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管永东

散文阅读(四)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考点分析:

1、文章语段的特点:

(1)段落中心的单一性;(2)内容上的相对完整;

(3)结构上的相对独立。

2、分析文章结构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2)并列式 3)递进式 4)对照式

(3)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a 、 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b 、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c 、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d 、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e 、 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3、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5)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在..............

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我们一车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扬州在江南,知道到了扬州才知道不需过长江,回来后查的资料,才知以上。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 1

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 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 “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

⑤如是,话题 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

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告诉路上去了。

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梦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 2

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怒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湖源湖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严,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赠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果是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黑令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5.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巩固练习

见《核按钮》盘205《山屋》3题

课后总结 参考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答案]

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3

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时间怎样地行走》

15、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时间怎样地行走》

17、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4

散文阅读(四)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考点分析:

1、文章语段的特点:

(1)段落中心的单一性;(2)内容上的相对完整;

(3)结构上的相对独立。

2、分析文章结构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2)并列式 3)递进式 4)对照式

(3)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a 、 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b 、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c 、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d 、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e 、 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3、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5)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在..............

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我们一车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扬州在江南,知道到了扬州才知道不需过长江,回来后查的资料,才知以上。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 1

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 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 “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

⑤如是,话题 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

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告诉路上去了。

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梦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 2

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怒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湖源湖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严,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赠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果是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黑令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5.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巩固练习

见《核按钮》盘205《山屋》3题

课后总结 参考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答案]

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3

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时间怎样地行走》

15、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时间怎样地行走》

17、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4


相关文章

  •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能力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现代文阅读中对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 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 (一) 把握文章(文段)的主要内容 快速概 ...查看


  • 叙事类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 理清情节,归纳事件 [考点综述]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考查是要求"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评价学 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 等方面的表现"等.其中 ...查看


  • 初中议论文考点知识整理
  • 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 一.论点 考题:概括文章的总论点或分论点 答题思路:第一.找位置 (1)文题 (2)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3)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所以&qu ...查看


  •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 ...查看


  •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导语:"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析文章主题形成.理解文章深刻意义必不可少的依据. "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 ...查看


  •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 论述类: • 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 • 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 • 说"异"(2009年) • 谈"静"(2010年) • &quo ...查看


  • 39.论述类文本阅读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解题步骤 1.作阅读标志 ①作段落标志 ②作语言标志 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quo ...查看


  •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说
  • 湖南    汤登仲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习题. 目前伦理学应承担的任务 ①如果说道德产生于人们解决冲突.追求和谐与完善的努力,那么伦理学则要对道德现象本身寻根究底,启迪人们要在理性自觉中把握自己及其创造物,掌握和遵循那些得以把人确 ...查看


  •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议
  • 桐城市黄岗中学:舒林 安徽省中考语文一直保持其"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大格局照旧,小枝节变化,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安徽省中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