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闽侯县关工委 叶明豪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同学们谈一谈读书的话题。说到读书,很多同学会说:我们天天来到学校上学,不就是读书吗?是的,我们上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读这些课程的课本是读书。但是,如果只读这些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我所讲的读书是指读更多的课外的书。为什么我们学生要读更多的课外的书呢?因为一本好书,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只有读书,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只有读书,才会实现人生理想;只有读书,才会有精彩的人生。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读书让人生更精彩”。下面就“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等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我的读书体会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儿启发。
一、为什么要读书?
先提个问题:同学们,世界上哪个民族读书最多?是犹太民族。在世界众多民族中,犹太民族可谓是个酷爱读书,重视教育的民族。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而中国人只有3本。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下面我讲几个犹太人读书的小故事:
1、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稍微大
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
2、古往今来,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如果一个人拥有智慧,即使他一无所有,他还可以从头再来。如果没有了智慧,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而书本里就有智慧,所以你应该要带书本。”
3、安息日是犹太人的重要宗教活动日,具体时间是从周五的日落到周六的日落。按照有关规定,这一天,在以色列犹太人开的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都要停止运营,就连以色列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也要停航,人们都得在家中“安息”祈祷,严禁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读书和买书,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敞开着门营业,到这里光顾的人络绎不绝,书店里挤满了人。图书馆里也是人山人海,这里没有人大声喧哗吵闹,人们都在静悄悄地读书。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由于崇尚读书,酷爱读书,所以在近代一百多年来,犹太人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如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现代艺术
之父塞尚、著名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家冯•卡门(钱学森的老师)、直升飞机的发明人亨利•斐纳、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大音乐家贝多芬、大画家毕加索、大诗人海涅、世界语创造者柴门霍夫……等等,不胜枚举。犹太人的确是伟大的种族,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国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国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60%;《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犹太人共有1320多万,占全球人口的0.23%,从1901~2001年共有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就有152位,占总获奖人数的22.35%。其中获物理学奖的有39人,化学奖获奖者23人,生理学和医学获奖者51人,经济学奖获得者18人,文学奖获得者12人,和平奖获得者9人。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智慧装在脑袋里,金钱装在口袋里,犹太人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可以说,因为读书造就了优秀的犹太民族。
读书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样,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纵览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乃至于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里做出很大成绩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走上成功之路,无不充分表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读书可以让人生更精彩。下面我再讲几个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
1、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常常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或是天寒地冻,都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吸收民歌营养,写出著名诗篇《离骚》,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鲁迅嚼辣椒攻读:鲁迅少年时期将学校奖给他的一枚金质奖章卖掉,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周身发暖、困意消除后,又捧起书攻读。鲁迅的一生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因读书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毛泽东以书为伴:毛泽东将卧床一半的位臵留给了书,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他在延安时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据介绍,毛泽东逝世前7小时还在读书。9月8日那天,毛泽东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毛泽东最后一次看文件是9月8日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诞生一个崭新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4、林肯半夜读书: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他非常喜爱读书,白天劳累了一天后,深更半夜还捧着一本书靠在大火炉旁津津有味地读,他渐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成了美国人所崇敬的总统。
5、高尔基酷爱读书: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自幼生活贫困,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失学了。为了谋生,他当过学徒、面包师、伙夫。他酷爱读书,把那微薄的收入积攒起来买书,一有时间就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为什么都这样地重视读书呢?这是因为读书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实践和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但是,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知识的获取不可能全部由实践来一一实现,而读书却可以使人跨越时空的限制,博古通今,上天入地,无所不晓。
其次,读书可以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和思想。无数优秀的哲学、科学或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每当人们阅读时,极易获取大量的可以促使人健康成长的“养料”,吸其精华,荡涤心灵。
再者,读书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之
一。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锻炼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表达技巧,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由于读书的重要性,所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在2009年 “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
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说明读书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还说,“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那么,青少年学生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有利于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有利于培养我们健康的品格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更深入地学习与更熟练地运用语言。同时,通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习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另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仅靠学课本,特别是语文,是不可能完全应付越来越开放的考题了。
例如:2010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就要求考生写出:《水浒》、《西游记》、《鲁滨逊飘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具有或足智多谋或敢于斗争或勇于冒险或坚强刚毅的人物的具体情节。 2010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也要求考生写出:“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李逵沂岭杀四虎”的故事情节和对“孙悟空可颂,沙僧可敬,猪八戒可气,唐僧可恨”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些考题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上是无法找到的,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过这些名著,根本无法答题。
二、读什么样的书?
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有的同学就会问:“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因为现在的书太多了,现在社会上的书多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鱼龙混杂。以国内为例,国内每年出版的书有10-15万种,书这么多怎么读呢?当然是需要有一个选择。我个人认为:
一是要选择古代经典著作。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可能大家会问,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经典所论述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子、孟子、墨子、韩子那里,我们能读到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们能读到人生智慧。实际上,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的是人,是人生,是智慧,是社会,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是要选择中外名著。中外名著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举世公认的经典作品,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一个成年人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在青少年时期是否阅读名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中外名著都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总结
和理论提升,读中外名著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确立人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
三是中小学生要选择课本中《名著导读》中所列的名著作为必读书。其中童话类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寓言类的有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诗歌散文类的有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长篇文学类的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三、怎样读书
现在我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读书方法。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6)浏览。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
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这些就是我自己在读书时总结出来的八种方法,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的见解不一定对,讲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关于读书的话。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还说:“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亲爱的同学们,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吧,我相信你们的人生肯定是精彩的。
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闽侯县关工委 叶明豪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同学们谈一谈读书的话题。说到读书,很多同学会说:我们天天来到学校上学,不就是读书吗?是的,我们上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读这些课程的课本是读书。但是,如果只读这些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我所讲的读书是指读更多的课外的书。为什么我们学生要读更多的课外的书呢?因为一本好书,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只有读书,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只有读书,才会实现人生理想;只有读书,才会有精彩的人生。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读书让人生更精彩”。下面就“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等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我的读书体会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儿启发。
一、为什么要读书?
先提个问题:同学们,世界上哪个民族读书最多?是犹太民族。在世界众多民族中,犹太民族可谓是个酷爱读书,重视教育的民族。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而中国人只有3本。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下面我讲几个犹太人读书的小故事:
1、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稍微大
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
2、古往今来,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如果一个人拥有智慧,即使他一无所有,他还可以从头再来。如果没有了智慧,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而书本里就有智慧,所以你应该要带书本。”
3、安息日是犹太人的重要宗教活动日,具体时间是从周五的日落到周六的日落。按照有关规定,这一天,在以色列犹太人开的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都要停止运营,就连以色列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也要停航,人们都得在家中“安息”祈祷,严禁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读书和买书,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敞开着门营业,到这里光顾的人络绎不绝,书店里挤满了人。图书馆里也是人山人海,这里没有人大声喧哗吵闹,人们都在静悄悄地读书。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由于崇尚读书,酷爱读书,所以在近代一百多年来,犹太人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如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现代艺术
之父塞尚、著名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家冯•卡门(钱学森的老师)、直升飞机的发明人亨利•斐纳、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大音乐家贝多芬、大画家毕加索、大诗人海涅、世界语创造者柴门霍夫……等等,不胜枚举。犹太人的确是伟大的种族,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国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国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60%;《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犹太人共有1320多万,占全球人口的0.23%,从1901~2001年共有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就有152位,占总获奖人数的22.35%。其中获物理学奖的有39人,化学奖获奖者23人,生理学和医学获奖者51人,经济学奖获得者18人,文学奖获得者12人,和平奖获得者9人。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智慧装在脑袋里,金钱装在口袋里,犹太人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可以说,因为读书造就了优秀的犹太民族。
读书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样,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纵览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乃至于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里做出很大成绩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走上成功之路,无不充分表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读书可以让人生更精彩。下面我再讲几个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
1、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常常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或是天寒地冻,都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吸收民歌营养,写出著名诗篇《离骚》,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鲁迅嚼辣椒攻读:鲁迅少年时期将学校奖给他的一枚金质奖章卖掉,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周身发暖、困意消除后,又捧起书攻读。鲁迅的一生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因读书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毛泽东以书为伴:毛泽东将卧床一半的位臵留给了书,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他在延安时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据介绍,毛泽东逝世前7小时还在读书。9月8日那天,毛泽东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毛泽东最后一次看文件是9月8日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诞生一个崭新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4、林肯半夜读书: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他非常喜爱读书,白天劳累了一天后,深更半夜还捧着一本书靠在大火炉旁津津有味地读,他渐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成了美国人所崇敬的总统。
5、高尔基酷爱读书: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自幼生活贫困,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失学了。为了谋生,他当过学徒、面包师、伙夫。他酷爱读书,把那微薄的收入积攒起来买书,一有时间就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为什么都这样地重视读书呢?这是因为读书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实践和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但是,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知识的获取不可能全部由实践来一一实现,而读书却可以使人跨越时空的限制,博古通今,上天入地,无所不晓。
其次,读书可以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和思想。无数优秀的哲学、科学或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每当人们阅读时,极易获取大量的可以促使人健康成长的“养料”,吸其精华,荡涤心灵。
再者,读书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之
一。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锻炼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表达技巧,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由于读书的重要性,所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在2009年 “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
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说明读书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还说,“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那么,青少年学生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有利于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有利于培养我们健康的品格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更深入地学习与更熟练地运用语言。同时,通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习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另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仅靠学课本,特别是语文,是不可能完全应付越来越开放的考题了。
例如:2010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就要求考生写出:《水浒》、《西游记》、《鲁滨逊飘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具有或足智多谋或敢于斗争或勇于冒险或坚强刚毅的人物的具体情节。 2010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也要求考生写出:“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李逵沂岭杀四虎”的故事情节和对“孙悟空可颂,沙僧可敬,猪八戒可气,唐僧可恨”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些考题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上是无法找到的,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过这些名著,根本无法答题。
二、读什么样的书?
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有的同学就会问:“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因为现在的书太多了,现在社会上的书多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鱼龙混杂。以国内为例,国内每年出版的书有10-15万种,书这么多怎么读呢?当然是需要有一个选择。我个人认为:
一是要选择古代经典著作。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可能大家会问,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经典所论述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子、孟子、墨子、韩子那里,我们能读到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们能读到人生智慧。实际上,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的是人,是人生,是智慧,是社会,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是要选择中外名著。中外名著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举世公认的经典作品,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一个成年人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在青少年时期是否阅读名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中外名著都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总结
和理论提升,读中外名著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确立人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
三是中小学生要选择课本中《名著导读》中所列的名著作为必读书。其中童话类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寓言类的有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诗歌散文类的有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长篇文学类的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三、怎样读书
现在我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读书方法。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6)浏览。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
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这些就是我自己在读书时总结出来的八种方法,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的见解不一定对,讲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关于读书的话。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还说:“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亲爱的同学们,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吧,我相信你们的人生肯定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