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理解题目,梳理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一)品味题目文眼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二)划分层次、线索
(1)层次划分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概括段意、层意 (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天外之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③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④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⑤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⑥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⑦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⑧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⑨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11)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12)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13)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14)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②(15)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16)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17)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①
(18)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19)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
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20)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21)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22)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23)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24)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分)(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
答: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
梨一样的苹果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查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
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2008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试题)
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蜜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拨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的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数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问,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
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题目有改动)
1.文章选取了地铁车厢里的四个片段,展现了人们走出黑暗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中两个片段的内容。
2.请你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并说说这句话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
3.文章将母女与其他乘客的表现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结局始料不及,这样的安排有何作用?
4.文章标题寓意深刻,你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5.文章是篇颇令人心动的记叙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要点评。(友情提示:点评可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也可分析作用。)
摘录:
点评:
记叙文阅读
理解题目,梳理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一)品味题目文眼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二)划分层次、线索
(1)层次划分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概括段意、层意 (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天外之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③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④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⑤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⑥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⑦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⑧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⑨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11)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12)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13)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14)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②(15)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16)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17)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①
(18)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19)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
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20)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21)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22)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23)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24)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分)(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
答: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
梨一样的苹果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查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
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2008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试题)
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蜜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拨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的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数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问,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
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题目有改动)
1.文章选取了地铁车厢里的四个片段,展现了人们走出黑暗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中两个片段的内容。
2.请你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并说说这句话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
3.文章将母女与其他乘客的表现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结局始料不及,这样的安排有何作用?
4.文章标题寓意深刻,你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5.文章是篇颇令人心动的记叙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要点评。(友情提示:点评可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也可分析作用。)
摘录: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