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10
第26卷 第1期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Vol.26 No.1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张同胜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
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
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克己复礼;等级人学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056-05 当下,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把孔子的仁学思想混同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学思想,把孔子的仁爱误读为西方的博爱,。
一、何谓“仁孔子教导他的学生总是“因材施教”,他告诉樊迟“仁”是“爱人”,这仅仅是一个针对樊迟个性特点的具体回答,我们不能以这一个有针对性的个案解释代替孔子的整个的仁爱思想。况且,理解“爱人”的关键是把握孔子生活时期“人”的具体所指(如《论语》中“人”与“民”的区分)。孔子的“仁”的精神根本就不是普遍性地爱所有人,而是在“礼”制约之下的爱有差等,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据考察,“仁”的古体字是上面一个尸体之“尸”
[1]
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尸”字的本义是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心中有“尸”即表明不忘先祖,从血缘关系上爱自己的先人,即古人说的“亲亲为大”,因此,仁之爱本义是亲亲之爱,后来推己及人以“爱人”,但不是爱所有人类。从“仁”的起源来看,“仁”的本义是与祭祀相关的,是祭祀先祖,从而表示尊亲、爱亲之意也。许慎《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亲也”。《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中所说的“爱亲之
[收稿日期]2009204217
[作者简介]张同胜(1973-),男,山东昌乐人,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饶是如此,这两个人的关系却是有,因为《礼记・经解》又把“仁”解释为“上下相亲也”,即不是平等关系上的相亲相爱。以兄弟关系而论,兄友弟悌,长兄是有权威尊严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其他的社会关系都是由有血缘关系而推展开来的。仁作“爱人”解,指的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而推及到爱长官、爱上级,即推己及人。
孔子当时对于“仁”的意义的阐发,并非原创性的思想,而是有继承、有本原的。例如,《中庸》说:“仁者,人也。”而《国语・周语下》中有“言仁必及人”。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
()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
祭,仁之则也。”至于《国语・晋语一》有“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二》有“杀身以成志,仁也”、《左传・昭公十二年》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等等,在《论语》中都能见到意义大致相同的论述,其中当孔子的爱徒颜回问孔子何谓“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纲领。
二、《论语》中孔子是如何诠释“仁”的
论述孔子思想最为可靠的依据文献是《论语》,
[2]205
其他后出的书籍往往不足为凭。因此,这里论述
第26卷 第1期 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57・
孔子的仁学思想,依据的是《论语》。
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何谓“仁”的说法很多,但只有对颜回的回答上升到“纲目”的程度上
(有的版本是“了。纲就是“克己复礼”剋己复礼”,
其中的“剋”是约束的意思);目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中“复礼”是仁之目的,仁的具体内容就是“克己”,即有针对性地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私欲,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纲目性论述。从这个角度,人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针对着每个弟子的不同缺陷来回答什么是“仁”了,因为不同弟子不同性格上的缺陷克服了,就可以行礼了。如,司马牛这个学生,根据《史记》记载可知,他“躁而多言”。所以,当司马牛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就有针对性地告诉他说:“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困惑不解:“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他能够因材施教,他针对司马牛的“躁而多言”而教育司马牛说,仁就是说话缓慢谨慎了显然有点疑惑,就问孔子:为仁吗?多言”这一点,即“,仁者”了。又如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是孔夫子针对子《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贡的缺点,即喜欢“说不如己者”而言的。孔子死前曾经说过,“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
[3]
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因为子夏喜欢跟比他强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却喜欢跟不如他的人在一起。所以,孔子用心良苦,针对着子贡的个性特点,劝他“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认为只要子贡能够在这方面“克己”,也就是“为仁”了。再如,面对同一个学生樊迟三次的问仁,孔子每次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回答的虽然是同一个学生,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场合,孔子又有针对性地教导自己的弟子改正某一个具体的缺点而进行自修,从而达到礼的要求。除了“爱人”这个回答之外,还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无疑是个人道德的修养;第三次的回答是“仕者先难而后获”,这是入仕的官员在做事与获利方面的先后,属于行政也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爱亲之根本是“孝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儒家之爱人是从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爱亲”推衍引发开来的。这里的仁改为“人”,或不改皆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从孝悌推衍开来到爱其他人,不也是顺理成章的吗?“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上的;不喜欢犯上的人,是不会作乱的。因此,抓住这个根本,就能防止犯上作乱。应该说,有若关于修仁的解释,符合孔子由克己到复礼的本意。礼作为制度,正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细胞所组成的宗法等级结构。人人在家族内养成对父兄恭顺的性格,扩而大之,便自然而然地事君如父,事长如兄,不再会起悖礼的念头。所以,孝悌作为行仁的基本功,受到孔子
[4]7
及其弟子的特殊重视,不是偶然的。”孔子批评宰我之“不仁”,也是从孝悌、爱亲这个角度来看的。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曰!!夫君子之,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
(论语・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第十
)由此处可以看出,孔子关于“七》仁”的本义的理解,是从祭祀而生发的。仁者,亲亲之谓也。丧礼之所以是三年,是因为人出生三年之后,才可以“免于父母之怀”,因此三年之丧,是“报恩”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恐怕也是出于此。然而,宰我对孔子所说的“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也是有其道理的,因此孔子也反驳不得,只好问宰我心安不?宰我说心安后孔子也就不再说话了。但当宰我出去之后,孔子却是责备宰我“不仁”。孔子判定宰我的“仁”与“不仁”的依据就是从祭祀而“爱亲”这一点生发而来的。
三、何谓“爱人”一些学者把孔子的“仁”即“爱人”作为了孔子仁学的纲领性论述,这是错误的。
在《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三次回答都
(论语・不一样:“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
)“(论语・)“第六》爱人。”《颜渊篇第十二》居处恭,
(论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
)这就是说,孔子将“路篇第十三》仁”解释为“爱人”不过是他在樊迟三次问仁过程中的一次具体回答而
已,似乎不宜将这一次具体的诠释当作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
・5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月
究竟什么是“爱人”,对于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十分关键,那些把孔子的仁爱等同于资产阶级博爱思想的人的最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论据就是孔子对樊迟说过“仁”是“爱人”的话,他们望文生义地以为孔子所说的“爱人”指的是爱所有人,是“普遍性地爱他人”,具有“普适性”,并且要推广到全世界。但是,儒家的“爱人”是有条件的,是分等级的,是有阶级性的(如民与人之分、君子小人之分等),甚至是有“华夷之分”的。理解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人”的具体历史规定。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仁”本来是“亲亲”、“爱亲”。孔子对樊迟说仁是“爱人”,显然是对“亲”的范畴的扩大,但并不是扩大到所有人。“人”,在春秋时期指的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
[5]
人”,指的是“大臣、群臣”(阮元刻本《论语注疏》,刘逢禄注)。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是不被看作“人”的。甚至在封建社会里,下层老百姓被看作是“两脚羊”,被称作“小人”,是没有“人”的资格的。春秋时期子所说的“爱人”,择的。《人”
[2]都是奴隶主,“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化,但对于“”与“民”放在历史语境里进行区分,无疑是正确的。
关锋在《再论孔子》中认为,如果脱离历史背景去作抽象的逻辑分析,就会把“人”理解为超历史、超阶级的,不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阶级地位的人了,于是“立”和“达”也就成了空荡无物的超阶级、超历史的东西了。孔子的仁学从而也就被解释
[2]409
成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了。这里关锋关于“人”的历史性、阶级性的分析,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完全正确的,比当代一些所谓的新儒学家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
今人大多根据“爱人”望文生义,甚至认为“爱人”是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黄怀信在《孔子的“仁”与仁学的内涵》中说:“《论语》中的‘仁’虽然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把“爱人”当作了“仁的本质”,或“仁的核心”。
孔子所说的“爱人”难道是不分等级、不分阶级地“关爱他人”吗?从《论语》可知,这一理解显然是很不确切的,它不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孔子所说的“爱人”是在“礼”的许可之下的爱
[6]
[7]
人,是分层次和等级的。“爱民”也是如此。如子贡
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
()也就是说,孔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承认“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仅仅是仁,而且是
圣。从这段话人们似乎可以得出孔子是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可是,当子路做费城宰,用自己的薪俸买来米面做成粥赈济当地老百姓的时候,孔子却派子贡去把赈粥掀翻在地,惹得子路很生气。孔子为什么这么做呢?这难道不是与他平日里的教导相悖吗?其实,这是因为“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爱曰侵。今
(鲁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韩非子・外储说
)子路做费城宰,你就做好你份内的工作就行右上》
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否则,权臣季氏就怀疑子路那是在“收买民心”,。这件事就很也是有等级的,有范,,仁爱不是博爱意义上的“爱。孔子不这么认为,儒家之徒也不这么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提倡“交相利,兼相爱”,而孟子则骂他“无父”,是“禽兽也”。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墨子提倡兼爱,孟子都骂他是“禽兽”,儒家又怎么会提倡博爱,提倡平等之爱呢?儒家一贯地主张尊卑、贵贱、亲疏、男女之别,认为“父为子纲”,如果“兼相爱”,不区分亲疏尊卑上下了,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爱,那岂不是“无父”了?因为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本质上是从血缘关系之爱亲到爱他人,是分层次的。仁爱是在符合礼的前提之下的“爱人”,不是不加区分地爱所有人,即儒家所谓的“爱人”是分亲疏、远近、上下等级的,它不是兼爱,也不是博爱,不是平等意义上的“爱人”。蔡尚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认为,“‘仁’无疑
[4]113
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蔡尚思从阶级性上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分析是正确的,“仁”确实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而不仁
(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篇第
)。君子指的是士大夫以上的贵族。小人指十四》
的是士大夫以下的平民百姓。仁是贵族的“仁”,而不是“小人”的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认为“小人”是不会有“仁者”的。
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也可以看
第26卷 第1期 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59・
出来,礼也是有其鲜明的阶级性的。因此,老百姓不可能克己复礼,从而也就不可能是仁者。如果把“仁”像当今有些人那样理解为泛泛地“爱所有人”,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有问题了,即难道老百姓就不爱人了吗?即使是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女、父母等家人都不爱了吗?在孔子看来,仁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从孔子的另一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来,他说“君子笃于亲,小人兴于仁”。这句话说明了君子的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如果上层贵族亲亲、爱亲,那么下层老百姓便能“兴于仁”。《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仁者爱人,说的就是人君爱群臣,绝对不是不加区分地爱全人类。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爱人”是先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而推己及人、推衍开来的。儒家所谓的“爱人”是有亲疏远近的,是有阶级性、等级性的,是在“礼”的严格秩序之下的“爱人”。孔子所谓的“爱人”绝对不是博爱,不是平等基础之上对所有人的爱,而是在符合礼的前提之下的爱人,有差等的爱人。
四、当今,资产阶级的“人学把孔子的仁爱等同于博爱,把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等同于孔子的仁学思想。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是由于没有进行前理解的反思。
博爱是西方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提倡的建立在人人平等思想基础之上的“爱人”,是有着基督教教义思想的“爱所有人”,甚至“爱你的敌人”。孔子那建立在血缘亲疏关系基础之上的爱有差等,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等同于博爱的。《圣经》上说“Lovethepersonyoulove,lovethepersonyoudon’tloveandloveyourenemies”(要爱你爱的人,要爱你不爱的人,要爱你的敌人),孔子可不是这样,他教导他的学生要“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孔子只是提倡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开始的“亲亲”。他说“上笃于亲,民兴于仁”。孔子认为士大夫以上的贵族阶级如果“亲亲”,那么士大夫以下的老百姓就会以贵族阶级为榜样,从而亲亲。至于如何做才能是仁呢?他说:“克己复礼。”也就是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按照周礼的规定来行事,那就是仁。对亲亲而仁民这一思想的发展,是孟子的贡献。
有人用《中庸》中的“仁者人也”来证明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这是断章取义,《中庸》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亲亲为大”,这
是关键。要进行理解,就应该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
理解,应该以整体理解和部分理解的循环来把握其本来的意义。“亲亲为大”,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孝悌是为仁之本。
把孔子的仁学等同于西方的人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人学”?“人学”即HumanStudies,Humanities,HumanScience,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和学科分类相关,泛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一是指以人文学科的方法去观察人类文明生活,以人的方式认识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思维方式;一是指西方近代以来由维柯、赫尔德、狄尔泰和卡西尔等人文主义哲学家所创立的人文主义的哲学观念和哲学形态,这是当代哲学家赋予“人学”的最深层和最确切的含义。人学是西方文化中针对中世纪神学和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而兴起的人文主义思维方式和哲学形态,这是“”的本质含义。
同,、独立和平等的,儒学作为一种礼治,,那么对儒学实质的准确把握应该是“等级人学”。儒学,“更注重对人的控制,使人居于不同的等级,各
[9]
安其位。”也就是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实质就是在礼制约下的爱有差等。这是一种等级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平等思想是完全格格不入的。按照孔子的说法,仁就是克己复礼,礼的社会规范性的基础是什么呢?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吗?《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富国》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礼其实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孔子的仁学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周礼,恢复这种等级制度,维护“各安其位”的社会秩序。为什么会把孔子等级思想的仁学误读为西方资产阶级提倡的人人平等的人学思想呢?这主要是因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解读不是从孔子的论述本文出发,而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作为前理解,不加以反思和检讨,不与《论语》中孔子的具体论述进行视域融合,从而错误地把仁学当作人学了。更有甚者,有人还以为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普适性,要推广到全世界去,这就更是历史的倒退了:以等级思想取代平等思想。海德格尔说:“解释(Auslegung)理解到它的首要的经常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
[8]
・60・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月
就有的前有(Vorhabe)、前见(Vorsicht)和前把握(Vorgriff)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这些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从而
[10]
确保论题的科学性。”五、余论
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论语》中孔子的话语是语录体,没有上下文和对话交流时的语境,因此,人们对其中的一些语句的理解总是有纷争。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具体论述,歧义迭出,莫衷一是。这就要求人们从文本出发,重构孔子所生活的历史情境,反思自己的前理解,实事求是,考镜源流,真正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本来意思。由于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而有针对性地教导他们“克己”,因而,《论语》中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论述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由于个性不同,因此需要“克己”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这就是人们看到《论语》中孔子何以针对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回答什么是“仁”的缘故。把握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实质,便能合理地解释孔子对于“仁”境之下的解释了。
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扬光大,并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形成了“仁政”思想。但是,人们现在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时,不应该将孟子的思想强加到孔子头上,以孟子的思想论证孔子的思想。当今一些学者用孟子的仁学思想来解释孔子的仁学思想,往往用孟子的“恻隐之心”观点来诠释“仁”的心理基础。然而,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讲到泰利士的时候所说的,“谈到他的哲学,大家一致公认他是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但是我们关于这一点知道得很少,而我们却好像知道得很多。因为对于他的命题本身所能有
的进一步的哲学发展和了解,我们知道都是来自后
[11]
人的东西,却都被加到他身上了。”
如今,一些人把儒家之徒的一些思想观点如孟子思想、理学家或者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等都安在了孔子的头上,这是误读产生的根源之一。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学混同于孔子的仁学,把博爱思想等同于孔子的仁爱等做法,其实也是把“后人的东西”强加到孔子身上了。
学术的目的是求真,因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历史主义原则从《论语》文本出发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而不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学思想强加在孔子身上,混淆视听,打着诠释孔子仁爱思想的大纛,把孔子的等级人学思想解读为抽象的“爱所有人”的人学思想,这就完全失去了学术求真的目的和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策.孔子仁学思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2006.][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430.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4.[6]幺峻洲.论语问答[M].济南:齐鲁书社,2004:122.[7]雷原.论语:中国人的圣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9.
[8]何萍.何谓人学[J].哲学动态,2000(4):33234.[9]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133.
[10]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4:344.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80.
[责任编辑:王继洲]
OntheEssenceofConfucius’RenThought
ZHANGTong2sheng
(CollegeofChineseLiterature,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20,China)
Abstract:TheconclusionwasdrawnfromtheoriginofthecharacterofRen,theconcretemeaningofHuman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thecontextandtheclassbelongingsof
Keywords:Confucius;theRenthought;restrainoneselfinordertorestoretheritesofChou;thehierarchyhumanism
2010年2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10
第26卷 第1期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Vol.26 No.1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张同胜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
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
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克己复礼;等级人学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056-05 当下,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把孔子的仁学思想混同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学思想,把孔子的仁爱误读为西方的博爱,。
一、何谓“仁孔子教导他的学生总是“因材施教”,他告诉樊迟“仁”是“爱人”,这仅仅是一个针对樊迟个性特点的具体回答,我们不能以这一个有针对性的个案解释代替孔子的整个的仁爱思想。况且,理解“爱人”的关键是把握孔子生活时期“人”的具体所指(如《论语》中“人”与“民”的区分)。孔子的“仁”的精神根本就不是普遍性地爱所有人,而是在“礼”制约之下的爱有差等,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据考察,“仁”的古体字是上面一个尸体之“尸”
[1]
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尸”字的本义是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心中有“尸”即表明不忘先祖,从血缘关系上爱自己的先人,即古人说的“亲亲为大”,因此,仁之爱本义是亲亲之爱,后来推己及人以“爱人”,但不是爱所有人类。从“仁”的起源来看,“仁”的本义是与祭祀相关的,是祭祀先祖,从而表示尊亲、爱亲之意也。许慎《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亲也”。《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中所说的“爱亲之
[收稿日期]2009204217
[作者简介]张同胜(1973-),男,山东昌乐人,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饶是如此,这两个人的关系却是有,因为《礼记・经解》又把“仁”解释为“上下相亲也”,即不是平等关系上的相亲相爱。以兄弟关系而论,兄友弟悌,长兄是有权威尊严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其他的社会关系都是由有血缘关系而推展开来的。仁作“爱人”解,指的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而推及到爱长官、爱上级,即推己及人。
孔子当时对于“仁”的意义的阐发,并非原创性的思想,而是有继承、有本原的。例如,《中庸》说:“仁者,人也。”而《国语・周语下》中有“言仁必及人”。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
()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
祭,仁之则也。”至于《国语・晋语一》有“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二》有“杀身以成志,仁也”、《左传・昭公十二年》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等等,在《论语》中都能见到意义大致相同的论述,其中当孔子的爱徒颜回问孔子何谓“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纲领。
二、《论语》中孔子是如何诠释“仁”的
论述孔子思想最为可靠的依据文献是《论语》,
[2]205
其他后出的书籍往往不足为凭。因此,这里论述
第26卷 第1期 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57・
孔子的仁学思想,依据的是《论语》。
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何谓“仁”的说法很多,但只有对颜回的回答上升到“纲目”的程度上
(有的版本是“了。纲就是“克己复礼”剋己复礼”,
其中的“剋”是约束的意思);目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中“复礼”是仁之目的,仁的具体内容就是“克己”,即有针对性地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私欲,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纲目性论述。从这个角度,人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针对着每个弟子的不同缺陷来回答什么是“仁”了,因为不同弟子不同性格上的缺陷克服了,就可以行礼了。如,司马牛这个学生,根据《史记》记载可知,他“躁而多言”。所以,当司马牛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就有针对性地告诉他说:“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困惑不解:“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他能够因材施教,他针对司马牛的“躁而多言”而教育司马牛说,仁就是说话缓慢谨慎了显然有点疑惑,就问孔子:为仁吗?多言”这一点,即“,仁者”了。又如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是孔夫子针对子《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贡的缺点,即喜欢“说不如己者”而言的。孔子死前曾经说过,“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
[3]
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因为子夏喜欢跟比他强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却喜欢跟不如他的人在一起。所以,孔子用心良苦,针对着子贡的个性特点,劝他“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认为只要子贡能够在这方面“克己”,也就是“为仁”了。再如,面对同一个学生樊迟三次的问仁,孔子每次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回答的虽然是同一个学生,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场合,孔子又有针对性地教导自己的弟子改正某一个具体的缺点而进行自修,从而达到礼的要求。除了“爱人”这个回答之外,还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无疑是个人道德的修养;第三次的回答是“仕者先难而后获”,这是入仕的官员在做事与获利方面的先后,属于行政也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爱亲之根本是“孝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儒家之爱人是从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爱亲”推衍引发开来的。这里的仁改为“人”,或不改皆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从孝悌推衍开来到爱其他人,不也是顺理成章的吗?“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上的;不喜欢犯上的人,是不会作乱的。因此,抓住这个根本,就能防止犯上作乱。应该说,有若关于修仁的解释,符合孔子由克己到复礼的本意。礼作为制度,正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细胞所组成的宗法等级结构。人人在家族内养成对父兄恭顺的性格,扩而大之,便自然而然地事君如父,事长如兄,不再会起悖礼的念头。所以,孝悌作为行仁的基本功,受到孔子
[4]7
及其弟子的特殊重视,不是偶然的。”孔子批评宰我之“不仁”,也是从孝悌、爱亲这个角度来看的。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曰!!夫君子之,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
(论语・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第十
)由此处可以看出,孔子关于“七》仁”的本义的理解,是从祭祀而生发的。仁者,亲亲之谓也。丧礼之所以是三年,是因为人出生三年之后,才可以“免于父母之怀”,因此三年之丧,是“报恩”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恐怕也是出于此。然而,宰我对孔子所说的“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也是有其道理的,因此孔子也反驳不得,只好问宰我心安不?宰我说心安后孔子也就不再说话了。但当宰我出去之后,孔子却是责备宰我“不仁”。孔子判定宰我的“仁”与“不仁”的依据就是从祭祀而“爱亲”这一点生发而来的。
三、何谓“爱人”一些学者把孔子的“仁”即“爱人”作为了孔子仁学的纲领性论述,这是错误的。
在《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三次回答都
(论语・不一样:“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
)“(论语・)“第六》爱人。”《颜渊篇第十二》居处恭,
(论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
)这就是说,孔子将“路篇第十三》仁”解释为“爱人”不过是他在樊迟三次问仁过程中的一次具体回答而
已,似乎不宜将这一次具体的诠释当作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
・5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月
究竟什么是“爱人”,对于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十分关键,那些把孔子的仁爱等同于资产阶级博爱思想的人的最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论据就是孔子对樊迟说过“仁”是“爱人”的话,他们望文生义地以为孔子所说的“爱人”指的是爱所有人,是“普遍性地爱他人”,具有“普适性”,并且要推广到全世界。但是,儒家的“爱人”是有条件的,是分等级的,是有阶级性的(如民与人之分、君子小人之分等),甚至是有“华夷之分”的。理解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人”的具体历史规定。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仁”本来是“亲亲”、“爱亲”。孔子对樊迟说仁是“爱人”,显然是对“亲”的范畴的扩大,但并不是扩大到所有人。“人”,在春秋时期指的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
[5]
人”,指的是“大臣、群臣”(阮元刻本《论语注疏》,刘逢禄注)。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是不被看作“人”的。甚至在封建社会里,下层老百姓被看作是“两脚羊”,被称作“小人”,是没有“人”的资格的。春秋时期子所说的“爱人”,择的。《人”
[2]都是奴隶主,“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化,但对于“”与“民”放在历史语境里进行区分,无疑是正确的。
关锋在《再论孔子》中认为,如果脱离历史背景去作抽象的逻辑分析,就会把“人”理解为超历史、超阶级的,不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阶级地位的人了,于是“立”和“达”也就成了空荡无物的超阶级、超历史的东西了。孔子的仁学从而也就被解释
[2]409
成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了。这里关锋关于“人”的历史性、阶级性的分析,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完全正确的,比当代一些所谓的新儒学家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
今人大多根据“爱人”望文生义,甚至认为“爱人”是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黄怀信在《孔子的“仁”与仁学的内涵》中说:“《论语》中的‘仁’虽然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把“爱人”当作了“仁的本质”,或“仁的核心”。
孔子所说的“爱人”难道是不分等级、不分阶级地“关爱他人”吗?从《论语》可知,这一理解显然是很不确切的,它不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孔子所说的“爱人”是在“礼”的许可之下的爱
[6]
[7]
人,是分层次和等级的。“爱民”也是如此。如子贡
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
()也就是说,孔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承认“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仅仅是仁,而且是
圣。从这段话人们似乎可以得出孔子是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可是,当子路做费城宰,用自己的薪俸买来米面做成粥赈济当地老百姓的时候,孔子却派子贡去把赈粥掀翻在地,惹得子路很生气。孔子为什么这么做呢?这难道不是与他平日里的教导相悖吗?其实,这是因为“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爱曰侵。今
(鲁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韩非子・外储说
)子路做费城宰,你就做好你份内的工作就行右上》
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否则,权臣季氏就怀疑子路那是在“收买民心”,。这件事就很也是有等级的,有范,,仁爱不是博爱意义上的“爱。孔子不这么认为,儒家之徒也不这么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提倡“交相利,兼相爱”,而孟子则骂他“无父”,是“禽兽也”。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墨子提倡兼爱,孟子都骂他是“禽兽”,儒家又怎么会提倡博爱,提倡平等之爱呢?儒家一贯地主张尊卑、贵贱、亲疏、男女之别,认为“父为子纲”,如果“兼相爱”,不区分亲疏尊卑上下了,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爱,那岂不是“无父”了?因为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本质上是从血缘关系之爱亲到爱他人,是分层次的。仁爱是在符合礼的前提之下的“爱人”,不是不加区分地爱所有人,即儒家所谓的“爱人”是分亲疏、远近、上下等级的,它不是兼爱,也不是博爱,不是平等意义上的“爱人”。蔡尚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认为,“‘仁’无疑
[4]113
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蔡尚思从阶级性上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分析是正确的,“仁”确实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而不仁
(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篇第
)。君子指的是士大夫以上的贵族。小人指十四》
的是士大夫以下的平民百姓。仁是贵族的“仁”,而不是“小人”的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认为“小人”是不会有“仁者”的。
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也可以看
第26卷 第1期 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59・
出来,礼也是有其鲜明的阶级性的。因此,老百姓不可能克己复礼,从而也就不可能是仁者。如果把“仁”像当今有些人那样理解为泛泛地“爱所有人”,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有问题了,即难道老百姓就不爱人了吗?即使是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女、父母等家人都不爱了吗?在孔子看来,仁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从孔子的另一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来,他说“君子笃于亲,小人兴于仁”。这句话说明了君子的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如果上层贵族亲亲、爱亲,那么下层老百姓便能“兴于仁”。《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仁者爱人,说的就是人君爱群臣,绝对不是不加区分地爱全人类。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爱人”是先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而推己及人、推衍开来的。儒家所谓的“爱人”是有亲疏远近的,是有阶级性、等级性的,是在“礼”的严格秩序之下的“爱人”。孔子所谓的“爱人”绝对不是博爱,不是平等基础之上对所有人的爱,而是在符合礼的前提之下的爱人,有差等的爱人。
四、当今,资产阶级的“人学把孔子的仁爱等同于博爱,把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等同于孔子的仁学思想。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是由于没有进行前理解的反思。
博爱是西方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提倡的建立在人人平等思想基础之上的“爱人”,是有着基督教教义思想的“爱所有人”,甚至“爱你的敌人”。孔子那建立在血缘亲疏关系基础之上的爱有差等,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等同于博爱的。《圣经》上说“Lovethepersonyoulove,lovethepersonyoudon’tloveandloveyourenemies”(要爱你爱的人,要爱你不爱的人,要爱你的敌人),孔子可不是这样,他教导他的学生要“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孔子只是提倡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开始的“亲亲”。他说“上笃于亲,民兴于仁”。孔子认为士大夫以上的贵族阶级如果“亲亲”,那么士大夫以下的老百姓就会以贵族阶级为榜样,从而亲亲。至于如何做才能是仁呢?他说:“克己复礼。”也就是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按照周礼的规定来行事,那就是仁。对亲亲而仁民这一思想的发展,是孟子的贡献。
有人用《中庸》中的“仁者人也”来证明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这是断章取义,《中庸》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亲亲为大”,这
是关键。要进行理解,就应该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
理解,应该以整体理解和部分理解的循环来把握其本来的意义。“亲亲为大”,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孝悌是为仁之本。
把孔子的仁学等同于西方的人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人学”?“人学”即HumanStudies,Humanities,HumanScience,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和学科分类相关,泛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一是指以人文学科的方法去观察人类文明生活,以人的方式认识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思维方式;一是指西方近代以来由维柯、赫尔德、狄尔泰和卡西尔等人文主义哲学家所创立的人文主义的哲学观念和哲学形态,这是当代哲学家赋予“人学”的最深层和最确切的含义。人学是西方文化中针对中世纪神学和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而兴起的人文主义思维方式和哲学形态,这是“”的本质含义。
同,、独立和平等的,儒学作为一种礼治,,那么对儒学实质的准确把握应该是“等级人学”。儒学,“更注重对人的控制,使人居于不同的等级,各
[9]
安其位。”也就是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实质就是在礼制约下的爱有差等。这是一种等级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平等思想是完全格格不入的。按照孔子的说法,仁就是克己复礼,礼的社会规范性的基础是什么呢?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吗?《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富国》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礼其实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孔子的仁学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周礼,恢复这种等级制度,维护“各安其位”的社会秩序。为什么会把孔子等级思想的仁学误读为西方资产阶级提倡的人人平等的人学思想呢?这主要是因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解读不是从孔子的论述本文出发,而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作为前理解,不加以反思和检讨,不与《论语》中孔子的具体论述进行视域融合,从而错误地把仁学当作人学了。更有甚者,有人还以为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普适性,要推广到全世界去,这就更是历史的倒退了:以等级思想取代平等思想。海德格尔说:“解释(Auslegung)理解到它的首要的经常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
[8]
・60・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月
就有的前有(Vorhabe)、前见(Vorsicht)和前把握(Vorgriff)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这些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从而
[10]
确保论题的科学性。”五、余论
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论语》中孔子的话语是语录体,没有上下文和对话交流时的语境,因此,人们对其中的一些语句的理解总是有纷争。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具体论述,歧义迭出,莫衷一是。这就要求人们从文本出发,重构孔子所生活的历史情境,反思自己的前理解,实事求是,考镜源流,真正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本来意思。由于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而有针对性地教导他们“克己”,因而,《论语》中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论述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由于个性不同,因此需要“克己”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这就是人们看到《论语》中孔子何以针对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回答什么是“仁”的缘故。把握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实质,便能合理地解释孔子对于“仁”境之下的解释了。
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扬光大,并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形成了“仁政”思想。但是,人们现在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时,不应该将孟子的思想强加到孔子头上,以孟子的思想论证孔子的思想。当今一些学者用孟子的仁学思想来解释孔子的仁学思想,往往用孟子的“恻隐之心”观点来诠释“仁”的心理基础。然而,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讲到泰利士的时候所说的,“谈到他的哲学,大家一致公认他是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但是我们关于这一点知道得很少,而我们却好像知道得很多。因为对于他的命题本身所能有
的进一步的哲学发展和了解,我们知道都是来自后
[11]
人的东西,却都被加到他身上了。”
如今,一些人把儒家之徒的一些思想观点如孟子思想、理学家或者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等都安在了孔子的头上,这是误读产生的根源之一。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学混同于孔子的仁学,把博爱思想等同于孔子的仁爱等做法,其实也是把“后人的东西”强加到孔子身上了。
学术的目的是求真,因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历史主义原则从《论语》文本出发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而不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学思想强加在孔子身上,混淆视听,打着诠释孔子仁爱思想的大纛,把孔子的等级人学思想解读为抽象的“爱所有人”的人学思想,这就完全失去了学术求真的目的和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策.孔子仁学思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2006.][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430.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4.[6]幺峻洲.论语问答[M].济南:齐鲁书社,2004:122.[7]雷原.论语:中国人的圣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9.
[8]何萍.何谓人学[J].哲学动态,2000(4):33234.[9]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133.
[10]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4:344.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80.
[责任编辑:王继洲]
OntheEssenceofConfucius’RenThought
ZHANGTong2sheng
(CollegeofChineseLiterature,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20,China)
Abstract:TheconclusionwasdrawnfromtheoriginofthecharacterofRen,theconcretemeaningofHuman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thecontextandtheclassbelongingsof
Keywords:Confucius;theRenthought;restrainoneselfinordertorestoretheritesofChou;thehierarchyhum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