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号的用法 一、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
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 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
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
(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
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
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
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
问号的用法
1、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但它们在全句中仅是充当一个成分,全句并不表疑问,末尾不用问号。含疑问词的主谓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往往是没有疑问的。(口诀: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如:记者由此推想,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
2、区别选择问与连续问。前者实际上只有一个疑问,只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回答;而后者则连续几个疑问,它们均构成了一串相对独立的问句,并要求对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选择问,中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连续问,各问句后均用问号。(口诀: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亲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3、倒装问,即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问号仍应该用在句末,谓语后一般用逗号。(口诀: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4、转述别人的话来作为表意句子的一部分,即做整个句子的某种成分,不用问号。(口诀:转述问,句末不用问。)
如:有人问我什么最难?(,)我答不上来。
5、局部引用的话中有问号,用在整句中,问号不省略。
如: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在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6、如果说话语气缓慢,前一个句子已经带上语调独立成句,在后面的句子中有“这”等词语充当主语,这时问句后就要用问号。
如:如何改善教学环境?这需要研究一系列问题。
引号的用法 一、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
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 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
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
(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
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
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
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
问号的用法
1、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但它们在全句中仅是充当一个成分,全句并不表疑问,末尾不用问号。含疑问词的主谓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往往是没有疑问的。(口诀: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如:记者由此推想,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
2、区别选择问与连续问。前者实际上只有一个疑问,只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回答;而后者则连续几个疑问,它们均构成了一串相对独立的问句,并要求对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选择问,中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连续问,各问句后均用问号。(口诀: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亲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3、倒装问,即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问号仍应该用在句末,谓语后一般用逗号。(口诀: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4、转述别人的话来作为表意句子的一部分,即做整个句子的某种成分,不用问号。(口诀:转述问,句末不用问。)
如:有人问我什么最难?(,)我答不上来。
5、局部引用的话中有问号,用在整句中,问号不省略。
如: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在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6、如果说话语气缓慢,前一个句子已经带上语调独立成句,在后面的句子中有“这”等词语充当主语,这时问句后就要用问号。
如:如何改善教学环境?这需要研究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