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台"主动请战"撰写西安事变回忆录始末

从1946年到1956年,张学良在台湾井上温泉已被囚禁了整整10年。1956年12月是西安事变20周年,蒋介石似乎又想起张学良了,11月间在台北两次召见看守张学良的刘乙光。20日,刘乙光第二次被召见回到井上后,说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写一篇西安事变同共产党勾结经过的事实,再三嘱咐要真实写来,并说此为历史上一重大事件”。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20年了!蒋介石仍没有忘掉这件事。而张学良“已数年从不再忆这个问题”,他曾下决心永世不谈此事,因为他不愿自寻苦恼。但身在囚笼之中,又不得不写。这天晚上,张学良躺在床上,“前思后想,反复追思”,“真不知由何下笔”,一夜未能睡好。

既然是奉命之作,张学良决定“不计个人利害,详述前因后果”。为了完成此“重任”,整整埋头写了十天。

刘乙光带着张学良的回忆录去了台北,没想到,蒋介石不在台北,只见到了蒋经国。蒋经国交代要将“西安事变”一段续上,所以刘又将原件带回让张学良补充。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余真不知如何下笔,不能不写真实,又不能不为长者讳。夜中未得好睡,再四思量,已得写法,真而可讳也。”这是当时张学良无奈烦恼心情的真实写照!

12月17日,刘乙光接到蒋经国通知,要他明天到台北,便催张学良赶快将该件写好交他,他明早5点即去台北。张学良只好连夜赶写。

20日,刘乙光从台北返回,说信件已呈“蒋总统”留阅。刘乙光还转告了“总统”对张学良的“表扬”,说张学良对共产党已有进步,“总统”甚安慰,张学良将来对革命还可以有贡献。

“总统”的“表扬”,张学良却高兴不起来,一封信被一而再三地要求修改,使张学良十分为难。

1957年10月24日,张学良、赵一荻夫妇离开井上温泉,重迁到高雄。1958年8月2日,张学良在报上看见一篇周鲸文的谈话后,想请刘乙光到蒋经国处探听一下“高峰”的意旨并请个人帮忙,打算写一篇东西。这是张学良第一次“主动”提出写迎合“高峰”的文章,“听说老先生(蒋介石)要南来,想趁老先生在西子湾呈上去。”

张学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老先生”看到他的思想已“有所改变”。文章定名为《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交刘乙光28日送往台北,同时给台北包医生去信,讲述自己眼疾治疗的情况。

蒋经国看完这篇文章后,召见刘乙光说:“所写的东西,已看过,甚为感动!已呈老先生矣。”张学良从不愿意写回忆文章到“主动请战”,在蒋经国看来是“大有进步”。经上报“总统”同意,令张学良9月4日“移台北医治眼疾”。

蒋介石终于答应安排时间见张学良。11月23日下午4点,张学良来到大溪别墅,等了10分钟,由蒋经国、刘乙光陪同进入“总统”行辕客厅,相见之下,敬礼之后,一同进入小书斋。

“总统你老了!”“你头秃了。”两人再次相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十余年的“管束”,往事如烟,恩仇纠缠……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两人谈话仅半小时,大多是张学良陈述自己的想法,蒋介石仅简答之。蒋希望张学良“好好读些书反(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丝毫未提关于“解禁”或“恢复自由”的字句。

张学良此时也明白,他恢复“自由”是遥遥无期!此后,他不再写回忆文章或“主动请战”了。

从1946年到1956年,张学良在台湾井上温泉已被囚禁了整整10年。1956年12月是西安事变20周年,蒋介石似乎又想起张学良了,11月间在台北两次召见看守张学良的刘乙光。20日,刘乙光第二次被召见回到井上后,说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写一篇西安事变同共产党勾结经过的事实,再三嘱咐要真实写来,并说此为历史上一重大事件”。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20年了!蒋介石仍没有忘掉这件事。而张学良“已数年从不再忆这个问题”,他曾下决心永世不谈此事,因为他不愿自寻苦恼。但身在囚笼之中,又不得不写。这天晚上,张学良躺在床上,“前思后想,反复追思”,“真不知由何下笔”,一夜未能睡好。

既然是奉命之作,张学良决定“不计个人利害,详述前因后果”。为了完成此“重任”,整整埋头写了十天。

刘乙光带着张学良的回忆录去了台北,没想到,蒋介石不在台北,只见到了蒋经国。蒋经国交代要将“西安事变”一段续上,所以刘又将原件带回让张学良补充。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余真不知如何下笔,不能不写真实,又不能不为长者讳。夜中未得好睡,再四思量,已得写法,真而可讳也。”这是当时张学良无奈烦恼心情的真实写照!

12月17日,刘乙光接到蒋经国通知,要他明天到台北,便催张学良赶快将该件写好交他,他明早5点即去台北。张学良只好连夜赶写。

20日,刘乙光从台北返回,说信件已呈“蒋总统”留阅。刘乙光还转告了“总统”对张学良的“表扬”,说张学良对共产党已有进步,“总统”甚安慰,张学良将来对革命还可以有贡献。

“总统”的“表扬”,张学良却高兴不起来,一封信被一而再三地要求修改,使张学良十分为难。

1957年10月24日,张学良、赵一荻夫妇离开井上温泉,重迁到高雄。1958年8月2日,张学良在报上看见一篇周鲸文的谈话后,想请刘乙光到蒋经国处探听一下“高峰”的意旨并请个人帮忙,打算写一篇东西。这是张学良第一次“主动”提出写迎合“高峰”的文章,“听说老先生(蒋介石)要南来,想趁老先生在西子湾呈上去。”

张学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老先生”看到他的思想已“有所改变”。文章定名为《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交刘乙光28日送往台北,同时给台北包医生去信,讲述自己眼疾治疗的情况。

蒋经国看完这篇文章后,召见刘乙光说:“所写的东西,已看过,甚为感动!已呈老先生矣。”张学良从不愿意写回忆文章到“主动请战”,在蒋经国看来是“大有进步”。经上报“总统”同意,令张学良9月4日“移台北医治眼疾”。

蒋介石终于答应安排时间见张学良。11月23日下午4点,张学良来到大溪别墅,等了10分钟,由蒋经国、刘乙光陪同进入“总统”行辕客厅,相见之下,敬礼之后,一同进入小书斋。

“总统你老了!”“你头秃了。”两人再次相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十余年的“管束”,往事如烟,恩仇纠缠……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两人谈话仅半小时,大多是张学良陈述自己的想法,蒋介石仅简答之。蒋希望张学良“好好读些书反(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丝毫未提关于“解禁”或“恢复自由”的字句。

张学良此时也明白,他恢复“自由”是遥遥无期!此后,他不再写回忆文章或“主动请战”了。


相关文章

  • 必修一历史试题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1.据台海网报道,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 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蒋方智这种文化情结源于 中国古代 蒋氏故居 A.分 ...查看


  •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作者:汪新·王相坤
  •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 本书除依据以往的既有历史材料,还吸收了近年来俄罗斯陶家档案馆解密资料等最新史科和史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1936年发生的旨在发动抗日救国的"西安事变"作了全景式的纪实再现 ...查看


  • 没有"西安事变"将会如何?
  • 西安事变的序曲,李伶著,长征出版社,2008 漫漫归乡路,张间实著,哈尔滨出版社,2010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团结出版社,2008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亲历西安事变,李立编著,团结出版社,20 ...查看


  •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和西北军去向
  • (2015-08-27 05:10:21) 转载▼ 标签: 抗战历史 东北军 于学忠 师长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和西北军去向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查看


  • 浅谈西安事变前后及其和平解决因素
  • 浅谈西安事变前后及其和平解决因素 王新童 医学部药学一班 1210307108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导火索.1935年发生的一二九运动促使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下定决心发动兵变"逼蒋抗日".而西安事变能够和 ...查看


  •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依赖国联的原因分析
  • [摘 要]通过梳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内外的历史背景,分析事变后国民政府和东北当局寄希望于国联调停的原因.研究表明,当时国内政局动荡,蒋介石.张学良对日本心存恐惧,而且对国联和"币原外交"心存幻想: ...查看


  • 再论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决策--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党史研究>>研究·争鸣 再论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决策 占善钦 2010年10月19日08:5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再论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决策--中国共产党新闻 ...查看


  • 前苏联对待西安事变问题论析_赵全
  • 总23卷 第10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10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查看


  • 黄显声报国欲死无战场
  • 2008年09月17日 16:16萨苏博客[大 中 小] [打印]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缔造者黄显声将军 最早知道黄显声将军的名字,是在看"小萝卜头"的故事时. 小萝卜头宋振中,其父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随父母一同被关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