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传的放牛娃
六十年代的农民家庭,没有一家有能力养得起一个只吃闲饭的人,哪怕是个孩子。 女孩子如当时还年幼的我的满姑,一清早就起来煮饭、扫屋&&还得到河边洗衣,用她没有几分力气的手拽着衣服,在河边的麻石上,拿起槌衣棒用力地槌打着如同熊爹一样不打的衣。溅出来的水老是调皮的沾满她消瘦略带黄色的脸及泛黄枯燥的头发、瘦弱的身躯&& 男孩子如熊爹,趁邻家的孩子还没起来,拿着畚箕跟在牛屁股后,等牛屙今早第一坨屎。(牛屎在六、七年代可是好东西。一句俗话叫:稀牛屎糊不上壁就形象地说明了牛屎是用来糊芦苇扎成的墙壁以防风、防寒。)因牛少、要糊牛屎的壁太多,所以得早早起来。
搞定这些就得赶着牛去明月那边放养,挣生产队给的那可怜的二分工。(工分制:是五、六十年代公社社员为人民公社出力的评定标准,青壮年男性劳动一天是10分工,妇女由8-5分工,男青少年5分工,女青少年3分工,在那个时期流行一句话: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就足以说明工分对那个年代的人的重要性)。我不知道明明应该是5分工的熊爹怎么放一天牛就只2分半工,也许是他人太瘦弱、也许是放牛很轻松&&
在明月熊爹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当年如同现在的孩子追星一样跟随着熊爹。只要熊爹赶着牛到了,都嗬起、嗬起地赶着牛向他靠拢,为什么?
因为熊爹会说传啊,那时又没电子书看。熊爹遗传了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曾奶奶的会混(混:土话,闲扯、闲聊在北方称侃大山、摆龙门阵。)的优点,又记忆力超好,我曾奶奶在他面前讲的民间传奇都记得。
他说起传来,叙述时绘声绘色、情急时手舞足蹈、高兴时眉飞色舞&&我幼时也应该常常看见熊爹这样表演,可惜没继承熊爹记忆力好的优点,并不很记得,但是比熊爹大几岁的如今还住在我伯父家旁边的鲁家伯父知道,偶尔听我在伯父家和亲戚们闲扯,鲁伯伯总会忍不住插上一句:这个红伢几,一讲起话来,象极了三老倌(熊爹三十六岁的新绰号),当时你屋里父亲啊,&&看鲁伯伯那沉浸于往事的崇拜模样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放牛娃是很幸运的,只要不下雨,就可以听到熊爹惟妙惟肖地象讲评书般地说传,而且其中就有鲁伯伯。 我问熊爹:那时,你都讲些什么?我全听过没?
熊爹笑着回应:应该就是一些春秋战国的故事及岳飞啊、武松啊什么的&&你们应该都听过吧。
就没讲过七仙女、牛郎织女&&我问他。
应该讲过吧?我不记得了,当时放牛的都是男孩子,讲打仗的比较多&&
我很庆幸呢!年幼时,夏夜地牛屎打的坪里、冬夜树蔸子烧的火堆旁,偎在熊爹怀里听他讲过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封神演义等,只是真的记不得他手舞足蹈地表演,可能因抱着我不方便。
慢慢地,放牛娃们稍加传播,明月公社大堤边放牛的人多了起来&&少年时的熊爹就表现出了他的管理天分,每天安排几个人值班注意牛的动向,剩下的就痴痴地张着嘴或攀在树上、或坐在地上、或斜倚着树桩&&有的还拿着来不及放下的赶牛鞭子,围着熊爹听他说传。 那段放牛娃生活,应该是熊爹最开心的时候吧,接受着这许多人的崇拜。
第一次做生意
有句谚语:叫化子唱山歌穷快活。我不知道饿着肚子说传的熊爹是不是也属穷快活一族?只知道饿不会因为说传而饱。人民公社时期,公社社员是一家,凭工分吃大锅饭,正因为如此温饱问题仍然是社会性的大问题,当时应该饿死不少人。(我翻了一下资料,资料中有一段让我瞠目结舌:当时因为本地缺粮受到严重生存威胁的人口比例应该在10-30%左右,人数在6000万到18000万之间,主要集中在历史上水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虽然同是人口多的大省湖南榜上无名,应该也好不了很多。)想到这里,我又觉得熊爹幸亏在
四、五岁时跟着我二爷爷到处外流,也幸亏他体质好没被饿死。
一天清晨,熊爹刚把捡来的牛粪倒进粪塘,我大爷爷就挑着一担辣椒回来了:三伢几,今天不去放牛了,把这担辣椒担到挖口子对面的赤山去,看能换点红薯回不?一屋人都快饿死了&&辣椒可不象西瓜,能在半路上吃掉,这三、四十斤的担子硬扎扎实实地压在熊爹肩上十几里路。
熊爹担着辣椒来到赤山沙湾,在人多的路边把担子一放,木头似的站在担子边,他面子浅不好意思象旁人一样大着噪门招呼来来往往的人群。眼看差不多天黑了,还没人理这个把担子放路边,不知是歇气还是换货的小矮子。熊爹饿得胃都没力气蠕动时,一位贵人出现了:伢几,你是想卖掉这些辣椒不?熊爹本饿得晕头转向耷拉着头蹲在路边,闻言一抬头,看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笑着问他。
是的呢,老人家&&熊爹第一次做生意显得有些拘谨。
你是要换钱,还是换点别的?老人家看这孩子的样子,就称在北方称他是柴山里的。(柴山里,是芦苇场附近的居民对芦苇场居民的别称。)
老人家,我不要钱,只想换些红薯回家。
看你这个样子是没吃饭吧?跟我来喽&&老人挑起熊爹那并不重的担子招呼着他。
路上,熊爹打听到老人也姓熊,老人带着熊爹一进门,就叫他的老妻煮点红薯饭给这个饿得讲话都没力气的本家小子吃。
熊爹吃了足足三大碗(不是怕别人笑话,应该再吃一、二碗也没问题。)后放下碗。 伢几,吃饱了没?老人依然笑眯眯地问。
恩因一口红薯还在嘴里,熊爹只能含含糊糊地简单回答。
今天睡这里吧,天色晚了&&
不,我要挑些红薯回去,家里人会饿死去&&
来罗&&老人带着熊爹走出堂屋,来到他家地窖边。
红薯都在这里,你自己搬,凭你的力气,能挑多少就搬多少&&
熊爹跳下窑,在下面搬了三、四十斤红薯,对老人鞠了一躬,回身挑着担子回家。 当晚,全家偷偷地吃了一餐饱红薯。
第二天,我大爷爷又要熊爹挑辣椒去赤山。不管我大爷爷怎么骂、怎么打,倔强的熊爹就是不肯再去。
说起这段时,只说忘了问那位老人名字,几次到赤山都没找到他。
会说传的放牛娃
六十年代的农民家庭,没有一家有能力养得起一个只吃闲饭的人,哪怕是个孩子。 女孩子如当时还年幼的我的满姑,一清早就起来煮饭、扫屋&&还得到河边洗衣,用她没有几分力气的手拽着衣服,在河边的麻石上,拿起槌衣棒用力地槌打着如同熊爹一样不打的衣。溅出来的水老是调皮的沾满她消瘦略带黄色的脸及泛黄枯燥的头发、瘦弱的身躯&& 男孩子如熊爹,趁邻家的孩子还没起来,拿着畚箕跟在牛屁股后,等牛屙今早第一坨屎。(牛屎在六、七年代可是好东西。一句俗话叫:稀牛屎糊不上壁就形象地说明了牛屎是用来糊芦苇扎成的墙壁以防风、防寒。)因牛少、要糊牛屎的壁太多,所以得早早起来。
搞定这些就得赶着牛去明月那边放养,挣生产队给的那可怜的二分工。(工分制:是五、六十年代公社社员为人民公社出力的评定标准,青壮年男性劳动一天是10分工,妇女由8-5分工,男青少年5分工,女青少年3分工,在那个时期流行一句话: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就足以说明工分对那个年代的人的重要性)。我不知道明明应该是5分工的熊爹怎么放一天牛就只2分半工,也许是他人太瘦弱、也许是放牛很轻松&&
在明月熊爹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当年如同现在的孩子追星一样跟随着熊爹。只要熊爹赶着牛到了,都嗬起、嗬起地赶着牛向他靠拢,为什么?
因为熊爹会说传啊,那时又没电子书看。熊爹遗传了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曾奶奶的会混(混:土话,闲扯、闲聊在北方称侃大山、摆龙门阵。)的优点,又记忆力超好,我曾奶奶在他面前讲的民间传奇都记得。
他说起传来,叙述时绘声绘色、情急时手舞足蹈、高兴时眉飞色舞&&我幼时也应该常常看见熊爹这样表演,可惜没继承熊爹记忆力好的优点,并不很记得,但是比熊爹大几岁的如今还住在我伯父家旁边的鲁家伯父知道,偶尔听我在伯父家和亲戚们闲扯,鲁伯伯总会忍不住插上一句:这个红伢几,一讲起话来,象极了三老倌(熊爹三十六岁的新绰号),当时你屋里父亲啊,&&看鲁伯伯那沉浸于往事的崇拜模样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放牛娃是很幸运的,只要不下雨,就可以听到熊爹惟妙惟肖地象讲评书般地说传,而且其中就有鲁伯伯。 我问熊爹:那时,你都讲些什么?我全听过没?
熊爹笑着回应:应该就是一些春秋战国的故事及岳飞啊、武松啊什么的&&你们应该都听过吧。
就没讲过七仙女、牛郎织女&&我问他。
应该讲过吧?我不记得了,当时放牛的都是男孩子,讲打仗的比较多&&
我很庆幸呢!年幼时,夏夜地牛屎打的坪里、冬夜树蔸子烧的火堆旁,偎在熊爹怀里听他讲过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封神演义等,只是真的记不得他手舞足蹈地表演,可能因抱着我不方便。
慢慢地,放牛娃们稍加传播,明月公社大堤边放牛的人多了起来&&少年时的熊爹就表现出了他的管理天分,每天安排几个人值班注意牛的动向,剩下的就痴痴地张着嘴或攀在树上、或坐在地上、或斜倚着树桩&&有的还拿着来不及放下的赶牛鞭子,围着熊爹听他说传。 那段放牛娃生活,应该是熊爹最开心的时候吧,接受着这许多人的崇拜。
第一次做生意
有句谚语:叫化子唱山歌穷快活。我不知道饿着肚子说传的熊爹是不是也属穷快活一族?只知道饿不会因为说传而饱。人民公社时期,公社社员是一家,凭工分吃大锅饭,正因为如此温饱问题仍然是社会性的大问题,当时应该饿死不少人。(我翻了一下资料,资料中有一段让我瞠目结舌:当时因为本地缺粮受到严重生存威胁的人口比例应该在10-30%左右,人数在6000万到18000万之间,主要集中在历史上水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虽然同是人口多的大省湖南榜上无名,应该也好不了很多。)想到这里,我又觉得熊爹幸亏在
四、五岁时跟着我二爷爷到处外流,也幸亏他体质好没被饿死。
一天清晨,熊爹刚把捡来的牛粪倒进粪塘,我大爷爷就挑着一担辣椒回来了:三伢几,今天不去放牛了,把这担辣椒担到挖口子对面的赤山去,看能换点红薯回不?一屋人都快饿死了&&辣椒可不象西瓜,能在半路上吃掉,这三、四十斤的担子硬扎扎实实地压在熊爹肩上十几里路。
熊爹担着辣椒来到赤山沙湾,在人多的路边把担子一放,木头似的站在担子边,他面子浅不好意思象旁人一样大着噪门招呼来来往往的人群。眼看差不多天黑了,还没人理这个把担子放路边,不知是歇气还是换货的小矮子。熊爹饿得胃都没力气蠕动时,一位贵人出现了:伢几,你是想卖掉这些辣椒不?熊爹本饿得晕头转向耷拉着头蹲在路边,闻言一抬头,看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笑着问他。
是的呢,老人家&&熊爹第一次做生意显得有些拘谨。
你是要换钱,还是换点别的?老人家看这孩子的样子,就称在北方称他是柴山里的。(柴山里,是芦苇场附近的居民对芦苇场居民的别称。)
老人家,我不要钱,只想换些红薯回家。
看你这个样子是没吃饭吧?跟我来喽&&老人挑起熊爹那并不重的担子招呼着他。
路上,熊爹打听到老人也姓熊,老人带着熊爹一进门,就叫他的老妻煮点红薯饭给这个饿得讲话都没力气的本家小子吃。
熊爹吃了足足三大碗(不是怕别人笑话,应该再吃一、二碗也没问题。)后放下碗。 伢几,吃饱了没?老人依然笑眯眯地问。
恩因一口红薯还在嘴里,熊爹只能含含糊糊地简单回答。
今天睡这里吧,天色晚了&&
不,我要挑些红薯回去,家里人会饿死去&&
来罗&&老人带着熊爹走出堂屋,来到他家地窖边。
红薯都在这里,你自己搬,凭你的力气,能挑多少就搬多少&&
熊爹跳下窑,在下面搬了三、四十斤红薯,对老人鞠了一躬,回身挑着担子回家。 当晚,全家偷偷地吃了一餐饱红薯。
第二天,我大爷爷又要熊爹挑辣椒去赤山。不管我大爷爷怎么骂、怎么打,倔强的熊爹就是不肯再去。
说起这段时,只说忘了问那位老人名字,几次到赤山都没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