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腔隙性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止区。在所有的梗死类型中,腔隙性梗死预后最好。 主诉
患者主诉多为肢体无力、麻木、沉重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少见,因定位不同,可有不同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1.一般特点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失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例表现TIA样起病。
2.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临床主要有四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为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也可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2)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对侧丘脑腹后核、
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癌,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大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AH通常由病变对侧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也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综合征:如感觉运用性卒中(SMS),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及临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大小便失禁等。
3.误诊分析腔隙综合征病因除缺血性梗死外,还包括小量脑出
血、感染、猪囊尾蚴病、Moyamoya病、脑脓肿、颅外段颈动脉闭塞、脑桥出血、脱髓鞘病和转移瘤等,应注意鉴别。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CT检查:可见内囊基底核区、皮质下白质单个或多数圆形、卵圆形或长方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增强可出现轻度斑片状强化。
(2)MRI可显示脑干腔隙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脑横断面、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可准确定位病灶。
2.次要检查因受累动脉很小,脑血管造影正常,因此无须做此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脑电图也无阳性发现。
3.检查注意事项
(1)CT检查最好在发病7日内进行,以除外小量出血。
(2)CT和MRI也可能未发现病变,但可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功能康复;预防干预。
2.具体治疗方法
(1)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曲克芦丁0.48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活血化瘀类中药对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可辨证选用。
(3)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4)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的发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5)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
(6)控制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
3.治疗注意事项
(1)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会带来任何益处,阿司匹林效果也不肯定,但由于这些治疗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较低,故也经常应用。 KKME医学网http://www.kkme.net/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腔隙性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止区。在所有的梗死类型中,腔隙性梗死预后最好。 主诉
患者主诉多为肢体无力、麻木、沉重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少见,因定位不同,可有不同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1.一般特点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失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例表现TIA样起病。
2.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临床主要有四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为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也可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2)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对侧丘脑腹后核、
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癌,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大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AH通常由病变对侧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也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综合征:如感觉运用性卒中(SMS),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及临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大小便失禁等。
3.误诊分析腔隙综合征病因除缺血性梗死外,还包括小量脑出
血、感染、猪囊尾蚴病、Moyamoya病、脑脓肿、颅外段颈动脉闭塞、脑桥出血、脱髓鞘病和转移瘤等,应注意鉴别。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CT检查:可见内囊基底核区、皮质下白质单个或多数圆形、卵圆形或长方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增强可出现轻度斑片状强化。
(2)MRI可显示脑干腔隙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脑横断面、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可准确定位病灶。
2.次要检查因受累动脉很小,脑血管造影正常,因此无须做此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脑电图也无阳性发现。
3.检查注意事项
(1)CT检查最好在发病7日内进行,以除外小量出血。
(2)CT和MRI也可能未发现病变,但可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功能康复;预防干预。
2.具体治疗方法
(1)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曲克芦丁0.48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活血化瘀类中药对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可辨证选用。
(3)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4)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的发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5)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
(6)控制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
3.治疗注意事项
(1)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会带来任何益处,阿司匹林效果也不肯定,但由于这些治疗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较低,故也经常应用。 KKME医学网http://www.kkm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