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代码430130
一、
领域简介
环境工程学科始于20世纪中期,当时以防治局部污染和末端治理为特征;随着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更加趋于与其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环境工程学科作为环保科技发展的核心和源泉,对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过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工程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对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领域涉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设计、制造、材料、检测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海洋工程、农业工程、材料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工程领域密切相关。
二、 培养目标
培养在环境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能紧密联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实践的高级工程和管理人才。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三、 领域范围
该领域涉及的范围有: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科学管理、饮用水净化和输配工程、物理性污染(含噪声、电磁波、光、放射性等)防治工程。
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生物及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空气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污染监测与管理、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
四、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与企业共同培养,学习年限为3-5年 2.课程设置(见附表)
课程设置以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防治工程内容为主,结合环境科学、给排水工程和噪声防治的内容,体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结合。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非
学位课不少于1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中考试课程不少于26学分。
五、 必修环节
工程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要求2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检查0.5学分,工程项目实践0.5学分。 六、 论文工作
(1) 双导师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实行双导师,校外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被聘专家应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2) 学位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选题: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和废弃治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工程、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环境监测等。 (3) 对不同形式的论文要求
1) 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
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正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成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2)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
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
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现场演示。
4) 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
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 评审与答辩
1)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
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 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外专家各1人),答辩委员会应有
3-5位专家组成(校内外专家至少各1人,除校内外导师外总人数不少于3人),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外专家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5) 学位申请与授予遵照学校有关规定(要在公开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
课程设置表
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代码430130
一、
领域简介
环境工程学科始于20世纪中期,当时以防治局部污染和末端治理为特征;随着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更加趋于与其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环境工程学科作为环保科技发展的核心和源泉,对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过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工程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对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领域涉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设计、制造、材料、检测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海洋工程、农业工程、材料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工程领域密切相关。
二、 培养目标
培养在环境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能紧密联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实践的高级工程和管理人才。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三、 领域范围
该领域涉及的范围有: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科学管理、饮用水净化和输配工程、物理性污染(含噪声、电磁波、光、放射性等)防治工程。
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生物及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空气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污染监测与管理、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
四、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与企业共同培养,学习年限为3-5年 2.课程设置(见附表)
课程设置以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防治工程内容为主,结合环境科学、给排水工程和噪声防治的内容,体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结合。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非
学位课不少于1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中考试课程不少于26学分。
五、 必修环节
工程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要求2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检查0.5学分,工程项目实践0.5学分。 六、 论文工作
(1) 双导师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实行双导师,校外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被聘专家应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2) 学位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选题: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和废弃治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工程、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环境监测等。 (3) 对不同形式的论文要求
1) 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
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正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成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2)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
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
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现场演示。
4) 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
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 评审与答辩
1)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
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 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外专家各1人),答辩委员会应有
3-5位专家组成(校内外专家至少各1人,除校内外导师外总人数不少于3人),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外专家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5) 学位申请与授予遵照学校有关规定(要在公开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
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