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方程教案(2)

分式方程(1)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检验分式方程解的原因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办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转化思想),基本方法是去分母(方程左右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而正是这一步有可能使方程产生增根.让学生在学习中讨论从而理解、掌握.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1)当x=0时,

右边=0, ∴左边=右边,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是分式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2(x+5)得 2(x+1)=5+x 2x+2=5+x x=3.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3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x=3是原方程的解. (三)应用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则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20+v)千米/时,逆流航行的速度为(20-v)千米/时,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100

20+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6060100

小时。可列方程= 20-v20-v20+v

解方程得:v=5

检验:v=5为方程的解。 所以水流速度为5千米/时。 (四)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不是原方程的解,必须舍去.

(五)练习 补充练习:

解1:方程两边同乘x(x-2), 5(x-2)=7x 5x-10=7x 2x=10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x(x-2)≠0,

∴x=-5是原方程的解.

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

1=x-1-3(x-2). (-3这项不要忘乘)

1=x-1-3x+6 2x=4 x=2.

检验:把x=2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原方程无解.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16.3 分式方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使学生检验解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解方程:

x51

(1)1 4xx4x51

解: 1 方程两边同乘以 , x4x4得 . ∴ 检验:把x=5代入 x-5,得x-5≠0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x216x2

2(2) x2x4x2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 ∴

检验:把x=2代入 x2—4,得x2—4=0。 所以,原方程无解。.

思考:上面两个分式方程中,为什么(1)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就是(1)的解,而(2)去分母后所得整式的解却不是(2)的解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总结 二.总结

(1)为什么要检验根?

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对于原分式方程的解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不为零,但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

程则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则不是原方程的解。

(2)验根的方法

一般的,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为0,因此应如下检验:

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三.应用

23

 例1 解方程

x-3x

解:方程两边同乘x(x-3),得 2x=3x-9 解得 x=9

检验:x=9时 x(x-3)≠0,9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例2 解方程

x3-1 x-1(x1)(x2)

解:方程两边同乘(x-1)(x+2),得

x(x+2)-(x-1)(x+2)=3 化简,得

x+2=3 解得

x=1 检验:x=1时(x-1)(x+2)=0,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原分式方程无解。

四.随堂练习 课本P35 五.课时小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6.3 分式方程(3)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2.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3.由学生讨论,我们现在所学过的应用题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题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二)新课

例3.两个工程队共同参加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1

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

3

111程的,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两队

x62x

11

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62x

等量关系为:甲、乙两个工程总量=总工程量

111则有++=1

362x

(教师板书解答、检验过程) 例4:

从2004年5月起某列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这里的字母v,s表示已知数据,设提速前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

s

提速前列车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x

+v)千米/时,提速后列车行驶(s+50)千米所用 的时间为

s+50

小时。 x+v

等量关系:提速前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行驶(s+50)千米所用的时间

列方程得:

ss+50= xx+v

(教师板书解答、检验过程)

(三)课堂练习 课本P37 1.2 补充练习: 1.、乙分别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从A出发到1千米时发现有东西遗忘在A地,立即返回,取过东西后又立即从A向B行进,这样二人恰好在AB中点处相遇,又知甲比乙每小时多走0.5千米,求二人速度.

根据题意,得

解得 x=4.5.

经检验,x=4.5是这方程的解.

答:甲速度为5千米/小时,乙速度为4.5千米/小时. (四)小结

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善于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对于我们常见的几种类型题我们要熟悉它们的基本关系式.

二、作业 板书设计

分式方程(1)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检验分式方程解的原因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办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转化思想),基本方法是去分母(方程左右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而正是这一步有可能使方程产生增根.让学生在学习中讨论从而理解、掌握.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1)当x=0时,

右边=0, ∴左边=右边,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是分式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2(x+5)得 2(x+1)=5+x 2x+2=5+x x=3.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3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x=3是原方程的解. (三)应用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则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20+v)千米/时,逆流航行的速度为(20-v)千米/时,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100

20+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6060100

小时。可列方程= 20-v20-v20+v

解方程得:v=5

检验:v=5为方程的解。 所以水流速度为5千米/时。 (四)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不是原方程的解,必须舍去.

(五)练习 补充练习:

解1:方程两边同乘x(x-2), 5(x-2)=7x 5x-10=7x 2x=10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x(x-2)≠0,

∴x=-5是原方程的解.

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

1=x-1-3(x-2). (-3这项不要忘乘)

1=x-1-3x+6 2x=4 x=2.

检验:把x=2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原方程无解.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16.3 分式方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使学生检验解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解方程:

x51

(1)1 4xx4x51

解: 1 方程两边同乘以 , x4x4得 . ∴ 检验:把x=5代入 x-5,得x-5≠0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x216x2

2(2) x2x4x2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 ∴

检验:把x=2代入 x2—4,得x2—4=0。 所以,原方程无解。.

思考:上面两个分式方程中,为什么(1)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就是(1)的解,而(2)去分母后所得整式的解却不是(2)的解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总结 二.总结

(1)为什么要检验根?

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对于原分式方程的解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不为零,但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

程则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则不是原方程的解。

(2)验根的方法

一般的,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为0,因此应如下检验:

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三.应用

23

 例1 解方程

x-3x

解:方程两边同乘x(x-3),得 2x=3x-9 解得 x=9

检验:x=9时 x(x-3)≠0,9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例2 解方程

x3-1 x-1(x1)(x2)

解:方程两边同乘(x-1)(x+2),得

x(x+2)-(x-1)(x+2)=3 化简,得

x+2=3 解得

x=1 检验:x=1时(x-1)(x+2)=0,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原分式方程无解。

四.随堂练习 课本P35 五.课时小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6.3 分式方程(3)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2.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3.由学生讨论,我们现在所学过的应用题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题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二)新课

例3.两个工程队共同参加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1

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

3

111程的,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两队

x62x

11

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62x

等量关系为:甲、乙两个工程总量=总工程量

111则有++=1

362x

(教师板书解答、检验过程) 例4:

从2004年5月起某列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这里的字母v,s表示已知数据,设提速前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

s

提速前列车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x

+v)千米/时,提速后列车行驶(s+50)千米所用 的时间为

s+50

小时。 x+v

等量关系:提速前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行驶(s+50)千米所用的时间

列方程得:

ss+50= xx+v

(教师板书解答、检验过程)

(三)课堂练习 课本P37 1.2 补充练习: 1.、乙分别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从A出发到1千米时发现有东西遗忘在A地,立即返回,取过东西后又立即从A向B行进,这样二人恰好在AB中点处相遇,又知甲比乙每小时多走0.5千米,求二人速度.

根据题意,得

解得 x=4.5.

经检验,x=4.5是这方程的解.

答:甲速度为5千米/小时,乙速度为4.5千米/小时. (四)小结

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善于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对于我们常见的几种类型题我们要熟悉它们的基本关系式.

二、作业 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 分式方程应用教案
  • 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2. 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二)方法与过程 1. 经历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


  • 八年级数学分式教案3
  • 第三章 分式 §3.1 分式(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 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 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 ...查看


  • 分式全章教案及练习
  • 第十五章 分 式 15.1.1 从分数到分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能确定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式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章引言: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 ...查看


  •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分式方程的解法,无理方程的解法教案
  • 学大教育(佛山)个性化学习中心Foshan Xueda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center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科:数学 任课教师:谭盛德 姓名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郭海杰 年级 高一 授课时 ...查看


  • 第十五章[分式]教案
  • 第十五章<分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②.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的运用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③.使学生掌握分式的乘除.乘方法则既加减运算法则, ...查看


  • 沪科版代数复习经典教案(附练习)
  • 前言 同学们,当你拿上这份资料的时候,表明你们是很想把数学这 一门学科学好,这种学习的态度很好,希望你们在寒假的整个学习 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也祝福你们能在寒假中收获颇 丰,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本资料包括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 ...查看


  • 九年级数学分式方程3
  • 初三代数教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9课时:分式方程(三) 教学目标: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之二--解有关工作问题的应用题. 2.本节课的内容是列分式方程解有关工作问题的应用题 ...查看


  • [分式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
  •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分式的混合运算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初三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过程,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2.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通过课堂知识学 ...查看


  • 职高复习第一轮教案06不等式
  • 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 一.高考要求: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证明和重要不等式及其应用. 二.知识要点: 1. 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 a-b>0⇔a >b; a-b=0⇔a=b; a-b<0⇔a <b. 2. 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