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jk雅儒
妈妈做的家常饭
类别:挚爱亲情 作者:木子桥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2-11-7 11:15:00
编者按:妈妈的家常菜,虽然不奢侈,也没有什么新鲜变式,但是那是家的味道。红薯、玉米、手擀面对于此时的自己越发觉得想念,那是妈妈的爱,那是时光里最美的记忆。问好作者!
炊烟在山村上空氤氲,一种熟悉的香味飘来,我一次又一次地沉醉。
当妈妈用奶水把我喂养到能独自吃饭的时候,她就喜欢坐在旁边,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任由我用不熟练的筷子把饭菜戳得满桌子流。她轻轻地拭去我腮上粘的饭粒,一遍一遍地捡起我掉在地上的调羹,不厌其烦地擦拭我碰洒了的菜汤。每次,妈妈确认我吃饱了才肯放我去玩耍,然后,毫不犹豫地吃下我剩下的饭菜。
那时家里的生活很是拮据,爸爸和妈妈想尽了办法让我们吃饱、吃好。因为要喂猪换钱,妈妈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先煮上一大锅猪食,然后便蒸上一家人够吃一天的馒头,熬上一锅稀饭,炒好一锅青菜,再叫我起床,她独自去地里晒地瓜干儿,捡拾柴草。妈妈每每做好一顿饭,自己从不先吃,有时坐在树枝围成的简易篱笆门口,手里不停地剥着玉米,等待、招呼全家人个个到场,看着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的样子,面带微笑和满足。妈妈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我这个老小,那时我真的感觉妈妈很是神奇,不论做什么饭总是很好吃。看着妈妈炒菜时从油瓶子里往外滴几滴,生怕滴多了,感觉妈妈有点吝啬。儿时不懂妈妈的心,不懂宁可顿顿缺,不可一顿无的道理。那时,很多人家有青黄不接饿肚子的时候,由于母亲的聪明和能干,我们从小没有挨饿。
难忘妈妈做的家常饭,没有多大的变式,更谈不上奢侈,但让贫穷年代的生活过得简单平实。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快活地忙碌。她做菜时投入的情感和态度,透过饭菜洋溢出来,仿佛每餐都是她中意的作品。乡下的食物真的极其单调,红薯、玉米、高粱、豆子是主粮,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少见的好面(小麦面),平时吃菜也只是家里小菜园子种的青菜,吃点猪肉便是奢望。
秋后,红薯简直是遍地皆是,春红薯是要切成红薯干,晒干后,装在用高粱杆做成的闸子里面,一次次打成面做为一年的主食;麦茬红薯是要装进红薯窖的,一个冬天或者到打罢春儿后,还要一次次掏出来,蒸蒸吃。最喜欢吃的是妈妈给我烧的红薯。锅灶里的旺火容易把红薯烧得皮焦骨头生的,埋在柴草烧后的炭火里,时不时翻翻身,饭做熟了,红薯也就烧得软香,窖后的红薯烧出来甜味更浓,我总是剥了皮先让妈妈尝尝,讨好地给妈妈扮个鬼脸。妈妈把红薯和豇豆在一起煮得稀烂,再用面皮包上,做成很好吃的豆包。过节时,妈妈还会把红薯切成条条,在油锅里炸成薯条,那可是难得的美味。红薯面糊犊里一定放很多的豆子,我用勺子在锅里墩一墩,就会盛到好多豆子,对我来说喝红薯面糊犊也就是很过瘾地吃喷香的豆子。母亲曾经和我说,她可以让红薯七十二变,我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我都享用过。
玉米是一种高产的作物。在买不起化肥的年代里,地里种的玉米同样颇多,妈妈把玉米饭也做得有滋有味。玉米成熟前的青玉米,煮着吃青香醉人,百吃不厌。玉米打成细玉米糁熬成粥是很养人的粗粮,粗玉米糁兑些面、萝卜丝、辣椒丝和盐巴贴在锅的周围,用柴禾大火地蒸,蒸成焦焦的咸饼子,比起窝窝头美妙得多。每次一掀锅,我总是嚷着先吃,看着我贪吃的样子,母亲总是嗔怪我,说我是只馋猫。有时用菜拌上面,做成菜丸子,淋点蒜汁,辣椒油,能搭配着吃一个馍,好解馋止饿的。
母亲做的手擀面,是很地道的。擀汤面,是豆面和好面的组合,擀出来,要薄有薄,要厚有厚,筋道正宗,几乎是每个晚上的必备用餐。有了面条,就不用考虑菜的问题了,馍直接就咸香的面条就能吃得下,面条里通常放点时令的青菜就足以解馋的了。有一种酸辣面叶,薄如蝉翼,擀起来很见功夫,放一点紫苏、葱花、醋,能够预防感冒,我很是爱喝。母亲生了我们五个孩子,那一碗一碗的面条里凝聚着母亲多少的疼爱啊。
儿时总是把生病当做一种幸福,稍稍长大些,能在多子女的父母怀里撒娇实属难得,生病了便有了撒娇的机会。妈妈会变了法地给我做些好吃的,摊两张油漉漉的煎饼呀,煮个鸡蛋了,饨个鸡蛋糕了,烧个蚂蚱田鼠了,炒个爬杈等等,有时妈妈给我特意炕个小油饼,好像一个小铴锣,又好玩儿又好吃,觉得比哥姐们沾了大光,甚感得意。那些美味呀,让我尝足了,病就不知不觉地好了。现在想来,那时得的一定是馋病吧。
后来生活再好点的时候,不只是过年才吃饺子了。平常农闲的时候,母亲也会包饺子给我们吃,春天包韭菜饺子,夏天包虾米饺子,秋天包豆角饺子,冬天包白菜饺子,里面不是放豆腐就是放鸡蛋,母亲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吃,有时还在饺子的周边捏上花,好吃好看。逢年过节母亲也会包顿肉饺子,味道鲜美,里面包个分币之类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感到生活里多出了希望。
由于贫穷,由于家里弟兄姊妹多,哥哥姐姐们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我,他们都早早地下地干活,扎进了庄稼地。妈妈一直鼓励我,上好学就有好饭吃了,让我不要把学业荒废了。后来我虽然只考上了师范,妈妈脸上还是盈出了不少的光彩。
上班后,每逢周末,我总是像放学的孩子一样回到妈妈身边,给她带些城里的好吃的,让妈妈尝尝鲜,可她总是舍不得吃,留着给她的一帮孙子们。我知道家里的饭菜总是重复着过去,依然没有多少花样,但每次在家吃饭,我都会忘情地大口大口地吃,用尽可能多地吃,体会妈妈的养育之恩,我知道,妈妈是懂的,妈妈眼里饱含的泪花是很好的佐证。
如今我的妈妈已卧床数年,别说做饭,就是自己的吃喝拉撒也不能自理了。一直吃药也只是对她生命的一种维持,八十八岁的她恐怕完全痊愈已是不大可能了。想吃妈妈做上一顿饭已成了今生的奢望了。
回望故乡的炊烟,喉咙总是痒痒的,有一种幸福的渴望,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xjjk雅儒
妈妈做的家常饭
类别:挚爱亲情 作者:木子桥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2-11-7 11:15:00
编者按:妈妈的家常菜,虽然不奢侈,也没有什么新鲜变式,但是那是家的味道。红薯、玉米、手擀面对于此时的自己越发觉得想念,那是妈妈的爱,那是时光里最美的记忆。问好作者!
炊烟在山村上空氤氲,一种熟悉的香味飘来,我一次又一次地沉醉。
当妈妈用奶水把我喂养到能独自吃饭的时候,她就喜欢坐在旁边,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任由我用不熟练的筷子把饭菜戳得满桌子流。她轻轻地拭去我腮上粘的饭粒,一遍一遍地捡起我掉在地上的调羹,不厌其烦地擦拭我碰洒了的菜汤。每次,妈妈确认我吃饱了才肯放我去玩耍,然后,毫不犹豫地吃下我剩下的饭菜。
那时家里的生活很是拮据,爸爸和妈妈想尽了办法让我们吃饱、吃好。因为要喂猪换钱,妈妈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先煮上一大锅猪食,然后便蒸上一家人够吃一天的馒头,熬上一锅稀饭,炒好一锅青菜,再叫我起床,她独自去地里晒地瓜干儿,捡拾柴草。妈妈每每做好一顿饭,自己从不先吃,有时坐在树枝围成的简易篱笆门口,手里不停地剥着玉米,等待、招呼全家人个个到场,看着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的样子,面带微笑和满足。妈妈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我这个老小,那时我真的感觉妈妈很是神奇,不论做什么饭总是很好吃。看着妈妈炒菜时从油瓶子里往外滴几滴,生怕滴多了,感觉妈妈有点吝啬。儿时不懂妈妈的心,不懂宁可顿顿缺,不可一顿无的道理。那时,很多人家有青黄不接饿肚子的时候,由于母亲的聪明和能干,我们从小没有挨饿。
难忘妈妈做的家常饭,没有多大的变式,更谈不上奢侈,但让贫穷年代的生活过得简单平实。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快活地忙碌。她做菜时投入的情感和态度,透过饭菜洋溢出来,仿佛每餐都是她中意的作品。乡下的食物真的极其单调,红薯、玉米、高粱、豆子是主粮,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少见的好面(小麦面),平时吃菜也只是家里小菜园子种的青菜,吃点猪肉便是奢望。
秋后,红薯简直是遍地皆是,春红薯是要切成红薯干,晒干后,装在用高粱杆做成的闸子里面,一次次打成面做为一年的主食;麦茬红薯是要装进红薯窖的,一个冬天或者到打罢春儿后,还要一次次掏出来,蒸蒸吃。最喜欢吃的是妈妈给我烧的红薯。锅灶里的旺火容易把红薯烧得皮焦骨头生的,埋在柴草烧后的炭火里,时不时翻翻身,饭做熟了,红薯也就烧得软香,窖后的红薯烧出来甜味更浓,我总是剥了皮先让妈妈尝尝,讨好地给妈妈扮个鬼脸。妈妈把红薯和豇豆在一起煮得稀烂,再用面皮包上,做成很好吃的豆包。过节时,妈妈还会把红薯切成条条,在油锅里炸成薯条,那可是难得的美味。红薯面糊犊里一定放很多的豆子,我用勺子在锅里墩一墩,就会盛到好多豆子,对我来说喝红薯面糊犊也就是很过瘾地吃喷香的豆子。母亲曾经和我说,她可以让红薯七十二变,我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我都享用过。
玉米是一种高产的作物。在买不起化肥的年代里,地里种的玉米同样颇多,妈妈把玉米饭也做得有滋有味。玉米成熟前的青玉米,煮着吃青香醉人,百吃不厌。玉米打成细玉米糁熬成粥是很养人的粗粮,粗玉米糁兑些面、萝卜丝、辣椒丝和盐巴贴在锅的周围,用柴禾大火地蒸,蒸成焦焦的咸饼子,比起窝窝头美妙得多。每次一掀锅,我总是嚷着先吃,看着我贪吃的样子,母亲总是嗔怪我,说我是只馋猫。有时用菜拌上面,做成菜丸子,淋点蒜汁,辣椒油,能搭配着吃一个馍,好解馋止饿的。
母亲做的手擀面,是很地道的。擀汤面,是豆面和好面的组合,擀出来,要薄有薄,要厚有厚,筋道正宗,几乎是每个晚上的必备用餐。有了面条,就不用考虑菜的问题了,馍直接就咸香的面条就能吃得下,面条里通常放点时令的青菜就足以解馋的了。有一种酸辣面叶,薄如蝉翼,擀起来很见功夫,放一点紫苏、葱花、醋,能够预防感冒,我很是爱喝。母亲生了我们五个孩子,那一碗一碗的面条里凝聚着母亲多少的疼爱啊。
儿时总是把生病当做一种幸福,稍稍长大些,能在多子女的父母怀里撒娇实属难得,生病了便有了撒娇的机会。妈妈会变了法地给我做些好吃的,摊两张油漉漉的煎饼呀,煮个鸡蛋了,饨个鸡蛋糕了,烧个蚂蚱田鼠了,炒个爬杈等等,有时妈妈给我特意炕个小油饼,好像一个小铴锣,又好玩儿又好吃,觉得比哥姐们沾了大光,甚感得意。那些美味呀,让我尝足了,病就不知不觉地好了。现在想来,那时得的一定是馋病吧。
后来生活再好点的时候,不只是过年才吃饺子了。平常农闲的时候,母亲也会包饺子给我们吃,春天包韭菜饺子,夏天包虾米饺子,秋天包豆角饺子,冬天包白菜饺子,里面不是放豆腐就是放鸡蛋,母亲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吃,有时还在饺子的周边捏上花,好吃好看。逢年过节母亲也会包顿肉饺子,味道鲜美,里面包个分币之类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感到生活里多出了希望。
由于贫穷,由于家里弟兄姊妹多,哥哥姐姐们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我,他们都早早地下地干活,扎进了庄稼地。妈妈一直鼓励我,上好学就有好饭吃了,让我不要把学业荒废了。后来我虽然只考上了师范,妈妈脸上还是盈出了不少的光彩。
上班后,每逢周末,我总是像放学的孩子一样回到妈妈身边,给她带些城里的好吃的,让妈妈尝尝鲜,可她总是舍不得吃,留着给她的一帮孙子们。我知道家里的饭菜总是重复着过去,依然没有多少花样,但每次在家吃饭,我都会忘情地大口大口地吃,用尽可能多地吃,体会妈妈的养育之恩,我知道,妈妈是懂的,妈妈眼里饱含的泪花是很好的佐证。
如今我的妈妈已卧床数年,别说做饭,就是自己的吃喝拉撒也不能自理了。一直吃药也只是对她生命的一种维持,八十八岁的她恐怕完全痊愈已是不大可能了。想吃妈妈做上一顿饭已成了今生的奢望了。
回望故乡的炊烟,喉咙总是痒痒的,有一种幸福的渴望,有一种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