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运动处方的制定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是在确保治疗安全的同时使患者身体功能得以康复。
1制定运动处方的目的
运动疗法能够改善或保持肌力、肌耐力;提高心血管及肺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平衡及运动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防和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等。
2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运动处方的制定应遵循安全性、针对性、实用性、疗效性的原则,以人体生理学、运动学、医学基础为依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在训练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价,包括身体的一般情况(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性别、年龄)、既往史、精神状况、并发症及与运动相关的功能检杏(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步行、日常生活动作等)。根据评价的结果,掌握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3运动处方的制定
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几方面内容。
3.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训练时可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判断办法可以用检测心率、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值、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运动负荷试验来进行。在有一定危险因素存在时,必颏通过运动负荷试验测定机体运动能力,即运动时应达到和保持的强度。
3.1.1心率预测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并保证安全的运动心率,可计算出患者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 -年龄),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0%为运动适宜心率(靶心率THR)。
一般来讲,患者进行训练时,心率的增快应控制在10~20/min。心率增快少于10/min,可以增加运动强度;大于20/min,或心率不随强度增多而增多,甚至减少时,应停止当前训练。在有氧训练时(如快走、骑自行车)可每5 min左右检测脉搏,以确定是否达到靶心率。
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开始时会将靶心率范围降低至最高心率的50%。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以最大心率的50%-60%作为最初的训练强度,然后逐渐增加至65%、75%最大心率。
3.1.2代谢当量值(metabolic equivalents,METs) 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常用,它是能量代谢的一种方式。METs值由耗氧量(V02)推算而来:健康成人坐位安静状态消耗3.5 ml O2/kg ·min即1 MET。在不同年龄可通过心率或所完成动作时患者能量消耗程度换算得到METs值,从而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动作、家务、体育娱乐等活动。一般患者运动能力至少应达到5METs,才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
3.1.3最大摄氧量百分数( VO2 max) 根据心肺功能测试或运动负荷试验测出最大摄氧量的值,然后取其50%~75%作为运动处方适宜的强度范围。
3.1.4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 运动可以使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增加等生理指标的改变,同时也会有主观的身体感觉变化。根据患者运动时主观感受疲劳的程度,可以确定运动强度大小是否适宜。此方法简便,特别适用于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有两种计分法:10级计分法或15级计分法,其中15级计分法较常用。其主要优点是将得分乘以10即为此疲劳级别的心率(/min)。
3.1.5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是通过一定负荷量的生理运动,了解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某些静止时难以被检测的心脏功能异常,在运动时由于负荷增加而表现出异常,并通过运动心电图的检测、记录而得以发现。因此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是对已知或可疑心血管病进行临床评价的诊断试验。实验类型包括: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二阶梯运动试验。
对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等内科疾病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前,需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确定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
3.2 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15 ~60 min。运动负荷控制在70%最大心率时,以20 ~30 min为宜。运动时间长短应与运动强度相互调节。
心脏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每次运动可特续30~60 min,包括10~15 min热身活动和5~10 min整理运动,15~30 min运动,并且要随时监测心率(如前所述)。
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房训练时间10~15 min为宜;病情稳定后,训练时时间为30~45min。运动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
3.3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患者运动目的不同,运动频率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患者在进行肌力增强运动时,可采用高强度、低频率的运动;进行耐久性运动时,采用低强度、高频率的运动。
3.4运动类型 患者运动类型分为耐力性运动和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为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耐力性运动是有氧代谢性运动,如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游泳、自行车、上下楼体、跑台行走、骑功率自行车等。力量性运动是肌力增强运动,利用器械或治疗师完成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可以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等速运动的方式进行。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因为操作方便,较为常用。由于运动类型不同,对机体的循环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等长运动会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收缩压升高显著,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所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少用等长运动,尤其避免做憋气的等长运动。等张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轻度升高,符合人体的生理条件,是心血管病患者宜采用的运动形式。等张运动时也应注意强度,不要用力过大。在进行全关节范围活动时宜放慢并控制速度;进行等张抗阻训练时应当选择适当的阻力,并且在运动时保持一定节奏,有序选择上肢或下肢活动,以使肢体得到充分休息;随时检测脉搏,避免意外的发生。最近接受过状动脉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传统的下肢抗阻活动;应到8~12周后再开始训练量为50%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训练,以便于胸骨能充分地恢复。
4 运动处方执行时的注意事项
治疗师在实施运动处方时应该注意患者的各种情况。如高血压患者有氧运动需在50%的心脏储备以下开始进行;注意降压药的用药情况l运动前后测量血压,观察其的变化,糖尿病患者注意运动中低血糖的发生,以及使用降糖药的种类、服药时问,避免在药效高峰期进行运动。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更应小心。目前,由ANDERSON-土肥制定的心脏病患者的训练标准在日本被广泛应用。
总之,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治疗师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确定合理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项目;患者在进行运动前,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师对患者身体的状态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相应的运动处方,并且让患者了解运动的必要性,以及运动的目的;在运动过程中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运动进行及时调整,以免发生意外;运动宜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使患者得到满意的训练效果。
导读
运动处方的制定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是在确保治疗安全的同时使患者身体功能得以康复。
1制定运动处方的目的
运动疗法能够改善或保持肌力、肌耐力;提高心血管及肺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平衡及运动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防和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等。
2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运动处方的制定应遵循安全性、针对性、实用性、疗效性的原则,以人体生理学、运动学、医学基础为依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在训练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价,包括身体的一般情况(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性别、年龄)、既往史、精神状况、并发症及与运动相关的功能检杏(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步行、日常生活动作等)。根据评价的结果,掌握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3运动处方的制定
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几方面内容。
3.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训练时可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判断办法可以用检测心率、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值、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运动负荷试验来进行。在有一定危险因素存在时,必颏通过运动负荷试验测定机体运动能力,即运动时应达到和保持的强度。
3.1.1心率预测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并保证安全的运动心率,可计算出患者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 -年龄),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0%为运动适宜心率(靶心率THR)。
一般来讲,患者进行训练时,心率的增快应控制在10~20/min。心率增快少于10/min,可以增加运动强度;大于20/min,或心率不随强度增多而增多,甚至减少时,应停止当前训练。在有氧训练时(如快走、骑自行车)可每5 min左右检测脉搏,以确定是否达到靶心率。
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开始时会将靶心率范围降低至最高心率的50%。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以最大心率的50%-60%作为最初的训练强度,然后逐渐增加至65%、75%最大心率。
3.1.2代谢当量值(metabolic equivalents,METs) 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常用,它是能量代谢的一种方式。METs值由耗氧量(V02)推算而来:健康成人坐位安静状态消耗3.5 ml O2/kg ·min即1 MET。在不同年龄可通过心率或所完成动作时患者能量消耗程度换算得到METs值,从而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动作、家务、体育娱乐等活动。一般患者运动能力至少应达到5METs,才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
3.1.3最大摄氧量百分数( VO2 max) 根据心肺功能测试或运动负荷试验测出最大摄氧量的值,然后取其50%~75%作为运动处方适宜的强度范围。
3.1.4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 运动可以使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增加等生理指标的改变,同时也会有主观的身体感觉变化。根据患者运动时主观感受疲劳的程度,可以确定运动强度大小是否适宜。此方法简便,特别适用于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有两种计分法:10级计分法或15级计分法,其中15级计分法较常用。其主要优点是将得分乘以10即为此疲劳级别的心率(/min)。
3.1.5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是通过一定负荷量的生理运动,了解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某些静止时难以被检测的心脏功能异常,在运动时由于负荷增加而表现出异常,并通过运动心电图的检测、记录而得以发现。因此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是对已知或可疑心血管病进行临床评价的诊断试验。实验类型包括: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二阶梯运动试验。
对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等内科疾病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前,需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确定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
3.2 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15 ~60 min。运动负荷控制在70%最大心率时,以20 ~30 min为宜。运动时间长短应与运动强度相互调节。
心脏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每次运动可特续30~60 min,包括10~15 min热身活动和5~10 min整理运动,15~30 min运动,并且要随时监测心率(如前所述)。
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房训练时间10~15 min为宜;病情稳定后,训练时时间为30~45min。运动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
3.3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患者运动目的不同,运动频率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患者在进行肌力增强运动时,可采用高强度、低频率的运动;进行耐久性运动时,采用低强度、高频率的运动。
3.4运动类型 患者运动类型分为耐力性运动和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为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耐力性运动是有氧代谢性运动,如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游泳、自行车、上下楼体、跑台行走、骑功率自行车等。力量性运动是肌力增强运动,利用器械或治疗师完成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可以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等速运动的方式进行。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因为操作方便,较为常用。由于运动类型不同,对机体的循环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等长运动会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收缩压升高显著,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所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少用等长运动,尤其避免做憋气的等长运动。等张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轻度升高,符合人体的生理条件,是心血管病患者宜采用的运动形式。等张运动时也应注意强度,不要用力过大。在进行全关节范围活动时宜放慢并控制速度;进行等张抗阻训练时应当选择适当的阻力,并且在运动时保持一定节奏,有序选择上肢或下肢活动,以使肢体得到充分休息;随时检测脉搏,避免意外的发生。最近接受过状动脉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传统的下肢抗阻活动;应到8~12周后再开始训练量为50%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训练,以便于胸骨能充分地恢复。
4 运动处方执行时的注意事项
治疗师在实施运动处方时应该注意患者的各种情况。如高血压患者有氧运动需在50%的心脏储备以下开始进行;注意降压药的用药情况l运动前后测量血压,观察其的变化,糖尿病患者注意运动中低血糖的发生,以及使用降糖药的种类、服药时问,避免在药效高峰期进行运动。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更应小心。目前,由ANDERSON-土肥制定的心脏病患者的训练标准在日本被广泛应用。
总之,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治疗师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确定合理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项目;患者在进行运动前,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师对患者身体的状态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相应的运动处方,并且让患者了解运动的必要性,以及运动的目的;在运动过程中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运动进行及时调整,以免发生意外;运动宜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使患者得到满意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