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案例分析与趣味逻辑
题
院 目 __ 孔融该不该让梨 (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论文评语__ _ 论文成绩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传遍中国。,小孔融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孔融让梨的故事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吗?孔融让梨真的出于自己的意愿吗?我认为孔融不应让梨。
三岁的孔融,古代人都算虚岁的,充其量两周岁而已。从本性上说,人都是自利的,要首先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对三岁儿童来说,满足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吃饱穿暖,这将会使他高兴,使他获得满足。而受到古代圣贤教化和熏陶的孔融,不得不压抑本性,在小小的年纪就抑制自己的需求,而去让给他人,这将会抑制人的心智模式,从而让他朝着性格异常方向发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如果追求人性解放、人性的健康发展,似乎应该教育孩子不该像孔融那样有“让梨”的“心性”,而是应该让孩子朝着“符合儿童特点”的成长之路健康发展。
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一种谦让被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谦让是懦弱的别名,公元196年,是孔融终身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一年,流落在外的汉献帝回到了洛阳。皇宫已经全被烧毁,一粒粮食也没剩下,朝中官员饿得采摘桑叶充饥,有的饿得靠着城墙就死了过去,有的则被士兵杀死。 这一年,曹操带兵进入洛阳,把献帝和朝廷迁到了许昌,曹操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级司空”,真正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年,与孔融互称“孔子颜回”关系的祢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斩首。
也是这一年,从春天起,敌人的部队把孔融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一直持续到夏天,战斗异常惨烈。
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
一向虚妄狂放的孔融却并不肯正视现实,生怕有损自己处变不惊的大名士形象,更不会到一线去督阵。当兵员只剩下几百人,攻城的箭镞像下雨一样密集而降,守军与敌军短兵相接,血肉搏杀的时候,孔融仍故作镇定,凭案读书,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她们母子三人被敌兵俘虏,全部被杀。回想一下,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谦让,这似乎成了人性格上的烙印,每逢遇到有争执的事,虽然心中很想要,但总是怯懦了,总是违心的去让,让过之后,心中难过许久,恨自己的懦弱儒家思想教化下的一些行为,或者说儒家提倡的一些做法。二十四孝中,有孩子为父母暖被窝,孩子先让蚊子咬,力求让蚊子吃饱了就不咬父母了;实在让人非常不忍心。孩子当然有孩子的天真烂漫的童年,不知道他成年后,回忆起这些事情来,会有如何感想?相比较而言,国外教育孩子发展个性,儿童的任务就是玩;我们呢?是否需要反思下?或许,有些东西得从基·层民·主做起,从社·区自·治开始,从孩童教育开始。尊重人性,才会获得发展。在对传统的传承中,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不能陷入一种僵化的思维。孔融让梨中的“礼让”,作为一种风格,依然可以体现在我们对荣誉等功利的态度上,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的“礼让”,也可能会让我们丧失许多发展的良机。
长幼有序,谦恭礼让”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错就错在面对不到4岁的小孔融那个年龄,她那样做误导了孩子,让孩子认为“耍小聪明、说谎话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在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的情况下,
像他那个年龄段的小孩没有愿意拣小梨子的吃的。因为挑大梨吃是孩子的天性,像婴儿一出生要吃奶一样,属于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受到一定的教育和约束,让梨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家教一定很严。相信孔融原来也跟许多普通的孩子一样,挑大梨吃。直到有一天,孔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孔融一眼就看中了中间又大又红的那个,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孔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你们谁想要哪个?小孔融第一个抢着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孔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自幼就要学会讲礼数,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于是,聪明机灵的小孔融赶忙改口说:“那好吧,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孔妈妈听了很满意,高兴地笑着亲了孔融一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当孩子想吃大梨子的时候,一定让他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喊出来——好孩子首先一定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果这时候孩子看着大人的脸色,违心地说出要吃小梨子的话,千万不要奖励他,因为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奖励,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给了孔融。小孔融不仅达到了吃大苹果的目的,还得到了妈妈的欢心,便把这件事情牢牢记住了让梨事件以后,宗族的大人们都夸奖小孔融,对他另眼看待,慢慢地,他也就学会了弄巧耍乖。从此,也埋下了祸根,成年后做了官的孔融仍然改不了这个坏毛病,经常耍小聪明。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亦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好孩子”的典范,孔融被中国人传送了千年。可是按照现在的科学教育观念,作为一个三、四岁(中国古代记虚岁)的孩子,做出“让梨”这样的“仁义之举”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从人性的正常发展来看,似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面临选择要一个大梨还是一个小梨时,应该毫不思索地选择那个大梨,孔融的案例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是没有“儿童教育”,像有人说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儿童早熟现象。
孔融所处的年代是汉朝末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孔子创建的传统道德在当时的鲁地(今山东曲阜)是受人无比推崇的思想,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下,让梨行为显得十分自然,可是如今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正在颠覆着古人的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伴随的是国学思想的没落、传统道德范式的流失。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着“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概念,从小就置身于各种竞争当中,经受着“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从读早教班,到入名园、名校,读各种兴趣班,参加各种竞赛,到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的口号,谁还会认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说法。古之圣贤一定就是圣贤么?我个人认为后来人越来越比先人聪明的,我们尊重先人,但绝对不会因为先人犯过错误而不敢承认。因为先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可惜,国人似乎总喜欢讳莫如深,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承认祖先的错误;认为追讨祖先的错误,就是对自己根源的亵渎。这直接导致了国人不喜欢自我反省,不懂得忏悔,孔融让梨为了好名声。
小孔融也是可怜,你看那兄长人高马大的,就算看着大梨子也是白看啊,在哥哥面前,他永远是弱势群体,你想吃大梨子,做梦吧!他只得明智地做出让梨的选择,不让又能如何?你什么时候见过胳膊扭过大腿的?!扭去扭来,还不是自寻烦恼。何苦自找苦吃呢。还不如争取主动,落个好名声。有了这次让梨的故事后,家里的好东西都归哥哥了,哥哥也不再谦虚。哼,你不是英雄吗?你不是
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吗?你就应该让着我,要不岂不是破坏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我捡好的拿,也是出于爱护你的名节而为之的,培养一个英雄容易,要想保住一个英雄,实在是太难啊!于是,家里有钱了,先让哥哥花,分割家产吧,也先让哥哥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孔融让梨是受社会环境所压迫和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孔融不应让梨。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案例分析与趣味逻辑
题
院 目 __ 孔融该不该让梨 (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论文评语__ _ 论文成绩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传遍中国。,小孔融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孔融让梨的故事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吗?孔融让梨真的出于自己的意愿吗?我认为孔融不应让梨。
三岁的孔融,古代人都算虚岁的,充其量两周岁而已。从本性上说,人都是自利的,要首先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对三岁儿童来说,满足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吃饱穿暖,这将会使他高兴,使他获得满足。而受到古代圣贤教化和熏陶的孔融,不得不压抑本性,在小小的年纪就抑制自己的需求,而去让给他人,这将会抑制人的心智模式,从而让他朝着性格异常方向发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如果追求人性解放、人性的健康发展,似乎应该教育孩子不该像孔融那样有“让梨”的“心性”,而是应该让孩子朝着“符合儿童特点”的成长之路健康发展。
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一种谦让被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谦让是懦弱的别名,公元196年,是孔融终身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一年,流落在外的汉献帝回到了洛阳。皇宫已经全被烧毁,一粒粮食也没剩下,朝中官员饿得采摘桑叶充饥,有的饿得靠着城墙就死了过去,有的则被士兵杀死。 这一年,曹操带兵进入洛阳,把献帝和朝廷迁到了许昌,曹操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级司空”,真正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年,与孔融互称“孔子颜回”关系的祢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斩首。
也是这一年,从春天起,敌人的部队把孔融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一直持续到夏天,战斗异常惨烈。
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
一向虚妄狂放的孔融却并不肯正视现实,生怕有损自己处变不惊的大名士形象,更不会到一线去督阵。当兵员只剩下几百人,攻城的箭镞像下雨一样密集而降,守军与敌军短兵相接,血肉搏杀的时候,孔融仍故作镇定,凭案读书,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她们母子三人被敌兵俘虏,全部被杀。回想一下,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谦让,这似乎成了人性格上的烙印,每逢遇到有争执的事,虽然心中很想要,但总是怯懦了,总是违心的去让,让过之后,心中难过许久,恨自己的懦弱儒家思想教化下的一些行为,或者说儒家提倡的一些做法。二十四孝中,有孩子为父母暖被窝,孩子先让蚊子咬,力求让蚊子吃饱了就不咬父母了;实在让人非常不忍心。孩子当然有孩子的天真烂漫的童年,不知道他成年后,回忆起这些事情来,会有如何感想?相比较而言,国外教育孩子发展个性,儿童的任务就是玩;我们呢?是否需要反思下?或许,有些东西得从基·层民·主做起,从社·区自·治开始,从孩童教育开始。尊重人性,才会获得发展。在对传统的传承中,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不能陷入一种僵化的思维。孔融让梨中的“礼让”,作为一种风格,依然可以体现在我们对荣誉等功利的态度上,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的“礼让”,也可能会让我们丧失许多发展的良机。
长幼有序,谦恭礼让”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错就错在面对不到4岁的小孔融那个年龄,她那样做误导了孩子,让孩子认为“耍小聪明、说谎话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在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的情况下,
像他那个年龄段的小孩没有愿意拣小梨子的吃的。因为挑大梨吃是孩子的天性,像婴儿一出生要吃奶一样,属于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受到一定的教育和约束,让梨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家教一定很严。相信孔融原来也跟许多普通的孩子一样,挑大梨吃。直到有一天,孔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孔融一眼就看中了中间又大又红的那个,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孔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你们谁想要哪个?小孔融第一个抢着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孔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自幼就要学会讲礼数,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于是,聪明机灵的小孔融赶忙改口说:“那好吧,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孔妈妈听了很满意,高兴地笑着亲了孔融一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当孩子想吃大梨子的时候,一定让他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喊出来——好孩子首先一定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果这时候孩子看着大人的脸色,违心地说出要吃小梨子的话,千万不要奖励他,因为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奖励,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给了孔融。小孔融不仅达到了吃大苹果的目的,还得到了妈妈的欢心,便把这件事情牢牢记住了让梨事件以后,宗族的大人们都夸奖小孔融,对他另眼看待,慢慢地,他也就学会了弄巧耍乖。从此,也埋下了祸根,成年后做了官的孔融仍然改不了这个坏毛病,经常耍小聪明。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亦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好孩子”的典范,孔融被中国人传送了千年。可是按照现在的科学教育观念,作为一个三、四岁(中国古代记虚岁)的孩子,做出“让梨”这样的“仁义之举”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从人性的正常发展来看,似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面临选择要一个大梨还是一个小梨时,应该毫不思索地选择那个大梨,孔融的案例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是没有“儿童教育”,像有人说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儿童早熟现象。
孔融所处的年代是汉朝末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孔子创建的传统道德在当时的鲁地(今山东曲阜)是受人无比推崇的思想,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下,让梨行为显得十分自然,可是如今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正在颠覆着古人的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伴随的是国学思想的没落、传统道德范式的流失。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着“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概念,从小就置身于各种竞争当中,经受着“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从读早教班,到入名园、名校,读各种兴趣班,参加各种竞赛,到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的口号,谁还会认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说法。古之圣贤一定就是圣贤么?我个人认为后来人越来越比先人聪明的,我们尊重先人,但绝对不会因为先人犯过错误而不敢承认。因为先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可惜,国人似乎总喜欢讳莫如深,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承认祖先的错误;认为追讨祖先的错误,就是对自己根源的亵渎。这直接导致了国人不喜欢自我反省,不懂得忏悔,孔融让梨为了好名声。
小孔融也是可怜,你看那兄长人高马大的,就算看着大梨子也是白看啊,在哥哥面前,他永远是弱势群体,你想吃大梨子,做梦吧!他只得明智地做出让梨的选择,不让又能如何?你什么时候见过胳膊扭过大腿的?!扭去扭来,还不是自寻烦恼。何苦自找苦吃呢。还不如争取主动,落个好名声。有了这次让梨的故事后,家里的好东西都归哥哥了,哥哥也不再谦虚。哼,你不是英雄吗?你不是
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吗?你就应该让着我,要不岂不是破坏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我捡好的拿,也是出于爱护你的名节而为之的,培养一个英雄容易,要想保住一个英雄,实在是太难啊!于是,家里有钱了,先让哥哥花,分割家产吧,也先让哥哥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孔融让梨是受社会环境所压迫和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孔融不应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