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看鲁迅:记忆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2

鲁迅精神遗产

鲁迅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速朽。然而,七十年过去了,这位被人称为“民族魂”的作家,依然是不灭的神话,受到公众的景仰和尊崇。很大程度上,这与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有直接关系

□本报记者吴怀尧

说到鲁迅,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些铿锵的词汇:战士,以笔为枪,横眉冷对,痛打落水狗。这让周海婴有些无奈和痛心,他对《财经时报》记者说,现在大多数人了解的鲁迅并不是真的鲁迅,长期片面和单一的宣传使大家并不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父亲是和蔼可亲的。”

近年来,围绕鲁迅的各种争论仁智互见,时有发生,甚至一度出现了否定鲁迅的热潮。

有人据此提出:教科书应该少收鲁迅文章或者干脆不收。“鲁迅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不能要求,当代中国所有知识分子都像他那样,他的标杆太高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魏微对《财经时报》记者说,“我想,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应容许各种人存在,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做回自己。”作家阎连科则表示,教科书中应该多收鲁迅、老舍这样优秀作家的作品。

谈到对鲁迅的感情,80后最具争议的作家郭敬明的回答是:“敬佩。”

还原历史上的鲁迅

前不久,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评选活动,答案揭晓,鲁迅排名第六,很多网友都认为鲁迅被“过分高估和政治化”;另外,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有年轻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坦言,要不是因为课本中收录,他们根本不会主动去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白话文“很难懂,而且要背诵”。

有人据此提出,教科书应该少收鲁迅文章或者干脆不收。对此,著名作家阎连科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鲁迅的作品一定要收入中小学课本,乃至大学教材,因为这是普及文化最好的方式。”他用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说,鲁迅、老舍这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不是收入得多了,而是少了。“我的一个写报告文学的同事,他的一篇文章就收在中学课本里,这个位置和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完全可以腾出来让给鲁迅、老舍。让学生接触更好的文字,让他们更了解汉文化,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鲁迅的孙子、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则对记者感叹,“捐出所有鲁迅遗物的那一刻,我们家属就成了花瓶。作为家属,我们感到有责任使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活在21世纪的青年心中。一个形而上的空洞的鲁迅,已经不是我的祖父,也不是我父亲的父亲,我们不认识他。”

为了还原历史中的鲁迅,2002年,周家在上海成立了非企业性质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周令飞任主任,负责联系全国各地的鲁迅纪念馆、博物馆、鲁迅学校以及鲁迅研究者。

对于大众热议的鲁迅精神,周海婴父子曲径通幽,将之归纳为四个方面:立人为本是其灵魂,独立思考是其骨髓,拿来主义是其气度、视野,韧性坚守是其手足。

鲁迅精神面面观

“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文坛顽主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对此,周海婴的观点是:“看鲁迅的作品,一定要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评判,那个年代有人讲茶文化,讲琴棋书画,现在的人看那些修身养性的文化都是很美的,但这种美如果要放到当时的现实就不美了,因为它远离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阎连科也很肯定地表示:“鲁迅的文学价值不可低估。无论是他的杂文还是散文、小说,现在来看,仍然是文学的瑰宝。”阎连科向记者强调,鲁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批判精神,对民族深入骨髓、带有疼痛的爱,自己并不具备。至于国内批评鲁迅的言论,“我觉得他们不一定是彻底否认鲁迅,更多的是在矫正鲁迅。毕竟,我们赋予鲁迅太多的光环,但说到底,鲁迅是一个文学家。”

在阎连科看来,“像我这一代的作家,想要超过鲁迅,几乎是不可能的——学识、勇气和见解没法和他比啊!”

鲁迅著作的出版

鲁迅逝世前,有过将自己的作品结集为《三十年集》出版的想法。有鉴于此,上海复社的20名成员,每人拿出50元会费,共计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的。后来,经过许广平、胡适等人的共同努力和多方筹资,1938年8月,20卷本《鲁迅全集》问世。蔡元培在总序中情不自禁地赞扬道:“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解放后,许广平母子将鲁迅著作出版的一切事宜委托国家出版总署处理,国家出版总署则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具体执行。截至目前为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出版过4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即1958年版、1973年翻印1938年的简体版、1981年版和2005年全新修订版,各版总印数分别为11.5万套、3.5万套、19万套和2万套。据悉,《鲁迅全集》给人文社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被誉为“镇社之宝”。

现在,《鲁迅全集》已超过50年版权保护期,任何出版社均可自由出版。在海外鲁迅研究方面,日、美、法、德、韩等国家的成就也相当瞩目。

相比过去,新时期的鲁迅研究有明显进步,除去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角度解读鲁迅外,许多学者更从心理学、文化学、比较学等角度切入,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力求呈现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使鲁迅的形象更趋逼真和丰满。

鲁迅性格及为人一直是被争议的对象,这样一个文风硬朗、坦率和狡黠的人,在成为了萨特式的青年导师和左翼作家领袖后,却依然没有表现出被中国文人所注重的现实距离感,比如雅致、平和与名士风度。

另一个常见的争议,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写小说而专注于杂文?从某种程度上,鲁迅放弃小说写作,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不无相同之处,奈保尔认为传统小说已经死亡,无法在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中自由和充分的产生反应,于是致力于一种混合了游记、政论、文化批评等要素的纪实写作。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让人们又开始希望看到一种对现实,进行正面处理的表达,由此回想起鲁迅这样一位作家。

容易被拿来同鲁迅做比较的是“向右”的胡适,后者同样被自己在西方文化中看到的一种可能性所深深吸引。这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在美国的经历,使胡适在中国想设立一种同美国相似的社会体系。

鲁迅与胡适,这两个在实际的中国现实中变得越来越悲观的人,一个选择了孤绝而狡狯的艺术家态度;另一个成为依附于权力,希望对其施加一种渐进的影响的文官。他们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取向上,看到了中国的可能性的人。

胡适的遗产今天得到了理性的尊重,这位走向另一条道路的人或可欣慰,今天他的故乡绩溪县,已成为旅游景点。

关于鲁迅的传记电影仍在拍摄和上演,名叫“咸亨”和“孔乙己”的美食去处在首都著名而昂贵,中国各地不知道有多少起名叫“三味书屋”的小书店。

但是,他们会像西方人使用莎士比亚那样被使用下去吗?莎士比亚由于丰富庞大的戏剧遗产可供后世无限的利用,产生各种商业与文化的派生产品。(王炜)

文解鲁迅

《鲁迅与我七十年》

作者:周海婴

文汇出版社

作为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先生的独子,周海婴先生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回忆和记述了鲁迅生前逝后许多鲜为人知也难为人知的事情,并对鲁迅逝世后70年来围绕鲁迅的风风雨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所认识的鲁迅》

作者:许寿裳

人民文学出版社

许寿裳先生是章太炎的弟子,鲁迅的挚友,著名的教育家、文字学家。许寿裳先生在此书中记叙了他与鲁迅之间三十多年的交往与情谊。

《鲁迅传》

作者:林辰

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辰的《鲁迅传》确实以“详细而正确”的学术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可以亲近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热爱鲁迅的人所写的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传》写于20世纪40年代,它已超越时间的界限,至今仍能呈现出它自身的历史价值与学术特色来。

鲁迅精神遗产

鲁迅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速朽。然而,七十年过去了,这位被人称为“民族魂”的作家,依然是不灭的神话,受到公众的景仰和尊崇。很大程度上,这与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有直接关系

□本报记者吴怀尧

说到鲁迅,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些铿锵的词汇:战士,以笔为枪,横眉冷对,痛打落水狗。这让周海婴有些无奈和痛心,他对《财经时报》记者说,现在大多数人了解的鲁迅并不是真的鲁迅,长期片面和单一的宣传使大家并不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父亲是和蔼可亲的。”

近年来,围绕鲁迅的各种争论仁智互见,时有发生,甚至一度出现了否定鲁迅的热潮。

有人据此提出:教科书应该少收鲁迅文章或者干脆不收。“鲁迅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不能要求,当代中国所有知识分子都像他那样,他的标杆太高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魏微对《财经时报》记者说,“我想,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应容许各种人存在,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做回自己。”作家阎连科则表示,教科书中应该多收鲁迅、老舍这样优秀作家的作品。

谈到对鲁迅的感情,80后最具争议的作家郭敬明的回答是:“敬佩。”

还原历史上的鲁迅

前不久,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评选活动,答案揭晓,鲁迅排名第六,很多网友都认为鲁迅被“过分高估和政治化”;另外,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有年轻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坦言,要不是因为课本中收录,他们根本不会主动去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白话文“很难懂,而且要背诵”。

有人据此提出,教科书应该少收鲁迅文章或者干脆不收。对此,著名作家阎连科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鲁迅的作品一定要收入中小学课本,乃至大学教材,因为这是普及文化最好的方式。”他用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说,鲁迅、老舍这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不是收入得多了,而是少了。“我的一个写报告文学的同事,他的一篇文章就收在中学课本里,这个位置和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完全可以腾出来让给鲁迅、老舍。让学生接触更好的文字,让他们更了解汉文化,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鲁迅的孙子、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则对记者感叹,“捐出所有鲁迅遗物的那一刻,我们家属就成了花瓶。作为家属,我们感到有责任使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活在21世纪的青年心中。一个形而上的空洞的鲁迅,已经不是我的祖父,也不是我父亲的父亲,我们不认识他。”

为了还原历史中的鲁迅,2002年,周家在上海成立了非企业性质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周令飞任主任,负责联系全国各地的鲁迅纪念馆、博物馆、鲁迅学校以及鲁迅研究者。

对于大众热议的鲁迅精神,周海婴父子曲径通幽,将之归纳为四个方面:立人为本是其灵魂,独立思考是其骨髓,拿来主义是其气度、视野,韧性坚守是其手足。

鲁迅精神面面观

“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文坛顽主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对此,周海婴的观点是:“看鲁迅的作品,一定要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评判,那个年代有人讲茶文化,讲琴棋书画,现在的人看那些修身养性的文化都是很美的,但这种美如果要放到当时的现实就不美了,因为它远离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阎连科也很肯定地表示:“鲁迅的文学价值不可低估。无论是他的杂文还是散文、小说,现在来看,仍然是文学的瑰宝。”阎连科向记者强调,鲁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批判精神,对民族深入骨髓、带有疼痛的爱,自己并不具备。至于国内批评鲁迅的言论,“我觉得他们不一定是彻底否认鲁迅,更多的是在矫正鲁迅。毕竟,我们赋予鲁迅太多的光环,但说到底,鲁迅是一个文学家。”

在阎连科看来,“像我这一代的作家,想要超过鲁迅,几乎是不可能的——学识、勇气和见解没法和他比啊!”

鲁迅著作的出版

鲁迅逝世前,有过将自己的作品结集为《三十年集》出版的想法。有鉴于此,上海复社的20名成员,每人拿出50元会费,共计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的。后来,经过许广平、胡适等人的共同努力和多方筹资,1938年8月,20卷本《鲁迅全集》问世。蔡元培在总序中情不自禁地赞扬道:“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解放后,许广平母子将鲁迅著作出版的一切事宜委托国家出版总署处理,国家出版总署则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具体执行。截至目前为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出版过4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即1958年版、1973年翻印1938年的简体版、1981年版和2005年全新修订版,各版总印数分别为11.5万套、3.5万套、19万套和2万套。据悉,《鲁迅全集》给人文社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被誉为“镇社之宝”。

现在,《鲁迅全集》已超过50年版权保护期,任何出版社均可自由出版。在海外鲁迅研究方面,日、美、法、德、韩等国家的成就也相当瞩目。

相比过去,新时期的鲁迅研究有明显进步,除去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角度解读鲁迅外,许多学者更从心理学、文化学、比较学等角度切入,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力求呈现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使鲁迅的形象更趋逼真和丰满。

鲁迅性格及为人一直是被争议的对象,这样一个文风硬朗、坦率和狡黠的人,在成为了萨特式的青年导师和左翼作家领袖后,却依然没有表现出被中国文人所注重的现实距离感,比如雅致、平和与名士风度。

另一个常见的争议,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写小说而专注于杂文?从某种程度上,鲁迅放弃小说写作,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不无相同之处,奈保尔认为传统小说已经死亡,无法在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中自由和充分的产生反应,于是致力于一种混合了游记、政论、文化批评等要素的纪实写作。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让人们又开始希望看到一种对现实,进行正面处理的表达,由此回想起鲁迅这样一位作家。

容易被拿来同鲁迅做比较的是“向右”的胡适,后者同样被自己在西方文化中看到的一种可能性所深深吸引。这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在美国的经历,使胡适在中国想设立一种同美国相似的社会体系。

鲁迅与胡适,这两个在实际的中国现实中变得越来越悲观的人,一个选择了孤绝而狡狯的艺术家态度;另一个成为依附于权力,希望对其施加一种渐进的影响的文官。他们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取向上,看到了中国的可能性的人。

胡适的遗产今天得到了理性的尊重,这位走向另一条道路的人或可欣慰,今天他的故乡绩溪县,已成为旅游景点。

关于鲁迅的传记电影仍在拍摄和上演,名叫“咸亨”和“孔乙己”的美食去处在首都著名而昂贵,中国各地不知道有多少起名叫“三味书屋”的小书店。

但是,他们会像西方人使用莎士比亚那样被使用下去吗?莎士比亚由于丰富庞大的戏剧遗产可供后世无限的利用,产生各种商业与文化的派生产品。(王炜)

文解鲁迅

《鲁迅与我七十年》

作者:周海婴

文汇出版社

作为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先生的独子,周海婴先生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回忆和记述了鲁迅生前逝后许多鲜为人知也难为人知的事情,并对鲁迅逝世后70年来围绕鲁迅的风风雨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所认识的鲁迅》

作者:许寿裳

人民文学出版社

许寿裳先生是章太炎的弟子,鲁迅的挚友,著名的教育家、文字学家。许寿裳先生在此书中记叙了他与鲁迅之间三十多年的交往与情谊。

《鲁迅传》

作者:林辰

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辰的《鲁迅传》确实以“详细而正确”的学术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可以亲近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热爱鲁迅的人所写的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传》写于20世纪40年代,它已超越时间的界限,至今仍能呈现出它自身的历史价值与学术特色来。


相关文章

  • 我的伯父鲁迅先2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冯芳花 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 学生谈眼中的鲁迅 谈到中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那就 是--鲁迅(出示鲁迅头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2. ...查看


  •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培训(1)班 23号 高桥小学 陈天弘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闰土给鲁迅所说的四件事,并以 ...查看


  •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 ...查看


  • 高中语文课文重点篇目要点复习(答案版)
  • 课内重点篇目要点复习 第一册 <边城>的作者 沈从文 1.文章内容:<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的歌咏(亲 ) 情.(爱)情(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 湘西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 . 2.语言特色: ...查看


  • 第五组走近鲁迅
  • 第五组 走近鲁迅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 ...查看


  • 六年级语文教案 1
  • 第 四 单 元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船长>是略读课 ...查看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1)
  •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词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恍然大悟:形容猛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 ...查看


  • 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 阅读鲁迅的短文,回答18-20题.(18分)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 ...查看


  • [小苗与大树]教学设计
  • <小苗与大树>教学设计 冬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