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

“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 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

• 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

•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

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

• 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

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

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

厥阴经头痛―――巅顶痛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

• 危重病人,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 •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

• 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

•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 “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口振、口动

①口张:即口开,属虚证。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

②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③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病人

④口僻:即口角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⑤口振:即战栗鼓颌,口唇摇振。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 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 寒痰 色白清稀

热痰 色黄质稠

风痰 清稀有泡沫

湿痰 色白量多

燥痰 量少而粘

• 小儿指纹 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

•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

• 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

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

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

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

•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夹舌本。

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 谵语 为热扰心神

郑声为心气大虚

独语为心气亏虚或痰浊扰心

错语为心气不足

谵语和郑声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时发生的。

---------------------------------------------------------------------------------------------------------

•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 紫苏 解鱼蟹毒

• 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 熊胆内服,0.25~0.5g。

• 甘遂0.5—1g、

• 大戟1.5—3g、

• 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0.6g、

• 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 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要药

• 麦芽:回乳消胀

• 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癣,湿疮。;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

• 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侧柏叶肺热咳嗽;白茅根胃热呕哕;茜草血热夹瘀

• 川芎“血中气药”;治头痛的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 朱砂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 复发:恢复期,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升高。

再感染: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发病过程中,被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 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 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 《黄帝内经》

•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的成药典是《和剂局方》

• 大枣在十枣汤中是 佐药

• 六味地黄丸中 熟地黄与泽泻 针对少阴肾的补泻;山萸肉与丹皮针对厥阴肝的补泻;茯苓与山药针对太阴脾的补泻

• 含有罂粟壳的方剂是 真人养脏汤

• 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 生化汤

• 当归补血汤 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5:1

•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约10倍于其他药物

•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

•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

• 乌梅丸中体现

• 药味配伍中的

• 使用十枣汤时应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

•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全部药味均用生品

• 半夏泻心汤是 以

• 百合固金汤制方原理主要涉及金水相生

• 配伍中含有

• 攻补兼施方是黄龙汤 ;表里同治方是小青龙汤;气血并调方是血府逐瘀汤;寒热并用方是半夏泻心汤;阴阳双补方是地黄饮子

• 雷头风的治疗首选清震汤病机为湿热夹痰上冲

• 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藁本

阳明经头痛:葛根 白芷 知母

------------------------------------------------------------------------------------------------------------

• 唐代《颅囟经》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

• 扁鹊:是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学纲领

• 万全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 小儿体重公式:

出生时:约3kg

<6个月 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 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 体重(kg)=8+2×年龄

• 身高:

新生:约50cm。

1岁:约75cm,(前3月约增长12cm)。

2岁:约85cm。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2岁乳牙数=月龄-4(或6);6岁+-萌出第1颗恒牙,7~8岁始,乳牙代之以恒牙

• 小儿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 运动发育:

新生:反射性和不自主活动;

1月:伸欠;

2月:抬头;

4月:手撑起上半身;

6月:能坐;

8月:会爬;

10月:可扶走;

12月:能独走;

18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

24月:可双足并跳;

36月:会骑三轮车。

• 语言发育:

新生:会哭叫;

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

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能发出笑声;

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

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

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

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 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 • 小儿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

•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书》:肺炎喘嗽病名

•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典型症状。

•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

• 口疮风热乘脾以口溃烂为主;心火上炎以舌溃烂为主

• 厌食 :不涉他脏,食欲不振为主,精神尚好;

积滞:厌食+ 脘腹胀满(未伤津)

疳证 :厌食+形体消瘦+精神改变(已伤津)

• 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大肢细是典型体征。若脘腹胀满,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推之不减为血积

• 急惊风四证(痰、热、惊、风)、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 急性肾炎记到家;浮肿血尿高血压;并发症三个别记差;高血压脑病眼睛花;循环充血肝脏大;急性

肾衰尿不下

•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指陷性浮肿。

• 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非指陷性浮肿。

•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

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分为主色(生来就有)、客色(随季节、气候变化)。

病色:为晦暗、暴露,分为善色(光明润泽)、恶色(枯槁晦暗)。

五色主病 :

赤色:属热证。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黄色:属脾虚、湿证。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 临床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金元‧王唯,铸铜人(675个输穴)、针灸铜人《图经》,对针灸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妇科学的发展:北齐‧徐之才《十月养胎法》,及唐‧孙思邈的经、带、胎、产。

儿科学的发展: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小儿痘疹、脏腑辨证的纲领。

外科学的发展: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对正骨、金镞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外科病症及手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法医学的基础:金‧宋慈《洗冤集录》。

---------------------------------------------------------------------------------------------------------------

•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

走向:

手三阴经 → 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从胸走手 → 胸内手)。

手三阳经 → 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从手走头 → 手外头)。

足三阳经 → 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从头走足 → 头外足)。

足三阴经 → 从足趾的末端走向胸部(从足走腹 → 足内腹)。

交接: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 → 交接于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 交接于手头面部。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 → 交接于足趾末端。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 → 交接于胸腹。

• 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而又早于《黄帝内经》的古代医书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 《灵枢》:又被称为《针经》,提出穴位有160个穴位。

• 最早的针灸工具:砭石。

•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有349个穴位。

• 《难经》:首先提出八会穴。

•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第一部输穴学,有348个穴位。

• 灸法:古代称为灸焫,起源于北方,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 拔罐:古代称为角法。

• 明代的针灸学重要著作: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经穴有359个穴位)。

陈会的《神应经》。

徐凤的《针灸大全》(评述针灸手法)。

高武的《针灸聚英》。

汪机的《针灸问对》。

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绘彩色明堂三人图,提出阿是穴,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预防医学。 • 医事制度始于唐代,设太医署;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首创十四经。

• 宋代王惟一:《铜人输穴针灸图经》,第一个铸造铜人。

•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以辨证取穴,针药并重,提出361穴。

• 《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

•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任脉位于身前正中线,督脉位于身后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两旁而上行(阴脉之海为任脉,阳脉之海为督脉,十二经之海或血海为冲脉)。

• 十五络脉的分布: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于胸胁。

•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 离、入、出、合: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在浅出于体表上行于头部(出),在头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 六合: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别相合组成。

•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标本:主要指经脉输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所归,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的总称

• 在特定穴中,治疗表里经疾病选用络穴,急性病选用郄穴,五脏病选用井穴,六腑病选用下合穴。 •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临床常用的针刺基本补泻手法是捻转和提插补泻;疾徐、迎随、呼吸、开阖等是其它补泻手法 • 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热补):三进一退,重插轻提,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进疾出,顺经而刺,呼进吸出,出针时按闭针孔。

2 透天凉(凉泻):一进三退,重提轻插,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疾进徐出,逆经而刺,呼出吸进,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其孔。

• 经脉循行的特点:

(1)胃 经:十四经中分支最多,有4条分支(面部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胸部通过乳部距任脉4寸,至腹部距任脉2寸(上至缺盆,下至气街),共45穴。

(2)肝 经:与督脉会于头顶,至内踝上8吋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有2条分支(目系支脉、肝部支脉),

共14穴。

(3)胆 经:是经脉中以头部最为复杂,有3条分支(耳部支脉、外眦部支脉、足背部支脉),共44穴。

(4)膀胱经:是经脉中最长且腧穴最多的,有3条分支(巅顶部支脉、腰部支脉、后顶部支脉),共67穴。

(5)肾 经:出入脏腑最多的经脉,共27穴,首穴涌泉(绝大多数的井穴在手足,唯肾经井穴在足心)。 • 脏病取原穴,腑病取合穴,脏腑病俞募相配,表里病取络穴,急病取郄穴或井穴。

• 阴经:阴井木,阳井金(井穴为肝病,荥穴为心病,输穴为脾病,经穴为肺病,合穴为肾病)。 • 十四经脉首末穴 „

任 脉:首穴会阴,末穴承浆。

督 脉:首穴长强,末穴龈交。

手太阴 肺经: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足太阴 脾经: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足阳明 胃经: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手少阴 心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足少阴 肾经: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足太阳膀胱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足厥阴 肝经: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足少阳 胆经: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 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 : 太渊,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 内关

---------------------------------------------------------------------------------------------------

•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 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确立和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 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以膏药疗法为主的外治专著。

• 辨脓操作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蛇眼疔修除嵌甲;蛇头疔成脓侧切;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横纹切开,红丝疔用砭镰法,寸寸点断红丝,锁喉痈则循经切排

----------------------------------------------------------------------------------------------------------------

•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 第一篇肺系病证

•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喉中哮鸣

•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病理性质:阴虚并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 第二篇心系病证

•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 呕吐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 胁痛的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 黄疸的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

•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 第五篇肾系病证

•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 淋证的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 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 癃闭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 《素问•痿论》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 遗精的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

•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

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熊胆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 、 珍珠母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 续断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 、 苎麻根

•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 、 苏子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 、 硫黄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 夏月之麻黄: 香薷

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石膏、知母

夏枯草可用于甲状腺瘤

治疗泻痢呕吐要药:黄连

疮家圣药:连翘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

• 中医内科病证源流:

大部分病名都首先出自《内经》,本爱民整理出一些不是内经的疾病,供爱友参考

感冒:仁斋直指方

肺痈、胸痹心悸、盗汗、痰饮、虚劳:金匮要略

痴呆、黄疸(胆黄):景岳全书

郁证、血证:医学正传

内伤发热:症因脉治

痢疾:济生方

•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 沉迟脉:主里寒证。

•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

•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

再發一個西診的:

• 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 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 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 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 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 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 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 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 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 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 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 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 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 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 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 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 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 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中, 最为常见的是感染;

• 高血压引起左室压力负荷过重;

• 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过重;

• 贫血和甲亢对心脏产生的影响使左、右室容量负荷加重;

• 判定心力衰竭代偿期的主要指标是心排血量增加甚至接近正常;

• 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肺淤血、肺水肿所致;

• 左心衰竭时肺部啰音的特点是湿啰音常见于两肺底,并随体位变化而改变;

• 右心衰竭时较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颈静脉充盈和怒张;

• 重度二尖瓣狭窄窦性心律急性左心衰竭禁用洋地黄类药物;

•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 长时间较大剂量静脉滴注硝普钠可产生的副作用主要是氰化物中毒;

• 诊断急性肺水肿最具有特征意义的依据是严重呼吸困难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 左心衰竭与支气管哮喘的主要鉴别点为坐起时能够缓解呼吸困难;

• 心力衰竭时减轻减轻心脏负荷的治疗措施有:根据病情适当安排生活,劳动和休息;控制钠盐摄入;合理应用利尿剂;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

• 老年人伴有心力衰竭的治疗洋地黄类药物的剂量应减少;

• 急性左心衰竭,高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时立即给予吗啡皮下注射;

• 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宜首选利多卡因;

• 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是苯妥英钠和钾盐;

• 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扑动时首选快速洋地黄制剂;

• 诊断右心衰竭时,最可靠的体征是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 治疗洋地黄中毒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宜选用 阿托品

• 痰液

•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

•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

• 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

• 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

•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 心脏:

•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

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 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

• 病名 发病年龄 发病季节 主要病位

• 麻疹 6个月~5岁 冬春 肺脾

• 风疹 5岁以下 冬春 肺

• 猩红热 2~8岁 冬春 肺胃

• 水痘 1~4岁 冬春 肺脾

• 流行性乙脑 2~6岁 7~9月盛夏

• 流行性腮腺炎 3~12岁 冬春 侵犯胆经

-----------------------------------------------------------------------------------------------------------

• 冻疮Ⅰ度:红斑性;Ⅱ度:水疱性;Ⅲ度:坏死

• 破伤风发作时呈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特征,潜伏期10~14日 • 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 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 儿童烧伤面积头颈面部:9+(12-年龄)=?﹪

双下肢: 46-(12-年龄)=?﹪

• 烧伤深度Ⅰ度(红斑)

Ⅱ度(水疱);浅Ⅱ:基底部呈均匀红色

深Ⅱ:基底苍白

Ⅲ度(焦痂)

• 烧伤程度

轻度

中度 Ⅱ度and面积在11﹪~30﹪(小儿6﹪~15﹪);

重度 休克、严重呼吸道烧伤或合并其他严重创伤或化学中毒者

总面积在31﹪~50﹪;小儿总面积在15﹪~25﹪

Ⅲ度烧伤在11﹪~20﹪;小儿Ⅲ度在5﹪~10﹪。

特重 总面积在50﹪以上;小儿总面积25﹪以上

Ⅲ度烧伤20﹪以上,小儿Ⅲ度烧伤在10﹪以上。

• 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

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

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

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 肛隐窝炎常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特点是肛门部不适和肛门潮湿有分泌物。肛周化脓性疾病的

重要诱因

• 锁肛痔是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特点是便血、大便习惯改变

• 热疮特点是:皮损为水疱;蛇串疮特点是:排列成带状的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疣是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疥疮特点是:隧道;湿疮特点是:对称分布,多形损害;瘾疹特点是:瘙痒性风团,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牛皮癣特点是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白疕特点是银白色鳞屑

• 砒石:0.002-0.004雄黄:0.05-0.1巴豆:0.1-0.3甘遂:0.5-1鸦胆子:0.5-2川乌:1.5-3雷公藤:10-25(煎)雷丸:6-15牛黄 入丸散 0.2—0.5克麝香 入丸散 0.06—0.1克 不宜入煎剂朱砂 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0.3—1克 忌火煅羚羊角 磨汁或研粉服 0.3—0.6克,煎服 1—3克巴豆内服剂量0.1-0.3g;甘遂入丸散剂0.5-1g

------------------------------------------------------------------------------------------------------

血清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颜色 粪胆原

溶血性黄疸 ↑↑ ↑↑ 轻度↑或正常 强+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黄疸 ↑↑ 轻度↑或正常 ↑↑ - + 变浅或灰白色 ↓或消失

肝细胞性黄疸 ↑↑ ↑ ↑ +或- +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 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

• 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

•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

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

• 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

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

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

厥阴经头痛―――巅顶痛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

• 危重病人,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 •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

• 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

•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 “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口振、口动

①口张:即口开,属虚证。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

②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③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病人

④口僻:即口角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⑤口振:即战栗鼓颌,口唇摇振。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 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 寒痰 色白清稀

热痰 色黄质稠

风痰 清稀有泡沫

湿痰 色白量多

燥痰 量少而粘

• 小儿指纹 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

•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

• 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

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

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

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

•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夹舌本。

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 谵语 为热扰心神

郑声为心气大虚

独语为心气亏虚或痰浊扰心

错语为心气不足

谵语和郑声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时发生的。

---------------------------------------------------------------------------------------------------------

•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 紫苏 解鱼蟹毒

• 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 熊胆内服,0.25~0.5g。

• 甘遂0.5—1g、

• 大戟1.5—3g、

• 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0.6g、

• 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 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要药

• 麦芽:回乳消胀

• 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癣,湿疮。;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

• 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侧柏叶肺热咳嗽;白茅根胃热呕哕;茜草血热夹瘀

• 川芎“血中气药”;治头痛的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 朱砂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 复发:恢复期,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升高。

再感染: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发病过程中,被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 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 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 《黄帝内经》

•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的成药典是《和剂局方》

• 大枣在十枣汤中是 佐药

• 六味地黄丸中 熟地黄与泽泻 针对少阴肾的补泻;山萸肉与丹皮针对厥阴肝的补泻;茯苓与山药针对太阴脾的补泻

• 含有罂粟壳的方剂是 真人养脏汤

• 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 生化汤

• 当归补血汤 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5:1

•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约10倍于其他药物

•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

•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

• 乌梅丸中体现

• 药味配伍中的

• 使用十枣汤时应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

•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全部药味均用生品

• 半夏泻心汤是 以

• 百合固金汤制方原理主要涉及金水相生

• 配伍中含有

• 攻补兼施方是黄龙汤 ;表里同治方是小青龙汤;气血并调方是血府逐瘀汤;寒热并用方是半夏泻心汤;阴阳双补方是地黄饮子

• 雷头风的治疗首选清震汤病机为湿热夹痰上冲

• 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藁本

阳明经头痛:葛根 白芷 知母

------------------------------------------------------------------------------------------------------------

• 唐代《颅囟经》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

• 扁鹊:是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学纲领

• 万全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 小儿体重公式:

出生时:约3kg

<6个月 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 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 体重(kg)=8+2×年龄

• 身高:

新生:约50cm。

1岁:约75cm,(前3月约增长12cm)。

2岁:约85cm。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2岁乳牙数=月龄-4(或6);6岁+-萌出第1颗恒牙,7~8岁始,乳牙代之以恒牙

• 小儿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 运动发育:

新生:反射性和不自主活动;

1月:伸欠;

2月:抬头;

4月:手撑起上半身;

6月:能坐;

8月:会爬;

10月:可扶走;

12月:能独走;

18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

24月:可双足并跳;

36月:会骑三轮车。

• 语言发育:

新生:会哭叫;

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

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能发出笑声;

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

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

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

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 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 • 小儿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

•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书》:肺炎喘嗽病名

•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典型症状。

•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

• 口疮风热乘脾以口溃烂为主;心火上炎以舌溃烂为主

• 厌食 :不涉他脏,食欲不振为主,精神尚好;

积滞:厌食+ 脘腹胀满(未伤津)

疳证 :厌食+形体消瘦+精神改变(已伤津)

• 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大肢细是典型体征。若脘腹胀满,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推之不减为血积

• 急惊风四证(痰、热、惊、风)、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 急性肾炎记到家;浮肿血尿高血压;并发症三个别记差;高血压脑病眼睛花;循环充血肝脏大;急性

肾衰尿不下

•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指陷性浮肿。

• 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非指陷性浮肿。

•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

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分为主色(生来就有)、客色(随季节、气候变化)。

病色:为晦暗、暴露,分为善色(光明润泽)、恶色(枯槁晦暗)。

五色主病 :

赤色:属热证。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黄色:属脾虚、湿证。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 临床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金元‧王唯,铸铜人(675个输穴)、针灸铜人《图经》,对针灸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妇科学的发展:北齐‧徐之才《十月养胎法》,及唐‧孙思邈的经、带、胎、产。

儿科学的发展: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小儿痘疹、脏腑辨证的纲领。

外科学的发展: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对正骨、金镞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外科病症及手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法医学的基础:金‧宋慈《洗冤集录》。

---------------------------------------------------------------------------------------------------------------

•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

走向:

手三阴经 → 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从胸走手 → 胸内手)。

手三阳经 → 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从手走头 → 手外头)。

足三阳经 → 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从头走足 → 头外足)。

足三阴经 → 从足趾的末端走向胸部(从足走腹 → 足内腹)。

交接: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 → 交接于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 交接于手头面部。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 → 交接于足趾末端。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 → 交接于胸腹。

• 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而又早于《黄帝内经》的古代医书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 《灵枢》:又被称为《针经》,提出穴位有160个穴位。

• 最早的针灸工具:砭石。

•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有349个穴位。

• 《难经》:首先提出八会穴。

•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第一部输穴学,有348个穴位。

• 灸法:古代称为灸焫,起源于北方,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 拔罐:古代称为角法。

• 明代的针灸学重要著作: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经穴有359个穴位)。

陈会的《神应经》。

徐凤的《针灸大全》(评述针灸手法)。

高武的《针灸聚英》。

汪机的《针灸问对》。

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绘彩色明堂三人图,提出阿是穴,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预防医学。 • 医事制度始于唐代,设太医署;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首创十四经。

• 宋代王惟一:《铜人输穴针灸图经》,第一个铸造铜人。

•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以辨证取穴,针药并重,提出361穴。

• 《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

•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任脉位于身前正中线,督脉位于身后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两旁而上行(阴脉之海为任脉,阳脉之海为督脉,十二经之海或血海为冲脉)。

• 十五络脉的分布: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于胸胁。

•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 离、入、出、合: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在浅出于体表上行于头部(出),在头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 六合: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别相合组成。

•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标本:主要指经脉输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所归,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的总称

• 在特定穴中,治疗表里经疾病选用络穴,急性病选用郄穴,五脏病选用井穴,六腑病选用下合穴。 •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临床常用的针刺基本补泻手法是捻转和提插补泻;疾徐、迎随、呼吸、开阖等是其它补泻手法 • 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热补):三进一退,重插轻提,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进疾出,顺经而刺,呼进吸出,出针时按闭针孔。

2 透天凉(凉泻):一进三退,重提轻插,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疾进徐出,逆经而刺,呼出吸进,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其孔。

• 经脉循行的特点:

(1)胃 经:十四经中分支最多,有4条分支(面部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胸部通过乳部距任脉4寸,至腹部距任脉2寸(上至缺盆,下至气街),共45穴。

(2)肝 经:与督脉会于头顶,至内踝上8吋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有2条分支(目系支脉、肝部支脉),

共14穴。

(3)胆 经:是经脉中以头部最为复杂,有3条分支(耳部支脉、外眦部支脉、足背部支脉),共44穴。

(4)膀胱经:是经脉中最长且腧穴最多的,有3条分支(巅顶部支脉、腰部支脉、后顶部支脉),共67穴。

(5)肾 经:出入脏腑最多的经脉,共27穴,首穴涌泉(绝大多数的井穴在手足,唯肾经井穴在足心)。 • 脏病取原穴,腑病取合穴,脏腑病俞募相配,表里病取络穴,急病取郄穴或井穴。

• 阴经:阴井木,阳井金(井穴为肝病,荥穴为心病,输穴为脾病,经穴为肺病,合穴为肾病)。 • 十四经脉首末穴 „

任 脉:首穴会阴,末穴承浆。

督 脉:首穴长强,末穴龈交。

手太阴 肺经: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足太阴 脾经: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足阳明 胃经: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手少阴 心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足少阴 肾经: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足太阳膀胱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足厥阴 肝经: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足少阳 胆经: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 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 : 太渊,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 内关

---------------------------------------------------------------------------------------------------

•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 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确立和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 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以膏药疗法为主的外治专著。

• 辨脓操作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蛇眼疔修除嵌甲;蛇头疔成脓侧切;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横纹切开,红丝疔用砭镰法,寸寸点断红丝,锁喉痈则循经切排

----------------------------------------------------------------------------------------------------------------

•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 第一篇肺系病证

•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喉中哮鸣

•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病理性质:阴虚并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 第二篇心系病证

•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 呕吐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 胁痛的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 黄疸的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

•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 第五篇肾系病证

•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 淋证的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 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 癃闭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 《素问•痿论》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 遗精的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

•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

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熊胆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 、 珍珠母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 续断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 、 苎麻根

•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 、 苏子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 、 硫黄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 夏月之麻黄: 香薷

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石膏、知母

夏枯草可用于甲状腺瘤

治疗泻痢呕吐要药:黄连

疮家圣药:连翘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

• 中医内科病证源流:

大部分病名都首先出自《内经》,本爱民整理出一些不是内经的疾病,供爱友参考

感冒:仁斋直指方

肺痈、胸痹心悸、盗汗、痰饮、虚劳:金匮要略

痴呆、黄疸(胆黄):景岳全书

郁证、血证:医学正传

内伤发热:症因脉治

痢疾:济生方

•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 沉迟脉:主里寒证。

•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

•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

再發一個西診的:

• 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 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 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 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 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 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 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 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 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 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 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 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 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 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 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 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 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 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中, 最为常见的是感染;

• 高血压引起左室压力负荷过重;

• 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过重;

• 贫血和甲亢对心脏产生的影响使左、右室容量负荷加重;

• 判定心力衰竭代偿期的主要指标是心排血量增加甚至接近正常;

• 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肺淤血、肺水肿所致;

• 左心衰竭时肺部啰音的特点是湿啰音常见于两肺底,并随体位变化而改变;

• 右心衰竭时较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颈静脉充盈和怒张;

• 重度二尖瓣狭窄窦性心律急性左心衰竭禁用洋地黄类药物;

•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 长时间较大剂量静脉滴注硝普钠可产生的副作用主要是氰化物中毒;

• 诊断急性肺水肿最具有特征意义的依据是严重呼吸困难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 左心衰竭与支气管哮喘的主要鉴别点为坐起时能够缓解呼吸困难;

• 心力衰竭时减轻减轻心脏负荷的治疗措施有:根据病情适当安排生活,劳动和休息;控制钠盐摄入;合理应用利尿剂;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

• 老年人伴有心力衰竭的治疗洋地黄类药物的剂量应减少;

• 急性左心衰竭,高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时立即给予吗啡皮下注射;

• 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宜首选利多卡因;

• 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是苯妥英钠和钾盐;

• 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扑动时首选快速洋地黄制剂;

• 诊断右心衰竭时,最可靠的体征是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 治疗洋地黄中毒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宜选用 阿托品

• 痰液

•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

•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

• 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

• 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

•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 心脏:

•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

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 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

• 病名 发病年龄 发病季节 主要病位

• 麻疹 6个月~5岁 冬春 肺脾

• 风疹 5岁以下 冬春 肺

• 猩红热 2~8岁 冬春 肺胃

• 水痘 1~4岁 冬春 肺脾

• 流行性乙脑 2~6岁 7~9月盛夏

• 流行性腮腺炎 3~12岁 冬春 侵犯胆经

-----------------------------------------------------------------------------------------------------------

• 冻疮Ⅰ度:红斑性;Ⅱ度:水疱性;Ⅲ度:坏死

• 破伤风发作时呈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特征,潜伏期10~14日 • 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 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 儿童烧伤面积头颈面部:9+(12-年龄)=?﹪

双下肢: 46-(12-年龄)=?﹪

• 烧伤深度Ⅰ度(红斑)

Ⅱ度(水疱);浅Ⅱ:基底部呈均匀红色

深Ⅱ:基底苍白

Ⅲ度(焦痂)

• 烧伤程度

轻度

中度 Ⅱ度and面积在11﹪~30﹪(小儿6﹪~15﹪);

重度 休克、严重呼吸道烧伤或合并其他严重创伤或化学中毒者

总面积在31﹪~50﹪;小儿总面积在15﹪~25﹪

Ⅲ度烧伤在11﹪~20﹪;小儿Ⅲ度在5﹪~10﹪。

特重 总面积在50﹪以上;小儿总面积25﹪以上

Ⅲ度烧伤20﹪以上,小儿Ⅲ度烧伤在10﹪以上。

• 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

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

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

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 肛隐窝炎常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特点是肛门部不适和肛门潮湿有分泌物。肛周化脓性疾病的

重要诱因

• 锁肛痔是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特点是便血、大便习惯改变

• 热疮特点是:皮损为水疱;蛇串疮特点是:排列成带状的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疣是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疥疮特点是:隧道;湿疮特点是:对称分布,多形损害;瘾疹特点是:瘙痒性风团,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牛皮癣特点是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白疕特点是银白色鳞屑

• 砒石:0.002-0.004雄黄:0.05-0.1巴豆:0.1-0.3甘遂:0.5-1鸦胆子:0.5-2川乌:1.5-3雷公藤:10-25(煎)雷丸:6-15牛黄 入丸散 0.2—0.5克麝香 入丸散 0.06—0.1克 不宜入煎剂朱砂 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0.3—1克 忌火煅羚羊角 磨汁或研粉服 0.3—0.6克,煎服 1—3克巴豆内服剂量0.1-0.3g;甘遂入丸散剂0.5-1g

------------------------------------------------------------------------------------------------------

血清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颜色 粪胆原

溶血性黄疸 ↑↑ ↑↑ 轻度↑或正常 强+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黄疸 ↑↑ 轻度↑或正常 ↑↑ - + 变浅或灰白色 ↓或消失

肝细胞性黄疸 ↑↑ ↑ ↑ +或- +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相关文章

  • 2013"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 活动总结
  • "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 活动总结 为全面继承传统医药精华,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素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给人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巷道卫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实施"中医 ...查看


  • 执业医师考试分值比例对照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分值分配 考试科目及各科分值 临床类包括公共科目.基础科目.临床科目三个版块: 公共科目: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l0% 基础科目:生理.病理.药理.生化.微免(助理不考), 15% 临床科目:内科.外科. ...查看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速记(40)
  • •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②腹膨满,按之不实, ...查看


  • "西学中"中医临床技能培训班实施方案
  • 医院"西学中"中医临床技能培训班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院以中医诊疗为主的指导思想,增强我院 西医专业技术人员中医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中西医临床医务工作的融合与协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院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引领 ...查看


  • 医院人事科科员工作总结
  • 今年初,我科室调整人员后,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强化学习,团结协作,坚持理 论联系实际,恪守以为人本的办事理念.不断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全 面落实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 ...查看


  •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
  • 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清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1.1.1 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必须经由职代会通过.院务会通过同时要下红头文件.要有会议记录.会议内容要包含中医特色优势.具 ...查看


  • 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育要求2
  • 关于认真执行<赤峰市中蒙医院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 育培训制度>的通知 各临床科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的相关要求,医师应接受中医专科系统培训,达到独立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医 ...查看


  • 关于马晓霞等同志聘任职务的通知
  • 关于马晓霞等同志聘任职务的通知 各科室.部门.社区医疗站.青光及韩家墅分院: 根据医院工作需要,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马晓霞聘任韩家墅分院副院长,不再聘任脑内科护士长: 雷云聘任脑内科护士长:聘期自发文之日起.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 二○○ ...查看


  •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2010年年初以来,根据医院2010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拟定了各项工作指标,并逐步落实完成.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将2010年全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如下: 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