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8期
摘 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加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进一步加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三个方面作以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8-02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把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1]。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要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依靠创新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解决好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社全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也更是如此,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前提条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些规范的制度包括:“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作品立项管理规定”、“关于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资助奖励措施”等十余个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更大程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同时,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造的渴望。教师的示范性、民主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抱积极指导、引导、鼓励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早期研究性调查及前瞻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背着走”为学生“自己走”,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学生参与实践是中心环节。学生参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应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经费落实是保障。经费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科技创新经费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单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制定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指定由学校学工处或学校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实施,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5.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对学生大胆创新实践的肯定和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首先,在舆论上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如发放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宣传册、读书宣传册及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手册、科技图片展、科技知识讲座等。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今天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某些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得自求的过程[3]。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教育创新思维,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人才的精神乐园。高校应继续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定期地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评选和展示,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通过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4]。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增大科技文化含量,在培育科技创新的精品社团上下功夫;要大力支持和奖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为之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需要有意识、有指导地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鉴于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不够,使活动无法深入持久的开展的现实,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5]。一要建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牵头此事,具体常务工作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具体落实,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可重点以各类科技型学生杜团为依托开展活动,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细则,如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等。二要确定指导老师,鼓励立题申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否则效果不易发挥到最大。作为教师来讲,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延伸,这与采取导师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确立课题方面也是一个关键,课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课题申报由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断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查阅资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完成评审结题,实现成果转化。要形成从立项、申报、实验写作、评审结题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学生课题评审小组,除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论文报告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单独组织评选,并及时向有关杂志、刊物推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好的成果向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推荐,实现成果转化,让学生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四要推出激励措施,营造研究氛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把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同学生的德育考核、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挂钩,逐步形成完善的激励
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指导教师也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情况与教师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洪辉煌.浅谈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 陈新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3).
[3] 杨长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J].河南大学学报,2009,(12).
[责任编辑 陈丹丹]
试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8期
摘 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加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进一步加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三个方面作以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8-02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把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1]。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要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依靠创新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解决好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社全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也更是如此,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前提条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些规范的制度包括:“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作品立项管理规定”、“关于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资助奖励措施”等十余个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更大程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同时,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造的渴望。教师的示范性、民主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抱积极指导、引导、鼓励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早期研究性调查及前瞻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背着走”为学生“自己走”,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学生参与实践是中心环节。学生参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应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经费落实是保障。经费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科技创新经费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单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制定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指定由学校学工处或学校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实施,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5.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对学生大胆创新实践的肯定和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首先,在舆论上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如发放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宣传册、读书宣传册及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手册、科技图片展、科技知识讲座等。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今天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某些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得自求的过程[3]。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教育创新思维,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人才的精神乐园。高校应继续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定期地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评选和展示,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通过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4]。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增大科技文化含量,在培育科技创新的精品社团上下功夫;要大力支持和奖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为之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需要有意识、有指导地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鉴于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不够,使活动无法深入持久的开展的现实,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5]。一要建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牵头此事,具体常务工作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具体落实,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可重点以各类科技型学生杜团为依托开展活动,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细则,如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等。二要确定指导老师,鼓励立题申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否则效果不易发挥到最大。作为教师来讲,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延伸,这与采取导师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确立课题方面也是一个关键,课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课题申报由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断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查阅资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完成评审结题,实现成果转化。要形成从立项、申报、实验写作、评审结题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学生课题评审小组,除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论文报告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单独组织评选,并及时向有关杂志、刊物推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好的成果向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推荐,实现成果转化,让学生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四要推出激励措施,营造研究氛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把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同学生的德育考核、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挂钩,逐步形成完善的激励
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指导教师也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情况与教师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洪辉煌.浅谈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 陈新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3).
[3] 杨长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J].河南大学学报,2009,(12).
[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