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的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就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所以本讲义所讲,只是规矩,间有涉及巧的方面,不过作为附带。……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有最底限度的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 这个要求,看似平常,其实实行做到,极不容易。试把分析一下:⑴该说的话 该说的话,是构成文章必要的原料。作文第一步,先把原料搜集齐备,便要判断哪种原料是要的,哪种是不要的。要不要的标准,要相题而定。——又要看时候如何,又要看作者的地位如何,又要看读者的地位如何。例如作一篇《南开暑期学校记》和一篇《论暑期学校之功用》,关于暑期学校的原料可以彼此通用的虽然甚多,然而两篇所应去应取当然不同。同是这两个题目,今年作的,和两三年后作的,所说话当然不同。同是作记,以南开为主体,与以暑期为主体,所说的话当然各各不同。同是作论,对办学的人说,和对学生说,所说的话当然各各不同。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都是文章家的第一大忌。该说的不说,我们在古人文中很难举出确例,因为我们认为该说的话,也许作者当时实在没有完备的材料,然而也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例如司马迁作的《孟子荀卿列传》,他所根据的资料——《孟子》《荀子》两部现在尚存,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便发现出传中该说而未说的话很多。不该说而说,可以算是二千年来文人通病。有名的六朝骈体文,和唐宋八家文,依我看来,总是可以不说的话居十之八九。因为他们不是有话在肚子里要说才作文,乃是因为要作文才勉强找话来说。还有许多话,在这个人是该说的,在那个人是不该说的;在这时候是该说的,在那时侯是不该说的;例如最近黎黄陂复职前所发的“鱼电”,可以说是人人该说的话,也可以说是黄陂无论何时都该说的话,独有黄陂自己打定主意承认复职之前,便不该说。学作文的人,先要自己定出个立脚点,然后根据这立脚点把该说的话定出个范围。这是第一种规矩。这种规矩是有普遍原则可以求得的。⑵要说的找原样说出 原样有两种:一、客观的原样;二、主观的原样。客观的原样,指事物之纯粹客观性,像画画一般,画某人便的确是某人,画那处风景便的确是那处风景。这是作记载文最必要的条件。主观的原样,指作者心里头的印象,要把它毫厘不爽地复现到纸上来。两者之中,尤以主观的为最紧要。因为任凭你如何主张纯客观的作品,那客观的事物总需经过一番观察审定别择才用来入文,不能绝对地与主观相离。文家临下笔时,已经把一切客观的都成为“主观化”了,所以能够把主观的原样完全表出,便算尽文章能事。但这句话却很不容易实现。我们拿着一个题目,材料也有了,该说话的范围也定了,但对于所有材料,往往就苦于无法驾驭。有时材料越发多越发弄得狼狈,闹到说得一部分来丢一部分,把原有的意思都走了;又或意思格格不达,写到纸上的和怀在心中的完全两样。想医第一种病,最紧要的是把思想理出个头绪来,然后将材料分种类分层次令它搭配得宜。想医第二种病,最要紧的是提清主从关系,常常顾着主眼所在,一切话都拥护这主眼,立于辅助说明的地位。这又是作文最重要的规矩。这种规矩也是有普遍原则可以求得的。……(古人有云:鸳鸯锈取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让平凡的材料焕发个性的光彩(徐地仁)1. 描写——形象的魅力是无穷的(心理活动)2. 链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子复仇里的抉择)3. 变形——领异标新二月花(书信体)茅盾论积累材料、选择材料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要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选用的时候,可就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 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石天河诗的原发过程一是诗人的心灵突然受到巨大创伤或震动,情感勃发不可抑制,这是一种“被动突发型”的动情机制。二是诗人心中积贮已久的深厚感情,主动寻找一个向外宣泄的机会,找呀找呀,终于这个机会找到了,于是心中积贮的感情,就自然的宣泄了出来,这是“主动宣泄型”的动情机制。三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地施心于万事万物之间,于有意无意之中,偶然地被某一事物现象,诱发了一些微妙的内心情趣,于是就做起诗来,这是“随机应变型”的动情机制。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的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就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所以本讲义所讲,只是规矩,间有涉及巧的方面,不过作为附带。……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有最底限度的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 这个要求,看似平常,其实实行做到,极不容易。试把分析一下:⑴该说的话 该说的话,是构成文章必要的原料。作文第一步,先把原料搜集齐备,便要判断哪种原料是要的,哪种是不要的。要不要的标准,要相题而定。——又要看时候如何,又要看作者的地位如何,又要看读者的地位如何。例如作一篇《南开暑期学校记》和一篇《论暑期学校之功用》,关于暑期学校的原料可以彼此通用的虽然甚多,然而两篇所应去应取当然不同。同是这两个题目,今年作的,和两三年后作的,所说话当然不同。同是作记,以南开为主体,与以暑期为主体,所说的话当然各各不同。同是作论,对办学的人说,和对学生说,所说的话当然各各不同。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都是文章家的第一大忌。该说的不说,我们在古人文中很难举出确例,因为我们认为该说的话,也许作者当时实在没有完备的材料,然而也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例如司马迁作的《孟子荀卿列传》,他所根据的资料——《孟子》《荀子》两部现在尚存,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便发现出传中该说而未说的话很多。不该说而说,可以算是二千年来文人通病。有名的六朝骈体文,和唐宋八家文,依我看来,总是可以不说的话居十之八九。因为他们不是有话在肚子里要说才作文,乃是因为要作文才勉强找话来说。还有许多话,在这个人是该说的,在那个人是不该说的;在这时候是该说的,在那时侯是不该说的;例如最近黎黄陂复职前所发的“鱼电”,可以说是人人该说的话,也可以说是黄陂无论何时都该说的话,独有黄陂自己打定主意承认复职之前,便不该说。学作文的人,先要自己定出个立脚点,然后根据这立脚点把该说的话定出个范围。这是第一种规矩。这种规矩是有普遍原则可以求得的。⑵要说的找原样说出 原样有两种:一、客观的原样;二、主观的原样。客观的原样,指事物之纯粹客观性,像画画一般,画某人便的确是某人,画那处风景便的确是那处风景。这是作记载文最必要的条件。主观的原样,指作者心里头的印象,要把它毫厘不爽地复现到纸上来。两者之中,尤以主观的为最紧要。因为任凭你如何主张纯客观的作品,那客观的事物总需经过一番观察审定别择才用来入文,不能绝对地与主观相离。文家临下笔时,已经把一切客观的都成为“主观化”了,所以能够把主观的原样完全表出,便算尽文章能事。但这句话却很不容易实现。我们拿着一个题目,材料也有了,该说话的范围也定了,但对于所有材料,往往就苦于无法驾驭。有时材料越发多越发弄得狼狈,闹到说得一部分来丢一部分,把原有的意思都走了;又或意思格格不达,写到纸上的和怀在心中的完全两样。想医第一种病,最紧要的是把思想理出个头绪来,然后将材料分种类分层次令它搭配得宜。想医第二种病,最要紧的是提清主从关系,常常顾着主眼所在,一切话都拥护这主眼,立于辅助说明的地位。这又是作文最重要的规矩。这种规矩也是有普遍原则可以求得的。……(古人有云:鸳鸯锈取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让平凡的材料焕发个性的光彩(徐地仁)1. 描写——形象的魅力是无穷的(心理活动)2. 链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子复仇里的抉择)3. 变形——领异标新二月花(书信体)茅盾论积累材料、选择材料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要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选用的时候,可就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 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石天河诗的原发过程一是诗人的心灵突然受到巨大创伤或震动,情感勃发不可抑制,这是一种“被动突发型”的动情机制。二是诗人心中积贮已久的深厚感情,主动寻找一个向外宣泄的机会,找呀找呀,终于这个机会找到了,于是心中积贮的感情,就自然的宣泄了出来,这是“主动宣泄型”的动情机制。三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地施心于万事万物之间,于有意无意之中,偶然地被某一事物现象,诱发了一些微妙的内心情趣,于是就做起诗来,这是“随机应变型”的动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