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特 色古 村 落 的保 护 规 划探 析
— —
以福 建省 涤 下 涉 台古村 为例
Ch r c e itcAn int l g ’ Co s r to ln a a t rsi ce l eS Vi a n e vai n P a
A CaeSu yo xa l g ui s td n iiViaei F j n J l n a 黄 莉 芸 Hun i n ag y L u
摘 要 : 下古 村 落是 福 建省 保 存较 完好 的 涉 台 法缘 古村 落 涤 和 古代 宗法 制 度 下血 缘 古 村 落 的典 型 代 表 本 文 以其 为例 , 在
总 结 村 落特 征及 其 发 展 面 临 的现 实和 潜 在 问题 基 础 上 , 出 了 提
以风 貌 完 整性 、 史原 真 性 、 理 永 续 利 用 为原 则的 古村 落保 历 合 护 整 治规 划 关 键 词 : 下 古 村 落 特 色 保 护 涤 A s at h a e t e tet dt n l iaeo J i i F — bt c T e p r a sh a io a v l f i a n u r : p k r i lg x
ja o n e re a pe,o h ssofs mi p t e rl in Pr vic x m l n t e bai um ng u he g ne a c a a troft e v l g nd t on it bew e n t e pr sr t h rce h il e a he c f cs a l t e h eevai on a d d v l me tt a n e eop n od y.Ta i g a p o slt a e r u tp otc bln r po a h tw' l s r e t l a d rha l aet l gei c o d nc t h rncpl r n e bitt hevia n a c r a ewih t e p i i eofp o— i l
t cig t e t e tn h ownsa ,hso y a he tcW n i zn ti e s n c pe it r ut n ii a d utii g i n r ao l
a d c nt al n o i nu l y
图 1 下 古村 全 景 涤
K y r s T et d inl iae o J d F a l Co — ewo d: h a io a v l f b a e tr r t lg te n
s r a i l e v tO l
一
、
涤下 古 村 概况
涤下村古称甘涤下 ,地处福建省屏南县境南部甘棠乡 , 是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 7 9 7 6) 居所在地。 10 —
1 7 的故 村落格 局至迟于 明代中期之前已经形成 , 坐东朝西 , 傍溪而建 , 前有龙
澡 双 溪 峡 流 , 有 四 面 青 山层 峦 叠 嶂 , 关 地 轴 , 后 天 罗城 秀丽 , 屋
舍俨 然, 城楼高墙 , 映水 而立( 1 。涤下村村 民纯姓甘 , 图 ) 甘姓
于 明正 统 二 年 ( 4 7) 至 涤 下 , 后 宗祠 完 整 、 系 清 晰 , 13 迁 之 谱 传 九 代 而有 甘 国 宝 。 国 宝 以武 进 士 出身 , 任 台 湾 挂 印 总兵 , 甘 两 升
福建水 师提督等职 , 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 出了突出贡献 。涤下 村作 为甘 国宝 宗先所 系、 祖祠所在 , 中留有大量甘 国宝早年 村
生 活 、 武 的 史 迹 与故 事 传 说 , 而 于 2 0 习 因 0 6年 列 入 福 建 省 涉
图 2村 落 格 局
台 古 村落 之 一 , 福 建 省 涉 台法 缘 古 村 落 和古 代 宗 法 制 度 下血 是
缘古村落 的典型代表。 因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0 7年被福 20
建 省人 民政 府 批 准 为福 建 省 第 -  ̄省 级 历 史 文 化 名村 之 一 。 I : L
二、 涤下古村 的历史文化与风貌特色 1明清共存 的村落布局 .
涤下村作为单一姓 氏村落 , 村内建筑 以祠为本 , 祠堂有总
祠 、 祠、 祠等 , 支清晰 , 公 支 分 明显 地 折 射 出澡 下古 村 明 中 期 格 局 形 成 、 早 中 期迅 速 发 展 、 同治 年 间达 到 鼎 盛 的 历 史 进程 。 清 清 现 状 村落 格 局 相 对 完 整 , 明清 二个 时期 的 城 墙遗 迹 尚存 。 明代 涤 下 村外 观 规 则 , 面 略 呈 长 方形 , 平 周边 筑 有 完 整 的城 墙 , 墙 城
开东、 、 北 四门, 西 南、 城墙为卵石砌筑 , 高大坚固 , 门即云路 北 门城楼及城楼东北面一段保存基本完好。 清末建起 的涤下古村
将所 有的建筑全部包容在 内, 整体 形状酷似鱼形 , 新城 北狭南
图 3街 巷 空 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宽 , 水 东 溪 沿 村 西 而 下 , 村 而 过 , 一 水 二 涤 穿 成
岸格局 ( 2) 图 。
2寄寓风水 的传统街 区 .
涤下村枕 山临水 , 高西低 , 东 屋舍 沿溪依 山而筑 , 巷因此也分南北 向的横 向平街及 东 街
西向的纵 向斜街二种。明代老街主体格 局为三
横二 纵 , “ 字 形 。 成 日” 总称 日字 路 。 以日 字路 为 中心 , 东 、 北 、 南 三 面 分 接 侯 门 岭 、 跪 往 东 东 羊
道、 华丽街 , 西侧 为堡 里弄 。侯 门岭街倾斜 向北
延 伸 , 主 体 格 局 呈 现 出 “ ” 形 。 活 的 意 使 臼 字 即
图 4甘 国 宝故 居横 剖 面
思, 四通八达 , 于避难 和防御 。 又便 街 巷均 卵石平铺
, 约 1~2 上 山之路 宽 m, 多做阶梯 曲折 而上。街巷一 侧傍 有水沟 , 沟渠 之水 源 自侯 门 山, 沟水 自上而下 , 其流 向均 但 朝 向甘涤 溪的上游 ,至花桥 处汇入甘涤溪 , 水 道九 曲, 迎溪而 注 , 旨在财 进各 家 , 宗族 活脱 。 同时 , 村落 内还分 别在 水 口、 中、 村 水尾 处跨溪
建 广 通 、 仙 、 宝 三 桥 , 岸 建 水 碓 , 尾 建 迎 聚 溪 村
图 5龙 山公 祠 横 剖 面
水坝 以聚水 。 并在水 尾东 南方后 门山上形成 风
水 林 , 风 水 意 念 十 分 清 晰 ( 3) 其 图 。
3闽东特色的传统 民居 .
涤 下古 民居建 筑属福 建 闽东北 山地 型 建
筑风格 , 其共性 主要体 现 为 : 二侧 山墙外 观 以
一
字迭落式 、 风帽形 多见 , 也有 少量为鞍形 , 前
檐墙 基本 上都做 二段 凹下 式 ,后檐 墙 为一字 式; 平面 以单进三合院 为主 , 后两天井 , 前 较大 的则为前后二进式 ; 天井前 方大的 民居 一般做 有下马厅 , 小的 则为 门廊 , 天井二 侧做 二层 前 厢房 , 天井二侧 多数 为厨 房 ; 后 一般 都是双层 , 上下重檐 , 二层为主厅 , 二层 前方修 建美人 靠 ; 檐下使 用木 制沟槽 筒承接 雨水 后经 雨筒 流至 天井 ,雨沟槽 下方 用三 角形木 支架 承托 ( 图 4 5 。现存 的近 8 ~) 0多幢保存较好 的古民居建 筑, 大致可 以分为清早期 、 清晚期 、 民国 三个历 史时期 。三个时期的风格 区分主要体现在厅堂 位 置。清早期建筑 的底层厅 堂较高 , 底层有 宽 敞的带轩顶前廊 , 二层 厅堂太 师壁上方有 隔架 斗拱, 二侧 甬门上方做 神橱 ; 清晚 期 的底层厅
堂 较 矮 , 部 仅 用 丁 头 拱 挑 檐 , 层 厅 堂 太 师 前 二 壁 上 方做 连 弧 拱 ,神 像 置 太 师壁 前 方 供 桌 上 ;
民国时期的厅堂也是二层 , 高度 尤其是二层 但
图 6保 护 区 划分 图
主厅 的高度很 大。其次 , 风格不 同还 体现在 建
筑 的外观上 ,清 早期的民居 多为清水木结 构 ,
外 墙一般只起 围合 作用 , 前有 院子 , 建随墙 并 式单独 门楼 ; 而清晚期 的民居四周均修 筑兼具
承 重 功 能 的夯 土 墙 , 门开 在 前 墙 中 间 ; 民 大 至
国时期 , 夯土 外墙更显 高大 , 出现方 形 多层 建 筑等。
4地 域 特 色 的 民俗 文化 .
61 一
图 7建 筑 高度 规 划控 制 图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涤 下村 自甘 氏开基 以来 , 武风盛 行 , 要有虎桩拳 主 及各类传统生产生活用具 如锄 头功 、 扁担功等 , 民中 村 多人享有武术传人之
称号 , 涤下武功更因一代名将甘国
宝 而 发扬 光 大 。 民素 爱看 戏 、 村 听戏 、 唱戏 , 四平 戏 、 平讲
戏、 杖头木偶 戏【 1 ] 等都是大家最喜闻乐见 的娱乐项 目。 此
外 , 民好饮酒、 村 制酒 , 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 自古承 传不息 , 以农家 自制或小作 坊生产形式存在 。 是村 中最
重 要 的 民 间技 艺 之 一 。 三 、祭 古 村 的保 护 规 划 {下
基于 对涤 下村 历史文化价值 的认识 。 系统 、 完整地 保护涤下村 整个 生活聚落 , 保护涤下村 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关系 , 保护空间格局 、 街巷尺度 、 历史建筑等物化历史
信息 , 保护非物质 性的文字史料及 民俗 , 延续 历史文化
环境 、 传统生活气息, 提高居住质量 , 应成 为第一要务 。
1保 护原 则 . 整体 性原 则 : 划 不 仅 要 保 护 文化 遗 产 本 身 , 且 规 而 图 8建 筑 分级 图
还要保护其 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延续涤下古村 的历史 文脉 , 维护古村个性特征 , 突出地方 乡土气息 , 反映地域
的场所精神 , 要做到保护 、 建设和开发的和谐统一。
综合 性原 则 : 采取 重 点 保 护 、 面 保 护 、 立 骨架 保 护 、
结构保护 、 网络保 护和功能创新 等综合方法 。 实现物质 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保护相结合 , 、 、 点 线 面保护相结合。 原真性原则 :对历史环境 的保护应 采取谨慎 的态 度, 在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之前都必须进行全面充分 的调 查和研究 , 所使 用的方法和材料都必须有充分 的文献依 据, 尽量保 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可读 性 , 到“ 旧如故 。 做 修
以存 其真 ” 。
动态 性原则 : 涤下古村是社会发展和居 民生产生活 的物质载体 , 它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 在不破 坏古村落文化特质的前提下 , 注重保 护 、 应 开发和利 用的有机 结合 , 增强传统古村落 的现代活 力。 2保护区域 与控制范围
本 次 规 划 经 现 状 调 查 , 定 以 整 体 风 貌 保 存 较 好 、 筑 物 确 建
图 9建 筑 整 治规 划 图
拆建、 新建。严格控制区内建筑拆 建、 改建、 空间尺度和建筑形
式, 物质形态尽 量保 持原样。各类传统建筑 以修复 为主, 采取 “ 整旧如旧”“ 旧如 旧” 、修 的保护原则。新建建筑高度、 体量、 色 彩和风格应与传统建筑相统一 , 细部 构件和装饰构件均应采用
传 统 的形 式 。
保护等级较高 、古建筑相 对集 中的涤下古村 为核心保 护区, 以 涤水西溪上游江墩桥( 广通桥 )涤水东溪上游凌云寺遗址 、 、 深 水水尾东侧倚
马磉遗址 等三处 为一般保 护区 ,进行分类保护
( 6。 图 )
建设控制区: 是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古镇风貌的控制地 带, 该区域主要考虑重要视线走廊范围内景观 的完整性和传统
风 貌 的 延 续 性 。 控 制 区 内原 则上 不再 加 建 民宅 或 其 它建 筑 物 、
核心保护 区范围为原清末形成的涤下古村所包括的范 围, 即东至候 门岭 , 南至飞 来庙 , 西到合璧 堂 ,L U L : : : 炮楼 , 四个 I ̄ I 原
构筑物 , 新建建筑在建筑高度 、 体量 、 色彩 和风格上应与传统建
筑风貌相协调。
城 门及四周城墙以内的范围, 包括 日字路 、 羊跽 道、 华丽街 、 马
鞍 弄 、 门岭 、 侯 堡里弄 、 吴厝岭 、 朝和弄等 八条街巷 , 总面积约 41公顷。建设 控制地带范 围为核心保护 区向外 延展 , . 至周边 新建 区域和环村公路范 围。 3保护方式要求 . 核心 保护区:是体现涤下古村历史文化价值 的主要地段 , 应严格保 护历史形成 的古村格局 、 街巷肌理 、 传统 民俗文化 , 以
风貌协调 区 : 作为整体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包括新建街
区及周边 山体 ,在风貌协调 区内应严格控制大中型建设项 目, 禁止任 何破坏 性的建设行为 , 保护好水体 和村落风水林 , 保持 形 成涤下古村 的山水 环境 , 保持村落 与 自然的和谐 : 存位 于 保
该区域 内的古建筑 , 以原真 性原则 为准则加以修复和修缮。 并
4保 护 区屋 顶 平 面 和 天 际轮 廓 线 保 护 规 划
涤下村周围 山体作为古村落的绿色屏 障与背景 , 形成独具
特色的 自然 天际线。 因此 , 规划考虑 : 应统一街区建筑屋 顶和院
落 山墙 的 质 感 和 肌 理 ,保 护 街 区平 缓 并 延 绵 起 伏 的天 际 轮 廓
及构成村落整体风貌 的各种组成要素。 对核心 区内的街巷空间
和 宗 祠 宫庙 建筑 以及 城 墙 城 楼 等 以保 护 和 维 护 为 主 , 不可 随意
一
6 — 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线; 严格保护现存完整 的青瓦坡屋面和封火 山墙 , 对破损、 缺失
部分采 用镶 嵌式的方式进行修 整 ;对于较集 中的更新居住地
盾 的一般建筑( 五级 )或者与历史风貌 无冲 突但质量很差 的建 , 构筑物根 据规划需要将 其拆除 , 进行新 的建设 活动 , 对古迹 或 文物进行复建 , 或开辟为绿化 及开 敞空 间。
暂 留 : 对 处 于 建设 控 制地 带 , 筑 与 历 史风 貌 冲 突大 , 针 建 但
块。 应采用坡顶青瓦灰脊 的传统形式 ; 位于保护 区的院落 隔墙
应采用传统封火 墙 ; 并且涤 下村周 围的群
山 , 不得 随意辟 为 均 它用 。 以保证 四周 的山脊轮廓线和天际轮廓线尽 收眼底 。 建筑高度控制分 区如下( 7 : 图 ) 7 m檐 口高与 9 m脊 高控制区:保护 区和文物保护范 围以 内的建 筑 , 行最上层 檐 口高度 不超过 7 屋脊 总高不 超过 执 m, 9 的规定 。 m 超高建筑应逐步予 以整改。 1 m 檐 口高 与 1 m 总高 控制 区 : 2 5 核心 保 护区 以外 , 建设 控制区 以内 。 新建建筑檐 口高度控 制在 1 m 以下 , 2 总高度不超 过 1 m。现该 区域 内已存在 的超高建筑 , 5 视具体情况除 了暂留 的建筑外 , 分别采取整修 、 更新措施降低层 高。
四 、 筑 保 护 与 更 新 模 式 建
质量较好 。 短期内拆 除经 济代价较 大的建筑 ( 五级 )按 照《 , 历史
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规范》 规定 , 此类建 筑仍然属于需要 更新的
建筑 。 但是 近期予以暂时保 留。
五 、 语 结
一
直 以来 , 古村 落被 称之为 “ 传统 文化 的明珠” 民间收 和“
藏 的国 宝 ” 它不 仅 承 载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深厚 的 文化 , , 同时 也凝
聚 了别样 的乡土与 多彩 的建筑风格 。涤 下村作为其 中的佼佼
者, 既具备着涉 台法缘 古村落 的典 型特征 , 也是古代 宗法 制度 下血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它是前人留给我们 的宝贵财富 , 也
是 我 们 对 子 孙 后 代 的 物 质 文化 传承 。 因 此 , 现 代 经 济 蓬 勃发 在
按照建筑 的历史年代 、 制、 型 保存环境 以及形态 的完整性 , 涤下村 传统建筑按其科学 、 文化 、 艺术价值 , 被划分为五大保护 等级( 8) 图 。
一
展 、 镇建设如火如荼 的浪潮 中 。 城 如何使这 些特 色古村落 既绽
放其迷人魅 力而又不迷失 方向 。 完成保护 民族 文化、 除贫 在 消 困 的同时。 不断达成保 护与发展 的共 同 目标 , 是我们今后 在实
级建筑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 以及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践过程 中必 须进行不断探 索和学习总结 的。 这需要我们更加科 学的进行保护和规 划 , 做到 保护 、 利用 、 更新 、 延续等方面 的有
机 结合 , 为弘扬和保护我 国建筑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 作者 单位 :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 划 系;0 8 ) 20 . 6
注释 :
的建筑物 、 构筑物 , 主要有 : 龙涤仙 宫、 门楼 、 城 迎仙桥 、 聚宝桥 、
飞来庙等 ;
二级建筑 为保护建筑或重要历史建筑 , 指具有一定保 护价
值, 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主特色 , 未公布 为文物保护单位 , 且
未登记 为不 可移动 文物 的
建筑 物 、 构筑 物 , 如峙 国亭 、 山公 龙
祠 、 氏宗祠 、 氏支祠 、 甘 甘 甘国宝故 居等 ;
三级建筑 为历史建筑 , 指涤下村 内建国 以前( 含建 国初期 ) 建成 、 未归入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 的古建筑 ;
[ 屏 南四平戏 , 1 】 又被称 为“ 素平戏” “ 、 庶民戏” “ 民戏 ” 、赐 , 古称“ 四平腔” 是 弋阳腔之遗响 , , 被我 国戏 曲界称为“ 中国四平
戏活化石” “ 和 明代 四 平腔 的 活化 石 ” 自明末 传 入 屏 南 , 。 至今 已 传 1 6代 , 四 百 多年 。屏 南平 讲 戏 起 源 于屏 南 , 历 流行 于 闽 东 北
四级建筑为与传统风格相协调 的现代建筑 , 主要包括涤 下
村内建 国后建成的各类具有传特风貌特征 的建筑 ; 五级建筑为与传统风 格不相协调 的现代建筑 , 主要指涤 下 村内建 国后建成的各类不具有传特风貌特征 的建筑。
和福 州地区 , 系闽剧前 身之一 。屏南杖 头木偶戏则是福建省仅
存 的小杖 头木偶 艺术形态 , 木偶 由“ 头像 ”“ 、 偶身” “ 、脚” 、手” “ 、 “ 活动 管” “ 、命杆 ” “ 、手杆” 等七 个部 分组成 。 参考文献 :
『 1 1阮仪 三 . 史 环 境 保 护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 海 科 技 出版 社 , 历 上
20 0 0
基于保护古村落风貌 和传统空 间格局 的要求 , 充分考虑风
貌完整性 、 历史 原真 性以及合理利用 、 永续利用 的原则 , 对上述 传统建筑 的整治措施如下( 9) 图 :
修缮 :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 、 一 二级 )对其残缺 ,
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 , 对文物整体进行 日常的维 护保 养。原则 是修 旧如故 、 只修不建 。具体办法包括 日常保 养、 防护加固 、 现 状修 整等 。 维修改善 : 对历史建筑( 三级 ) 和历史环境要 素不 改变其外 观特征和 内院传统界面形 式的维护 、 改建活动 。 改造 整修 : 针对质 量好或一般 的、 与历史风 貌相冲突 的一 般建( ) 构 筑物( 五级 )这类建筑仅通过改变立面外观 的方式就 。 能与历史风貌取 得和谐的话 , 采用整修 的方式 ; 必须通过 降低 建筑高度或改变建筑造型 才能取得与历史风貌和谐的 , 采用改
造 的 方式 ; 境 协 调 区 内质 量 好 或 一 般 的 、 历 史 风 貌 相 冲 突 环 与 的非保 护 的一 般 建 ( ) 物也 应 采 用 的 改 造 整 修 方 式 。 构 筑
[ 阮仪三. 2 】 护城 纪实.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 2 3 0 [ 原 广 司. 界聚 落的教 示 10于天伟等译 . 3 ] 世 0. 中国建筑工
业 出版 社 ,0 3 20
『1 4 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 究院主编- 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
规 范冲 国 建 筑 工 业 出版社 . 0 2 5 0
保 留: 针对 与历史 风貌 无冲突 的一般 建( ) 构 筑物 ( 四级 ) 。 该类建筑绝 大多数是外观与历史建筑 尚属协调的新建筑。 更新 : 针对整修 和改造都不能处理好与历史风貌相冲 突矛
6 — 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特 色古 村 落 的保 护 规 划探 析
— —
以福 建省 涤 下 涉 台古村 为例
Ch r c e itcAn int l g ’ Co s r to ln a a t rsi ce l eS Vi a n e vai n P a
A CaeSu yo xa l g ui s td n iiViaei F j n J l n a 黄 莉 芸 Hun i n ag y L u
摘 要 : 下古 村 落是 福 建省 保 存较 完好 的 涉 台 法缘 古村 落 涤 和 古代 宗法 制 度 下血 缘 古 村 落 的典 型 代 表 本 文 以其 为例 , 在
总 结 村 落特 征及 其 发 展 面 临 的现 实和 潜 在 问题 基 础 上 , 出 了 提
以风 貌 完 整性 、 史原 真 性 、 理 永 续 利 用 为原 则的 古村 落保 历 合 护 整 治规 划 关 键 词 : 下 古 村 落 特 色 保 护 涤 A s at h a e t e tet dt n l iaeo J i i F — bt c T e p r a sh a io a v l f i a n u r : p k r i lg x
ja o n e re a pe,o h ssofs mi p t e rl in Pr vic x m l n t e bai um ng u he g ne a c a a troft e v l g nd t on it bew e n t e pr sr t h rce h il e a he c f cs a l t e h eevai on a d d v l me tt a n e eop n od y.Ta i g a p o slt a e r u tp otc bln r po a h tw' l s r e t l a d rha l aet l gei c o d nc t h rncpl r n e bitt hevia n a c r a ewih t e p i i eofp o— i l
t cig t e t e tn h ownsa ,hso y a he tcW n i zn ti e s n c pe it r ut n ii a d utii g i n r ao l
a d c nt al n o i nu l y
图 1 下 古村 全 景 涤
K y r s T et d inl iae o J d F a l Co — ewo d: h a io a v l f b a e tr r t lg te n
s r a i l e v tO l
一
、
涤下 古 村 概况
涤下村古称甘涤下 ,地处福建省屏南县境南部甘棠乡 , 是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 7 9 7 6) 居所在地。 10 —
1 7 的故 村落格 局至迟于 明代中期之前已经形成 , 坐东朝西 , 傍溪而建 , 前有龙
澡 双 溪 峡 流 , 有 四 面 青 山层 峦 叠 嶂 , 关 地 轴 , 后 天 罗城 秀丽 , 屋
舍俨 然, 城楼高墙 , 映水 而立( 1 。涤下村村 民纯姓甘 , 图 ) 甘姓
于 明正 统 二 年 ( 4 7) 至 涤 下 , 后 宗祠 完 整 、 系 清 晰 , 13 迁 之 谱 传 九 代 而有 甘 国 宝 。 国 宝 以武 进 士 出身 , 任 台 湾 挂 印 总兵 , 甘 两 升
福建水 师提督等职 , 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 出了突出贡献 。涤下 村作 为甘 国宝 宗先所 系、 祖祠所在 , 中留有大量甘 国宝早年 村
生 活 、 武 的 史 迹 与故 事 传 说 , 而 于 2 0 习 因 0 6年 列 入 福 建 省 涉
图 2村 落 格 局
台 古 村落 之 一 , 福 建 省 涉 台法 缘 古 村 落 和古 代 宗 法 制 度 下血 是
缘古村落 的典型代表。 因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0 7年被福 20
建 省人 民政 府 批 准 为福 建 省 第 -  ̄省 级 历 史 文 化 名村 之 一 。 I : L
二、 涤下古村 的历史文化与风貌特色 1明清共存 的村落布局 .
涤下村作为单一姓 氏村落 , 村内建筑 以祠为本 , 祠堂有总
祠 、 祠、 祠等 , 支清晰 , 公 支 分 明显 地 折 射 出澡 下古 村 明 中 期 格 局 形 成 、 早 中 期迅 速 发 展 、 同治 年 间达 到 鼎 盛 的 历 史 进程 。 清 清 现 状 村落 格 局 相 对 完 整 , 明清 二个 时期 的 城 墙遗 迹 尚存 。 明代 涤 下 村外 观 规 则 , 面 略 呈 长 方形 , 平 周边 筑 有 完 整 的城 墙 , 墙 城
开东、 、 北 四门, 西 南、 城墙为卵石砌筑 , 高大坚固 , 门即云路 北 门城楼及城楼东北面一段保存基本完好。 清末建起 的涤下古村
将所 有的建筑全部包容在 内, 整体 形状酷似鱼形 , 新城 北狭南
图 3街 巷 空 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宽 , 水 东 溪 沿 村 西 而 下 , 村 而 过 , 一 水 二 涤 穿 成
岸格局 ( 2) 图 。
2寄寓风水 的传统街 区 .
涤下村枕 山临水 , 高西低 , 东 屋舍 沿溪依 山而筑 , 巷因此也分南北 向的横 向平街及 东 街
西向的纵 向斜街二种。明代老街主体格 局为三
横二 纵 , “ 字 形 。 成 日” 总称 日字 路 。 以日 字路 为 中心 , 东 、 北 、 南 三 面 分 接 侯 门 岭 、 跪 往 东 东 羊
道、 华丽街 , 西侧 为堡 里弄 。侯 门岭街倾斜 向北
延 伸 , 主 体 格 局 呈 现 出 “ ” 形 。 活 的 意 使 臼 字 即
图 4甘 国 宝故 居横 剖 面
思, 四通八达 , 于避难 和防御 。 又便 街 巷均 卵石平铺
, 约 1~2 上 山之路 宽 m, 多做阶梯 曲折 而上。街巷一 侧傍 有水沟 , 沟渠 之水 源 自侯 门 山, 沟水 自上而下 , 其流 向均 但 朝 向甘涤 溪的上游 ,至花桥 处汇入甘涤溪 , 水 道九 曲, 迎溪而 注 , 旨在财 进各 家 , 宗族 活脱 。 同时 , 村落 内还分 别在 水 口、 中、 村 水尾 处跨溪
建 广 通 、 仙 、 宝 三 桥 , 岸 建 水 碓 , 尾 建 迎 聚 溪 村
图 5龙 山公 祠 横 剖 面
水坝 以聚水 。 并在水 尾东 南方后 门山上形成 风
水 林 , 风 水 意 念 十 分 清 晰 ( 3) 其 图 。
3闽东特色的传统 民居 .
涤 下古 民居建 筑属福 建 闽东北 山地 型 建
筑风格 , 其共性 主要体 现 为 : 二侧 山墙外 观 以
一
字迭落式 、 风帽形 多见 , 也有 少量为鞍形 , 前
檐墙 基本 上都做 二段 凹下 式 ,后檐 墙 为一字 式; 平面 以单进三合院 为主 , 后两天井 , 前 较大 的则为前后二进式 ; 天井前 方大的 民居 一般做 有下马厅 , 小的 则为 门廊 , 天井二 侧做 二层 前 厢房 , 天井二侧 多数 为厨 房 ; 后 一般 都是双层 , 上下重檐 , 二层为主厅 , 二层 前方修 建美人 靠 ; 檐下使 用木 制沟槽 筒承接 雨水 后经 雨筒 流至 天井 ,雨沟槽 下方 用三 角形木 支架 承托 ( 图 4 5 。现存 的近 8 ~) 0多幢保存较好 的古民居建 筑, 大致可 以分为清早期 、 清晚期 、 民国 三个历 史时期 。三个时期的风格 区分主要体现在厅堂 位 置。清早期建筑 的底层厅 堂较高 , 底层有 宽 敞的带轩顶前廊 , 二层 厅堂太 师壁上方有 隔架 斗拱, 二侧 甬门上方做 神橱 ; 清晚 期 的底层厅
堂 较 矮 , 部 仅 用 丁 头 拱 挑 檐 , 层 厅 堂 太 师 前 二 壁 上 方做 连 弧 拱 ,神 像 置 太 师壁 前 方 供 桌 上 ;
民国时期的厅堂也是二层 , 高度 尤其是二层 但
图 6保 护 区 划分 图
主厅 的高度很 大。其次 , 风格不 同还 体现在 建
筑 的外观上 ,清 早期的民居 多为清水木结 构 ,
外 墙一般只起 围合 作用 , 前有 院子 , 建随墙 并 式单独 门楼 ; 而清晚期 的民居四周均修 筑兼具
承 重 功 能 的夯 土 墙 , 门开 在 前 墙 中 间 ; 民 大 至
国时期 , 夯土 外墙更显 高大 , 出现方 形 多层 建 筑等。
4地 域 特 色 的 民俗 文化 .
61 一
图 7建 筑 高度 规 划控 制 图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涤 下村 自甘 氏开基 以来 , 武风盛 行 , 要有虎桩拳 主 及各类传统生产生活用具 如锄 头功 、 扁担功等 , 民中 村 多人享有武术传人之
称号 , 涤下武功更因一代名将甘国
宝 而 发扬 光 大 。 民素 爱看 戏 、 村 听戏 、 唱戏 , 四平 戏 、 平讲
戏、 杖头木偶 戏【 1 ] 等都是大家最喜闻乐见 的娱乐项 目。 此
外 , 民好饮酒、 村 制酒 , 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 自古承 传不息 , 以农家 自制或小作 坊生产形式存在 。 是村 中最
重 要 的 民 间技 艺 之 一 。 三 、祭 古 村 的保 护 规 划 {下
基于 对涤 下村 历史文化价值 的认识 。 系统 、 完整地 保护涤下村 整个 生活聚落 , 保护涤下村 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关系 , 保护空间格局 、 街巷尺度 、 历史建筑等物化历史
信息 , 保护非物质 性的文字史料及 民俗 , 延续 历史文化
环境 、 传统生活气息, 提高居住质量 , 应成 为第一要务 。
1保 护原 则 . 整体 性原 则 : 划 不 仅 要 保 护 文化 遗 产 本 身 , 且 规 而 图 8建 筑 分级 图
还要保护其 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延续涤下古村 的历史 文脉 , 维护古村个性特征 , 突出地方 乡土气息 , 反映地域
的场所精神 , 要做到保护 、 建设和开发的和谐统一。
综合 性原 则 : 采取 重 点 保 护 、 面 保 护 、 立 骨架 保 护 、
结构保护 、 网络保 护和功能创新 等综合方法 。 实现物质 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保护相结合 , 、 、 点 线 面保护相结合。 原真性原则 :对历史环境 的保护应 采取谨慎 的态 度, 在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之前都必须进行全面充分 的调 查和研究 , 所使 用的方法和材料都必须有充分 的文献依 据, 尽量保 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可读 性 , 到“ 旧如故 。 做 修
以存 其真 ” 。
动态 性原则 : 涤下古村是社会发展和居 民生产生活 的物质载体 , 它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 在不破 坏古村落文化特质的前提下 , 注重保 护 、 应 开发和利 用的有机 结合 , 增强传统古村落 的现代活 力。 2保护区域 与控制范围
本 次 规 划 经 现 状 调 查 , 定 以 整 体 风 貌 保 存 较 好 、 筑 物 确 建
图 9建 筑 整 治规 划 图
拆建、 新建。严格控制区内建筑拆 建、 改建、 空间尺度和建筑形
式, 物质形态尽 量保 持原样。各类传统建筑 以修复 为主, 采取 “ 整旧如旧”“ 旧如 旧” 、修 的保护原则。新建建筑高度、 体量、 色 彩和风格应与传统建筑相统一 , 细部 构件和装饰构件均应采用
传 统 的形 式 。
保护等级较高 、古建筑相 对集 中的涤下古村 为核心保 护区, 以 涤水西溪上游江墩桥( 广通桥 )涤水东溪上游凌云寺遗址 、 、 深 水水尾东侧倚
马磉遗址 等三处 为一般保 护区 ,进行分类保护
( 6。 图 )
建设控制区: 是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古镇风貌的控制地 带, 该区域主要考虑重要视线走廊范围内景观 的完整性和传统
风 貌 的 延 续 性 。 控 制 区 内原 则上 不再 加 建 民宅 或 其 它建 筑 物 、
核心保护 区范围为原清末形成的涤下古村所包括的范 围, 即东至候 门岭 , 南至飞 来庙 , 西到合璧 堂 ,L U L : : : 炮楼 , 四个 I ̄ I 原
构筑物 , 新建建筑在建筑高度 、 体量 、 色彩 和风格上应与传统建
筑风貌相协调。
城 门及四周城墙以内的范围, 包括 日字路 、 羊跽 道、 华丽街 、 马
鞍 弄 、 门岭 、 侯 堡里弄 、 吴厝岭 、 朝和弄等 八条街巷 , 总面积约 41公顷。建设 控制地带范 围为核心保护 区向外 延展 , . 至周边 新建 区域和环村公路范 围。 3保护方式要求 . 核心 保护区:是体现涤下古村历史文化价值 的主要地段 , 应严格保 护历史形成 的古村格局 、 街巷肌理 、 传统 民俗文化 , 以
风貌协调 区 : 作为整体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包括新建街
区及周边 山体 ,在风貌协调 区内应严格控制大中型建设项 目, 禁止任 何破坏 性的建设行为 , 保护好水体 和村落风水林 , 保持 形 成涤下古村 的山水 环境 , 保持村落 与 自然的和谐 : 存位 于 保
该区域 内的古建筑 , 以原真 性原则 为准则加以修复和修缮。 并
4保 护 区屋 顶 平 面 和 天 际轮 廓 线 保 护 规 划
涤下村周围 山体作为古村落的绿色屏 障与背景 , 形成独具
特色的 自然 天际线。 因此 , 规划考虑 : 应统一街区建筑屋 顶和院
落 山墙 的 质 感 和 肌 理 ,保 护 街 区平 缓 并 延 绵 起 伏 的天 际 轮 廓
及构成村落整体风貌 的各种组成要素。 对核心 区内的街巷空间
和 宗 祠 宫庙 建筑 以及 城 墙 城 楼 等 以保 护 和 维 护 为 主 , 不可 随意
一
6 — 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线; 严格保护现存完整 的青瓦坡屋面和封火 山墙 , 对破损、 缺失
部分采 用镶 嵌式的方式进行修 整 ;对于较集 中的更新居住地
盾 的一般建筑( 五级 )或者与历史风貌 无冲 突但质量很差 的建 , 构筑物根 据规划需要将 其拆除 , 进行新 的建设 活动 , 对古迹 或 文物进行复建 , 或开辟为绿化 及开 敞空 间。
暂 留 : 对 处 于 建设 控 制地 带 , 筑 与 历 史风 貌 冲 突大 , 针 建 但
块。 应采用坡顶青瓦灰脊 的传统形式 ; 位于保护 区的院落 隔墙
应采用传统封火 墙 ; 并且涤 下村周 围的群
山 , 不得 随意辟 为 均 它用 。 以保证 四周 的山脊轮廓线和天际轮廓线尽 收眼底 。 建筑高度控制分 区如下( 7 : 图 ) 7 m檐 口高与 9 m脊 高控制区:保护 区和文物保护范 围以 内的建 筑 , 行最上层 檐 口高度 不超过 7 屋脊 总高不 超过 执 m, 9 的规定 。 m 超高建筑应逐步予 以整改。 1 m 檐 口高 与 1 m 总高 控制 区 : 2 5 核心 保 护区 以外 , 建设 控制区 以内 。 新建建筑檐 口高度控 制在 1 m 以下 , 2 总高度不超 过 1 m。现该 区域 内已存在 的超高建筑 , 5 视具体情况除 了暂留 的建筑外 , 分别采取整修 、 更新措施降低层 高。
四 、 筑 保 护 与 更 新 模 式 建
质量较好 。 短期内拆 除经 济代价较 大的建筑 ( 五级 )按 照《 , 历史
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规范》 规定 , 此类建 筑仍然属于需要 更新的
建筑 。 但是 近期予以暂时保 留。
五 、 语 结
一
直 以来 , 古村 落被 称之为 “ 传统 文化 的明珠” 民间收 和“
藏 的国 宝 ” 它不 仅 承 载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深厚 的 文化 , , 同时 也凝
聚 了别样 的乡土与 多彩 的建筑风格 。涤 下村作为其 中的佼佼
者, 既具备着涉 台法缘 古村落 的典 型特征 , 也是古代 宗法 制度 下血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它是前人留给我们 的宝贵财富 , 也
是 我 们 对 子 孙 后 代 的 物 质 文化 传承 。 因 此 , 现 代 经 济 蓬 勃发 在
按照建筑 的历史年代 、 制、 型 保存环境 以及形态 的完整性 , 涤下村 传统建筑按其科学 、 文化 、 艺术价值 , 被划分为五大保护 等级( 8) 图 。
一
展 、 镇建设如火如荼 的浪潮 中 。 城 如何使这 些特 色古村落 既绽
放其迷人魅 力而又不迷失 方向 。 完成保护 民族 文化、 除贫 在 消 困 的同时。 不断达成保 护与发展 的共 同 目标 , 是我们今后 在实
级建筑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 以及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践过程 中必 须进行不断探 索和学习总结 的。 这需要我们更加科 学的进行保护和规 划 , 做到 保护 、 利用 、 更新 、 延续等方面 的有
机 结合 , 为弘扬和保护我 国建筑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 作者 单位 :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 划 系;0 8 ) 20 . 6
注释 :
的建筑物 、 构筑物 , 主要有 : 龙涤仙 宫、 门楼 、 城 迎仙桥 、 聚宝桥 、
飞来庙等 ;
二级建筑 为保护建筑或重要历史建筑 , 指具有一定保 护价
值, 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主特色 , 未公布 为文物保护单位 , 且
未登记 为不 可移动 文物 的
建筑 物 、 构筑 物 , 如峙 国亭 、 山公 龙
祠 、 氏宗祠 、 氏支祠 、 甘 甘 甘国宝故 居等 ;
三级建筑 为历史建筑 , 指涤下村 内建国 以前( 含建 国初期 ) 建成 、 未归入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 的古建筑 ;
[ 屏 南四平戏 , 1 】 又被称 为“ 素平戏” “ 、 庶民戏” “ 民戏 ” 、赐 , 古称“ 四平腔” 是 弋阳腔之遗响 , , 被我 国戏 曲界称为“ 中国四平
戏活化石” “ 和 明代 四 平腔 的 活化 石 ” 自明末 传 入 屏 南 , 。 至今 已 传 1 6代 , 四 百 多年 。屏 南平 讲 戏 起 源 于屏 南 , 历 流行 于 闽 东 北
四级建筑为与传统风格相协调 的现代建筑 , 主要包括涤 下
村内建 国后建成的各类具有传特风貌特征 的建筑 ; 五级建筑为与传统风 格不相协调 的现代建筑 , 主要指涤 下 村内建 国后建成的各类不具有传特风貌特征 的建筑。
和福 州地区 , 系闽剧前 身之一 。屏南杖 头木偶戏则是福建省仅
存 的小杖 头木偶 艺术形态 , 木偶 由“ 头像 ”“ 、 偶身” “ 、脚” 、手” “ 、 “ 活动 管” “ 、命杆 ” “ 、手杆” 等七 个部 分组成 。 参考文献 :
『 1 1阮仪 三 . 史 环 境 保 护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 海 科 技 出版 社 , 历 上
20 0 0
基于保护古村落风貌 和传统空 间格局 的要求 , 充分考虑风
貌完整性 、 历史 原真 性以及合理利用 、 永续利用 的原则 , 对上述 传统建筑 的整治措施如下( 9) 图 :
修缮 :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 、 一 二级 )对其残缺 ,
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 , 对文物整体进行 日常的维 护保 养。原则 是修 旧如故 、 只修不建 。具体办法包括 日常保 养、 防护加固 、 现 状修 整等 。 维修改善 : 对历史建筑( 三级 ) 和历史环境要 素不 改变其外 观特征和 内院传统界面形 式的维护 、 改建活动 。 改造 整修 : 针对质 量好或一般 的、 与历史风 貌相冲突 的一 般建( ) 构 筑物( 五级 )这类建筑仅通过改变立面外观 的方式就 。 能与历史风貌取 得和谐的话 , 采用整修 的方式 ; 必须通过 降低 建筑高度或改变建筑造型 才能取得与历史风貌和谐的 , 采用改
造 的 方式 ; 境 协 调 区 内质 量 好 或 一 般 的 、 历 史 风 貌 相 冲 突 环 与 的非保 护 的一 般 建 ( ) 物也 应 采 用 的 改 造 整 修 方 式 。 构 筑
[ 阮仪三. 2 】 护城 纪实.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 2 3 0 [ 原 广 司. 界聚 落的教 示 10于天伟等译 . 3 ] 世 0. 中国建筑工
业 出版 社 ,0 3 20
『1 4 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 究院主编- 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
规 范冲 国 建 筑 工 业 出版社 . 0 2 5 0
保 留: 针对 与历史 风貌 无冲突 的一般 建( ) 构 筑物 ( 四级 ) 。 该类建筑绝 大多数是外观与历史建筑 尚属协调的新建筑。 更新 : 针对整修 和改造都不能处理好与历史风貌相冲 突矛
6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