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中国人与龙

龙是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

龙的传人——中国人

教学反思:

在学《龙的传人》这堂课时,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章旭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后,对怎样使孩子对龙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此外,如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更有利于我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本周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安排了以上活动,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会说些什么哪?(生回答)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出示生字(指名读,评价,纠正)

2)齐读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税来说一说关于“龙”大人是怎么说的哪?

4、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龙”在不同人心目当中的不同形象体会“龙”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小结)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祖国腾飞的蓝图。文章以“龙”为喻,把中国比做腾飞的巨龙,向世人讲述了新时代人们赋予龙的新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祖国。根据本文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讲述的龙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条理。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每一节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这个问题,可着重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小节中体会。如第五小节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作了形象的比喻?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题得到升华。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散文诗,适合诵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等,读出激情,读出韵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情感的理解。

课后的仿写同学们说得不错,基本都抓住了我们现在国家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我班同学是这样写的:

舅舅对我说,

北京就是一条气魄的巨龙,

它在迎接2008,

它在迎接旭日东升,

它又在搏击万里长空。

叶公好龙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好”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学生欲进入课文中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 ”、“施尾于堂”、“失

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以简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特别是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读、译、问、答,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意图在于明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 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设计意图:演一演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实际上这里在表演时揭示写作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教学反思: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叶公非常喜欢龙,他在家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上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谈近来,龙尾拖到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则成语,形容人表面上喜欢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

有了上学期的两篇古文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文体离我们的孩子比较久远,学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尽量让同学们感觉到它的故事性,具体是这样教学的:先是揭题,通过题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本则寓言要讲述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好)”“龙”的故事。这

可以说是文章的脉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脉路自己去读,自己想,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寓意,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在课外自我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探索生活中有没有“叶公好龙”的现象,都表现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联系生活谈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最后结束时学生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非常深刻的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含义,看来这节课基本是成功的。

语文天地一

第一课时

一、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

1、激情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文;

2、自读品味,思考: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3、小组交流,并深入学习——乐山龙舟会重点写的三项活动“龙舟夺标”“抢鸭子”“放漂灯”,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4、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5、拓展延伸:课后继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

二、畅所欲言

(一)、日积月累

1、积累和“龙”有关的成语。

2、积累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

3、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书法欣赏

1、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

2、了解有关的书法家的资料: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王铎„„ 第二课时

一、初显身手

1、搜集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2、你的家乡有哪些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3、查阅资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向同学们介绍。

二、金钥匙

组织活动的有关要求。

三、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书,包括4篇主题课文:《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还有一个实践活动,围绕读书活动开展。本

单元的4篇课文,通过著名作家的亲身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的介绍,引导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2、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 、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总而言之”等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背诵《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能设计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7、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8、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点:

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教学准备:

1、有关四位作家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柳宗元、李贺、李清照„„《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课时安排:

《神奇的书》 2课时

《忆读书》 2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 2课时

《我的“长生果”》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习作 2课时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语文天地》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二、理解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孩子扮演图中的角色,揣摩人物的心理,表演他的动作、语言,从而体会诗中

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受孩子的欢迎,教学效果不错。

三、交流方法,分享收获。

《语文天地》其实是对孩子学会积累知识的能力训练。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完成,与小伙伴分享收获的快乐。然后,进行班级交流,请认字多的同学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明白了多多阅读课外书的好处。这个学期,我们给每个孩子设计了一本《课外阅读记录本》,引导孩子重视阅读与积累。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水平也有进步。孩子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慢慢学会归纳内容提要,摘抄好词好句,并且能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通过交流,孩子们还懂得了在生活中认字。生活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与语文文字打交道,只要他们肯多问多记,就能认很多字。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神奇的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认字环节

点出 “履”“扉”这个字,并解释 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

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全诗4个小节,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书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美丽与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设计了自由大声朗读、自由读、默读、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了思想感情。

在教学第一、二小节后,指导学生仿照前两段写一写。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说孩子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是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体现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现摘录如下:

没有一艘飞快的潜水艇,

能像一册书籍,

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没有一艘非凡的轮船,

能像一句名言,

带我们感悟人世的道理。

忆读书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 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

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 读 书(冰心)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教学反思:

《忆读书》是写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生

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好书

非常感兴趣,听得来津津有味。 课文较长,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学生在朗读

上锻炼少了,所以,本堂课不算出彩。上了这节课,就感觉自身的文学底蕴较差,

不够游刃有余,还将加强文化修养。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

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角度新颖,表达独特。文章通过作者 层层递进

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

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

生“以书会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释题明意,导入新课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

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侣”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在设想中,质疑课题,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

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2、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3.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5、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通过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品位,欣赏,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举行“以此为侣,其乐无穷”辩论会。

【通过交流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辩论会的举行,更让学生彻底地领会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能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

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

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2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4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5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7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王威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王威说说原因。王威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读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语文天地二

第一课时

《我的“长生果”》

读了课文,你大体了解了什么?

本文以读书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继续的,找出有关词语。

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理解重点句子。

二、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一)、学生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1、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

2、要安排好读书时间。比较厚的书,要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读。

3、晚上读书效果比较好,就把每天读书的时间安排在晚上。

(二)指导学生如何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1、看目录可以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2、看内容提要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书的内容。

3、看序言或后记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价值。

(三)怎样选书

1、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需要的书。

2、注意是不是好书,是不是精品。

3、看看作者是不是名家,是不是有知名的,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

第二课时

三、讨论各种读书方法

1、朱熹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学生交流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四、制定读书守则

读书时动笔:写摘要、做批注„„

学会使用目录。

边读边想象书中描绘的情景。

先要读懂,再评论。

五、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观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形式,下面就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及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交际的前提。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待人,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使学生心地坦荡、思维开阔,创造的火花不断地迸发。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建议,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二、实现口语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并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它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以往的听说训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

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三、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1.创设情境

小学生心智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比较粗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善于观察,所以教师要教他们学会看、听和感觉。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演讲故事》时,老师准备小兔、小松鼠布偶,上课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看着实物去读故事,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献你一束花

教材分析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学习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准备

教师:1、作者简介。2、将重点语句制作成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出示鲜花。美丽的鲜花,一般用来送给谁?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做《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在课文的开头,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合作。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开火车领读。)

指生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这束鲜花是送给什么人的?

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阅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 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你觉得,鲜花还应该献给什么样的人?

课后延伸(作业)

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教学反思:

《献你一束花》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为一名比赛失利的女体操运动员献花的事,说明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文章重点处理突出,细节设计较为精彩。

这课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节课未处理。我在执教时是这样处理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大败而归的女运动员的心理呢?我突然想起了我班去年的拔河比赛的事,我班是大败而归。当时还有同学哭了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不禁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教学的平台而暗暗高兴。于是我让A同学说说失败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是第一个哭的男生),没想到他又哭了,我也不好再问,便让一个女生谈,她说:“当时,我很不服气,希望再来一次,可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机会”B说:“我不敢抬起头,害怕的同学责备我。”“我们垂头丧气,就和这位运动员一样,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知道他们完全可以理解女运动员当时的心理,因为他们也曾经辉煌过,而去年却失败了,感受不是

同样的吗!

“那我们换位思考,该怎样对待那些失败的人呢?”其他同学纷纷说:“只要付出汗水了,失败了,也是英雄”“只要付出了努力,不管是否成功,都应该献一束花给他们。”„„

还需多讲吗?我想这课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由此可见,学语文就要用生活最接近学生的事例去感染他们,才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而去伤学生的心,。我以后继续探索,让生活成为教学的资源,也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情感与语言文字溶为一体,产生共鸣。 微 笑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三、重点: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四、难点: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微笑”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检查课后生字、词语

特别提示形近字:逝与浙 隆与窿 顿与吨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4、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而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大家都知道“微笑服务”,也期待“微笑服务”,享受“微笑服务”。微笑就像一缕缕阳光,能温暖人的心田;微笑又像一丝丝春风,吹散人的烦恼忧愁。各行各业的“微笑服务”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馨。也是因为这样的“微笑教育”更能让我们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能让学生亲近老师,走进老师的空灵世界。然而我却忽视了“微笑教育”,常常以严肃的神情待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就突发奇想,要是这节课我以微笑的表情走进,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定会有所促进。正如我所想,当我微笑着步入后,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您上这节课特别高兴,我们也很高兴。”“老师,我看得出,您上这节课的心情很好。我们尽可以畅所欲言了!”„„

用目光倾听

教材分析:

《用目光倾听》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教导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意思。

2、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句意思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网络查询“金波”的有关资料

学生:将诗歌读熟,查找理解“伴随、真诚、倾听、灿烂、千言万语、传送、照耀”7个词语;查找“金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谁能简介一下作者——金波?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对题目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作者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位儿童诗歌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阅读他的作品。)

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你读读诗歌,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为了让学生理解“目光倾听”做铺垫)

妈妈对你说的最平常的话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呢?请你读读第二、三小节?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学生总结“用目光来说话”。第一个小节实质上是个总起的段,后面的两小节是解释说明第一小节的。)

你想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三小节?你最想读哪几句诗句?

(指导学生美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感情所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我们一齐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对最后的诗句理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用目光倾听”的意思。) 小组讨论: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请你再来读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背诵诗歌

指名背诵

男女生比赛背诵

小组背诵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所以让学生背。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交流“金波”的作品

1、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把你喜欢的诗句画下来、记下来。

(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收集的资料更多,将喜欢的诗句画下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小组间谈谈感受

(交流感受让学生全面的理解诗歌)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积累语言)

三、朗读自己收集有关母爱的文章

1、你想怎样读这篇文章?你为什么会这样读?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都来聆听你对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感情读文章,通过有感而读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读给大家听,为了给学生作个引导。)

2、小组间有感情地读自己收集的文章

3、评选出经典的文章,找出本组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读给大家听。

四、写一写

1、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平时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2、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用诗歌、一段文章表达出来,回家读给妈妈听,

好吗?

3、写一写

(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文章展现出来)

五、文章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2、你最喜欢谁写的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把作品读给大家听:一、可以让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评评:可以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作业

把自己的写的诗歌或文章读给妈妈听。

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更好的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在本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朗读文本当中。比如在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两句时。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他读的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信任

教材分析

《信任》通过记叙在桃林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我”和丈夫到桃林自己动手采摘桃子、自觉付款一事,是“我”体验到了人被信任的喜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 自采 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

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修鞋姑娘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我”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了“我”的修鞋经历,表现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与善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的修鞋经历,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教学难点:

从“我”对修鞋姑娘态度的变化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修鞋姑娘之间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有怎样的认识?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深入理解语句“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有感情朗读,注意要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直奔重点,把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两人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的真诚。) 着眼重点,诱导突破。

找出文中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注意体会感情。

(点评:作者态度的变化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抓住作者态度变化这条线索,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修鞋姑娘的品质。)

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点评: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我”这一角度来谈,也可以

从修鞋姑娘这一角度来谈,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即可。)

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最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领悟本文的写作特点。

默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得的地方?

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为表现修鞋姑娘的品质,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谈谈本文在写作手法上对自己的启发。

(点评:课文是指导学生写作最佳的范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准备。)

小练笔。

1、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点评: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

修改小练笔。

预习下一篇课文。

教学反思:

1、努力体现学生的自然生成。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应该是教师心中固定的程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阅读倾向,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体验选择教学突破点。

2、努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不会学到会学,情感由浅到深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读书方法的指导过程便是如此,包括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等,同时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能读书打下基础。情感的升华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情由心生,言以达情”。学生一声声心灵的呼唤已经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

3、努力体现读的实效和层次性。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尽管课文比较长,尽管当堂朗读默读需要不少时间,但还是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幸福在哪里

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点评: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点评: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点评: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多精彩之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课文读得充分,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读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归纳文意;二读理清脉络;三、精读感悟幸福;四、分角色读,读出感情,感受幸福经历。使学生适时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扶放得体。

大纲指出“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这个环节,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而是先抓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进行教学,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幸福就在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接着,请学生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段,思考: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通过划句子交流,梳理了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 在学通弄懂本段的基础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合作 学习第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请了课文脉络,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两大部分后,教师重点印度学生理解了十年后三个孩子如约相见,各自谈十年的经历和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写作特点:详略得当.,从而指导学生写作。另外,课堂教学中,注重讲练结合。如:训练学生用两个“代表”说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和优化了学生的语言系统,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年青人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之后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适时拓展,强化主体情感。

在全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与“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非常必要:既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幸福其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尽义务造福人类。

五、板书设计精练。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独具匠心,言简意赅,只用了10多个字,就把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幸福就是治病救人,幸福就是对人有利,幸福就是春种秋收。再配以形象的的简笔画,更是生动、有趣。由此看出执教老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板书设计水平。

六、结束语精彩

如果我们把整堂课或整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中的压轴戏。本节课教师采用了点明主旨式结束语:“劳动是光荣的,在劳动中,我们会感受到收获的骄傲;劳动是幸福的,在劳动中,我们会享受那美妙的过程;劳动是快乐的,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欣慰。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自然和社会赐予我们的幸福吧!”教师用言简意赅的结束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启发性、感召力很强,达到了课已尽,意无穷的教学境界。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劳动、对幸福的真正含义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是一堂真实的课, 所以不可能十全十美,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比如: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想知道什么”,接着教师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质疑,重复。如果直接看插图质疑,马上带着问题整体感知全文会节省时间。另

外对“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个中心句读和悟都不够充分,若能把这个中心句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反复读,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放手学习“他们都做了哪些有益的劳动”效果会更好。第3、在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时,语速过快,跟课件不同步,若是能及时提示效果会好得多。第

4、出示名言警句时大屏幕上的字过小,不清晰,今后课前准备应再充分些。最后建议教师的平翘舌应区分清。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课后能与我商榷。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师: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中国人与龙

龙是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

龙的传人——中国人

教学反思:

在学《龙的传人》这堂课时,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章旭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后,对怎样使孩子对龙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此外,如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更有利于我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本周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安排了以上活动,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会说些什么哪?(生回答)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出示生字(指名读,评价,纠正)

2)齐读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税来说一说关于“龙”大人是怎么说的哪?

4、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龙”在不同人心目当中的不同形象体会“龙”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小结)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富有激情的诗。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祖国腾飞的蓝图。文章以“龙”为喻,把中国比做腾飞的巨龙,向世人讲述了新时代人们赋予龙的新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祖国。根据本文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讲述的龙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条理。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每一节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含义”这个问题,可着重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小节中体会。如第五小节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事物作了形象的比喻?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题得到升华。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散文诗,适合诵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等,读出激情,读出韵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情感的理解。

课后的仿写同学们说得不错,基本都抓住了我们现在国家日益发展的现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我班同学是这样写的:

舅舅对我说,

北京就是一条气魄的巨龙,

它在迎接2008,

它在迎接旭日东升,

它又在搏击万里长空。

叶公好龙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好”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学生欲进入课文中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 ”、“施尾于堂”、“失

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以简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特别是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读、译、问、答,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意图在于明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 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设计意图:演一演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实际上这里在表演时揭示写作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教学反思: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叶公非常喜欢龙,他在家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上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谈近来,龙尾拖到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则成语,形容人表面上喜欢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

有了上学期的两篇古文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文体离我们的孩子比较久远,学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尽量让同学们感觉到它的故事性,具体是这样教学的:先是揭题,通过题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本则寓言要讲述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好)”“龙”的故事。这

可以说是文章的脉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脉路自己去读,自己想,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寓意,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在课外自我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探索生活中有没有“叶公好龙”的现象,都表现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联系生活谈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最后结束时学生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非常深刻的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含义,看来这节课基本是成功的。

语文天地一

第一课时

一、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

1、激情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文;

2、自读品味,思考: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3、小组交流,并深入学习——乐山龙舟会重点写的三项活动“龙舟夺标”“抢鸭子”“放漂灯”,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4、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5、拓展延伸:课后继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

二、畅所欲言

(一)、日积月累

1、积累和“龙”有关的成语。

2、积累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

3、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书法欣赏

1、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

2、了解有关的书法家的资料: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王铎„„ 第二课时

一、初显身手

1、搜集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2、你的家乡有哪些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3、查阅资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向同学们介绍。

二、金钥匙

组织活动的有关要求。

三、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书,包括4篇主题课文:《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还有一个实践活动,围绕读书活动开展。本

单元的4篇课文,通过著名作家的亲身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的介绍,引导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2、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 、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总而言之”等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背诵《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能设计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7、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8、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点:

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教学准备:

1、有关四位作家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柳宗元、李贺、李清照„„《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课时安排:

《神奇的书》 2课时

《忆读书》 2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 2课时

《我的“长生果”》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习作 2课时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语文天地》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二、理解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孩子扮演图中的角色,揣摩人物的心理,表演他的动作、语言,从而体会诗中

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受孩子的欢迎,教学效果不错。

三、交流方法,分享收获。

《语文天地》其实是对孩子学会积累知识的能力训练。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完成,与小伙伴分享收获的快乐。然后,进行班级交流,请认字多的同学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明白了多多阅读课外书的好处。这个学期,我们给每个孩子设计了一本《课外阅读记录本》,引导孩子重视阅读与积累。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水平也有进步。孩子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慢慢学会归纳内容提要,摘抄好词好句,并且能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通过交流,孩子们还懂得了在生活中认字。生活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与语文文字打交道,只要他们肯多问多记,就能认很多字。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神奇的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认字环节

点出 “履”“扉”这个字,并解释 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

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全诗4个小节,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书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美丽与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设计了自由大声朗读、自由读、默读、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了思想感情。

在教学第一、二小节后,指导学生仿照前两段写一写。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说孩子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是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体现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现摘录如下:

没有一艘飞快的潜水艇,

能像一册书籍,

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没有一艘非凡的轮船,

能像一句名言,

带我们感悟人世的道理。

忆读书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 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

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 读 书(冰心)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教学反思:

《忆读书》是写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生

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好书

非常感兴趣,听得来津津有味。 课文较长,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学生在朗读

上锻炼少了,所以,本堂课不算出彩。上了这节课,就感觉自身的文学底蕴较差,

不够游刃有余,还将加强文化修养。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

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角度新颖,表达独特。文章通过作者 层层递进

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

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

生“以书会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释题明意,导入新课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

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侣”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在设想中,质疑课题,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

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2、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3.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5、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通过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品位,欣赏,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举行“以此为侣,其乐无穷”辩论会。

【通过交流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辩论会的举行,更让学生彻底地领会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能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

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

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2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4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5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7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王威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王威说说原因。王威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读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语文天地二

第一课时

《我的“长生果”》

读了课文,你大体了解了什么?

本文以读书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继续的,找出有关词语。

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理解重点句子。

二、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一)、学生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1、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

2、要安排好读书时间。比较厚的书,要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读。

3、晚上读书效果比较好,就把每天读书的时间安排在晚上。

(二)指导学生如何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1、看目录可以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2、看内容提要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书的内容。

3、看序言或后记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价值。

(三)怎样选书

1、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需要的书。

2、注意是不是好书,是不是精品。

3、看看作者是不是名家,是不是有知名的,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

第二课时

三、讨论各种读书方法

1、朱熹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学生交流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四、制定读书守则

读书时动笔:写摘要、做批注„„

学会使用目录。

边读边想象书中描绘的情景。

先要读懂,再评论。

五、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观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形式,下面就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及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交际的前提。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待人,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使学生心地坦荡、思维开阔,创造的火花不断地迸发。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建议,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二、实现口语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并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它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以往的听说训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

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三、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1.创设情境

小学生心智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比较粗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善于观察,所以教师要教他们学会看、听和感觉。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演讲故事》时,老师准备小兔、小松鼠布偶,上课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看着实物去读故事,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献你一束花

教材分析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学习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准备

教师:1、作者简介。2、将重点语句制作成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出示鲜花。美丽的鲜花,一般用来送给谁?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做《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在课文的开头,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合作。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开火车领读。)

指生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这束鲜花是送给什么人的?

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阅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 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你觉得,鲜花还应该献给什么样的人?

课后延伸(作业)

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教学反思:

《献你一束花》写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为一名比赛失利的女体操运动员献花的事,说明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文章重点处理突出,细节设计较为精彩。

这课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节课未处理。我在执教时是这样处理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大败而归的女运动员的心理呢?我突然想起了我班去年的拔河比赛的事,我班是大败而归。当时还有同学哭了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不禁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教学的平台而暗暗高兴。于是我让A同学说说失败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是第一个哭的男生),没想到他又哭了,我也不好再问,便让一个女生谈,她说:“当时,我很不服气,希望再来一次,可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机会”B说:“我不敢抬起头,害怕的同学责备我。”“我们垂头丧气,就和这位运动员一样,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知道他们完全可以理解女运动员当时的心理,因为他们也曾经辉煌过,而去年却失败了,感受不是

同样的吗!

“那我们换位思考,该怎样对待那些失败的人呢?”其他同学纷纷说:“只要付出汗水了,失败了,也是英雄”“只要付出了努力,不管是否成功,都应该献一束花给他们。”„„

还需多讲吗?我想这课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由此可见,学语文就要用生活最接近学生的事例去感染他们,才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而去伤学生的心,。我以后继续探索,让生活成为教学的资源,也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情感与语言文字溶为一体,产生共鸣。 微 笑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三、重点: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四、难点: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微笑”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检查课后生字、词语

特别提示形近字:逝与浙 隆与窿 顿与吨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4、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而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大家都知道“微笑服务”,也期待“微笑服务”,享受“微笑服务”。微笑就像一缕缕阳光,能温暖人的心田;微笑又像一丝丝春风,吹散人的烦恼忧愁。各行各业的“微笑服务”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馨。也是因为这样的“微笑教育”更能让我们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能让学生亲近老师,走进老师的空灵世界。然而我却忽视了“微笑教育”,常常以严肃的神情待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就突发奇想,要是这节课我以微笑的表情走进,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定会有所促进。正如我所想,当我微笑着步入后,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您上这节课特别高兴,我们也很高兴。”“老师,我看得出,您上这节课的心情很好。我们尽可以畅所欲言了!”„„

用目光倾听

教材分析:

《用目光倾听》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教导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意思。

2、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句意思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网络查询“金波”的有关资料

学生:将诗歌读熟,查找理解“伴随、真诚、倾听、灿烂、千言万语、传送、照耀”7个词语;查找“金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谁能简介一下作者——金波?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对题目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作者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位儿童诗歌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阅读他的作品。)

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你读读诗歌,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为了让学生理解“目光倾听”做铺垫)

妈妈对你说的最平常的话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呢?请你读读第二、三小节?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学生总结“用目光来说话”。第一个小节实质上是个总起的段,后面的两小节是解释说明第一小节的。)

你想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三小节?你最想读哪几句诗句?

(指导学生美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感情所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我们一齐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对最后的诗句理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用目光倾听”的意思。) 小组讨论: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请你再来读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背诵诗歌

指名背诵

男女生比赛背诵

小组背诵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所以让学生背。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交流“金波”的作品

1、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把你喜欢的诗句画下来、记下来。

(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收集的资料更多,将喜欢的诗句画下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小组间谈谈感受

(交流感受让学生全面的理解诗歌)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积累语言)

三、朗读自己收集有关母爱的文章

1、你想怎样读这篇文章?你为什么会这样读?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都来聆听你对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感情读文章,通过有感而读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读给大家听,为了给学生作个引导。)

2、小组间有感情地读自己收集的文章

3、评选出经典的文章,找出本组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读给大家听。

四、写一写

1、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平时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2、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用诗歌、一段文章表达出来,回家读给妈妈听,

好吗?

3、写一写

(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文章展现出来)

五、文章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2、你最喜欢谁写的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把作品读给大家听:一、可以让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评评:可以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作业

把自己的写的诗歌或文章读给妈妈听。

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更好的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在本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朗读文本当中。比如在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两句时。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他读的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信任

教材分析

《信任》通过记叙在桃林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我”和丈夫到桃林自己动手采摘桃子、自觉付款一事,是“我”体验到了人被信任的喜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 自采 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

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修鞋姑娘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我”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了“我”的修鞋经历,表现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与善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的修鞋经历,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教学难点:

从“我”对修鞋姑娘态度的变化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修鞋姑娘之间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有怎样的认识?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深入理解语句“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有感情朗读,注意要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直奔重点,把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两人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的真诚。) 着眼重点,诱导突破。

找出文中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注意体会感情。

(点评:作者态度的变化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抓住作者态度变化这条线索,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修鞋姑娘的品质。)

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点评: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我”这一角度来谈,也可以

从修鞋姑娘这一角度来谈,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即可。)

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最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领悟本文的写作特点。

默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得的地方?

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为表现修鞋姑娘的品质,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谈谈本文在写作手法上对自己的启发。

(点评:课文是指导学生写作最佳的范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准备。)

小练笔。

1、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点评: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

修改小练笔。

预习下一篇课文。

教学反思:

1、努力体现学生的自然生成。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应该是教师心中固定的程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阅读倾向,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体验选择教学突破点。

2、努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不会学到会学,情感由浅到深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读书方法的指导过程便是如此,包括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等,同时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能读书打下基础。情感的升华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情由心生,言以达情”。学生一声声心灵的呼唤已经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

3、努力体现读的实效和层次性。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尽管课文比较长,尽管当堂朗读默读需要不少时间,但还是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幸福在哪里

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点评: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点评: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点评: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多精彩之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课文读得充分,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读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归纳文意;二读理清脉络;三、精读感悟幸福;四、分角色读,读出感情,感受幸福经历。使学生适时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扶放得体。

大纲指出“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这个环节,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而是先抓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进行教学,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幸福就在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接着,请学生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段,思考: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通过划句子交流,梳理了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 在学通弄懂本段的基础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合作 学习第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请了课文脉络,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两大部分后,教师重点印度学生理解了十年后三个孩子如约相见,各自谈十年的经历和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写作特点:详略得当.,从而指导学生写作。另外,课堂教学中,注重讲练结合。如:训练学生用两个“代表”说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和优化了学生的语言系统,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年青人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之后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适时拓展,强化主体情感。

在全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与“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非常必要:既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幸福其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尽义务造福人类。

五、板书设计精练。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独具匠心,言简意赅,只用了10多个字,就把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幸福就是治病救人,幸福就是对人有利,幸福就是春种秋收。再配以形象的的简笔画,更是生动、有趣。由此看出执教老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板书设计水平。

六、结束语精彩

如果我们把整堂课或整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中的压轴戏。本节课教师采用了点明主旨式结束语:“劳动是光荣的,在劳动中,我们会感受到收获的骄傲;劳动是幸福的,在劳动中,我们会享受那美妙的过程;劳动是快乐的,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欣慰。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自然和社会赐予我们的幸福吧!”教师用言简意赅的结束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启发性、感召力很强,达到了课已尽,意无穷的教学境界。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劳动、对幸福的真正含义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是一堂真实的课, 所以不可能十全十美,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比如: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想知道什么”,接着教师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质疑,重复。如果直接看插图质疑,马上带着问题整体感知全文会节省时间。另

外对“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个中心句读和悟都不够充分,若能把这个中心句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反复读,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放手学习“他们都做了哪些有益的劳动”效果会更好。第3、在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时,语速过快,跟课件不同步,若是能及时提示效果会好得多。第

4、出示名言警句时大屏幕上的字过小,不清晰,今后课前准备应再充分些。最后建议教师的平翘舌应区分清。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课后能与我商榷。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师: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提供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备课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试题等,内容丰富,可供老师们备课参考. 小学数学一上备课室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 08-11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 ...查看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首页 课件 论文 试卷 教案 范文 作文 试题 动画 地图 首页 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化学教案 物理教案 生物教案 历史教案 政治教案 地理教案 信息技术 其他科教案 音乐教案 ...查看


  • 2016.9.7教案检查反馈
  • 宁江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案检查反馈 为了加强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督促老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月6日至8日教导处五人分工合作对各科各类教案从进度安排.学科教 ...查看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菜市小学二年级体育备课
  • 菜市小学体育备课 二年级 冯巍 路南区菜市小学体育课教案 水平:水平一 年级:二年级 学生人数:20人 授课教师:冯巍 第 1 课时 路南区菜市小学体育课教案 水平:水平一 年级:二年级 学生人数:20人 授课教师:冯巍 第 2 课时 路南 ...查看


  •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学设计
  •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学设计 (共40课时) 第1课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第2课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第3课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第4课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第5课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第6课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查看


  • 一年级下学期体育课教案
  • 若羌县第三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一.二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表 一,二年级下学期体育课教案 教师:艾合麦提江 一,二年级下学期体育课教案 教师:艾合麦提江 一,二年级下学期体育课教案 教师:艾合麦提江 一,二年级下学期体育课教案 教 ...查看


  • 二年级体育全册全套教案
  •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1 课时 二 年级体育教案 第 2 课时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3 课时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4 课时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5 课时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6 课时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7 课时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8 课时 ...查看


  • 四年级下册思品教案
  • 清源镇学区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四年级思品教学设计 教 者: 清源镇学区集体备课组 清源镇学区 小学思品集体备课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张万峰 成 员: 孙 梅.张 洁.柳娟娟.贺忠军.吴生宏.杜 霞.王 霞.辛 春.刘泽华.李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