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现实挑战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8个挑战简述说明,从而提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后盾。
【关键词】粮食安全 现实挑战 保障体系
一、绪论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而农业资源日渐稀缺以及比较效益日益下降的背景下,农业依然是最没有前途的产业,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体制机制和人才等方面的困境和不足,进一步使农村人口滞留在凋敝衰败和人均数量日益减少的耕地上,农业不仅难以有效吸引新的要素进入,原有的生产要素也在不断转入其他非农产业部门,农村已逐步沦落为老弱妇幼留守之地。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如此发展下去,将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农业生产方面必须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资料显示:1949-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1.132亿吨增加到3.05亿吨,增长了169%;1978-2014年,粮食产量又从3.05亿吨增加到6.07亿吨,增长了99%,而且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可是,尽管生产奇迹般增长,但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却在十一年间从6.2%增长到13.2%,翻了一番多。海关统计也显示,近年来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进口量增势迅猛, 2014年粮食进口已突破900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粮食自给率也早已突破红线。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粮食安全还面临长期超强度资源粗放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耕地流失、土壤结构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江河湖泊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缺水和水环境污染等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恶化问题。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刚性和不可逆转的,但生产能力持续增长却面临许多困难:
1、耕地退化的挑战
单纯高产量使得耕地负载逐年加大,粮食产区特别是主产区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给我国粮食产业稳定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2、过度开发的挑战
不当的发展策略以及长期的超强度资源粗放开发利用已经使得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一系列制约其自身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耕地流失、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更是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雪上加霜。
3、粮食产销不平衡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主产区呈现出“南退北进”的趋势,粮食主产区及粮食净调出地区在逐步减少,造成“南量北运”向“北量难运”不断转变。地域辽阔使得我国农业资源与粮食供求在空间的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供求失衡日益严重。
4、进口压力的挑战
主粮进口增势迅猛再次引起国内外对中国能否“自己养活自己”承诺的关注和争议,在全球粮食供给能力仍然偏紧和我国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十分明显的状态下,依赖进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不仅空间有限,进口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5、政策体系不完善的挑战
现行体制下国家对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总体战略和长期规划以及专业的保障政策,财政投资体现不出相应的比例和基本的规模,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仍然停留在口号上面,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并未得到应有的资金和管理上的投入,农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推进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系统制度安排。
四、粮食保障体系的构建建议
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构建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1、按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平衡产销区粮食安全责任,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紧构建新形势下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区域粮食安全战略。
2、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推进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着眼于农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通过增产提质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后备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努力让农村有发展前景、人民群众愿意扎根农村发展农业。
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支农资金分配、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及政府转移支付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和中国国情的新型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体系。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础和根本动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带动环境保护机制的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
5、继续深化粮企改革,健全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和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完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调控体系。
6、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农业跨国生产经营,建立立足于全球视野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不断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7、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并制定促进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培育境外农业投资主体积极开发全球农业资源,积极推动政府间合作开发、企业开发、农户联合开发和农村种养大户开发等“走出去”合作模式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
总之,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完善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把农民利益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统一起来,使农民积极性得到保护、恢复和保持,也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
参考文献:
[1]宋伟良等.中国农业产业安全防范体系建立的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
[2]张健雄.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007(6).
【摘要】本文以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现实挑战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8个挑战简述说明,从而提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后盾。
【关键词】粮食安全 现实挑战 保障体系
一、绪论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而农业资源日渐稀缺以及比较效益日益下降的背景下,农业依然是最没有前途的产业,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体制机制和人才等方面的困境和不足,进一步使农村人口滞留在凋敝衰败和人均数量日益减少的耕地上,农业不仅难以有效吸引新的要素进入,原有的生产要素也在不断转入其他非农产业部门,农村已逐步沦落为老弱妇幼留守之地。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如此发展下去,将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农业生产方面必须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资料显示:1949-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1.132亿吨增加到3.05亿吨,增长了169%;1978-2014年,粮食产量又从3.05亿吨增加到6.07亿吨,增长了99%,而且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可是,尽管生产奇迹般增长,但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却在十一年间从6.2%增长到13.2%,翻了一番多。海关统计也显示,近年来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进口量增势迅猛, 2014年粮食进口已突破900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粮食自给率也早已突破红线。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粮食安全还面临长期超强度资源粗放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耕地流失、土壤结构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江河湖泊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缺水和水环境污染等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恶化问题。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刚性和不可逆转的,但生产能力持续增长却面临许多困难:
1、耕地退化的挑战
单纯高产量使得耕地负载逐年加大,粮食产区特别是主产区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给我国粮食产业稳定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2、过度开发的挑战
不当的发展策略以及长期的超强度资源粗放开发利用已经使得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一系列制约其自身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耕地流失、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更是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雪上加霜。
3、粮食产销不平衡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主产区呈现出“南退北进”的趋势,粮食主产区及粮食净调出地区在逐步减少,造成“南量北运”向“北量难运”不断转变。地域辽阔使得我国农业资源与粮食供求在空间的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供求失衡日益严重。
4、进口压力的挑战
主粮进口增势迅猛再次引起国内外对中国能否“自己养活自己”承诺的关注和争议,在全球粮食供给能力仍然偏紧和我国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十分明显的状态下,依赖进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不仅空间有限,进口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5、政策体系不完善的挑战
现行体制下国家对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总体战略和长期规划以及专业的保障政策,财政投资体现不出相应的比例和基本的规模,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仍然停留在口号上面,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并未得到应有的资金和管理上的投入,农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推进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系统制度安排。
四、粮食保障体系的构建建议
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构建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1、按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平衡产销区粮食安全责任,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紧构建新形势下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区域粮食安全战略。
2、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推进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着眼于农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通过增产提质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后备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努力让农村有发展前景、人民群众愿意扎根农村发展农业。
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支农资金分配、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及政府转移支付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和中国国情的新型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体系。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础和根本动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带动环境保护机制的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
5、继续深化粮企改革,健全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和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完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调控体系。
6、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农业跨国生产经营,建立立足于全球视野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不断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7、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并制定促进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培育境外农业投资主体积极开发全球农业资源,积极推动政府间合作开发、企业开发、农户联合开发和农村种养大户开发等“走出去”合作模式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
总之,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完善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把农民利益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统一起来,使农民积极性得到保护、恢复和保持,也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
参考文献:
[1]宋伟良等.中国农业产业安全防范体系建立的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
[2]张健雄.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