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從前從前有一個尼姑跟一個屠夫是好朋友 尼姑天天早上要起來念經
而屠夫天天要起來殺豬 為了不耽誤他們早上的工作
於是他們約定互相叫對方起床
多年以後…… 尼姑與屠夫相繼去逝了
屠夫去上天堂了
而尼姑卻下地獄了!
為什麼?因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尼姑起來念經
相反地,尼姑天天叫屠夫起來殺生
意外吧!
想想這則故事所得到的啟示吧!
『你做的東西是不是都是你認為對的,卻不一定是對的?』
【PART 2】
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開始淹沒城市,一個神父在教堂裡祈禱,
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的身體了,突然一個救生員駕著小艇跟神父說:
>神父……快!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
神父說:「不!我要守著我的殿堂!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頭了,神父只好勉強站在桌子上。
>這時又一個警察開著小艇跟神父說:
「神父!快!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著我的殿堂 !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教堂淹沒了,神父只好抓著教堂頂端的十字架。 >一架直昇機緩緩飛過來,丟下繩梯之後,
>飛行員大叫:「神父!快!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
>神父還是意志很堅定的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
>最後,神父就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後,見了上帝就很生氣的問:
「你是怎麼搞的呀?這樣你的子民還會相信你嗎?」上帝說:「你到底想怎麼樣嘛? >我已經派了兩艘小艇和一架直昇機去救你了, 難道你要航空母艦才坐呀?」
>文中神父堅信上帝會拯救他 期待神蹟 後來我們知道上帝是要救他的 只是所用的方式 不一樣
>是不是我們常常用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別人身上
>我們希望對方這麼做 我們要求對方那麼做
>或者應該說 我們以為對方應該怎麼做
>卻沒體會到 對方其實都在做了 對方都有在付出
>只是 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也因為彼此的行為模式不同
>造成雙方的誤解
【PART 3】
有一對要租房子的夫妻,倆人拖著疲累的身軀挨家挨戶的找房子看,但總沒有幾個中 意的。到了下午,奇蹟出現了,倆個人共同看上一間他們都滿意的房子,急著想付訂金 ,把房子訂下來!(因為這房子太好了!客廳像客廳!廁所像廁所!他們不喜歡那種客 廳像廁所般太雜亂的房子;也不想要一個廁所像客廳般豪華的房子!)
>
>房東出現了,是位老先生,這龜毛的老人說:『租房子,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我 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這對夫妻面面相覷老公:『可是你看我們腳下的那個是什麼 ?』老婆搶著說:『是裝飾品!』老公:『老婆!妳呆了嗎?為了租房子竟然把小孩當 做假的!』老婆:『嗚~我真的很喜歡這房子,被這拖油瓶給害了啦!』
>
>倆人正沮喪的要離去時,只見小孩又回頭按電鈴,叮咚!龜毛老伯又來開門!老伯笑 著說:『啥事啊?裝飾品~呵呵呵!』
>
>小孩:『阿伯,我要租房子!』老伯說:『租房子?我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哦!』 小孩:『我知道!我只有爸爸媽媽沒有小孩子啊!你可以把房子租給我!』
>
>老伯:『OK』
>生活中總有許多限制,不論限制是正面或負面的,不加思索的跟隨會讓人不知其所以 然!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呢?一旦工作成了一種習慣,那刻板的邏輯也就隨之而來。有時 連泡杯咖啡這樣的小事都不懂去換個角度思考,這樣的工作是很可怕的喔! >
【PART 1】
從前從前有一個尼姑跟一個屠夫是好朋友 尼姑天天早上要起來念經
而屠夫天天要起來殺豬 為了不耽誤他們早上的工作
於是他們約定互相叫對方起床
多年以後…… 尼姑與屠夫相繼去逝了
屠夫去上天堂了
而尼姑卻下地獄了!
為什麼?因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尼姑起來念經
相反地,尼姑天天叫屠夫起來殺生
意外吧!
想想這則故事所得到的啟示吧!
『你做的東西是不是都是你認為對的,卻不一定是對的?』
【PART 2】
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開始淹沒城市,一個神父在教堂裡祈禱,
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的身體了,突然一個救生員駕著小艇跟神父說:
>神父……快!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
神父說:「不!我要守著我的殿堂!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頭了,神父只好勉強站在桌子上。
>這時又一個警察開著小艇跟神父說:
「神父!快!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著我的殿堂 !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教堂淹沒了,神父只好抓著教堂頂端的十字架。 >一架直昇機緩緩飛過來,丟下繩梯之後,
>飛行員大叫:「神父!快!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
>神父還是意志很堅定的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
>最後,神父就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後,見了上帝就很生氣的問:
「你是怎麼搞的呀?這樣你的子民還會相信你嗎?」上帝說:「你到底想怎麼樣嘛? >我已經派了兩艘小艇和一架直昇機去救你了, 難道你要航空母艦才坐呀?」
>文中神父堅信上帝會拯救他 期待神蹟 後來我們知道上帝是要救他的 只是所用的方式 不一樣
>是不是我們常常用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別人身上
>我們希望對方這麼做 我們要求對方那麼做
>或者應該說 我們以為對方應該怎麼做
>卻沒體會到 對方其實都在做了 對方都有在付出
>只是 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也因為彼此的行為模式不同
>造成雙方的誤解
【PART 3】
有一對要租房子的夫妻,倆人拖著疲累的身軀挨家挨戶的找房子看,但總沒有幾個中 意的。到了下午,奇蹟出現了,倆個人共同看上一間他們都滿意的房子,急著想付訂金 ,把房子訂下來!(因為這房子太好了!客廳像客廳!廁所像廁所!他們不喜歡那種客 廳像廁所般太雜亂的房子;也不想要一個廁所像客廳般豪華的房子!)
>
>房東出現了,是位老先生,這龜毛的老人說:『租房子,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我 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這對夫妻面面相覷老公:『可是你看我們腳下的那個是什麼 ?』老婆搶著說:『是裝飾品!』老公:『老婆!妳呆了嗎?為了租房子竟然把小孩當 做假的!』老婆:『嗚~我真的很喜歡這房子,被這拖油瓶給害了啦!』
>
>倆人正沮喪的要離去時,只見小孩又回頭按電鈴,叮咚!龜毛老伯又來開門!老伯笑 著說:『啥事啊?裝飾品~呵呵呵!』
>
>小孩:『阿伯,我要租房子!』老伯說:『租房子?我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哦!』 小孩:『我知道!我只有爸爸媽媽沒有小孩子啊!你可以把房子租給我!』
>
>老伯:『OK』
>生活中總有許多限制,不論限制是正面或負面的,不加思索的跟隨會讓人不知其所以 然!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呢?一旦工作成了一種習慣,那刻板的邏輯也就隨之而來。有時 連泡杯咖啡這樣的小事都不懂去換個角度思考,這樣的工作是很可怕的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