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活

动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

(1885)、《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

(1895)、《唯物主义史论丛》(1896)、《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98)、《论艺术》(又名《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等。

有《普列汉诺夫全集》及其他专集多种。

1856年12月11日生于唐波夫省小地主之家,1918年5月30

日卒于芬兰。1873年毕业于沃罗涅什军事学校,后在彼得堡康士

坦丁诺夫炮兵学校学习。1874年进彼得堡矿业学院学习。1875年

走上革命道路。起初参加民粹派,曾任该派《土地与自由》杂志的

编辑。1876年12月18日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组织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政治示威,旋被矿业学院开除。1876年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1879年9月另组土地平分社,在工农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曾三次被捕。1880—1917年侨居国外。1882—1883年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民粹派决裂。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1883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3—1903年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和思格斯的著作,撰写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作品,对俄国的民粹派、“经济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以及第二国际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了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893年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会后在伦敦结识了恩格斯。1900年同列宁一起创办《火星报》。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站在革命立场,与列宁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机会主义。会后转向孟什维克。1903—1917年期间,在他的世界观及其活动中出现重大矛盾:政治上站在孟什维克立场上.拥护机会主义,反对列宁关于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哲学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反对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寻神说、造神论的宗教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7年回俄国后,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持否定态度,但不支持反革命。

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美学、宗教、无神论、经济学等都有独到的研究。

在哲学上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述世界物质性原理时,认为与“精神”相对立的“物质”,是指在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时,引起我们的这些或那些感觉的东西,并认为物质是自在之物的总和,是感觉的源泉。在认识论上,坚持世界可知性原理,认为空间、时间、规律性和因果性是客观的和可以认识的;客观真理是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的、相应的反映。同时又肯定认识的辩证性质,指出客观真理是在时间进程中发展着的过程,强调真理总是具体的,它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把主观辩证法看作是客观辩证法的相似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在人的概念中的反映,是革命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矛盾的尖锐化和斗争的途径来进行,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的否定规律具有重大意义。重视质量互变规律,并从这个角度批判庸俗进化论,指出一个一定的内容的渐进的量的变化,最后转化为质的变化,这一转化的环节,就是飞跃的环节,渐进过程的中断。反对自然或历史不作飞跃的观点。特别着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是哲学唯物主义对社会生活的运用。确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强调主观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

提出先进思想的重大意义,认为只

有代表最进步思潮的阶级、政党才是革命的。在社会结构理论方面,提出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五项重要因素。它们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表现在前一项决定后一项,而后一项对前一项又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历史进步的普遍原因。还把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区别开来,认为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研究和了解,对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就不可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哲学史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认为它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是最伟大的革命。同时重视哲学思想发展中的继承性,认为在每一个历史时代,任何哲学家都是从先行者留给他们的思想材料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以往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

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任何艺术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发展中得到解释,但经济的决定作用往往是间接的。认为艺术的最主要特点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感情和思想,提出工人阶级应有自己的诗歌与艺术创作,即应该有无产阶级的艺术。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有缺陷,如不懂得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

人物侧记

普列汉诺夫在走上革命道路之机曾经两度立志:一是从军报国,二是科学救国;而又两易其志经历过两次自我否定的痛苦历程。刚满12岁,他就考进沃龙涅什陆军中学二年级,幻想当一名统帅,率军疆场,立功报国。但是,很快他就对学校野蛮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军事训练及有关课程产生厌恶和反感。相反,进步的俄罗斯文学对他产生深深的吸引力,自然科学,特别是达尔文的科学著作很快推动他走上否定宗教、反对神学的道路。“为俄国人民而战斗”的模糊信念对他产生最初的影响,谈论马克思、斯宾塞和米哈伊洛夫斯基,关心“世俗事务”已经对他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同学中有“活百科全书”的美誉。5年的中学生活,特别是对革命民主主义著作的初步接触和对马克思的模糊印象为他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早期的种子。

军事中学毕业后,按照夙愿,普列汉诺夫进入彼得堡康士坦丁诺夫炮兵军官学校继续学习。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满可以如愿以偿作个职业军官,以至步入上层。但是,中学时代已经种下的追求自由的种子开始在心底萌芽,使他对高级军校更为枯燥的军事训练、对等级森严的官兵制度更加厌倦和反感。当他利用有限的自由希图在军营之外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时,专制制度下的各种腐败社会现象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刺激。他遏制不住对专制、腐败和愚昧的极度嫉恶和蔑视。这就推动他更加如饥似渴地攻读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勃夫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著作,使他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更加同情,对崇高的革命理想更加向往。结果,入校不到4个月,他就借故申请退学,最终毁灭他从军报国的美梦。

此后,普列汉诺夫经历了10个多月的乡居生活,经受了丧父的痛苦和家屋失火、身患重病并与寡母共担家务的磨练。但是,他不畏艰难不甘寂寞,很快又确立了投考理工大学,定科学救国道路的志向。这是当时很多革命青年争相竞走的道路,而在一易其志深思熟虑的普列汉诺夫身上表现得更加坚决和执着。1874年9月,他考入了彼得堡矿业学院。入学几个月后,他就因学习刻苦成绩卓著获得了以女沙皇叶卡特林娜二世命名的奖学金。他本来就具有文学和社会科学诸学科的良好基础,经过艰苦努力,理工诸学科成绩也直线上升。其中,特别在化学方面,他很快表现出自己特有的天才,得到了他的老师、著名化学家李森科的格外器重和偏爱。后来,当普列汉诺夫因投身革命中途辍学后,这位科学家深表惋惜,认为“这是科学的损失”。由此可见,如果沿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走下去,无疑他将成为一位出色的自

然科学家。

但是普列汉诺夫终于二易其志。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对自然科学的刻苦学习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对社会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革命民主主义理想和向往始终不能为安静的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所取代和泯灭。另一方面,这期间,大量革命民主主义著作,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对他产生的更为强烈的影响和吸引。培养了整整一代人的不朽名著《怎么办?》的革命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他革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普列汉诺夫结合自己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和广大群众的疾苦的长期观察,把俄国社会的前景和革命出路与个人的命运和前途结合起来思考。革命理想的推动和对现实的深沉思索使他确信:俄国社会的根本出路和当务之急在于改变社会制度,在于推翻沙皇专制主义并建立一个理想的革命民主主义制度,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任务面前,个人只有全力以赴投身革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研究自然科学,企图科学救国是不切实际无济于事的。他决心自觉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要求,走革命救国的道路。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针对上述李森科教授的观点,我们倒可以这样讲,如果普列汉诺夫不做出这样的抉择,则毫无疑问是人类政治和社会科学的损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性损失。

这种必然性的选择是通过偶然性的机遇来实现的。正当普列汉诺夫进行社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思与抉择时,一个号称民粹派的知识分子革命团体在彼得堡大学生中加紧活动,影响空前加强。正巧,普列汉诺夫同宿舍有的同学与民粹派联系密切,由此使他与民粹派得以相识。基于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同理论和理想,特别是民粹派优秀分子的实干和献身精神使他无限钦佩,他与他们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民粹派的革命行列,1875年正式加入其秘密组织,开始革命活动。1876年底,学校当局以“学习跟不上”为理由将其开除,从而彻底把他送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征途。此时他刚满20岁。

王文英主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一卷),第582-58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名人名言

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活

动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

(1885)、《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

(1895)、《唯物主义史论丛》(1896)、《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98)、《论艺术》(又名《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等。

有《普列汉诺夫全集》及其他专集多种。

1856年12月11日生于唐波夫省小地主之家,1918年5月30

日卒于芬兰。1873年毕业于沃罗涅什军事学校,后在彼得堡康士

坦丁诺夫炮兵学校学习。1874年进彼得堡矿业学院学习。1875年

走上革命道路。起初参加民粹派,曾任该派《土地与自由》杂志的

编辑。1876年12月18日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组织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政治示威,旋被矿业学院开除。1876年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1879年9月另组土地平分社,在工农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曾三次被捕。1880—1917年侨居国外。1882—1883年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民粹派决裂。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1883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3—1903年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和思格斯的著作,撰写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作品,对俄国的民粹派、“经济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以及第二国际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了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893年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会后在伦敦结识了恩格斯。1900年同列宁一起创办《火星报》。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站在革命立场,与列宁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机会主义。会后转向孟什维克。1903—1917年期间,在他的世界观及其活动中出现重大矛盾:政治上站在孟什维克立场上.拥护机会主义,反对列宁关于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哲学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反对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寻神说、造神论的宗教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7年回俄国后,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持否定态度,但不支持反革命。

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美学、宗教、无神论、经济学等都有独到的研究。

在哲学上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述世界物质性原理时,认为与“精神”相对立的“物质”,是指在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时,引起我们的这些或那些感觉的东西,并认为物质是自在之物的总和,是感觉的源泉。在认识论上,坚持世界可知性原理,认为空间、时间、规律性和因果性是客观的和可以认识的;客观真理是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的、相应的反映。同时又肯定认识的辩证性质,指出客观真理是在时间进程中发展着的过程,强调真理总是具体的,它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把主观辩证法看作是客观辩证法的相似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在人的概念中的反映,是革命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矛盾的尖锐化和斗争的途径来进行,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的否定规律具有重大意义。重视质量互变规律,并从这个角度批判庸俗进化论,指出一个一定的内容的渐进的量的变化,最后转化为质的变化,这一转化的环节,就是飞跃的环节,渐进过程的中断。反对自然或历史不作飞跃的观点。特别着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是哲学唯物主义对社会生活的运用。确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强调主观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

提出先进思想的重大意义,认为只

有代表最进步思潮的阶级、政党才是革命的。在社会结构理论方面,提出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五项重要因素。它们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表现在前一项决定后一项,而后一项对前一项又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历史进步的普遍原因。还把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区别开来,认为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研究和了解,对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就不可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哲学史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认为它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是最伟大的革命。同时重视哲学思想发展中的继承性,认为在每一个历史时代,任何哲学家都是从先行者留给他们的思想材料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以往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

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任何艺术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发展中得到解释,但经济的决定作用往往是间接的。认为艺术的最主要特点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感情和思想,提出工人阶级应有自己的诗歌与艺术创作,即应该有无产阶级的艺术。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有缺陷,如不懂得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

人物侧记

普列汉诺夫在走上革命道路之机曾经两度立志:一是从军报国,二是科学救国;而又两易其志经历过两次自我否定的痛苦历程。刚满12岁,他就考进沃龙涅什陆军中学二年级,幻想当一名统帅,率军疆场,立功报国。但是,很快他就对学校野蛮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军事训练及有关课程产生厌恶和反感。相反,进步的俄罗斯文学对他产生深深的吸引力,自然科学,特别是达尔文的科学著作很快推动他走上否定宗教、反对神学的道路。“为俄国人民而战斗”的模糊信念对他产生最初的影响,谈论马克思、斯宾塞和米哈伊洛夫斯基,关心“世俗事务”已经对他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同学中有“活百科全书”的美誉。5年的中学生活,特别是对革命民主主义著作的初步接触和对马克思的模糊印象为他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早期的种子。

军事中学毕业后,按照夙愿,普列汉诺夫进入彼得堡康士坦丁诺夫炮兵军官学校继续学习。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满可以如愿以偿作个职业军官,以至步入上层。但是,中学时代已经种下的追求自由的种子开始在心底萌芽,使他对高级军校更为枯燥的军事训练、对等级森严的官兵制度更加厌倦和反感。当他利用有限的自由希图在军营之外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时,专制制度下的各种腐败社会现象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刺激。他遏制不住对专制、腐败和愚昧的极度嫉恶和蔑视。这就推动他更加如饥似渴地攻读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勃夫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著作,使他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更加同情,对崇高的革命理想更加向往。结果,入校不到4个月,他就借故申请退学,最终毁灭他从军报国的美梦。

此后,普列汉诺夫经历了10个多月的乡居生活,经受了丧父的痛苦和家屋失火、身患重病并与寡母共担家务的磨练。但是,他不畏艰难不甘寂寞,很快又确立了投考理工大学,定科学救国道路的志向。这是当时很多革命青年争相竞走的道路,而在一易其志深思熟虑的普列汉诺夫身上表现得更加坚决和执着。1874年9月,他考入了彼得堡矿业学院。入学几个月后,他就因学习刻苦成绩卓著获得了以女沙皇叶卡特林娜二世命名的奖学金。他本来就具有文学和社会科学诸学科的良好基础,经过艰苦努力,理工诸学科成绩也直线上升。其中,特别在化学方面,他很快表现出自己特有的天才,得到了他的老师、著名化学家李森科的格外器重和偏爱。后来,当普列汉诺夫因投身革命中途辍学后,这位科学家深表惋惜,认为“这是科学的损失”。由此可见,如果沿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走下去,无疑他将成为一位出色的自

然科学家。

但是普列汉诺夫终于二易其志。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对自然科学的刻苦学习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对社会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革命民主主义理想和向往始终不能为安静的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所取代和泯灭。另一方面,这期间,大量革命民主主义著作,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对他产生的更为强烈的影响和吸引。培养了整整一代人的不朽名著《怎么办?》的革命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他革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普列汉诺夫结合自己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和广大群众的疾苦的长期观察,把俄国社会的前景和革命出路与个人的命运和前途结合起来思考。革命理想的推动和对现实的深沉思索使他确信:俄国社会的根本出路和当务之急在于改变社会制度,在于推翻沙皇专制主义并建立一个理想的革命民主主义制度,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任务面前,个人只有全力以赴投身革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研究自然科学,企图科学救国是不切实际无济于事的。他决心自觉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要求,走革命救国的道路。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针对上述李森科教授的观点,我们倒可以这样讲,如果普列汉诺夫不做出这样的抉择,则毫无疑问是人类政治和社会科学的损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性损失。

这种必然性的选择是通过偶然性的机遇来实现的。正当普列汉诺夫进行社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思与抉择时,一个号称民粹派的知识分子革命团体在彼得堡大学生中加紧活动,影响空前加强。正巧,普列汉诺夫同宿舍有的同学与民粹派联系密切,由此使他与民粹派得以相识。基于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同理论和理想,特别是民粹派优秀分子的实干和献身精神使他无限钦佩,他与他们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民粹派的革命行列,1875年正式加入其秘密组织,开始革命活动。1876年底,学校当局以“学习跟不上”为理由将其开除,从而彻底把他送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征途。此时他刚满20岁。

王文英主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一卷),第582-58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名人名言

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相关文章

  • [普拉东诺夫]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 "普拉东诺夫是未来某个杰出小说中的人物,体现着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剧中人物对他的评价. 在剧中,人们对他只有两种态度,喜爱和疯狂的爱.普拉东诺夫身上所体现出来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普拉东诺夫的爱 ...查看


  • 梁赞诺夫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渊源
  • 梁赞诺夫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的渊源 赵玉兰 2013-03-10 23:56: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摘 要:梁赞诺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奠 ...查看


  • 儿童科幻画:太空决战
  • 在飞往火星的"安提诺乌斯"号豪华飞船上,心理学家波雷诺夫正和神甫居斯曼对奔.神甫抵挡不住波雷诺夫凌厉的攻势,只好认输:"这只是暂时的失败,因为好剑者终将死于剑下."这时桌子轻微地晃荡了一下,几个棋子掉 ...查看


  • 苏联犹太人的弥赛亚情结
  • 苏联建立初期,有一群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在左右着的一切,比如苏联的"一哥"列宁:列宁的"师傅"普列汉诺夫:列宁的战友托洛茨.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卡冈诺维奇.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列宁的" ...查看


  •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
  • N o. 6,2003 G eneral N o. 157 比较教育研究 C om 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03年第6期(总第157期)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 廖 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查看


  • 走进俄罗斯 1
  • 『走近俄罗斯』课程论文 罗曼诺夫王朝历史浅议 罗曼诺夫王朝历史浅议 历史概述: 建立 1598-1605年担任沙皇的鲍里斯·戈冬诺夫将政敌罗曼诺夫家族流放到科斯特罗马.也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俄罗斯新王朝的开创人.1613年1月,罗斯托夫总主教菲 ...查看


  • 世界博览会的经典案例研究之四_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 2004年第4期 璺是堕!舅E日曩蜀圈墨 世界博览会的经典案例研究之四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唐子来朱弋字 提要简再个,F72000年Ⅲ诺哦世博套的王菩规划方面,以及后续利用.对于所在蛾市卸区域的影响关键词世博叁汊浩盛 中图分类号Tu9s ...查看


  •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曲的浪漫主义质素
  •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曲的浪漫主义质素 [内容摘要]作为俄罗斯音乐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之一,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一直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甚至被誉为俄罗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风格的作曲家.文章从其钢琴创作经历谈起,结合其作品,就钢琴作品中表现出来 ...查看


  • 瞿秋白的文学观
  • 作者:鲁云涛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09期 中图法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1999)04-0109-(05) 瞿秋白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但他始终未忘情于文学,他对文学有着不解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