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近代,只是一个时间范畴,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科学名词。在世界史中,从欧美国家来说,近代时期是指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标志着西欧各国近代史开端的,是这些国家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近代史的开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这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1840年进入近代的时候,不是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由于外来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才把中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社会。所以,对中国来说,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开始步出中世纪,开始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一十年,所不同的只是以1919年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时期,所以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到1949年止,1840年到1919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期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几乎成为共识。“半殖民地”这一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争》,首次提出中国为半殖民地国家;1916年以后又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阐述: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不仅有殖民地占有国、有殖民地,还有各种附属国,其中包括“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的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等。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半封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分析德国1848年革命前的状况,是“半封建半官僚的君主专制的压迫”。后来,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1912年)中将这一概念用于分析中国社会:中国是“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特征:“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在农民身边已有一个资产阶级成长起来并在向上发展”。在经典作家那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作为两个独立概念来使用的。将两半联系起来并用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本世纪20—30年代。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何特点?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性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别是鲁菜几乎成为京菜的代表,八大楼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老店享誉京城。此外,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鸦片战争后西式餐饮成为大城市的消费时尚。西式餐馆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 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电灯照明在城市中出现,房屋格局、生活设施、装饰风格都有了很大变化。上海、广州、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选用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洋楼的照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条件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深层原因,如四合院体现出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长幼有序的传统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从“风俗”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 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近代,只是一个时间范畴,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科学名词。在世界史中,从欧美国家来说,近代时期是指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标志着西欧各国近代史开端的,是这些国家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近代史的开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这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1840年进入近代的时候,不是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由于外来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才把中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社会。所以,对中国来说,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开始步出中世纪,开始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一十年,所不同的只是以1919年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时期,所以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到1949年止,1840年到1919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期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几乎成为共识。“半殖民地”这一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争》,首次提出中国为半殖民地国家;1916年以后又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阐述: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不仅有殖民地占有国、有殖民地,还有各种附属国,其中包括“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的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等。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半封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分析德国1848年革命前的状况,是“半封建半官僚的君主专制的压迫”。后来,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1912年)中将这一概念用于分析中国社会:中国是“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特征:“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在农民身边已有一个资产阶级成长起来并在向上发展”。在经典作家那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作为两个独立概念来使用的。将两半联系起来并用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本世纪20—30年代。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何特点?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性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别是鲁菜几乎成为京菜的代表,八大楼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老店享誉京城。此外,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鸦片战争后西式餐饮成为大城市的消费时尚。西式餐馆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 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电灯照明在城市中出现,房屋格局、生活设施、装饰风格都有了很大变化。上海、广州、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选用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洋楼的照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条件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深层原因,如四合院体现出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长幼有序的传统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从“风俗”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 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相关文章

  •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导读1
  • 第一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近代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进一步勾结, 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高涨.在近代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二1.2.3.4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 ...查看


  • 2014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一.本部题型题量 单选题(20个,每题1分,共20分) 多选题(10个,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4 个,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2 个,每题14分,共28分 四.简答与论述题目复习重点 1.简答近代中国 ...查看


  • 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 目录 上编综述 ---------------------------------------------------------------------------------------------------------------- ...查看


  •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在文化上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在社会结构上实行等级制度 2,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 在客观上促进了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教材解读]: 考点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 1.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服装: 和 . 2.近代观念的革新→ → ①见面礼:跪拜.作揖 → 鞠躬 .握手 ②称谓:大人.老爷 → 先生 ...查看


  • 对中国近代史的几点认识
  • 前言 一.对中国近代史的几点认识 1.中国近代史的所属范畴 中国近代史属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段? 近代史是相对古代史而言的,一般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展开又为这个制度奠定 ...查看


  •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 ...查看


  • 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 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 2011-09-05 14:19:22 张海鹏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最近几年近代史研究领域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本文谨就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