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1. 实行学分制实际上是因市场需求冲击而导致的教学进度畸形,是学校向市场的妥协,不是学问的初衷。为了提前毕业了,急于完成学业,必然导致各科学习掌握程度下降,显然是不利的。学分对评价学生的成绩方面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学分只能说明学生修完了该课程及达到了最低标准,却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成绩优劣、知识掌握程度。

2. 当今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是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合二为一以学分来作为衡量的尺度,早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属性。

3. 个人发展来看,2013应届毕业本科生平均工资2652元,农民工平均工资2609元,据社科院数据显示,面临即将毕业的近800万大学生中仅有10%的人才符合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要求,这无疑证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4. 弹性的学分选择,理论上来说可以满足许多学生想要提早毕业或者延长攻读时间的需求,但是目前在我们中国想要真正做到恐怕是难上加难。我国一般高校中仍是必修课程占大部分,真正能够得到选修的课程只有5%到10%,且是否可以提前毕业还要看各校的具体规定。在大多院校,即使学生提前修满学分,也只能于每年7月份领取毕业证。而在某些院校尚未实施免修制度。虽然挂着学分制的牌子,实质却是变相的学年制,不仅难以收获学分制的优点带来的益处,反而还会因此生出许多问题。

5. 对教师来说,实行学分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们竞争提高学术能力,但是也会为了吸引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出现哗众取宠的,抛弃基础知识等等饮鸩止渴的长期弊端,商业化的教师竞争无疑是一大弊端。

6. 对学生来说,实行学分制的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但这同样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弱,“选课自由性”使学生选课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形成“凑学分”心理,导致学生仅凭兴趣听课,博而不精,且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学习产生应付心理和对知识的低探索性。学生盲目选科,专业热的越来越热,冷的越来越冷,重量不重质,造成冷门专业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科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对我国的发展危害是长远的,在教育改革中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倘若说这是因个人素质所决定,不是学分制所带来的弊端,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夹带这样的缺点还不能体现问题的所在吗?东南大学行政会议副主任刘伯明曾十分推崇学分制,但若干年后却主张废除学分制,他认为“在选修课学分制之下者,惟选其性质所近者以习质。但人性避难趋易,益以所选范围慢无限制,即任性之弊随在可见。”根据辽宁师范大学的调查47.5%的学生选修课时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该科目是否易学以便凑够学分好毕业。这些恰恰体现了教育体制要适应本国学生的发展素质,不考虑自身情况而采取合适的发展措施才是最大的弊端。

7. 由于学分制的实行,以往以系、年级、班级构成的管理坐标将名存实亡,会造成班级整体性削弱,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和集体荣誉感缺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管理成也为了管理者一大头疼的问题。正因这一点逃课旷课的现象大幅度增加,“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一风尚大肆流行。原先对于集体问题可以通过班干向学院辅导员甚至院长反映,而现在不在同一班级,无法解决。

8. 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方面说,通过访谈发现,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学分制或迫于形势,认为“既然人家都实行了学分制,我们也要实行起来。”或者听从上级命令,“既然教育厅要求我们实施学分制,我们就实施吧”这些看法充分说明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意义认识不清,这就使得他们很难做好学分制下的管理工作。学分

制本身是好的,但学校自身对其研究都不透彻或没有能力彻底实施,只是徒有其表那么就成了实行学分制的一大弊端了。

9. 学分制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难以统一的评分机制,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国内的大学到底

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定一个学生已经完成该学科的学习,学科“过”或者“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导师的主观判断,且不能否认其中会参杂许多的人为因素。实行学分制难以保证人才质量过硬。

10. 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学校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教学资源,如师资、课程、教室、

教学设备等。特别是师资问题将成为实施学分制最为棘手和最头疼的头等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尽管我国目前已有80%的大学实行学分制,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未具备实行学分制改革的资源环境条件。例如教育部要求综合性大学的师生比底线喂1:18,而国外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学师生比通常为1:10左右,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师资数量、素质上都严重不足,师生比普遍高于1:18,有的院校甚至达到1:30。如果没有足够的师资作为后盾,推行学分制将成为一句空话,即使勉强实行,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教育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而在课程的开设上,我国大多数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过少体系不全,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教育资源共享,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能够跨校交流的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的,而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学分制的叫法,而在教学组织中没有实施真正的选课制,那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了。因此,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而现今我国根本无法开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就使学分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分制,只是穿新鞋走老路罢了。发展必须符合自身的情况,如果一味追求理想中美好的事物忽略了可行的关键性和自身是否合适,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弊端了。

11. 学分制看似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实则是学科的划分过细,易导致知识的断裂脱

节。学籍管理负责。成绩管理复杂。

高中实行学分制

高校仍然依据高考分数招生,社会仍以升学率来替代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学分制在现行升学、招生体制环境下难以孤军突破。在学分制的试行中,高一、高二阶段很投入,感受深入,参与改革气氛很浓,而到了高三却不得不归到应付高考的旧轨迹中的现象会发生,全面素质教育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还是把选修课程当成副科,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思,敷衍式地学习,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学校在设置研发课程时投入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大,考核评价不足。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可悲的事实:穿了学分制这双新鞋,走的还是应试教育这条老路。

学分制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但是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格格不入,为此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得到的分数也有水分,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高等教育的漏洞与不足,对于基础教育还是应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而定。

对于我国现今高中的情况,绝大多数的高中都是学年制度,一方面的原因是现今学校难以满足实行学分制的条件,规模过小,师资、教室等通通不够。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冲突与矛盾。高中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掌握各类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将来某一门专业的深入研究学习做好铺垫。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能掌握而一味强调发展个性这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所以在高中这个接纳知识的黄金阶段,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判断,实行高中学分制弊大于利。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1. 实行学分制实际上是因市场需求冲击而导致的教学进度畸形,是学校向市场的妥协,不是学问的初衷。为了提前毕业了,急于完成学业,必然导致各科学习掌握程度下降,显然是不利的。学分对评价学生的成绩方面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学分只能说明学生修完了该课程及达到了最低标准,却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成绩优劣、知识掌握程度。

2. 当今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是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合二为一以学分来作为衡量的尺度,早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属性。

3. 个人发展来看,2013应届毕业本科生平均工资2652元,农民工平均工资2609元,据社科院数据显示,面临即将毕业的近800万大学生中仅有10%的人才符合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要求,这无疑证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4. 弹性的学分选择,理论上来说可以满足许多学生想要提早毕业或者延长攻读时间的需求,但是目前在我们中国想要真正做到恐怕是难上加难。我国一般高校中仍是必修课程占大部分,真正能够得到选修的课程只有5%到10%,且是否可以提前毕业还要看各校的具体规定。在大多院校,即使学生提前修满学分,也只能于每年7月份领取毕业证。而在某些院校尚未实施免修制度。虽然挂着学分制的牌子,实质却是变相的学年制,不仅难以收获学分制的优点带来的益处,反而还会因此生出许多问题。

5. 对教师来说,实行学分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们竞争提高学术能力,但是也会为了吸引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出现哗众取宠的,抛弃基础知识等等饮鸩止渴的长期弊端,商业化的教师竞争无疑是一大弊端。

6. 对学生来说,实行学分制的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但这同样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弱,“选课自由性”使学生选课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形成“凑学分”心理,导致学生仅凭兴趣听课,博而不精,且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学习产生应付心理和对知识的低探索性。学生盲目选科,专业热的越来越热,冷的越来越冷,重量不重质,造成冷门专业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科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对我国的发展危害是长远的,在教育改革中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倘若说这是因个人素质所决定,不是学分制所带来的弊端,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夹带这样的缺点还不能体现问题的所在吗?东南大学行政会议副主任刘伯明曾十分推崇学分制,但若干年后却主张废除学分制,他认为“在选修课学分制之下者,惟选其性质所近者以习质。但人性避难趋易,益以所选范围慢无限制,即任性之弊随在可见。”根据辽宁师范大学的调查47.5%的学生选修课时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该科目是否易学以便凑够学分好毕业。这些恰恰体现了教育体制要适应本国学生的发展素质,不考虑自身情况而采取合适的发展措施才是最大的弊端。

7. 由于学分制的实行,以往以系、年级、班级构成的管理坐标将名存实亡,会造成班级整体性削弱,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和集体荣誉感缺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管理成也为了管理者一大头疼的问题。正因这一点逃课旷课的现象大幅度增加,“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一风尚大肆流行。原先对于集体问题可以通过班干向学院辅导员甚至院长反映,而现在不在同一班级,无法解决。

8. 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方面说,通过访谈发现,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学分制或迫于形势,认为“既然人家都实行了学分制,我们也要实行起来。”或者听从上级命令,“既然教育厅要求我们实施学分制,我们就实施吧”这些看法充分说明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意义认识不清,这就使得他们很难做好学分制下的管理工作。学分

制本身是好的,但学校自身对其研究都不透彻或没有能力彻底实施,只是徒有其表那么就成了实行学分制的一大弊端了。

9. 学分制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难以统一的评分机制,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国内的大学到底

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定一个学生已经完成该学科的学习,学科“过”或者“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导师的主观判断,且不能否认其中会参杂许多的人为因素。实行学分制难以保证人才质量过硬。

10. 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学校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教学资源,如师资、课程、教室、

教学设备等。特别是师资问题将成为实施学分制最为棘手和最头疼的头等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尽管我国目前已有80%的大学实行学分制,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未具备实行学分制改革的资源环境条件。例如教育部要求综合性大学的师生比底线喂1:18,而国外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学师生比通常为1:10左右,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师资数量、素质上都严重不足,师生比普遍高于1:18,有的院校甚至达到1:30。如果没有足够的师资作为后盾,推行学分制将成为一句空话,即使勉强实行,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教育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而在课程的开设上,我国大多数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过少体系不全,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教育资源共享,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能够跨校交流的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的,而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学分制的叫法,而在教学组织中没有实施真正的选课制,那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了。因此,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而现今我国根本无法开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就使学分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分制,只是穿新鞋走老路罢了。发展必须符合自身的情况,如果一味追求理想中美好的事物忽略了可行的关键性和自身是否合适,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弊端了。

11. 学分制看似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实则是学科的划分过细,易导致知识的断裂脱

节。学籍管理负责。成绩管理复杂。

高中实行学分制

高校仍然依据高考分数招生,社会仍以升学率来替代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学分制在现行升学、招生体制环境下难以孤军突破。在学分制的试行中,高一、高二阶段很投入,感受深入,参与改革气氛很浓,而到了高三却不得不归到应付高考的旧轨迹中的现象会发生,全面素质教育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还是把选修课程当成副科,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思,敷衍式地学习,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学校在设置研发课程时投入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大,考核评价不足。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可悲的事实:穿了学分制这双新鞋,走的还是应试教育这条老路。

学分制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但是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格格不入,为此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得到的分数也有水分,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高等教育的漏洞与不足,对于基础教育还是应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而定。

对于我国现今高中的情况,绝大多数的高中都是学年制度,一方面的原因是现今学校难以满足实行学分制的条件,规模过小,师资、教室等通通不够。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冲突与矛盾。高中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掌握各类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将来某一门专业的深入研究学习做好铺垫。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能掌握而一味强调发展个性这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所以在高中这个接纳知识的黄金阶段,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判断,实行高中学分制弊大于利。


相关文章

  • 辩论会题目
  • 不破不立 不立不破 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不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 不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 知足常乐 不知足常乐 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 挫折有利于成才 挫折不利于成才 大学教育应以市 ...查看


  • 正方 反方
  • 正方 反方 男女平等是可能实现的 男女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逆境有利人才成长 逆境不利人才成长 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 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 人为自己活着快乐 人为别人活着快乐 社会发展应重利轻义 社会发 ...查看


  • 中学生辩论题
  • 小错会造成大错 小错不会造成大错 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重要 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重要 强权胜于公理 公理胜于强权 重奖学生利大于弊 重奖学生弊大于利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代沟的主要责 ...查看


  • 三峡高中德育学分制管理方案
  • 三峡高中德育学分管理制度(试行) 一.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行的社会文化背景 ...查看


  • 辩论赛辩题
  •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项选择"利大于弊/大学生就业实行"双项造择"弊大于利 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大学生勤工俭利大于弊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当代社会,"求博" ...查看


  • 英美教育制度比较
  • 英国与美国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在比较教育学的课堂中,对于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我首先接触了美国与英国,而且英美的高等教育都有着世界闻名的学术声誉与地位.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既有其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查看


  • 学分制实施细则
  • XXXXXX 学分制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发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校2011年9月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条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以 ...查看


  • 积分制管理
  • 积 分 制 管 理 一. 积分制管理的介绍 二. 积分制管理的作用和特点 三. 积分制管理的使用 四. 积分制管理的相关术词 五. 积分制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对比 六. 积分制管理的实施(样例) 积分制管理的介绍 积分制管理是指把积分制度用于对 ...查看


  • 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没有「班级」这个概念?
  • [万桃桃的回答(83票)]: 美国大学本科没有"班级"概念的根源是学分制.美国的高中绝大多数也是实行学分制的,没有班级的概念.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作为一种制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