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时光暑假作业新高三语文专题六答案

《清明》

1.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

2.(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2)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

3.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 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 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遗憾、惋惜。

4.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

《扬州的夏日》

1.①叙写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突出扬州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含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的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 耳食" 构筑扬州的海市蜃楼,反衬作者所写内容的真实可信;③说自己对扬州没有" 美丽的幻想" 甚至" 憎恶" 等内容,欲扬先抑,增加了行文的曲折,从而更加突出了扬州夏日的美。

2." 瘦两湖" 这个名字①只有一个" 瘦" 字叫得雅一些,太短故曰太" 瘦" ,而且,②名字三个字就借用了杭州两湖两个字,显得很没文化,因而太" 俗" 。③这样的名字与美丽的瘦西湖一点也不相称,所以作者不喜欢。

3.①不经意地交代" 卜河" 的时间,含蓄地表明夏日水上游扬州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往返;②作者归来时情状的描写,突显了游玩的满足与惬意:③脱口而山的唐诗句,更增添了夏日水上游扬州的情韵。

4.①似乎不经意的叙述,正好和扬州休闲的特点吻合,②也和作者那种闲适愉悦的心境合拍;③抓住这座城市的核心" 水" 构思成文,恰到好处。

《日落滑铁卢》

1、①磅礴 静穆 辉煌 激情具有象征,暗示作用。同时为后文对滑铁卢战役及其主人公的相关事迹的联想怍铺垫

2、①内涵:“放在挎包里带走的小镇”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小镇地域之小。说它 “不能在任何比例的地图上消弥” 一是指在情感上她能给人一种温暖、安慰,“让灵魂得到引渡的崇高”;二是它因滑铁卢战役而闻名,具有历史意义。②作用: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转入对拿破仑及其历史的追叙。二是奠定了

全文情感的基调。

3、①内容上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使得拿破仑所拥有的帝国及其他一切消失殆尽,体现了命运的“自负而任性”。 ②结构上为上文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为下文拿破仑的得意与失意作了精辟的概括。

《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1.选取典型景物,色彩鲜明;以拟人写大地,以借代写叶与花,以虚实结合写风;表现西部的辽阔和秀美;与下文的“低矮破旧的黏土房”形成对比;突出了西部的苦。

2.江仓是一个偏远、艰苦险恶的地方。文章从“江仓”的语意、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工友的生活四个方面来表现的。

3.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西部建设者;常常交流文学创作;有着用文学表现苦难的共同主张。

4.对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们坚强、质朴、善良品格的讴歌;对作家勇于直面苦难、抒写人性善与美的精神的赞美

《疲民》

1. (1)以突发事件开头,较好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引出下文对李青桥工伤现场惨烈景象的描写,使作品有一定的震撼性;(3)为下文写我与李青桥的关系及当时农村劳作之苦作了铺垫。

2. 第一处表现了当时农民在苦役般高强度劳作之下面对劳动时出现的伤害而产生的痛苦、麻木、无奈之情;第二处表现了李青桥走出工伤痛苦后看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激动、欣喜之情。

3. 答:这是因为(1)通过对陶渊明等文人笔下的乡村田园诗意般生活的否定,突出当时的农村的劳动甚于劳役的现实,揭示了李青桥的悲剧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社会背景;(2)写乡镇上“闲荡的年轻人”等是为了反衬当初李青桥等农村人,突出当初他们的疲惫与痛苦;(3)写“休养生息”的乡镇上人们的生活,既反映了时代的可喜变化,也回答了李青桥走出当初所受工伤痛苦的原因。

4. 相同之处:两人都是农民;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是美少年;都经历农村劳作的艰辛和痛苦;生活中恐怕都实有其人。不同之处:所处的时代不同;一个是高中生,一个文盲;一个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一个精神受到严重伤害;一个最终走出痛苦,身心获得解放,一个彻底愚昧麻木落后;一个与“我”感情上没有隔阂,一个与“我”心灵上永远隔着一个墙。

《花篮里花儿香》

1.①照应题目;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对比反衬;④逐层揭示人物性格。

2.(1)曹医生是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贪婪而势利的小人。(2)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对爸爸和14床老太太的不同态度上以及爸爸对花的不同态度上。映衬手法:以争奇斗艳、艳得失真的红牡丹来映衬曹医生的性格。

3.(1)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2)充分揭示人物性格:虚伪、势利、利欲熏心;(3)揭示主题:鲜花已失去它应有的意义,人性也已被金钱私利扭曲。

4.(1)实写,爸爸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而绢做的牡丹却是长久的。(2)虚写,爸爸的生命是朴实的,而绢做的牡丹却是艳丽而虚伪的。(3)讽刺,作者借朴实无华的生命却敌不过虚伪而没有生命力的绢花,来讽刺当今社会人性扭曲的现实。

《青龙偃月刀》

1.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2.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3.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要耍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1935年的羊》

1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具有勤劳、质朴、善良、憨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却拿出政府补还给他的其中的2000块钱送给学校,这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慷慨和知恩图报,同时也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①表现了瓦村学校的偏僻贫穷;②为小说结尾老旺捐款做铺垫;③为了刻画曹老师这个踏着老一辈的足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为改变瓦村贫穷落后面貌,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3文中三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反复渲染,具有历史的穿透力。

4观点一:这样写是真实的,没有刻意拔高。①每当老旺看见“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他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从老旺性格发展来看,捐款之举顺理成章;②“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捐款之举也符合老旺(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憨厚质朴、知恩图报(包括对政府信守诺言的回报)的性格特点;③捐款之举与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是分不开的;④捐出2000元,“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汪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观点二:这样写不够真实,有些刻意拔高。①老旺家境极其贫困,从现实性看不捐款更合生活真实;②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从瓦村这一社会环境看,民风并非淳朴无瑕,因而处在这一环境中的老旺的捐款之举就有些不够真实;③从构思来看,这种捐款的结尾形式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雷同较多,因而此文就显得有些拔高人物。

《县长卖字》

1. ①小说写莫县长书法好,是为下文作铺垫,莫县长是文章赞颂的对象,莫县长的字是真好,即使莫县长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莫县长的字也是物有所值的,不会降低莫县长的形象。②推动力情节发展。正因为字好,才出现了下文的卖字事件。

2. 关键是老板们听到了要建两座大楼的消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纷纷出钱买字,这是墨副县长的计策,既惩罚了那些不法老板,又完成了建校任务,一举两得。

3. 莫县长是一个正直的干部,他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他为了建校的事绞尽脑汁,是一个想干事的领导。他头脑灵活,做事有技巧,是一个开拓型县长。是小说赞扬的人物。

4. 答案示例:同意。莫县长是为了解决建校问题,迫不得已出此下策,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学生,莫县长卖字的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老板,他们不愿为建校出力,让他们掏点钱也是应该的。同时莫县长的字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是拍卖所得,所以不是完全骗人的。

不同意。莫县长这种做法还使用了欺骗手法,是不对的。首先,莫县长建校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分管教育,建校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完成的。其次,换届选举到了,莫县长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所以,采用了非正常手段,这还是不对的。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① 作者对两只鸟长期的喜爱与关注;②对它们独立自强的精神一直充满崇敬。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①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②不依赖不懒惰,不坐享父母的旧巢③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④和父辈的旧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⑤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麻鞋之歌》

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

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

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4分。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执虚如盈》

1.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

2.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3.⑴)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⑵通过众人“不乏鄙夷的同情”与“我”“深深鞠躬”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朝圣者的由衷敬意。

4.(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

《边街》

1.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窄巷的幽深、寂静和古老

2.(1)首先直接描写边街的屋宇黝黑、蛛网密布等特点,表现边街的历史悠久。(2)其次描写窄巷的幽深、狭窄,来表现边街的古老。(3)最后通过描写窄巷的人,表现了边街人的守旧与封建、善良与韵致。

(4)文末抒情,表达对边街老区的留恋与叹惋。

3.(1)表达作者对边街老去,逐渐被遗忘的一种慨叹、遗憾和无奈之情,(2)也希望人们重新去找回、追寻先人身上值得继承的古朴、善良等美德。

4.(1)德全先生是边街文化人士的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其写对联一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边街名士风采的赞美(2)德全先生写对联这件事,牵带出了众多的边街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现了边街古朴的民风。(3)德全先生是边街的一个文化符号,边街人对德全先生的迷信,象征了边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盲目崇拜,形象地说明边街文化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作者的心理活动复杂而有变化:开始半信半疑、怀疑,又充满期待;接着分析推测,又等得不耐烦;最后心里终于踏实。

抗战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许多耻辱终于勾销了(长年在肩的重担终于放下了)。

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表现了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给作者带来了轻松、爽朗、愉快的心情;预示并象征着一段新的历史即将开始。

⑴使立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⑵以小见大:选取抗战始末的两个片段,从侧面反映了重大主题(内容)⑶使结构紧密:“喘了一口气”前后呼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⑷便于抒发情感:巧妙地流露了作者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抗战的感受。

细细的潮音

1.. 运用比喻手法、心理(幻觉)描写(或想象)、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烘托出一幅月下庭园明亮恬静优美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突出“我”身处其间的幸福感,增强感染力(或激发读者兴趣)。

2. (1)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辉煌厚重,相比之下现代文明显得单薄和肤浅。 (2)在现在这个物质繁荣但情感贫乏的时代中,史怀哲的崇高精神显得极其珍贵。

3. 内容上号召人们敞开心扉,去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或使我们的感情变得丰富易感)卒章显志。形式上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感叹句的使用加强语气;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 第一问:幸福、感动、崇敬、骄傲。 第二问:以“我”的感慨组织(串联)文章,在描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答出主题具体内容),使文章感情充沛,感染力强,行文跌宕(灵活)。 母亲的棉花

1.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展现采棉的艰辛,突出女人的勤劳、坚忍,引出下文对年轻时曾经在乡下摘棉花的母亲的回忆。

2.(1)女人们弯腰摘棉花的动作虽然简单机械(1分)却像舞蹈一样美妙动人。(2)收获季节,铺展在晒场上的棉花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母爱般的温暖

3.长出两片嫩叶——重叠伸展的枝杈缀满心形的绿叶——开出五彩缤纷的花——结出棉桃——变成大朵的雪白棉花。

因为棉桃成熟的过程生动喻示了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而幸福的过程,从而含蓄赞美了天下母亲们的伟大,突出文章中心。

4.①在作者眼中母亲与棉花不可分。(或作者看到棉田里的棉花就想起母亲。)②棉田是女性的领地(或她们精心打理棉花就像悉心养育儿女一样),体现了母亲的细致、勤劳和艰辛,寄托了母亲的期望和深厚感情。③棉花的生长过程与女性的生命历程相似。④棉花闪烁着母性的光辉,是博大母爱的化身。(或棉花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善良和伟大)

拐爷

1.从内容上看,是拐爷的写照,表现了拐爷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从结构上看,首 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余韵不绝;

2.第一处表现了拐爷对容姨的感激(上文写容姨帮忙挂素白山纸)、爱恋、依恋的感情。第二处表现了拐爷的失落、怨恨愤怒之情。

3.有着光荣历史的伤残军人;有情 有义的丈夫、父亲;作风过得硬正直的党员;不愿享清闲的劳动者;时刻身处一线的带头人;为人民劳作一生的奉献者;淡泊名利的表率;性格随和,为人宽厚,有同情心的普通人。

4.深刻意蕴:①象征意味,用山区随处可见的平凡的狗尾草象征拐爷;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象征容姨;②渲染喜悦的气氛,为容姨送别拐爷,拐爷依恋不舍营造浓浓的氛围;③概写了拐爷的一生的三个阶段 。 表现人物:①拐爷就像狗尾草那样普通平凡;②狗尾草“摇得正欢”,野花们的“低低相望”暗示拐爷和容姨的心心相印,互有情义,只是没有用语言表达;③烘托(隐喻、象征)拐爷的顽强不屈的形象,还将继续生活下去。

《清明》

1.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

2.(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2)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

3.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 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 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遗憾、惋惜。

4.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

《扬州的夏日》

1.①叙写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突出扬州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含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的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 耳食" 构筑扬州的海市蜃楼,反衬作者所写内容的真实可信;③说自己对扬州没有" 美丽的幻想" 甚至" 憎恶" 等内容,欲扬先抑,增加了行文的曲折,从而更加突出了扬州夏日的美。

2." 瘦两湖" 这个名字①只有一个" 瘦" 字叫得雅一些,太短故曰太" 瘦" ,而且,②名字三个字就借用了杭州两湖两个字,显得很没文化,因而太" 俗" 。③这样的名字与美丽的瘦西湖一点也不相称,所以作者不喜欢。

3.①不经意地交代" 卜河" 的时间,含蓄地表明夏日水上游扬州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往返;②作者归来时情状的描写,突显了游玩的满足与惬意:③脱口而山的唐诗句,更增添了夏日水上游扬州的情韵。

4.①似乎不经意的叙述,正好和扬州休闲的特点吻合,②也和作者那种闲适愉悦的心境合拍;③抓住这座城市的核心" 水" 构思成文,恰到好处。

《日落滑铁卢》

1、①磅礴 静穆 辉煌 激情具有象征,暗示作用。同时为后文对滑铁卢战役及其主人公的相关事迹的联想怍铺垫

2、①内涵:“放在挎包里带走的小镇”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小镇地域之小。说它 “不能在任何比例的地图上消弥” 一是指在情感上她能给人一种温暖、安慰,“让灵魂得到引渡的崇高”;二是它因滑铁卢战役而闻名,具有历史意义。②作用: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转入对拿破仑及其历史的追叙。二是奠定了

全文情感的基调。

3、①内容上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使得拿破仑所拥有的帝国及其他一切消失殆尽,体现了命运的“自负而任性”。 ②结构上为上文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为下文拿破仑的得意与失意作了精辟的概括。

《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1.选取典型景物,色彩鲜明;以拟人写大地,以借代写叶与花,以虚实结合写风;表现西部的辽阔和秀美;与下文的“低矮破旧的黏土房”形成对比;突出了西部的苦。

2.江仓是一个偏远、艰苦险恶的地方。文章从“江仓”的语意、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工友的生活四个方面来表现的。

3.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西部建设者;常常交流文学创作;有着用文学表现苦难的共同主张。

4.对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们坚强、质朴、善良品格的讴歌;对作家勇于直面苦难、抒写人性善与美的精神的赞美

《疲民》

1. (1)以突发事件开头,较好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引出下文对李青桥工伤现场惨烈景象的描写,使作品有一定的震撼性;(3)为下文写我与李青桥的关系及当时农村劳作之苦作了铺垫。

2. 第一处表现了当时农民在苦役般高强度劳作之下面对劳动时出现的伤害而产生的痛苦、麻木、无奈之情;第二处表现了李青桥走出工伤痛苦后看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激动、欣喜之情。

3. 答:这是因为(1)通过对陶渊明等文人笔下的乡村田园诗意般生活的否定,突出当时的农村的劳动甚于劳役的现实,揭示了李青桥的悲剧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社会背景;(2)写乡镇上“闲荡的年轻人”等是为了反衬当初李青桥等农村人,突出当初他们的疲惫与痛苦;(3)写“休养生息”的乡镇上人们的生活,既反映了时代的可喜变化,也回答了李青桥走出当初所受工伤痛苦的原因。

4. 相同之处:两人都是农民;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是美少年;都经历农村劳作的艰辛和痛苦;生活中恐怕都实有其人。不同之处:所处的时代不同;一个是高中生,一个文盲;一个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一个精神受到严重伤害;一个最终走出痛苦,身心获得解放,一个彻底愚昧麻木落后;一个与“我”感情上没有隔阂,一个与“我”心灵上永远隔着一个墙。

《花篮里花儿香》

1.①照应题目;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对比反衬;④逐层揭示人物性格。

2.(1)曹医生是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贪婪而势利的小人。(2)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对爸爸和14床老太太的不同态度上以及爸爸对花的不同态度上。映衬手法:以争奇斗艳、艳得失真的红牡丹来映衬曹医生的性格。

3.(1)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2)充分揭示人物性格:虚伪、势利、利欲熏心;(3)揭示主题:鲜花已失去它应有的意义,人性也已被金钱私利扭曲。

4.(1)实写,爸爸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而绢做的牡丹却是长久的。(2)虚写,爸爸的生命是朴实的,而绢做的牡丹却是艳丽而虚伪的。(3)讽刺,作者借朴实无华的生命却敌不过虚伪而没有生命力的绢花,来讽刺当今社会人性扭曲的现实。

《青龙偃月刀》

1.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2.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3.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要耍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1935年的羊》

1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具有勤劳、质朴、善良、憨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却拿出政府补还给他的其中的2000块钱送给学校,这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慷慨和知恩图报,同时也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①表现了瓦村学校的偏僻贫穷;②为小说结尾老旺捐款做铺垫;③为了刻画曹老师这个踏着老一辈的足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为改变瓦村贫穷落后面貌,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3文中三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反复渲染,具有历史的穿透力。

4观点一:这样写是真实的,没有刻意拔高。①每当老旺看见“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他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从老旺性格发展来看,捐款之举顺理成章;②“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捐款之举也符合老旺(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憨厚质朴、知恩图报(包括对政府信守诺言的回报)的性格特点;③捐款之举与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是分不开的;④捐出2000元,“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汪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观点二:这样写不够真实,有些刻意拔高。①老旺家境极其贫困,从现实性看不捐款更合生活真实;②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从瓦村这一社会环境看,民风并非淳朴无瑕,因而处在这一环境中的老旺的捐款之举就有些不够真实;③从构思来看,这种捐款的结尾形式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雷同较多,因而此文就显得有些拔高人物。

《县长卖字》

1. ①小说写莫县长书法好,是为下文作铺垫,莫县长是文章赞颂的对象,莫县长的字是真好,即使莫县长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莫县长的字也是物有所值的,不会降低莫县长的形象。②推动力情节发展。正因为字好,才出现了下文的卖字事件。

2. 关键是老板们听到了要建两座大楼的消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纷纷出钱买字,这是墨副县长的计策,既惩罚了那些不法老板,又完成了建校任务,一举两得。

3. 莫县长是一个正直的干部,他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他为了建校的事绞尽脑汁,是一个想干事的领导。他头脑灵活,做事有技巧,是一个开拓型县长。是小说赞扬的人物。

4. 答案示例:同意。莫县长是为了解决建校问题,迫不得已出此下策,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学生,莫县长卖字的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老板,他们不愿为建校出力,让他们掏点钱也是应该的。同时莫县长的字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是拍卖所得,所以不是完全骗人的。

不同意。莫县长这种做法还使用了欺骗手法,是不对的。首先,莫县长建校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分管教育,建校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完成的。其次,换届选举到了,莫县长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所以,采用了非正常手段,这还是不对的。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① 作者对两只鸟长期的喜爱与关注;②对它们独立自强的精神一直充满崇敬。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①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②不依赖不懒惰,不坐享父母的旧巢③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④和父辈的旧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⑤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麻鞋之歌》

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

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

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4分。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执虚如盈》

1.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

2.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3.⑴)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⑵通过众人“不乏鄙夷的同情”与“我”“深深鞠躬”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朝圣者的由衷敬意。

4.(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

《边街》

1.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窄巷的幽深、寂静和古老

2.(1)首先直接描写边街的屋宇黝黑、蛛网密布等特点,表现边街的历史悠久。(2)其次描写窄巷的幽深、狭窄,来表现边街的古老。(3)最后通过描写窄巷的人,表现了边街人的守旧与封建、善良与韵致。

(4)文末抒情,表达对边街老区的留恋与叹惋。

3.(1)表达作者对边街老去,逐渐被遗忘的一种慨叹、遗憾和无奈之情,(2)也希望人们重新去找回、追寻先人身上值得继承的古朴、善良等美德。

4.(1)德全先生是边街文化人士的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其写对联一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边街名士风采的赞美(2)德全先生写对联这件事,牵带出了众多的边街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现了边街古朴的民风。(3)德全先生是边街的一个文化符号,边街人对德全先生的迷信,象征了边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盲目崇拜,形象地说明边街文化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作者的心理活动复杂而有变化:开始半信半疑、怀疑,又充满期待;接着分析推测,又等得不耐烦;最后心里终于踏实。

抗战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许多耻辱终于勾销了(长年在肩的重担终于放下了)。

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表现了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给作者带来了轻松、爽朗、愉快的心情;预示并象征着一段新的历史即将开始。

⑴使立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⑵以小见大:选取抗战始末的两个片段,从侧面反映了重大主题(内容)⑶使结构紧密:“喘了一口气”前后呼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⑷便于抒发情感:巧妙地流露了作者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抗战的感受。

细细的潮音

1.. 运用比喻手法、心理(幻觉)描写(或想象)、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烘托出一幅月下庭园明亮恬静优美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突出“我”身处其间的幸福感,增强感染力(或激发读者兴趣)。

2. (1)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辉煌厚重,相比之下现代文明显得单薄和肤浅。 (2)在现在这个物质繁荣但情感贫乏的时代中,史怀哲的崇高精神显得极其珍贵。

3. 内容上号召人们敞开心扉,去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或使我们的感情变得丰富易感)卒章显志。形式上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感叹句的使用加强语气;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 第一问:幸福、感动、崇敬、骄傲。 第二问:以“我”的感慨组织(串联)文章,在描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答出主题具体内容),使文章感情充沛,感染力强,行文跌宕(灵活)。 母亲的棉花

1.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展现采棉的艰辛,突出女人的勤劳、坚忍,引出下文对年轻时曾经在乡下摘棉花的母亲的回忆。

2.(1)女人们弯腰摘棉花的动作虽然简单机械(1分)却像舞蹈一样美妙动人。(2)收获季节,铺展在晒场上的棉花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母爱般的温暖

3.长出两片嫩叶——重叠伸展的枝杈缀满心形的绿叶——开出五彩缤纷的花——结出棉桃——变成大朵的雪白棉花。

因为棉桃成熟的过程生动喻示了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而幸福的过程,从而含蓄赞美了天下母亲们的伟大,突出文章中心。

4.①在作者眼中母亲与棉花不可分。(或作者看到棉田里的棉花就想起母亲。)②棉田是女性的领地(或她们精心打理棉花就像悉心养育儿女一样),体现了母亲的细致、勤劳和艰辛,寄托了母亲的期望和深厚感情。③棉花的生长过程与女性的生命历程相似。④棉花闪烁着母性的光辉,是博大母爱的化身。(或棉花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善良和伟大)

拐爷

1.从内容上看,是拐爷的写照,表现了拐爷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从结构上看,首 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余韵不绝;

2.第一处表现了拐爷对容姨的感激(上文写容姨帮忙挂素白山纸)、爱恋、依恋的感情。第二处表现了拐爷的失落、怨恨愤怒之情。

3.有着光荣历史的伤残军人;有情 有义的丈夫、父亲;作风过得硬正直的党员;不愿享清闲的劳动者;时刻身处一线的带头人;为人民劳作一生的奉献者;淡泊名利的表率;性格随和,为人宽厚,有同情心的普通人。

4.深刻意蕴:①象征意味,用山区随处可见的平凡的狗尾草象征拐爷;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象征容姨;②渲染喜悦的气氛,为容姨送别拐爷,拐爷依恋不舍营造浓浓的氛围;③概写了拐爷的一生的三个阶段 。 表现人物:①拐爷就像狗尾草那样普通平凡;②狗尾草“摇得正欢”,野花们的“低低相望”暗示拐爷和容姨的心心相印,互有情义,只是没有用语言表达;③烘托(隐喻、象征)拐爷的顽强不屈的形象,还将继续生活下去。


相关文章

  • 小学一年级数学暑假作业,题型多样,题量适当,版本通用!
  • 关注教育:快乐工作享受生活 暑假开始了,意味着孩子可以快乐自由的时光来到,同时也是许多家长头疼的时候,因为,有的孩子不想写暑假作业,或者不好好写暑假作业.那么该怎样陪孩子写暑假作业呢? 下面提供一些建议,提供给家长们作为参考: 一.忌过度监 ...查看


  • 新高三暑假作业答案
  • 图3(上图)这是1855年的一幅石版画,画上是英国设菲尔德拥挤的房子和高耸的工厂烟囱.那时设菲尔德的人口增长了500%,达到了135000人. 材料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 ...查看


  • 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班第1讲
  • 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班第1讲 类型:初三教案 加入时间:2007年7月24日12:42 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 ...查看


  • [精品]初一暑假学习计划
  • 篇一:初一暑假学习计划 一.进行自我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能有的同学没有想过我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问题,因此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 ...查看


  • 2013小学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人教版)
  • 2013 小学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人教版) 第2页 欣喜若狂.满怀期待.浮想联翩 衰落 蓑衣 瞻仰 屋檐 灵魂 瑰宝 沙漠 寂寞 延迟 诞生 第3页 (横着来)松鼠 大象 蜜蜂 兔子 犀牛 鸡 第4页 自告奋勇.救死扶伤.突发奇想. ...查看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查看


  • 三年级暑假作业
  • 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首先,感谢您本学期对我校工作的支持,使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即将开始.我们希望孩子在您的帮助下,能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多动口.多动脑.多动手, ...查看


  • 四下暑假作业答案
  • 地理答案(全) 专题1 1~5bccca 6~10ddbbb 11~15dccdb 16~20cbddb 21~25cdcbd 26~30ddbac 31~35bbbba 36~40abaab 41(1)丙.快(2)温度(3)稳定的光照条件 ...查看


  • 2016年秋季开学祝福短信大全
  • 入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开始新的旅程,迈进新的步伐,创造新的奇迹,设立新的目标,迎接新的未来,愿你学业有成. 交学费,发新书,新课程,新起点,新开始,新活力,这个学期一定赢.上课去,微机室,实验室,篮球架,足球场,校园处,一派生机万象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