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篇一: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 ):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 / 断句。(2分)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12.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附:上书谏吴王(节选)》参考译文:

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砺,(一时)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上书谏吴王(节选)

注释:①蘖(ni ):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阅读 材料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中国大学网,阅读@材料

------分隔线---------------------------- 《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_相关文章:篇三: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图文](2014年山西中考)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 热★★★★

上书谏吴王(节选)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

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2分)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1]

篇四: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枚 乘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1),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2)。故父子之道,天性也(3)。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4)。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5)。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6),弊无穷之极乐(7),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8),却背而走,迹逾多,景逾疾。不知就阴而止(9),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10)。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11),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12),足可搔而绝(13),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励(14),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1)三光:日月星。不绝三光之明,指无日食月食,金木水火土等星运转正常。古人认为日食等现象是上天对帝王的警告;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这是天下有道所致。(2)王术:王天下之术。(3)这里说“父子”,下面说“臣”,这是说父子君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4)这是说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微。隐喻能不能从灾祸中逃出来,决定于今日,已很急迫了。(5)脱:脱离灾祸。(6)天命:天所赋予的。上寿:指百岁以上。(7)弊:尽,指享尽。(8)迹:脚印子。(9)阴: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10)这是说:我所见甚远,养由基只见百步之内,与我无法相比,所以说养由基未知操弓持矢。(11)铢:古代量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12)如:《文选》作“而”。(13)搔:这里指用脚趾挠。

(14)砻:磨。底厉:《文选》作“砥砺”,也是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有王术也( )②恻怛之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得全者昌,失全者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禹无十户之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恻怛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以一缕之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马方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弊无穷之极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百人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纳其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绝其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泰山之溜穿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径而寡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可擢而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②单极之断干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③渐靡使之然也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比较,解释下列三组句子中加粗的词,并指出用法。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侧怛之心于臣乘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封信的?主要的用意是什么?此信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w4ng;②d2;③chu4ng;④li);⑤zh ;⑥ni8

(2)①完备,指行为完美无瑕。昌盛;②村落;③恻隐,有怜悯之意;④负担;⑤将;⑥尽,指享尽;⑦指用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它散热;⑧接受;⑨根源;⑩这里指山水流下山;直接;拔,揪。

(3)①景,影,影子;②,绠,汲水的绳子;③靡,摩,摩擦。

(4)①它,马;代词。的;助词;②挂;动词。缕;名词;③在;介词。比;介词。

(5)①臣乘愿意表露心里话来报效我的忠心,只希望大王对臣的话稍稍予以怜悯的考虑;②(大王)如果一定要做谋反的事,(那么)比堆叠起来的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难。(如果)改变做谋反的事,(那么)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泰山还要安稳;③要别人听不见,不如不说。要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要使热水变冷,一个人在那里烧,一百个人用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热气散掉,还是没有效果的,不如停止添柴,使火熄灭罢了;④泰山上的山水向下面流,能穿破石头,单一的井梁上汲水的绳子能够使井梁折断。山上的流水不是穿破石头的钻头,绳索不是断木的锯子,这是慢慢地摩擦使它们如此的啊。

(6)作者枚乘,西汉初时淮阴人。起初他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后来吴

王谋反,枚乘上书谏阻。吴王不听,于是枚乘和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写这封书信的主要用意即在此。作者是通过大量新颖、奇特、精妙、贴切的比喻来指出吴王谋反的危险性以及必然败亡的严重后果,所谓“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劝说他必须悬崖勒马,“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不如绝薪止火”等等。这样写,显得意诚语婉,比直接指责,效果要好些。

篇一: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 ):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 / 断句。(2分)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12.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附:上书谏吴王(节选)》参考译文:

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砺,(一时)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上书谏吴王(节选)

注释:①蘖(ni ):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阅读 材料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中国大学网,阅读@材料

------分隔线---------------------------- 《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_相关文章:篇三: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图文](2014年山西中考)上书谏吴王(节选)阅读答案 热★★★★

上书谏吴王(节选)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

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2分)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1]

篇四:上书谏吴王阅读答案

枚 乘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1),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2)。故父子之道,天性也(3)。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4)。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5)。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6),弊无穷之极乐(7),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8),却背而走,迹逾多,景逾疾。不知就阴而止(9),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10)。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11),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12),足可搔而绝(13),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励(14),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1)三光:日月星。不绝三光之明,指无日食月食,金木水火土等星运转正常。古人认为日食等现象是上天对帝王的警告;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这是天下有道所致。(2)王术:王天下之术。(3)这里说“父子”,下面说“臣”,这是说父子君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4)这是说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微。隐喻能不能从灾祸中逃出来,决定于今日,已很急迫了。(5)脱:脱离灾祸。(6)天命:天所赋予的。上寿:指百岁以上。(7)弊:尽,指享尽。(8)迹:脚印子。(9)阴: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10)这是说:我所见甚远,养由基只见百步之内,与我无法相比,所以说养由基未知操弓持矢。(11)铢:古代量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12)如:《文选》作“而”。(13)搔:这里指用脚趾挠。

(14)砻:磨。底厉:《文选》作“砥砺”,也是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有王术也( )②恻怛之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得全者昌,失全者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禹无十户之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恻怛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以一缕之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马方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弊无穷之极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百人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纳其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绝其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泰山之溜穿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径而寡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可擢而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②单极之断干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③渐靡使之然也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比较,解释下列三组句子中加粗的词,并指出用法。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侧怛之心于臣乘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封信的?主要的用意是什么?此信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w4ng;②d2;③chu4ng;④li);⑤zh ;⑥ni8

(2)①完备,指行为完美无瑕。昌盛;②村落;③恻隐,有怜悯之意;④负担;⑤将;⑥尽,指享尽;⑦指用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它散热;⑧接受;⑨根源;⑩这里指山水流下山;直接;拔,揪。

(3)①景,影,影子;②,绠,汲水的绳子;③靡,摩,摩擦。

(4)①它,马;代词。的;助词;②挂;动词。缕;名词;③在;介词。比;介词。

(5)①臣乘愿意表露心里话来报效我的忠心,只希望大王对臣的话稍稍予以怜悯的考虑;②(大王)如果一定要做谋反的事,(那么)比堆叠起来的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难。(如果)改变做谋反的事,(那么)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泰山还要安稳;③要别人听不见,不如不说。要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要使热水变冷,一个人在那里烧,一百个人用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热气散掉,还是没有效果的,不如停止添柴,使火熄灭罢了;④泰山上的山水向下面流,能穿破石头,单一的井梁上汲水的绳子能够使井梁折断。山上的流水不是穿破石头的钻头,绳索不是断木的锯子,这是慢慢地摩擦使它们如此的啊。

(6)作者枚乘,西汉初时淮阴人。起初他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后来吴

王谋反,枚乘上书谏阻。吴王不听,于是枚乘和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写这封书信的主要用意即在此。作者是通过大量新颖、奇特、精妙、贴切的比喻来指出吴王谋反的危险性以及必然败亡的严重后果,所谓“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劝说他必须悬崖勒马,“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不如绝薪止火”等等。这样写,显得意诚语婉,比直接指责,效果要好些。


相关文章

  • [晋书·王舒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 晋书 (一) (14分) 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 ...查看


  •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4
  • 专项知能检测(十) (见学生用书第243页) 一.(2012·惠州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 ...查看


  • [汉景帝悔杀晁错]
  • 晁错,颍川人,为人刚直而又严峻苛刻,他博才多学,善于分析,在汉文帝时期,他就官拜为太子家令,精心辅佐太子,并得到了太子的宠信.被称为太子的智囊. 在这个时期,晁错曾经多次上书文帝,就战争.充实边塞.农耕.爵位的封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 ...查看


  • 2016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目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 食,其盛衰久暂 ...查看


  • 公羊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子使札来聘①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②也.何贤乎季子?让国③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④而与季子国 ...查看


  • 西陂类稿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姑苏台记 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②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shí),妇子满田塍(chéng),泥滓被体,桔槔(gāo)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③,群峰翠色 ...查看


  • 初三古文阅读 1
  • 初三古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 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查看


  • 武胜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武胜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卷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查看


  • [精品][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 篇一: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