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推手》有感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 《酬张少府》 (朱老先生送陈太太字) 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这部很有名的李安“家庭三部曲”之《推手》,感觉很有味,但一时也觉得有些纷乱。今天中午重新看了一遍,想到了很多东西,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本身意喻之深。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整个就是一矛盾的结合,从东西方文化,再到父子辈间的关系,种种的矛盾都集中在晓生这个即使儿子又是丈夫、父亲的男人身上,所以他会老好人一样的劝妻子、父亲,所以他会大发雷霆,把家里砸的乱七八糟!
首先想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电影一开始切入主题的方式很特别,朱老先生打拳、大鱼大肉、毛笔书法,与玛莎的晨跑练拳,纤维薄饼,码字写书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为全篇做了铺垫。
另外,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中西方也很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孝悌忠义,孝居首位。晓生说来也是偏向中方文化的人,他坚持留老人在家养老,认为“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而玛莎从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一定要和你的父亲住在一起?”在物质富裕的西方人看来,也许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里,这种矛盾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最终晓生在痛苦中做出抉择。
而小杰米,也许是影片中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玛莎对儿子完全是开放式的教育,当杰米画了一幅很暴力的漫画,她只会夸儿子“很有创意”。而老人却希望孙子能接受儒家思想,认为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对孙子成长不利。这样的教育,我不知道最后的产物是什么,但这样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定是不利的。
再者,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了。从晓生和朱老先生,到陈怡茜和陈太太,都很明显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老人这辈子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按道理作儿子的应该尽力去孝顺自己的父亲,晓生也做得够好。但他不仅是个儿子,还是另外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他的责任也很大,在父亲和妻子的矛盾中,晓生最后决定让父亲搬出去,并策划了撮合父亲和陈太太的拙劣一幕。直到父亲留字,那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晓生,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父子间矛盾天然存在,谁都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好这个矛盾!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是晓生,我会如何?结果没有答案,他做得已经够好了,我也不敢说我会做得更好。只是我一直接受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总感觉晓生后来的处理不太好。百善孝为先,父母的付出,就是要儿女的孝顺来回报,天理如此。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包容这种天然的矛盾,让老人能快乐地安详晚年。所以在这里希望全天下的儿女们都能做到及时行孝,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体现出你的孝心,不要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悲
痛的莫过于此!
镜头一遍遍过——
朱老先生与儿媳的矛盾激化,无意间离家,晓生的大发雷霆,不禁感叹这个儿子的孝心,玛莎的无奈与老人心里的憋闷和委屈。
朱老先生对陈太太的“一见钟情”以及后续的各种交际,让人感觉啼笑皆非,老人像个小孩一般,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纯净的温情。
两家人野炊爬山时,两位老人相互扶持,到陈太太的赌气、哭诉,老人知道实情后的惊讶与不可置信,让人有了心痛的抽搐感。
到父亲留字那里,我已经有忍不住的泪水在打转了:“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父字 ”。看到父亲为了儿子幸福的退步,我心里跟打了五味瓶似的,难过啊!
朱老先生以77岁高龄,为生计外出刷盘子洗碗,忍不住心酸不已。而在美国那金钱至上的社会,老人不仅没有得到老板的尊敬、帮助,反而一再为难,甚至动用武力。当时就有把那老板狠揍一顿的冲动!
直到最后,儿子把父亲从监狱里保出来,给老人安排好了屋子、工作。朱老先生与陈太太站在大街上,“下午有事吗?”“嗯。。。没事。”那种温馨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微笑,真心的希望两位老人能安详晚年,过得充实、快乐!
观电影《推手》有感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 《酬张少府》 (朱老先生送陈太太字) 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这部很有名的李安“家庭三部曲”之《推手》,感觉很有味,但一时也觉得有些纷乱。今天中午重新看了一遍,想到了很多东西,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本身意喻之深。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整个就是一矛盾的结合,从东西方文化,再到父子辈间的关系,种种的矛盾都集中在晓生这个即使儿子又是丈夫、父亲的男人身上,所以他会老好人一样的劝妻子、父亲,所以他会大发雷霆,把家里砸的乱七八糟!
首先想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电影一开始切入主题的方式很特别,朱老先生打拳、大鱼大肉、毛笔书法,与玛莎的晨跑练拳,纤维薄饼,码字写书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为全篇做了铺垫。
另外,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中西方也很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孝悌忠义,孝居首位。晓生说来也是偏向中方文化的人,他坚持留老人在家养老,认为“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而玛莎从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一定要和你的父亲住在一起?”在物质富裕的西方人看来,也许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里,这种矛盾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最终晓生在痛苦中做出抉择。
而小杰米,也许是影片中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玛莎对儿子完全是开放式的教育,当杰米画了一幅很暴力的漫画,她只会夸儿子“很有创意”。而老人却希望孙子能接受儒家思想,认为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对孙子成长不利。这样的教育,我不知道最后的产物是什么,但这样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定是不利的。
再者,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了。从晓生和朱老先生,到陈怡茜和陈太太,都很明显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老人这辈子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按道理作儿子的应该尽力去孝顺自己的父亲,晓生也做得够好。但他不仅是个儿子,还是另外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他的责任也很大,在父亲和妻子的矛盾中,晓生最后决定让父亲搬出去,并策划了撮合父亲和陈太太的拙劣一幕。直到父亲留字,那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晓生,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父子间矛盾天然存在,谁都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好这个矛盾!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是晓生,我会如何?结果没有答案,他做得已经够好了,我也不敢说我会做得更好。只是我一直接受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总感觉晓生后来的处理不太好。百善孝为先,父母的付出,就是要儿女的孝顺来回报,天理如此。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包容这种天然的矛盾,让老人能快乐地安详晚年。所以在这里希望全天下的儿女们都能做到及时行孝,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体现出你的孝心,不要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悲
痛的莫过于此!
镜头一遍遍过——
朱老先生与儿媳的矛盾激化,无意间离家,晓生的大发雷霆,不禁感叹这个儿子的孝心,玛莎的无奈与老人心里的憋闷和委屈。
朱老先生对陈太太的“一见钟情”以及后续的各种交际,让人感觉啼笑皆非,老人像个小孩一般,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纯净的温情。
两家人野炊爬山时,两位老人相互扶持,到陈太太的赌气、哭诉,老人知道实情后的惊讶与不可置信,让人有了心痛的抽搐感。
到父亲留字那里,我已经有忍不住的泪水在打转了:“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父字 ”。看到父亲为了儿子幸福的退步,我心里跟打了五味瓶似的,难过啊!
朱老先生以77岁高龄,为生计外出刷盘子洗碗,忍不住心酸不已。而在美国那金钱至上的社会,老人不仅没有得到老板的尊敬、帮助,反而一再为难,甚至动用武力。当时就有把那老板狠揍一顿的冲动!
直到最后,儿子把父亲从监狱里保出来,给老人安排好了屋子、工作。朱老先生与陈太太站在大街上,“下午有事吗?”“嗯。。。没事。”那种温馨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微笑,真心的希望两位老人能安详晚年,过得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