤独的诅咒。如今这个诅咒三分之一已经验证,赵王迁、魏王假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韩王安自裁的一刻,看到了晋静公孤独的面孔,他同样为始皇下了一个毒咒:“寡人亡于荒山,汝必不得亡于宫室!”意思很简单,我死在荒山,你也不可能在咸阳宫廷之内安乐死。
韩王安死了,无论是南郡太守腾还是平西王吴三桂,最后都背着弑旧主的恶名,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太守腾比吴三桂好一点,他毕竟不如吴三桂出名,恶名也没有那么远扬。
有些人死了,重如泰山,如荆轲,他的对手始皇也会尊重他。
有些人活着,轻如鸿毛,如太守腾,杀死韩王安,他的仕途也到此为止。风光一时,历史终究会给他最合理的定位。
抛开太守腾的气节不说,始皇招降对方降将为己所用,大大加快了统一的进程,后来赵国的郭开,齐国的后胜,都被始皇成功收买,为秦国灭亡赵国和齐国立了大功。
郭开和后胜,在历史上也是以小人面目示人,在本系列作品《赵国》的章节中将会细数郭开的事迹。
始皇开创的这种“不战而得人之兵”的战略,为后世各朝代所模仿。刘邦如果没有从项羽阵线投奔过来的韩信,能否建立汉朝是个未知数。李渊如果没有招降隋朝旧将李靖,唐朝的一统不知道会推迟多少年。
后人说“汉承秦制”,汉朝不仅延续的是秦国官吏制度和各种度量衡,更多延续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精、气、神,始皇的这个“不战而得人之兵”的战略,也在其中。
此后乱世,乱不过几十年,如三国,五代十国等等,一统的速度远远快于战国时代,各路诸侯既可以招降他人的将领,各路豪杰亦可以选择自己的明主,强强联合,自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一首小词道尽韩国:万封韩原,贤裔惟厥;计全赵孤,阴功不泄。始偶六卿,终分三穴;从约不守,稽首秦阙。韩非虽使,无救亡灭!
风长眼量(王昱祺)2015-06-06 13:29
历史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建立在家底无比殷实的基础上,似乎始皇只要派出王翦,统兵几十万,一切将迎刃而解。
事实上始皇的伟大,不仅是统一了六国,更因为他谱写了教科书般的统一过程,后世各朝各代新建立,无不学习和遵循始皇开创的历史规律。
始皇正式加冕后的几年中,有猛将桓齮,斩首赵军十万,后又被李牧军打到全军覆没。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战国节奏,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拼国力,拼军力、拼名将,如果始皇延续这种节奏,恐怕在他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桓齮出事之后, 始皇的心情一度低迷,桓齮敌不过李牧,为之奈何?
始皇正式即位这几年,稳定了秦国朝堂,我们来看看始皇的三公九卿内阁,都是些什么人?
丞相,相当于总理的职位,自吕不韦卸任之后,安排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叫王绾。当时王氏家族在秦国的势力很大,王绾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被始皇任命为这一万众瞩目的职位。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总理,昌平君回归楚国之后,便由冯去疾担纲。冯去疾的祖父是冯亭,就是当年韩国上党郡太守,他为了抵抗秦国,率领上党郡守军投降赵国,由此引发长平大战。
始皇是位非常勤勉的国君,他每天光是阅读竹简文书就达到一百二十斤,超过五万字,相当于半本现代小说的量,而且都是言简意赅的古文。
始皇几乎事无巨细都要管,那么丞相王绾和御史大夫冯去疾,就不可能太出名,因为许多事情始皇代劳了,功劳也不会记在他们头上。
三公的第三个职位是太尉,这是管理军事的一个要职,相当于国防部长,担任这一职位的是尉缭。
在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太尉尉缭的功劳很大,只是尉缭的功勋,同样被始皇盖过了。
三公之下是九卿,九卿之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廷尉李斯。廷尉相当于司法部长,按理说这样的职位并不容易成名,但是在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李斯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名扬天下。
回到此前的问题,桓齮打不过李牧,为之奈何?
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是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的职责,而是应该由主管军事的太尉来回答。
太尉尉缭向始皇进言,改变一味高举高打的方式,用巧劲来对付东方六国。
秦国咸阳王宫,密室之内,尉缭进言道:"夫列国之于强秦,相当于秦国的郡县也,如果列国分散则容易图,如果他们合在一起则难攻。夫三晋合而智伯亡,五国合而破齐,大王不可不虑。"
始皇怎能不懂各个击破列国的道理,但是究竟如何才能破解对方合纵,问道:“欲使列国散而不合,爱卿计将安出?”
尉缭提出了他的新主张:“今国家之计,皆决于豪臣;豪臣岂尽忠智,但也有贪图财物之辈。大王勿爱府库之宝藏,只要给吾三十万金,厚赂列国豪臣,以乱其谋,而诸侯可尽灭之。”
始皇大悦,当初任用尉缭,主要看中其魏国客卿的特殊身份,与吕不韦、嫪毐、长安君等人没有任何瓜葛,当时也知道尉缭有才,如今才体会到尉缭有大才。
始皇可不是小气的人,他知道三十万金几乎要倾其国库所有,但是将来肯定连本带利能取回来。
始皇干脆将国库交给尉缭,任由其支取,令旁人不得过问。尉缭于是大出府库金钱,分遣宾客使者,奔走列国,视其宠臣用事者,即厚赂之,探其国情。
不出是始皇和尉缭所料,列国中的豪臣,尽忠的虽然占多数,但是总有贪图财物之辈,完全可以从内部瓦解对手。
在尉缭重金收买之下,首先中招的,便是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
韩国,是春秋大国晋国之后,第一个韩人叫韩万,是晋穆公之孙,曲沃桓公之子。
韩人是晋国宗室,晋国又是周朝分支,韩人因此血统高贵。春秋三百余年,韩人在晋国奋斗不息,终于从晋国十多个大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家分晋的一员。
战国之际,韩国有大半时间都占据着三川郡和上党郡,实力非凡,强弓劲弩威震天下。
自秦国东进以来,韩国作为第一线抵抗秦军的诸侯,奋战了一百多年,韩人的勇武、忠坚,可歌可泣。
这时候的韩国,领土已经大不如前,上党郡都被秦国和赵国瓜分,三川郡大部分地方被秦国占据。剩下的领土为新郑和阳翟两个大板块,新郑是韩国都城,阳翟也是旧都,在韩国攻克郑国都城新郑之前,阳翟便是韩国都城。
阳翟所在的这个地理板块,韩国人称为南阳,与楚国的南阳相对应。
图-最后的韩国疆域
镇守韩国南阳的太守,叫做腾,此人有名字却没有姓氏,根据先秦的惯例,他的出身肯定不是名门望族。
腾既然不是名门望族出身,忠诚度自是不如世袭贵族,被收买的可能性就大增。尉缭重点收买的人,其中就有韩国南阳太守腾。
纵观春秋战国数百年,一国的将军不战而投敌,十分罕见,除非是犯事逃命,否则肯定不会投敌。
当年长平之战前,韩国上党郡成为飞地,上党前后两个太守靳黈和冯亭都坚决不降,正是那个时代的气质,现在改变这个气质的,就是尉缭。
公元前331年,桓齮事件后仅仅两年,韩国南阳太守腾,在被韩国重用的同时投降秦国,开创了一股很不好的投降风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秦国接收韩国南阳之后,并未继续任命腾为太守,而是将其上调,升为内史。
内史,管辖整个关中的防务,是秦国军政的高层之一。
始皇的这个任命,可以看做是对降将的回报,做给六国人看的。
后世各朝各代,安排对方降将,待遇都不低。典型的例子是,汉武帝时期,汉军当中以战功封侯很难,李广苦战一辈子都未封侯,但是匈奴许多降将,一投降就封千户侯。
回到韩国南阳这个地方,如果秦军强攻,在韩军的强弓劲弩面前,不付出几万生命的代价,是不可能攻取的。但是现在太守腾带着驻防的韩军投降,秦国反而足足多了几万大军。一进一出之间,秦国不战而得人之兵,太守腾升任内史,合情合理。
别人以为内史腾的仕途到此为止了,只有始皇心中清楚,内史腾的能力,足以担当大任,而且内史腾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公元前330年,一年以后,始皇调动大军,准备彻底灭亡韩国。
从始皇处领取象征兵权的虎符之大将,不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这些后来的名将之一,而是新人内史腾。
刚投降一年就得委以重任,始皇为何如此安排?
很简单,内史腾在韩国朝野和军队中混迹多年,熟悉韩国的一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自然会更好。
另一层意思,很明显是让韩国人看看,一年前的降将在秦国已经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如果投降秦国,料想结局不会太差。
看到内史腾在秦国的待遇,许多韩国朝臣犹豫了,抵抗之决心化作明哲保身的态度。
就连韩王安,也动摇了。尉缭派人给韩王万送信,言明只要韩王安投降,秦军不杀一个韩国人,而且保留韩王安周天子所封的侯爵之位。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韩王安还是妥协了,他明白困兽犹斗没有什么好处,自己投降起码百姓可以少受点苦难。
韩王安乘坐素车白马,手奉虎符玉玺,从新郑南门而出,投降了对面这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领,他曾经的手下南阳太守腾。
韩国灭亡,天下震动。
随后就是对韩国各方势力的重新安排,大多数韩军编入了秦军的队伍,韩国贵族的领地也大多收归秦国国有,始皇派出官员管理新郑,原韩国旧地成为秦国的一个新郡三川郡。
只是韩王安不能留在新郑,因为他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只有他离开新郑,群龙无首才能令始皇安心。
此前处置亡国之君的做法,三家分晋,晋国国君被流放在北上党的屯留;田氏代齐,齐国国君被安置在东海的小岛上;楚国灭越国,越王则被安排在会稽。待遇有差距,共同点是远离原来的国都,并进行严密监控。
始皇遵循了前人的做法,将韩王安流放到南郡郢都的一座荒山上。
图-韩王安流放路线
为了监视韩王安,始皇任命内史腾为南郡太守,负责对韩王安囚禁。
南郡,是楚国原都城郢都所在,楚国在这里至少经营了六百年,是楚国的腹心地带。秦国占领南郡不过五十年光景,南郡的民风民俗,还是楚风楚情,楚国人一直在努力策反南郡的军民,南郡此时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变成滔天洪水。
因此南郡是秦国一个烫手的山芋,南郡太守责任重大,不好当。
现在南郡又多了一个韩王安,不安宁的因素又增加了,内史腾能不能把南郡管好,还是个未知数。
内史腾到了南郡之后,立即开展其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第一把火,内史腾向各级县和乡官吏下发一道文书《良吏与恶吏》,阐明在秦法之下,什么是好官,什么是不好的官,请所有官吏和百姓清醒,这里是秦国国土,一切遵照秦法办事。
过了两个月,内史腾又下了一道文书《治罪令》,既然大家已经明白什么是秦法,现在就要将有罪的人治罪了,各级官吏如果治理不好辖内事务,一律处以连带责任。
第三把火,又过了两个月,内史腾派出大批人员,到县乡去明察暗访,一时之间官吏和百姓人人自危,不敢犯法,更不敢接应楚国旧势力,南郡这才逐渐稳定下来。
韩国举国投降秦国,但除了内史腾,再无一人得到升迁,不说升迁,就连过去的地位也不再。
韩王安自是不必多言,其他大臣,田产多充公,除了剩下一点家产,其他一切权利都被剥夺。秦国派了一大批新官吏接收新郑,韩国大臣和贵族全部都下野,他们现在只能算是居者有其屋。
公元前226年,韩国灭亡四年后,借助楚国对秦国进行反击的势头,新郑的韩国贵族们集体谋反,企图复辟。
新郑复辟的韩国贵族,遭到秦国守军的残酷镇压,韩国宗室在这一次事变中被大清洗,韩国的死忠几乎是被连根铲除。以至于十多年后项羽刘邦起事,各诸侯国的封王中,韩王总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腰杆总是挺不起来。
新郑平定,始皇给南郡太守腾下了一道命令:杀韩王安!
这是一道什么命令啊,一千八百年后,多尔衮也向吴三桂下达过同样的命令:追杀南明皇帝!
郢都郊外荒山之中,天微微亮,凋谢的石道上,命运不堪。
夜太漫长,韩王安身着布衣,露水在眉间凝结成了霜,他焦急地等待着斥候带来的消息。
新郑反秦,进展如何?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足有数十骑。若是新郑派来的斥候,肯定是单骑匹马悄然而来,来者是谁?
韩王安柔弱的泪光中带伤,目光冰冷地绝望,一声轻叹。
骑兵呼啸而来,路边野花纷纷飘落,花落人断肠,韩王安脸色已泛黄,遂拔剑自刎。
北风吹,韩王安一生在纸上,被诅咒。
二百多年前,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逼死的时候,下过一个诅咒:“余之后人,皆不得良死。”意思是,你们三家的后人,都不会正常死亡。
这是晋国最后一个国君,下的一个孤独的诅咒。如今这个诅咒三分之一已经验证,赵王迁、魏王假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韩王安自裁的一刻,看到了晋静公孤独的面孔,他同样为始皇下了一个毒咒:“寡人亡于荒山,汝必不得亡于宫室!”意思很简单,我死在荒山,你也不可能在咸阳宫廷之内安乐死。
韩王安死了,无论是南郡太守腾还是平西王吴三桂,最后都背着弑旧主的恶名,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太守腾比吴三桂好一点,他毕竟不如吴三桂出名,恶名也没有那么远扬。
有些人死了,重如泰山,如荆轲,他的对手始皇也会尊重他。
有些人活着,轻如鸿毛,如太守腾,杀死韩王安,他的仕途也到此为止。风光一时,历史终究会给他最合理的定位。
抛开太守腾的气节不说,始皇招降对方降将为己所用,大大加快了统一的进程,后来赵国的郭开,齐国的后胜,都被始皇成功收买,为秦国灭亡赵国和齐国立了大功。
郭开和后胜,在历史上也是以小人面目示人,在本系列作品《赵国》的章节中将会细数郭开的事迹。
始皇开创的这种“不战而得人之兵”的战略,为后世各朝代所模仿。刘邦如果没有从项羽阵线投奔过来的韩信,能否建立汉朝是个未知数。李渊如果没有招降隋朝旧将李靖,唐朝的一统不知道会推迟多少年。
后人说“汉承秦制”,汉朝不仅延续的是秦国官吏制度和各种度量衡,更多延续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精、气、神,始皇的这个“不战而得人之兵”的战略,也在其中。
此后乱世,乱不过几十年,如三国,五代十国等等,一统的速度远远快于战国时代,各路诸侯既可以招降他人的将领,各路豪杰亦可以选择自己的明主,强强联合,自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一首小词道尽韩国:万封韩原,贤裔惟厥;计全赵孤,阴功不泄。始偶六卿,终分三穴;从约不守,稽首秦阙。韩非虽使,无救亡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