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庄子与《逍遥游》 ——以《逍遥游》中“游”为主论
指导老师:王华
学生:胡新明 学号:[1**********]4 专业:产品设计
摘要: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关键词:道家,庄子,逍遥游,自由,绝对与相对。 内容:
一:“逍遥”与“游”二词辨析。
《逍遥游》一篇乃《庄子》一书首篇。在其中心思想的说法上学界历来持有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其表达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和现实的影响和束缚,以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一者认为:逍遥游全篇阐述了庄子无为的思想精神。追本溯源产生两种不同主张的原因不过是个观点侧重点的不同。
就“逍遥”一词来说,《诗经》,《楚辞》,《礼记》,《史记》的用法很有参考价值,《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一内证更有说服力。 从此内证来看。《逍遥游》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陈玄因②书曰:“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而。”《大宗师》有:“茫然彷徨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③成玄英疏曰:“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天运》④一段话说:“古之至人,假道与仁,托宿与义,以逍遥之虚,食与荀简之田,立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荀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之采真之游” 成玄英疏曰:“只为逍遥累尽,故能无为恬淡。荀简,荀且素朴,自足而已,故易养也。”由此可见,“逍遥”与“无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字表明了这种关系。由逍遥一词结合全文乃至庄子全篇。自然而然其重点为“无为”了。i
而我的认为恰恰相反,来看“游”一词。首先,它是一个动词。它所表明的就不单单是如名词那般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动作,一种状态。在《逍遥游》一书中,它更表现了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和思想上的翱翔。对无上大道的追求。而“逍遥”一词放在游的前面。① 出自《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子
② 成玄英(608—?),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学者,道教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成玄英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③ 出自《庄子·大宗师》道家崇尚无知无求,无知则无忧,无求则无失。所以这里芒然就是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
④“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
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描述“游”的状态。是有所待的游,还是无所待的游;是自由逍遥的游,还是不自由受束缚的游。
在现实之中,一切的“游”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所待的。比如鱼游在水中,那么所待的是水。鸟飞在天上,所待的是风。如果没有风,鸟就会累。没有水,鱼则会死。也就遑论去“游”了。所以事实上他们的“游”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受束缚的。庄子认为这种游并不值得追求。只有那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游”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之里有所待和无所待产生了矛盾,反应到身心上则是我们的心可以“心游万仞”而我们的身却不能“云游四海”。反应到现实世界上就是现实与想象,客观与主观的冲突。
二:绝对的“游”与相对的“游”
《庄子·逍遥游》一上来就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像体积这么大的鸟如何从北海飞到南海呢?接着他又讲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这是一种逍遥的状态,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然而这种游注定是有所待的,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么他所待的是什么呢?是海运,是风。,《庄子·逍遥游》中说到:“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於者。而后乃今将南图。”风成为他逍遥的条件,没有风他就无法到南冥。哪里来的自由可言呢。
庄子认为这种自由是有所待的自由。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其视下也,亦若似则己矣。”大鹏的形象让我想到了当今的人类社会。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哪一个不是有所待的,有条件的呢?哪一个不是有原因的呢。比如:“适莽仓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对于一个经常徒步旅行的人来说,准备干粮的多少是和路程成正比的,干粮准备的不足,就会影响他的旅行,甚至根本无法完成旅行。即便是“云游四海”①也得带“云”才能去“游”。有所待就表明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如大鹏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无法忽视自然的限制和束缚。不仅使我想到纵然当今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能使火箭穿越太空,但火箭也有所待,所待的是燃油和电力。
人类社会发展自今,无论是思想上的进步,还是政治上的自由呼声,还是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大的发展方向都是为了追求自由。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上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不断扩大的。发明交通运输工具是为了解放双脚,发明机器是为了解放双手,发明电脑是为了节省脑力。然而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下,至今任然无人做到不饮不食;不眠不休。故而我们所追求的都是相对的自由。
一个人的自由与他的意志和行为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意志要想做①四海云游、云游四海解释: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形容释道儒子弟在外游历,或者为了出世清修,或者为了入世修行。
什么,自己的行为上就一定能够做到什么的时候,才可以说他是真正完全的自由。我们当然想像列子①一样“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我们当然想象彭祖②那样“以久特问”,让自己活的更久一点。但“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显然,任何自由都不能免于受某种“自然规律”的限制和制约。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所追求的是在有条件限制下的相对的自由。就如鹏所追求的自由一样。都是存在于因果之中的相对自由。
三:结 语
在两千年前,身处在社会变革的动荡中的庄子,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永恒趋势或者说天道也不为过。指出了追求相对的自由是永远无法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肉体上的享受是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永恒自由的。现实生活中的名利,在庄子眼里,真正的自由是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和制约的,他是一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自由。故而逍遥游重点全在游字。逍遥不过是对其的修饰。《逍遥游》通篇像我们阐述了,任何事物都是不自由,受限制的。而自由则有绝对的自由,和相对的自由。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做为《庄子》的第一篇。等于为通篇奠定基调。抛出了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引领人的思绪去探索《庄子》这篇知识的海洋。
①出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②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彭祖精于养生, 《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 《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
i
道家——庄子与《逍遥游》 ——以《逍遥游》中“游”为主论
指导老师:王华
学生:胡新明 学号:[1**********]4 专业:产品设计
摘要: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关键词:道家,庄子,逍遥游,自由,绝对与相对。 内容:
一:“逍遥”与“游”二词辨析。
《逍遥游》一篇乃《庄子》一书首篇。在其中心思想的说法上学界历来持有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其表达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和现实的影响和束缚,以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一者认为:逍遥游全篇阐述了庄子无为的思想精神。追本溯源产生两种不同主张的原因不过是个观点侧重点的不同。
就“逍遥”一词来说,《诗经》,《楚辞》,《礼记》,《史记》的用法很有参考价值,《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一内证更有说服力。 从此内证来看。《逍遥游》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陈玄因②书曰:“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而。”《大宗师》有:“茫然彷徨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③成玄英疏曰:“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天运》④一段话说:“古之至人,假道与仁,托宿与义,以逍遥之虚,食与荀简之田,立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荀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之采真之游” 成玄英疏曰:“只为逍遥累尽,故能无为恬淡。荀简,荀且素朴,自足而已,故易养也。”由此可见,“逍遥”与“无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字表明了这种关系。由逍遥一词结合全文乃至庄子全篇。自然而然其重点为“无为”了。i
而我的认为恰恰相反,来看“游”一词。首先,它是一个动词。它所表明的就不单单是如名词那般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动作,一种状态。在《逍遥游》一书中,它更表现了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和思想上的翱翔。对无上大道的追求。而“逍遥”一词放在游的前面。① 出自《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子
② 成玄英(608—?),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学者,道教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成玄英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③ 出自《庄子·大宗师》道家崇尚无知无求,无知则无忧,无求则无失。所以这里芒然就是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
④“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
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描述“游”的状态。是有所待的游,还是无所待的游;是自由逍遥的游,还是不自由受束缚的游。
在现实之中,一切的“游”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所待的。比如鱼游在水中,那么所待的是水。鸟飞在天上,所待的是风。如果没有风,鸟就会累。没有水,鱼则会死。也就遑论去“游”了。所以事实上他们的“游”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受束缚的。庄子认为这种游并不值得追求。只有那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游”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之里有所待和无所待产生了矛盾,反应到身心上则是我们的心可以“心游万仞”而我们的身却不能“云游四海”。反应到现实世界上就是现实与想象,客观与主观的冲突。
二:绝对的“游”与相对的“游”
《庄子·逍遥游》一上来就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像体积这么大的鸟如何从北海飞到南海呢?接着他又讲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这是一种逍遥的状态,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然而这种游注定是有所待的,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么他所待的是什么呢?是海运,是风。,《庄子·逍遥游》中说到:“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於者。而后乃今将南图。”风成为他逍遥的条件,没有风他就无法到南冥。哪里来的自由可言呢。
庄子认为这种自由是有所待的自由。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其视下也,亦若似则己矣。”大鹏的形象让我想到了当今的人类社会。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哪一个不是有所待的,有条件的呢?哪一个不是有原因的呢。比如:“适莽仓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对于一个经常徒步旅行的人来说,准备干粮的多少是和路程成正比的,干粮准备的不足,就会影响他的旅行,甚至根本无法完成旅行。即便是“云游四海”①也得带“云”才能去“游”。有所待就表明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如大鹏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无法忽视自然的限制和束缚。不仅使我想到纵然当今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能使火箭穿越太空,但火箭也有所待,所待的是燃油和电力。
人类社会发展自今,无论是思想上的进步,还是政治上的自由呼声,还是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大的发展方向都是为了追求自由。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上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不断扩大的。发明交通运输工具是为了解放双脚,发明机器是为了解放双手,发明电脑是为了节省脑力。然而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下,至今任然无人做到不饮不食;不眠不休。故而我们所追求的都是相对的自由。
一个人的自由与他的意志和行为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意志要想做①四海云游、云游四海解释: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形容释道儒子弟在外游历,或者为了出世清修,或者为了入世修行。
什么,自己的行为上就一定能够做到什么的时候,才可以说他是真正完全的自由。我们当然想像列子①一样“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我们当然想象彭祖②那样“以久特问”,让自己活的更久一点。但“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显然,任何自由都不能免于受某种“自然规律”的限制和制约。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所追求的是在有条件限制下的相对的自由。就如鹏所追求的自由一样。都是存在于因果之中的相对自由。
三:结 语
在两千年前,身处在社会变革的动荡中的庄子,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永恒趋势或者说天道也不为过。指出了追求相对的自由是永远无法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肉体上的享受是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永恒自由的。现实生活中的名利,在庄子眼里,真正的自由是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和制约的,他是一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自由。故而逍遥游重点全在游字。逍遥不过是对其的修饰。《逍遥游》通篇像我们阐述了,任何事物都是不自由,受限制的。而自由则有绝对的自由,和相对的自由。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做为《庄子》的第一篇。等于为通篇奠定基调。抛出了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引领人的思绪去探索《庄子》这篇知识的海洋。
①出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②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彭祖精于养生, 《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 《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