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名胜古迹 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池水面积7900多平方米,盛夏时节荷花满塘,故名莲花池。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
一。园林内主要有水东楼、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和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亭、观澜亭等建筑。秀丽的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的白玉桥,参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园景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幽雅别致,素有"城市蓬莱"之誉和"小西湖"之称。 莲花池的"古"源于其悠久的历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始建,原名雪香园,明清两代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此建莲池书院和行宫,乾隆、嘉庆、光绪、慈禧等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此匾现悬于正门的中门上方),该名沿用至今。
1289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荷花依然繁茂。因此,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
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此后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三百年前,清朝雍正年间在此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名扬中外,随之莲池被辟为乾隆、嘉庆、光绪三朝行宫和慈禧的行宫御苑,皇帝出游中曾多次在此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上世纪初达到了极盛。园中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草,珍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水之间,相互交织,成诗入画,美不胜收。其中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它独具的风格,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入侵保定,纵兵大抢三天,价值千百万两白银的古莲池,珍贵文物被抢掠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令人目不忍睹。洗劫之后,虽经修整,却未能恢复原貌。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又将莲池修复为慈禧的行宫御苑。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重新把莲池建成治学之所,成立最早的图书馆。直到1949年以后,屡经修缮,莲池才逐渐重现绚丽多彩的风姿。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似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视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有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钟乳石
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幻影迭生。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原名绿野梯桥,与赵县安济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厅。浏览一下濯锦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景点,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
2001年06月25日,古莲花池作为金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自然。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莲池园藏石刻相当可观,对学习和研究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园藏石刻中有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唐代草圣怀素的“自叙帖”;有浑厚雄劲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有鱼跃龙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的墨迹;有苍劲有力、潇洒的王阳明的“夜宿天池”;以及清朝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真可谓墨宝荟萃,更渲染了古莲池这一古代名园的艺术色彩。
直隶总督署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首脑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臵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古莲花池[河北保定
古莲花池位于市中心,历史久远,初建于唐上元年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来的园林工匠,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名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总面积现存36亩,其中池水面积近12亩。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水鉴公署。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 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和景点环池而设,各存典故。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登高环顾;
水中芙蓉拥翠,荷花亭亭玉立,柳丝袅袅娜娜,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是冀中平原上一颗古代园林明珠。园内设有莲池书院。古莲花池还以碑刻众多而著称,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
冉庄遗址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
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臵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
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保定名胜古迹 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池水面积7900多平方米,盛夏时节荷花满塘,故名莲花池。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
一。园林内主要有水东楼、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和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亭、观澜亭等建筑。秀丽的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的白玉桥,参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园景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幽雅别致,素有"城市蓬莱"之誉和"小西湖"之称。 莲花池的"古"源于其悠久的历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始建,原名雪香园,明清两代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此建莲池书院和行宫,乾隆、嘉庆、光绪、慈禧等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此匾现悬于正门的中门上方),该名沿用至今。
1289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荷花依然繁茂。因此,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
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此后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三百年前,清朝雍正年间在此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名扬中外,随之莲池被辟为乾隆、嘉庆、光绪三朝行宫和慈禧的行宫御苑,皇帝出游中曾多次在此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上世纪初达到了极盛。园中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草,珍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水之间,相互交织,成诗入画,美不胜收。其中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它独具的风格,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入侵保定,纵兵大抢三天,价值千百万两白银的古莲池,珍贵文物被抢掠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令人目不忍睹。洗劫之后,虽经修整,却未能恢复原貌。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又将莲池修复为慈禧的行宫御苑。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重新把莲池建成治学之所,成立最早的图书馆。直到1949年以后,屡经修缮,莲池才逐渐重现绚丽多彩的风姿。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似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视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有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钟乳石
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幻影迭生。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原名绿野梯桥,与赵县安济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厅。浏览一下濯锦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景点,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
2001年06月25日,古莲花池作为金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自然。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莲池园藏石刻相当可观,对学习和研究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园藏石刻中有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唐代草圣怀素的“自叙帖”;有浑厚雄劲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有鱼跃龙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的墨迹;有苍劲有力、潇洒的王阳明的“夜宿天池”;以及清朝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真可谓墨宝荟萃,更渲染了古莲池这一古代名园的艺术色彩。
直隶总督署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首脑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臵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古莲花池[河北保定
古莲花池位于市中心,历史久远,初建于唐上元年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来的园林工匠,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名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总面积现存36亩,其中池水面积近12亩。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水鉴公署。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 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和景点环池而设,各存典故。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登高环顾;
水中芙蓉拥翠,荷花亭亭玉立,柳丝袅袅娜娜,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是冀中平原上一颗古代园林明珠。园内设有莲池书院。古莲花池还以碑刻众多而著称,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
冉庄遗址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
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臵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
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