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浅析语文课有效导入的作用
作者:王娟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白庙中学
联系方式:[1**********]
浅析语文课有效导入的作用
摘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语文课上如果能有行之有效的导入,那将引领一堂成功高效的课堂。那么语文课的有效导入究竟有何作用呢,本文将结合几个有效导入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导入 学生心理 引起共鸣 情境体验 激活思维
有效的课堂导入,如同精彩地序幕,美妙的前奏,可以预示着接下来的高潮和结局。在语文课上设计有效的导入究竟意义何在,笔者将从近日学习到的几则课堂实录中摘取几个实例进行分析。
一、读懂学生的心理,唤醒学习的欲望
钱梦龙老师曾在一个跨了四所学校、五个年级的学生组成的临时班级里上初二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面对这被临时“抓来”的“杂牌军”,钱老师首先将学生分为四组:小学组、初一组、初二组、初三组。
对小学组和初一组的学生说:“今天要学习初二的 课文,你们是超前学习,尤其是小学的同学,超前了好几年,要你们学好不大可能,但是,我敢肯定你们当中智商高的同学一定能学得很好,大家是不是愿意趁学习篇课文的机会,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商:是高智商呢,还是低智商?”此时,小龄组的学生中开始有人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他又对初三的同学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是知识最多、能力最强的老大哥。我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几个年级的同学学习。他们如果讲错了,由你们纠正,他们遗漏的地方,由你们补充,他们讲对的,由你们认可,你们愿意当老师的助手吗?”
随后,对初二的学生说:“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的,你们应该成为这堂课的主力军,你们可不要被小弟弟小妹妹们抢了风头,也不要老是让初三的大哥大姐们帮助你们!”
面对临时组班的特殊情况,钱老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入语,这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针对小龄组的学生,读懂他们是来充数的心里,首先肯定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是超前的,同时又提出这正是检测自己智商高低的机会,于是对小学组就起到激励作用,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意识;针对初三已经学过这篇课文的轻视心理,钱老师是充分肯定,于是让其当老师、当裁判,角色的分配合情合理,让其很有“体面”地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初二的学生,告诉他们,这堂课应该以他们为主,唤醒他们不服输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积极表现。经过这样一番有效的心灵沟通,就使原先各怀不同心态的而来的学生,很快就带着共同的目标和自信进入了角色,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出乎意料地好。
由此可见,新课伊始,走进学生的心里,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就能迅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并产生学习期待,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成功的基调。
二、从生活出发,引起学生共鸣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语文老师曾在六年级上《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时候,拿来一瓶大家熟悉的“稻花香”酒。
师:这是我们湖北地区的名酒,它的知名度相当高,不仅是因为这酒的品质好,还因为它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大家请看----
生(齐声答):稻花香!
师:同学们知道这酒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大家请看这包装盒上可有相关提示?
生:哦,原来是源自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是的,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就出自于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笔者认为,这样的贴近生活的引入不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到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设置情境,让学生有真实体验
九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在准备讲授温庭筠的《忆江南》这首词的时候,等上课铃声响过两分钟之后才缓缓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回忆一下,在老师没来的这两分钟里,大家都在做些什么,有哪些情绪的变化?
生:做好了课前准备,安静地等老师来。
师:当你们发现老师在铃声响起之后还没走进教室,你们还安静吗? 生:嗯,刚开始比较安静,过了一会儿就有同学开始不断地向门口张望。
师:哦,哪位同学有这样的神情,(找到一位刚张望过的学生,是语文课代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老师一向准时,怎么今天还没来呢,心里有些着急。
师:那当你向门口张望发现老师还没来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生:有些失望。心想要不要去找一下老师了。
师:当你们看到老师来了的时候,心情又如何?
生:高兴。老师终于来啦。
师:感谢同学们耐心地等待,同学们刚刚已经经历了焦急地等待过程,相信你们肯定也能体会一位女子等待心上人归来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庭筠的《忆江南》。
上述的导入就是语文教师巧设的一种等待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而故意迟到两分钟,在这两分钟里学生真实地经历了等待的过程,体会到等待的心情变化:盼望-着急-失望-高兴,而这一系列的心情变化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又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巧妙安排对于后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词作中女主人公在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情感变化过程。
四、巧用谜语,激活学生思维
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往往能够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钱梦龙老师在讲授《死海不死》
这一课时就曾设计过一个谜面。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看到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是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笔者认为,钱老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没有直接出示课题,而是抛给学生一个谜语,让学生去猜,这样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此种方式的引入,不仅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而且很自然地完成了解读文题的任务,体会到该题目的妙处,自觉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进一步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一堂本可能是枯躁无味的说明文课程,在钱老师如此精彩的引导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从以上列举的几个例子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语文老师有效的课堂导入实际上是可以起到“领跑者”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并产生学习期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自觉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等。当然,笔者列举的例子是有限的,而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却是多样的,全凭我们语文老师走进学生心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钱梦龙.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题目:浅析语文课有效导入的作用
作者:王娟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白庙中学
联系方式:[1**********]
浅析语文课有效导入的作用
摘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语文课上如果能有行之有效的导入,那将引领一堂成功高效的课堂。那么语文课的有效导入究竟有何作用呢,本文将结合几个有效导入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导入 学生心理 引起共鸣 情境体验 激活思维
有效的课堂导入,如同精彩地序幕,美妙的前奏,可以预示着接下来的高潮和结局。在语文课上设计有效的导入究竟意义何在,笔者将从近日学习到的几则课堂实录中摘取几个实例进行分析。
一、读懂学生的心理,唤醒学习的欲望
钱梦龙老师曾在一个跨了四所学校、五个年级的学生组成的临时班级里上初二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面对这被临时“抓来”的“杂牌军”,钱老师首先将学生分为四组:小学组、初一组、初二组、初三组。
对小学组和初一组的学生说:“今天要学习初二的 课文,你们是超前学习,尤其是小学的同学,超前了好几年,要你们学好不大可能,但是,我敢肯定你们当中智商高的同学一定能学得很好,大家是不是愿意趁学习篇课文的机会,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商:是高智商呢,还是低智商?”此时,小龄组的学生中开始有人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他又对初三的同学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是知识最多、能力最强的老大哥。我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几个年级的同学学习。他们如果讲错了,由你们纠正,他们遗漏的地方,由你们补充,他们讲对的,由你们认可,你们愿意当老师的助手吗?”
随后,对初二的学生说:“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的,你们应该成为这堂课的主力军,你们可不要被小弟弟小妹妹们抢了风头,也不要老是让初三的大哥大姐们帮助你们!”
面对临时组班的特殊情况,钱老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入语,这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针对小龄组的学生,读懂他们是来充数的心里,首先肯定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是超前的,同时又提出这正是检测自己智商高低的机会,于是对小学组就起到激励作用,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意识;针对初三已经学过这篇课文的轻视心理,钱老师是充分肯定,于是让其当老师、当裁判,角色的分配合情合理,让其很有“体面”地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初二的学生,告诉他们,这堂课应该以他们为主,唤醒他们不服输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积极表现。经过这样一番有效的心灵沟通,就使原先各怀不同心态的而来的学生,很快就带着共同的目标和自信进入了角色,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出乎意料地好。
由此可见,新课伊始,走进学生的心里,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就能迅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并产生学习期待,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成功的基调。
二、从生活出发,引起学生共鸣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语文老师曾在六年级上《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时候,拿来一瓶大家熟悉的“稻花香”酒。
师:这是我们湖北地区的名酒,它的知名度相当高,不仅是因为这酒的品质好,还因为它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大家请看----
生(齐声答):稻花香!
师:同学们知道这酒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大家请看这包装盒上可有相关提示?
生:哦,原来是源自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是的,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就出自于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笔者认为,这样的贴近生活的引入不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到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设置情境,让学生有真实体验
九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在准备讲授温庭筠的《忆江南》这首词的时候,等上课铃声响过两分钟之后才缓缓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回忆一下,在老师没来的这两分钟里,大家都在做些什么,有哪些情绪的变化?
生:做好了课前准备,安静地等老师来。
师:当你们发现老师在铃声响起之后还没走进教室,你们还安静吗? 生:嗯,刚开始比较安静,过了一会儿就有同学开始不断地向门口张望。
师:哦,哪位同学有这样的神情,(找到一位刚张望过的学生,是语文课代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老师一向准时,怎么今天还没来呢,心里有些着急。
师:那当你向门口张望发现老师还没来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生:有些失望。心想要不要去找一下老师了。
师:当你们看到老师来了的时候,心情又如何?
生:高兴。老师终于来啦。
师:感谢同学们耐心地等待,同学们刚刚已经经历了焦急地等待过程,相信你们肯定也能体会一位女子等待心上人归来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庭筠的《忆江南》。
上述的导入就是语文教师巧设的一种等待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而故意迟到两分钟,在这两分钟里学生真实地经历了等待的过程,体会到等待的心情变化:盼望-着急-失望-高兴,而这一系列的心情变化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又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巧妙安排对于后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词作中女主人公在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情感变化过程。
四、巧用谜语,激活学生思维
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往往能够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钱梦龙老师在讲授《死海不死》
这一课时就曾设计过一个谜面。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看到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是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笔者认为,钱老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没有直接出示课题,而是抛给学生一个谜语,让学生去猜,这样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此种方式的引入,不仅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而且很自然地完成了解读文题的任务,体会到该题目的妙处,自觉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进一步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一堂本可能是枯躁无味的说明文课程,在钱老师如此精彩的引导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从以上列举的几个例子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语文老师有效的课堂导入实际上是可以起到“领跑者”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并产生学习期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自觉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等。当然,笔者列举的例子是有限的,而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却是多样的,全凭我们语文老师走进学生心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钱梦龙.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