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一、 二、
三、
四、
金属晶体特性
五、
实际金属中的晶体缺陷
确定的熔点 各向异性
晶面、晶面指数、晶面族 晶向、晶向指数、晶向族
非晶体
三条棱长:a、b、c(晶格常数)
晶格:晶格参数
晶体
晶胞
三棱边夹角:α、β、γ
BCC代表:α-Fe ; FCC代表:γ-Fe
空位
点缺陷 间隙原子
异类原子 刃型位错
线缺陷 螺型位错
晶界
面缺陷亚晶界
六、合金的晶体结构:合金、组元
固态合金 两类基本相
七、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
塑性断面收缩率
疲劳强度 硬度
布氏硬度HB 洛氏硬度HR 维氏硬度HV 冲击韧性
韧性断裂韧性
1、铸造性能 流动性 收缩性 偏析倾向 2、锻压性能 3、焊接性能 4、切削加工性能
固溶体
1、按溶质原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有限固溶体 无限固溶体
2、按溶质原子在固溶体中分布是否有规律: 有序固溶体 无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
1、正常价化合物
2、电子化合物 3、间隙化合物 间隙相
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
弹性极限强度
σe
屈服极限(屈服强度)
σs/σ0.2σb
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断面伸长率
第二章 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
一、
一次结晶: 金属:液态 固体晶态 二次结晶(重结晶): 金属:一种固体晶态
二、纯金属结晶条件 过冷现象
过冷度 △T=T0-Tn (T0理论结晶温度, Tn开始结晶温度)
(
冷却速度越大,
开始结晶温度越低,
过冷度越大
) 纯铜冷却曲线:冷却
三、
长大
树枝状长大 自发形核
形核
非自发形核 平面长大 另一种固体晶态
四、同素异构转变
五、(书上60页) 细等轴晶区 铸锭结构柱状晶区 粗等轴晶区 缩孔铸锭缺陷疏松书上61页) 气孔 偏析
六、
δγα-Fe BCC FCC BCC
晶粒度
、增大金属的过冷度
N/G(N形核速率,G长大速度) 细化铸态金属晶粒措施、变质处理 孕育剂、变质剂
、振动 三空1、2、34
、电磁搅拌四空1、2、3、4(填空题)
七、二元合金的结晶
(一)发生匀晶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1、Cu-Ni,Fe-Cr,Au-Ag 合金都具有匀晶相图 2、匀晶结晶的特点:
1)与纯金属一样,固溶体从液相中结晶出来的过程中,也包括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但固溶体更趋于呈树枝状长大;
2)固溶体结晶在一个温度区间内进行,即为一个变温结晶过程; 3)在两相区内,温度一定时,两相的成分是确定的; 4)在两相区内,温度一定时,两相的质量比是一定的;
只适用于相图中的两相区;
杠杆定律注意只能在平衡状态下使用;
杠杆的两个端点为给定温度时两相的成分点; 支点为合金的成分点。 5)扩散退火枝晶偏析
(二)发生共晶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1、Pb-Sn,Al-Si,Ag-Cu合金都具有共晶相图 2、共晶相图
(三)发生包晶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包晶相图:当两组元在液态完全互溶,在固态下有限互溶,并发生包晶反应时所构成的相图 包晶偏析:在合金结晶过程中,如果冷速过快,包晶反应时原子扩散不能充分进行,则生成的β固溶体中会发生较大的偏析,这种现象称为包晶偏析。可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四)发生共析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共析反应:由一种固相转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相互关联的固相,此两相混合物称为共析体 (五)含有稳定化合物的合金的结晶
???
总结
(其他看书,有图有真相)
八、铁碳合金的结晶 (一)铁碳相图
1、Fe3C中的碳质量分数6.69%
2、Fe-Fe3C相图由包晶相图 三个基本相图组成共晶相图 共析相图
3、Fe-Fe3C合金的组元Fe(纯Fe冷却曲线56页 )
Fe3C(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渗碳体) 4、铁碳合金中的相
1)液相L:Fe与C的液溶体
2)δ相高温铁素体(BCC结构)
1394-1538℃.1495℃溶碳量最大,0.09%
1148℃ 2.11% 5) Fe3C相:化合物相
5、典型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书上75-82页)
注:Fe3CⅠ中Ⅰ可省略
九、如何分析典型的结晶过程
1、作出典型合金冷却曲线示意图 二元合金冷却曲线的特征是:
1) 在单相区和两相区冷却曲线为一斜线
2) 由一个相区进入另一个相区时,冷却曲线出现拐点:
a) 由相数少的相区进入相数多的相区曲线斜率变小 b) 由相数多的相区进入相数少的相区曲线斜率变大 3)发生等温转变时,冷却曲线呈一水平台阶
十、金属的塑性变形
产生塑性变形的驱动力是切应力
(一)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滑移面)上的一
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移的过程
孪生: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孪
生面)和晶向(孪生方向)发生切变的变形过程
2、滑移的特点
1)只能在切应力作用下才会发生,不同金属产生滑移的最小切应力(滑移临界切应力)大 小不同
2)滑移是晶体内部位错在切应力作用下运动的结果。滑移并非是晶体两部分沿滑移面做整 体的相对运动,而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
3)晶体发生的总变形量一定是这个方向的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4)a) 滑移一般是在晶体的密排面(滑移面)上并沿其上的密排方向(滑移方向)进行;
b) 一个滑移面与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c) 滑移系越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越大,塑性就越好; d) 滑移方向对滑移所起的作用比滑移面大,所以面心立方晶格金属比体心立方晶格金属
的塑性好 5)滑移时晶体伴随有转动 3、孪生
发生切变而位向改变的这一部分晶体称为孪晶 孪生变形量小于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简答题)
1)晶界的影响
当位错运动到晶界附近时,受到境界的作用而堆积起来,称位错的塞积。 要使变形继续进行,则必须增加外力从而使金属的变形抗力提高。
2)晶粒位向的影响
由于各相邻晶粒位向不同,当一个晶粒发生塑性变形时,为了保持金属的连续性,周围 的金属若不发生塑性变形,则必以弹性变形来与之协调。这种弹性变形便成为塑像变形 晶粒的变形阻力。由于晶粒间的这种相互约束,使得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提高。 2、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简答题) 1)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强度和硬度越高
因为金属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位错障碍越多;需要协调的具有不同位向的晶粒
越多,使金属塑性变形的抗力越高。 2)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塑性和韧性越高
因为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粒数目越多,参与变形的晶粒数目也越多,变形越均匀,
使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加,金属在断裂前消耗的功也大,因而韧性也比较好。 3、塑性变形(冷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 a)晶粒变形,形成纤维组织
b)亚结构形成,细化晶粒
c)形成形变织构丝织构:各晶粒的一定晶向平行于拉拔方向 板织构:各晶粒的一定晶面和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
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很大(变形量达到70%以上)时,由于晶粒发生转动,使各晶粒
位向趋于一致的结构 4、加工硬化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随变形度增大,
金属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塑性韧性明显下降 )产生加工硬化原因: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位错密度增加,位错间
交互作用增强,交互缠结,造成位错运动阻力的增大,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提高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晶粒破碎细化(亚晶界增多),使强度得以提高 产生各向异性
原因:纤维组织、形变织构的形成
沿纤维方向的强度和塑性明显高于垂直方向的,“制耳” 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了解)
产生残余内应力
原因: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金属内部变形不均匀,
位错、空位等晶体缺陷增多,金属内部会产生
残余内应力
十一、金属的再结晶 (一) 回复
1、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热,会发生回复过程. 2、产生回复的温度T
回复
=(0.25∽0.3)T熔点
T熔点表示该金属的熔点,单位为热力学温度(K)
3、残余应力大大降低 (二)再结晶
1、变形后金属,在较高温度加热时,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大,被拉长(或压扁)、破碎的晶
粒通过重新形核和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的过程 2、加工硬化被消除,内应力全部消失
3、再结晶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并非某一恒定温度,一般所说再结晶温度指最低再结晶温
度T
再
T再=(0.35∽0.4)T熔点
再与下列因素有关:
单位为热力学温度(K)
4、最低再结晶温度T
1)预先变形度:金属再结晶前,塑性变形的相对变形量
预先变形度↑,T
再↓
当预先变形度达到一定大小后,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趋于某一稳定值
2) 金属的熔点
金属的熔点↑,T
再↑
3) 杂质和合金元素(金属纯度)
杂质和合金元素特别是高熔点元素,T4) 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速度↑,T保温时间↑,T
再↑
再↑
再↓
5、再结晶后晶粒度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晶粒度↑ 3) 预先变形度
预先变形度很小时,晶粒不变化 达到2%-10%,得到极粗大晶粒
临界变形度:再结晶时使晶粒发生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 (二) 晶粒长大
再结晶完成后的晶粒是细小的,但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晶粒会明显长大(自发过程),最后得到粗大的晶粒 十一、
金属的热加工
1)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
2)铅、锡等低熔点金属,再结晶温度低于室温,它们在室温下进行塑性变形已属于热加工 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的工程应用 3)热加工不会带来加工硬化效果 金属的冷加工
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加工 喷丸强化 (了解)
十二、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
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工艺.
(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共析钢奥氏体化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四个基本过程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奥氏体化 与共析钢比 特殊处 2、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
1) 加热温度↑,奥氏体化速度↑ 2) 加热速度↑,奥氏体化速度↑
3) 钢中碳质量分数↑,奥氏体化速度↑
4) 合金元素:不同合金,影响不同,可能快、慢、不变
5) 原始组织:原始组织中渗碳体为片状时,奥氏体化速度↑; 渗碳体间距越小,奥氏体化速度↑
3、 奥氏体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
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
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1)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晶粒度↑ 保温时间↑,晶粒度↑
2) 钢的化学成分
奥氏体中碳含量↑,晶粒度↑
碳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晶粒度↓
钢中加入能形成稳定碳化物的元素、能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的元素,晶粒度↓ (二)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 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方式:等温处理、连续冷却 2、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1) 高温转变(扩散型转变)
A1-550℃ 珠光体型组织 珠光体转变区
珠光体(P) A1-650℃珠光体型组织索氏体(S) 650-600℃无本质区别,只是层片粗细不同 屈氏体(T) 600-550℃ 2) 中温转变(半扩散型转变)
550℃-Ms 贝氏体型组织 贝氏体转变区 贝氏体型组织上贝氏体(上B)550-350℃
下贝氏体(下B)350℃-Ms
# 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 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3、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1)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CCT曲线
1) 低温转变(非扩散型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转变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 在连续转变曲线中没有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部分)
马氏体(M)Ms- Mf
a)过冷A转变为马氏体是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b)马氏体的形成速度很快 是一个连续冷却的转变过程
c)转变不彻底,有残余奥氏体奥氏体
d)马氏体形成时体积膨胀,在钢中造成很大内应力 3)马氏体形态 4)马氏体的性能特点 书103页
(2)亚、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转变 书104页
(三)钢的普通热处理
2、正火
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对于亚共析钢)、Ac1(对于共析钢)、Accm(对于过共析钢)以上30-50℃
正火的目的:
1、作为最终热处理; 2、作为预先热处理; 3、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淬火
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
常用的淬火方法:
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 等温淬火:适用于中碳以上的钢
表征钢淬火后的特性:淬透性:钢接受淬火后形成马氏体的能力,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 淬硬性:钢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碳质量分数
4、回火
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将其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 综合机械性能良好:下B,回火S 合金元素溶于Fe中形成固溶体
常用碳化物形成元素:Mn、Cr、Mo、W、V、Nb、Ti、Zr 猛哥木屋烦你太高 除Co以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除Co、Al外,多数合金元素都使MS和MF线下降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1、提高回火稳定性
2、产生二次硬化 3、增大回火脆性
250-400℃,第一类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只能避开
450-600℃,第二类回火脆性,是一种可逆回火脆性,防止办法:回火后快冷、加入适当的
Mo、W
第一章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一、 二、
三、
四、
金属晶体特性
五、
实际金属中的晶体缺陷
确定的熔点 各向异性
晶面、晶面指数、晶面族 晶向、晶向指数、晶向族
非晶体
三条棱长:a、b、c(晶格常数)
晶格:晶格参数
晶体
晶胞
三棱边夹角:α、β、γ
BCC代表:α-Fe ; FCC代表:γ-Fe
空位
点缺陷 间隙原子
异类原子 刃型位错
线缺陷 螺型位错
晶界
面缺陷亚晶界
六、合金的晶体结构:合金、组元
固态合金 两类基本相
七、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
塑性断面收缩率
疲劳强度 硬度
布氏硬度HB 洛氏硬度HR 维氏硬度HV 冲击韧性
韧性断裂韧性
1、铸造性能 流动性 收缩性 偏析倾向 2、锻压性能 3、焊接性能 4、切削加工性能
固溶体
1、按溶质原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有限固溶体 无限固溶体
2、按溶质原子在固溶体中分布是否有规律: 有序固溶体 无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
1、正常价化合物
2、电子化合物 3、间隙化合物 间隙相
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
弹性极限强度
σe
屈服极限(屈服强度)
σs/σ0.2σb
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断面伸长率
第二章 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
一、
一次结晶: 金属:液态 固体晶态 二次结晶(重结晶): 金属:一种固体晶态
二、纯金属结晶条件 过冷现象
过冷度 △T=T0-Tn (T0理论结晶温度, Tn开始结晶温度)
(
冷却速度越大,
开始结晶温度越低,
过冷度越大
) 纯铜冷却曲线:冷却
三、
长大
树枝状长大 自发形核
形核
非自发形核 平面长大 另一种固体晶态
四、同素异构转变
五、(书上60页) 细等轴晶区 铸锭结构柱状晶区 粗等轴晶区 缩孔铸锭缺陷疏松书上61页) 气孔 偏析
六、
δγα-Fe BCC FCC BCC
晶粒度
、增大金属的过冷度
N/G(N形核速率,G长大速度) 细化铸态金属晶粒措施、变质处理 孕育剂、变质剂
、振动 三空1、2、34
、电磁搅拌四空1、2、3、4(填空题)
七、二元合金的结晶
(一)发生匀晶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1、Cu-Ni,Fe-Cr,Au-Ag 合金都具有匀晶相图 2、匀晶结晶的特点:
1)与纯金属一样,固溶体从液相中结晶出来的过程中,也包括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但固溶体更趋于呈树枝状长大;
2)固溶体结晶在一个温度区间内进行,即为一个变温结晶过程; 3)在两相区内,温度一定时,两相的成分是确定的; 4)在两相区内,温度一定时,两相的质量比是一定的;
只适用于相图中的两相区;
杠杆定律注意只能在平衡状态下使用;
杠杆的两个端点为给定温度时两相的成分点; 支点为合金的成分点。 5)扩散退火枝晶偏析
(二)发生共晶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1、Pb-Sn,Al-Si,Ag-Cu合金都具有共晶相图 2、共晶相图
(三)发生包晶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包晶相图:当两组元在液态完全互溶,在固态下有限互溶,并发生包晶反应时所构成的相图 包晶偏析:在合金结晶过程中,如果冷速过快,包晶反应时原子扩散不能充分进行,则生成的β固溶体中会发生较大的偏析,这种现象称为包晶偏析。可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四)发生共析反应的合金的结晶
共析反应:由一种固相转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相互关联的固相,此两相混合物称为共析体 (五)含有稳定化合物的合金的结晶
???
总结
(其他看书,有图有真相)
八、铁碳合金的结晶 (一)铁碳相图
1、Fe3C中的碳质量分数6.69%
2、Fe-Fe3C相图由包晶相图 三个基本相图组成共晶相图 共析相图
3、Fe-Fe3C合金的组元Fe(纯Fe冷却曲线56页 )
Fe3C(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渗碳体) 4、铁碳合金中的相
1)液相L:Fe与C的液溶体
2)δ相高温铁素体(BCC结构)
1394-1538℃.1495℃溶碳量最大,0.09%
1148℃ 2.11% 5) Fe3C相:化合物相
5、典型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书上75-82页)
注:Fe3CⅠ中Ⅰ可省略
九、如何分析典型的结晶过程
1、作出典型合金冷却曲线示意图 二元合金冷却曲线的特征是:
1) 在单相区和两相区冷却曲线为一斜线
2) 由一个相区进入另一个相区时,冷却曲线出现拐点:
a) 由相数少的相区进入相数多的相区曲线斜率变小 b) 由相数多的相区进入相数少的相区曲线斜率变大 3)发生等温转变时,冷却曲线呈一水平台阶
十、金属的塑性变形
产生塑性变形的驱动力是切应力
(一)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滑移面)上的一
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移的过程
孪生: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孪
生面)和晶向(孪生方向)发生切变的变形过程
2、滑移的特点
1)只能在切应力作用下才会发生,不同金属产生滑移的最小切应力(滑移临界切应力)大 小不同
2)滑移是晶体内部位错在切应力作用下运动的结果。滑移并非是晶体两部分沿滑移面做整 体的相对运动,而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
3)晶体发生的总变形量一定是这个方向的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4)a) 滑移一般是在晶体的密排面(滑移面)上并沿其上的密排方向(滑移方向)进行;
b) 一个滑移面与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c) 滑移系越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越大,塑性就越好; d) 滑移方向对滑移所起的作用比滑移面大,所以面心立方晶格金属比体心立方晶格金属
的塑性好 5)滑移时晶体伴随有转动 3、孪生
发生切变而位向改变的这一部分晶体称为孪晶 孪生变形量小于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简答题)
1)晶界的影响
当位错运动到晶界附近时,受到境界的作用而堆积起来,称位错的塞积。 要使变形继续进行,则必须增加外力从而使金属的变形抗力提高。
2)晶粒位向的影响
由于各相邻晶粒位向不同,当一个晶粒发生塑性变形时,为了保持金属的连续性,周围 的金属若不发生塑性变形,则必以弹性变形来与之协调。这种弹性变形便成为塑像变形 晶粒的变形阻力。由于晶粒间的这种相互约束,使得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提高。 2、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简答题) 1)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强度和硬度越高
因为金属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位错障碍越多;需要协调的具有不同位向的晶粒
越多,使金属塑性变形的抗力越高。 2)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塑性和韧性越高
因为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粒数目越多,参与变形的晶粒数目也越多,变形越均匀,
使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加,金属在断裂前消耗的功也大,因而韧性也比较好。 3、塑性变形(冷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 a)晶粒变形,形成纤维组织
b)亚结构形成,细化晶粒
c)形成形变织构丝织构:各晶粒的一定晶向平行于拉拔方向 板织构:各晶粒的一定晶面和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
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很大(变形量达到70%以上)时,由于晶粒发生转动,使各晶粒
位向趋于一致的结构 4、加工硬化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随变形度增大,
金属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塑性韧性明显下降 )产生加工硬化原因: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位错密度增加,位错间
交互作用增强,交互缠结,造成位错运动阻力的增大,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提高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晶粒破碎细化(亚晶界增多),使强度得以提高 产生各向异性
原因:纤维组织、形变织构的形成
沿纤维方向的强度和塑性明显高于垂直方向的,“制耳” 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了解)
产生残余内应力
原因: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金属内部变形不均匀,
位错、空位等晶体缺陷增多,金属内部会产生
残余内应力
十一、金属的再结晶 (一) 回复
1、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热,会发生回复过程. 2、产生回复的温度T
回复
=(0.25∽0.3)T熔点
T熔点表示该金属的熔点,单位为热力学温度(K)
3、残余应力大大降低 (二)再结晶
1、变形后金属,在较高温度加热时,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大,被拉长(或压扁)、破碎的晶
粒通过重新形核和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的过程 2、加工硬化被消除,内应力全部消失
3、再结晶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并非某一恒定温度,一般所说再结晶温度指最低再结晶温
度T
再
T再=(0.35∽0.4)T熔点
再与下列因素有关:
单位为热力学温度(K)
4、最低再结晶温度T
1)预先变形度:金属再结晶前,塑性变形的相对变形量
预先变形度↑,T
再↓
当预先变形度达到一定大小后,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趋于某一稳定值
2) 金属的熔点
金属的熔点↑,T
再↑
3) 杂质和合金元素(金属纯度)
杂质和合金元素特别是高熔点元素,T4) 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速度↑,T保温时间↑,T
再↑
再↑
再↓
5、再结晶后晶粒度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晶粒度↑ 3) 预先变形度
预先变形度很小时,晶粒不变化 达到2%-10%,得到极粗大晶粒
临界变形度:再结晶时使晶粒发生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 (二) 晶粒长大
再结晶完成后的晶粒是细小的,但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晶粒会明显长大(自发过程),最后得到粗大的晶粒 十一、
金属的热加工
1)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
2)铅、锡等低熔点金属,再结晶温度低于室温,它们在室温下进行塑性变形已属于热加工 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的工程应用 3)热加工不会带来加工硬化效果 金属的冷加工
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加工 喷丸强化 (了解)
十二、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
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工艺.
(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共析钢奥氏体化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四个基本过程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奥氏体化 与共析钢比 特殊处 2、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
1) 加热温度↑,奥氏体化速度↑ 2) 加热速度↑,奥氏体化速度↑
3) 钢中碳质量分数↑,奥氏体化速度↑
4) 合金元素:不同合金,影响不同,可能快、慢、不变
5) 原始组织:原始组织中渗碳体为片状时,奥氏体化速度↑; 渗碳体间距越小,奥氏体化速度↑
3、 奥氏体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
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
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1)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晶粒度↑ 保温时间↑,晶粒度↑
2) 钢的化学成分
奥氏体中碳含量↑,晶粒度↑
碳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晶粒度↓
钢中加入能形成稳定碳化物的元素、能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的元素,晶粒度↓ (二)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 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方式:等温处理、连续冷却 2、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1) 高温转变(扩散型转变)
A1-550℃ 珠光体型组织 珠光体转变区
珠光体(P) A1-650℃珠光体型组织索氏体(S) 650-600℃无本质区别,只是层片粗细不同 屈氏体(T) 600-550℃ 2) 中温转变(半扩散型转变)
550℃-Ms 贝氏体型组织 贝氏体转变区 贝氏体型组织上贝氏体(上B)550-350℃
下贝氏体(下B)350℃-Ms
# 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 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3、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1)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CCT曲线
1) 低温转变(非扩散型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转变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 在连续转变曲线中没有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部分)
马氏体(M)Ms- Mf
a)过冷A转变为马氏体是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b)马氏体的形成速度很快 是一个连续冷却的转变过程
c)转变不彻底,有残余奥氏体奥氏体
d)马氏体形成时体积膨胀,在钢中造成很大内应力 3)马氏体形态 4)马氏体的性能特点 书103页
(2)亚、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转变 书104页
(三)钢的普通热处理
2、正火
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对于亚共析钢)、Ac1(对于共析钢)、Accm(对于过共析钢)以上30-50℃
正火的目的:
1、作为最终热处理; 2、作为预先热处理; 3、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淬火
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
常用的淬火方法:
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 等温淬火:适用于中碳以上的钢
表征钢淬火后的特性:淬透性:钢接受淬火后形成马氏体的能力,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 淬硬性:钢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碳质量分数
4、回火
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将其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 综合机械性能良好:下B,回火S 合金元素溶于Fe中形成固溶体
常用碳化物形成元素:Mn、Cr、Mo、W、V、Nb、Ti、Zr 猛哥木屋烦你太高 除Co以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除Co、Al外,多数合金元素都使MS和MF线下降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1、提高回火稳定性
2、产生二次硬化 3、增大回火脆性
250-400℃,第一类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只能避开
450-600℃,第二类回火脆性,是一种可逆回火脆性,防止办法:回火后快冷、加入适当的
M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