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文化环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主要从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探讨。
关键词:班级;心理健康;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如同其它一般的社会文化一样,从纵向看,也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文化的表层,制度层面――文化的中层,心理层面――文化的深层。班级的心理文化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明显的作用。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创造学生心灵的港湾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表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它包含教室、寝室内环境的布设及师生的仪表等,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效。
首先,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发动全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置,要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室内除张贴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布置名人画像,发动学生制作自己的座右铭或格言外,还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或墙报,开设“学习园地”、“才艺展示”、“优秀试卷”等栏目,努力把毅力、理想、信念、活力展现在学生周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可以让学生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互学互动。其次,班级宿舍文化也属于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内除了让学生按管理标准整齐地整理好内务外,还要给寝室命名,并用精美的彩纸张贴在门玻璃上,有序地张贴或摆放学生自己的作品,这些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们在床上放一个床卡,写上自己的姓名和格言或自己的目标等。再次,仪表上要讲究美。仪表上除要求穿统一的校服、佩戴校徽外,还要引导学生不攀比,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发型,不纹身,等等,使之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班主任、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头”,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世界。让学生在“夸夸我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进步”、“我想夸夸谁”、“我想和谁比一比”、“我想评评某件事”等主题班会交流中敞开心扉;让他们学会赞赏别人同时也会赏识自己;让他们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也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同时,引入良性竞争,帮助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确立恰当的竞争目标。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贴上自己可超越的竞争对手的名字,写上鼓励自己的名人名言;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演讲、专题征文、讲故事、朗诵、歌咏、表演等竞赛,尽量为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供平台,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找到成就感、自豪感。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净化学生的心灵
班级制度,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级管理一要完善管理制度,二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才会表现出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为学生是班级管理的真正参与者,而且现在的学生在越来越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下逐渐有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所以,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时,就应该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献计献策,对班级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班干部就要由全体学生选举产生,或者是竞争产生。
班干部确定后,再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可的班级制度写出来,作为提案,由班主任汇总,让全体学生表决,如果哪条措施或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把它作为班级制度确定下来。这样形成的班级制度能够真正地贯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自然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遵照。
(二)量化管理,但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经常在班级规章制度中出现几不要、几不准等等,似乎只有运用这些冰冷强硬的字眼,才能保证制度的严肃性,才会取得实效。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是观念和思想的问题,需要深刻思考和研究。因此在规章制度制定时,首先应该把一些充满温情、关爱、希望的字眼运用到制度中来,这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第二,所订制度要切合本班情况,要有计划地解决学生的突出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并尽可能量化,这样才能从各方面客观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习。第三,要根据班级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确立努力的目标,制定相关的公约,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目的。
体现人文关怀和量化管理的制度,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乐意接受,并能自觉遵守。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成员所接受的程度。因此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形成集体健康态势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抓班级精神文化,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心理外,作为一个班级,更应具有一种在长期的生活与共存中,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这便是一个集体所具备的共同心理特征。当前的学生,随着个性的不断发展和升学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在他们的班级群体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惟我中心”、自私自利和相互妒嫉、冷漠排斥的心态,缺少班集体应有的温暖和相互“包容”。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指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二)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根据是非标准做出的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衡量集体觉悟的重要标准。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摘要:班级文化环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主要从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探讨。
关键词:班级;心理健康;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如同其它一般的社会文化一样,从纵向看,也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文化的表层,制度层面――文化的中层,心理层面――文化的深层。班级的心理文化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明显的作用。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创造学生心灵的港湾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表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它包含教室、寝室内环境的布设及师生的仪表等,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效。
首先,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发动全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置,要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室内除张贴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布置名人画像,发动学生制作自己的座右铭或格言外,还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或墙报,开设“学习园地”、“才艺展示”、“优秀试卷”等栏目,努力把毅力、理想、信念、活力展现在学生周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可以让学生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互学互动。其次,班级宿舍文化也属于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内除了让学生按管理标准整齐地整理好内务外,还要给寝室命名,并用精美的彩纸张贴在门玻璃上,有序地张贴或摆放学生自己的作品,这些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们在床上放一个床卡,写上自己的姓名和格言或自己的目标等。再次,仪表上要讲究美。仪表上除要求穿统一的校服、佩戴校徽外,还要引导学生不攀比,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发型,不纹身,等等,使之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班主任、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头”,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世界。让学生在“夸夸我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进步”、“我想夸夸谁”、“我想和谁比一比”、“我想评评某件事”等主题班会交流中敞开心扉;让他们学会赞赏别人同时也会赏识自己;让他们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也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同时,引入良性竞争,帮助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确立恰当的竞争目标。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贴上自己可超越的竞争对手的名字,写上鼓励自己的名人名言;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演讲、专题征文、讲故事、朗诵、歌咏、表演等竞赛,尽量为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供平台,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找到成就感、自豪感。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净化学生的心灵
班级制度,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级管理一要完善管理制度,二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才会表现出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为学生是班级管理的真正参与者,而且现在的学生在越来越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下逐渐有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所以,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时,就应该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献计献策,对班级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班干部就要由全体学生选举产生,或者是竞争产生。
班干部确定后,再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可的班级制度写出来,作为提案,由班主任汇总,让全体学生表决,如果哪条措施或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把它作为班级制度确定下来。这样形成的班级制度能够真正地贯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自然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遵照。
(二)量化管理,但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经常在班级规章制度中出现几不要、几不准等等,似乎只有运用这些冰冷强硬的字眼,才能保证制度的严肃性,才会取得实效。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是观念和思想的问题,需要深刻思考和研究。因此在规章制度制定时,首先应该把一些充满温情、关爱、希望的字眼运用到制度中来,这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第二,所订制度要切合本班情况,要有计划地解决学生的突出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并尽可能量化,这样才能从各方面客观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习。第三,要根据班级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确立努力的目标,制定相关的公约,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目的。
体现人文关怀和量化管理的制度,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乐意接受,并能自觉遵守。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成员所接受的程度。因此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形成集体健康态势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抓班级精神文化,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心理外,作为一个班级,更应具有一种在长期的生活与共存中,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这便是一个集体所具备的共同心理特征。当前的学生,随着个性的不断发展和升学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在他们的班级群体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惟我中心”、自私自利和相互妒嫉、冷漠排斥的心态,缺少班集体应有的温暖和相互“包容”。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指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二)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根据是非标准做出的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衡量集体觉悟的重要标准。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