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与孩子成长
三江小学 包 艳
讲座: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与孩子成长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什么是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
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国学经典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蒙学经典读物。
蒙学就是古代孩子6岁—13岁学习教材。譬如《弟子规》、《三字经》、《常礼举要》、《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蒙求》、《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诸多经典,无疑不都是在传递童蒙养正,端正幼小的心灵,教予孩子点点滴滴生存的正确方式,以及待人处事的正确生活法则。下面以《弟子规》为例,来谈谈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弟子规》开篇的总叙部分就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告诉我们的孩子以这七大点展开自我修炼。
1、在家要孝顺父母。我们老祖宗在《孝经》第九章里面就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说一个人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和宗亲都不能去孝养,而去关爱其他人,这种人是违背伦常的;在与父母和宗亲面前都不讲礼节和尊敬亲人,反而去尊敬其他人,这种行为是违背礼数的。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人间有百善,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的核心,培养孩子的“孝”就好像农夫种地要播种一样,有种子
才会生根发芽,在生长的过程中给予施肥浇灌的付出,才会有收获。再看看我们祖先造“教”字的用意,教是会意字,就是教育我们后人,学“文”先学“孝”。
2、与兄弟姐妹和宗亲要做到“悌”。这里面包涵了在家与长幼的相处之道,如:吃饭行走,长先幼后;兄弟之间看轻财物,言语上自己约束自己,这样怨恨就会减少,便是对父母的孝了等等处事之道。
3、言语行为要做到“谨”。在给学生上课时我会讲,同学们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要学会自重,如何自重呢!最基本的就是每日的衣食起居要做好,如不贪睡,准时起床,向父母问早问好;穿衣吃饭,如《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做任何事先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自信心自然而然就会有。一旦一个人有自信心,遇到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想办法去解决,反之做任何事情,都会一事无成。如果学生不自信,学习成绩还会好吗?由此可见一种严谨的生活作风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多么得重要啊!
4、处世待人要做到“信”。这点我想大家都能够认同。因为我们谁都不愿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去交往。但试问我们内心那个被现实同化而变得脆弱的心,可曾说过谎么?有过自欺欺人的行迹么?问天下任何一个人,我想都不敢说没有过。所以我常在家长座谈会时风趣地说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弟子规》的缘故,因为在《弟子规》信篇中就讲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5、泛爱众。《弟子规》“泛爱众”在开篇提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告诫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一样事物都需要爱,要爱人爱己。如果人与人相处没有互爱,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欲,那是多么的悲哀啊!
6、亲仁。就是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看健康向上的书籍;交友要慎之又慎。“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长明辨是非的能力。倘若一个人连最起的好坏都分不清楚的话,是很可悲的。
7、有余力,则学文。前面六点修炼好了,再讲到学习目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讲到学习及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我在课堂上常问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最多的是,长大赚很多的钱,当老总或老板,当警察、考大学等等。看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样,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好好想想,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朱子治家格言》上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所以我在这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常常告诫我自己,告诫我的儿女,告诫我的学生,告诉所有缘碰到的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明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明白做人点点滴滴的道理后,做什么事都会水到渠成,事倍功半。
当今社会之现状
看看我们今天周遭的一切,不管从政的,为官的,经商当老板的,教书育人的,甚至娱乐界时尚的艺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圆满,可结果有几个都如愿了呢?有的人追求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有如愿,最后抱着痛苦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其实,用外在物质的追求让其内心安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的先祖早有先见之明,所以在全世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是最多的,最完善的,我们只要花点时间,看看历史,看看古人留下的经典,你就会明白很多事理。通晓事理,则内心一安,整个人生也就充满了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总喜欢看一切事物的负面。想要的太多,自己
又不愿意付出,势必会出现你争我夺的局面,这样难免就会患得患失。中华文化与中医有相同原理,都是内修,自我要求在先,要求对方在后。圣哲孔子在《论语》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存法则;中医的最高要求就是让人不生病。我发现社会一个很怪的现象,有些人喜欢生病,但是不喜欢按传统文化(国学)和中医来调理,修心养性,反而是丧心病狂,抱有毁己毁人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心理不安的表现,或者是薄德载物所致。什么是薄德载物呢?就是说我们拥有的远远高于我们德行能承载的范围。读的“四书五经”可以学习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孩子不懂为什么人要孝顺父母,还要讲那么多规矩,厌学、上网入迷,逃学、比比皆是。我听说这么一个故事,7.1中学一个孩子逃学一周,妈妈终于在网吧找到他,妈妈拉住他,他急于想挣脱妈妈,恼怒地说:“放开我,不然我一砖头打死你”我的内心为之一震。震什么呢?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就是“孝”,从“孝”延伸至“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如果一个人连“孝”的道理都不懂,那么他的人生是多么的悲哀和凄惋啊!
我们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我想原因还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道德伦理教育相对薄弱造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在没有走向社会之前,多读圣贤的书籍,领悟圣贤之道。按不断地修持自己,从中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侍奉长辈师长,照儒家的处世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做到内圣外王。如此不但能够利国利民,而且还能使身心和谐、生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名人谈国学阅读的重要性
宋代的张载说:国学阅读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如此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大众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已经明白了人文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理,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见2008年《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说:“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见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立并举办首次国学研究论坛纪要《中国青年报》2008、7、13)
他认为:一个名字的疆土被人用武力占领了,还可以收复;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人灭绝了,或自己抛弃了,则万劫不复!他提出对待国学的三种态度:分析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开放态度——不封闭自己,既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
果,也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前瞻态度——正确对待古今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说:“当下我们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i、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现象,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不时冒出一些荒诞、浅薄的文化现象,这些都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位有很大关系。”(见于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立并举办首次国学研究论坛纪要)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要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文汇报》2006、10、19)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汉语承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其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本源。汉语生动、传神、形象、富有乐感和神韵,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它高度成熟,重复资讯甚少,文字有涯,却可以遣词无限,我啊,可算是一辈子鼓捣外文,比较了一生,还是说一句:中文最美!中文最善!”(《新民周刊》2008、2、6)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滋养。阅读之于生命,人们习惯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试想,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了然于心,孰能成诵,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就与你的生命相伴了。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
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好处:
1、开发潜能,提高成绩
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他们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国学为基础的学习班在各大城市都有出现,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例如,读诵是学习经典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读诵可开发大脑,提升记忆力和理解力。经典的学习可在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直接提高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并带动其他学科的成绩。
2、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少儿比较单纯,似一张白纸,画什么就是什么。这时的少儿如果接触的是电玩、暴力等他会吸收,如果接受圣贤思想的熏陶,就会逐渐铸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例如树立“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操守,“以诚为本”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做人态度……
3、传承文化,成就人生
温家宝总理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经典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是社会价值系统的重要构成要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经典中的义理是我们宝贵的人生指南,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些通过经典教育利于少儿掌握。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简称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读经教育):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学校一直追求分数的同时,素质教育必要性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加深、社会道德的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少儿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转型期,不少少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 “营养不良”,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问题,各类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并试着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我们深切体会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孩子在青少儿时期、在判断能力渐长,理解能力开化的阶段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是当务之急。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让我们一起陪着孩子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与孩子成长
三江小学 包 艳
讲座: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与孩子成长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什么是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
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国学经典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蒙学经典读物。
蒙学就是古代孩子6岁—13岁学习教材。譬如《弟子规》、《三字经》、《常礼举要》、《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蒙求》、《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诸多经典,无疑不都是在传递童蒙养正,端正幼小的心灵,教予孩子点点滴滴生存的正确方式,以及待人处事的正确生活法则。下面以《弟子规》为例,来谈谈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弟子规》开篇的总叙部分就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告诉我们的孩子以这七大点展开自我修炼。
1、在家要孝顺父母。我们老祖宗在《孝经》第九章里面就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说一个人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和宗亲都不能去孝养,而去关爱其他人,这种人是违背伦常的;在与父母和宗亲面前都不讲礼节和尊敬亲人,反而去尊敬其他人,这种行为是违背礼数的。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人间有百善,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的核心,培养孩子的“孝”就好像农夫种地要播种一样,有种子
才会生根发芽,在生长的过程中给予施肥浇灌的付出,才会有收获。再看看我们祖先造“教”字的用意,教是会意字,就是教育我们后人,学“文”先学“孝”。
2、与兄弟姐妹和宗亲要做到“悌”。这里面包涵了在家与长幼的相处之道,如:吃饭行走,长先幼后;兄弟之间看轻财物,言语上自己约束自己,这样怨恨就会减少,便是对父母的孝了等等处事之道。
3、言语行为要做到“谨”。在给学生上课时我会讲,同学们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要学会自重,如何自重呢!最基本的就是每日的衣食起居要做好,如不贪睡,准时起床,向父母问早问好;穿衣吃饭,如《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做任何事先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自信心自然而然就会有。一旦一个人有自信心,遇到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想办法去解决,反之做任何事情,都会一事无成。如果学生不自信,学习成绩还会好吗?由此可见一种严谨的生活作风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多么得重要啊!
4、处世待人要做到“信”。这点我想大家都能够认同。因为我们谁都不愿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去交往。但试问我们内心那个被现实同化而变得脆弱的心,可曾说过谎么?有过自欺欺人的行迹么?问天下任何一个人,我想都不敢说没有过。所以我常在家长座谈会时风趣地说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弟子规》的缘故,因为在《弟子规》信篇中就讲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5、泛爱众。《弟子规》“泛爱众”在开篇提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告诫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一样事物都需要爱,要爱人爱己。如果人与人相处没有互爱,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欲,那是多么的悲哀啊!
6、亲仁。就是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看健康向上的书籍;交友要慎之又慎。“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长明辨是非的能力。倘若一个人连最起的好坏都分不清楚的话,是很可悲的。
7、有余力,则学文。前面六点修炼好了,再讲到学习目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讲到学习及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我在课堂上常问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最多的是,长大赚很多的钱,当老总或老板,当警察、考大学等等。看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样,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好好想想,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朱子治家格言》上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所以我在这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常常告诫我自己,告诫我的儿女,告诫我的学生,告诉所有缘碰到的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明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明白做人点点滴滴的道理后,做什么事都会水到渠成,事倍功半。
当今社会之现状
看看我们今天周遭的一切,不管从政的,为官的,经商当老板的,教书育人的,甚至娱乐界时尚的艺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圆满,可结果有几个都如愿了呢?有的人追求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有如愿,最后抱着痛苦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其实,用外在物质的追求让其内心安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的先祖早有先见之明,所以在全世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是最多的,最完善的,我们只要花点时间,看看历史,看看古人留下的经典,你就会明白很多事理。通晓事理,则内心一安,整个人生也就充满了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总喜欢看一切事物的负面。想要的太多,自己
又不愿意付出,势必会出现你争我夺的局面,这样难免就会患得患失。中华文化与中医有相同原理,都是内修,自我要求在先,要求对方在后。圣哲孔子在《论语》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存法则;中医的最高要求就是让人不生病。我发现社会一个很怪的现象,有些人喜欢生病,但是不喜欢按传统文化(国学)和中医来调理,修心养性,反而是丧心病狂,抱有毁己毁人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心理不安的表现,或者是薄德载物所致。什么是薄德载物呢?就是说我们拥有的远远高于我们德行能承载的范围。读的“四书五经”可以学习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孩子不懂为什么人要孝顺父母,还要讲那么多规矩,厌学、上网入迷,逃学、比比皆是。我听说这么一个故事,7.1中学一个孩子逃学一周,妈妈终于在网吧找到他,妈妈拉住他,他急于想挣脱妈妈,恼怒地说:“放开我,不然我一砖头打死你”我的内心为之一震。震什么呢?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就是“孝”,从“孝”延伸至“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如果一个人连“孝”的道理都不懂,那么他的人生是多么的悲哀和凄惋啊!
我们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我想原因还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道德伦理教育相对薄弱造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在没有走向社会之前,多读圣贤的书籍,领悟圣贤之道。按不断地修持自己,从中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侍奉长辈师长,照儒家的处世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做到内圣外王。如此不但能够利国利民,而且还能使身心和谐、生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名人谈国学阅读的重要性
宋代的张载说:国学阅读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如此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大众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已经明白了人文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理,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见2008年《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说:“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见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立并举办首次国学研究论坛纪要《中国青年报》2008、7、13)
他认为:一个名字的疆土被人用武力占领了,还可以收复;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人灭绝了,或自己抛弃了,则万劫不复!他提出对待国学的三种态度:分析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开放态度——不封闭自己,既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
果,也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前瞻态度——正确对待古今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说:“当下我们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i、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现象,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不时冒出一些荒诞、浅薄的文化现象,这些都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位有很大关系。”(见于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立并举办首次国学研究论坛纪要)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要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文汇报》2006、10、19)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汉语承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其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本源。汉语生动、传神、形象、富有乐感和神韵,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它高度成熟,重复资讯甚少,文字有涯,却可以遣词无限,我啊,可算是一辈子鼓捣外文,比较了一生,还是说一句:中文最美!中文最善!”(《新民周刊》2008、2、6)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滋养。阅读之于生命,人们习惯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试想,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了然于心,孰能成诵,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就与你的生命相伴了。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
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好处:
1、开发潜能,提高成绩
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他们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国学为基础的学习班在各大城市都有出现,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例如,读诵是学习经典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读诵可开发大脑,提升记忆力和理解力。经典的学习可在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直接提高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并带动其他学科的成绩。
2、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少儿比较单纯,似一张白纸,画什么就是什么。这时的少儿如果接触的是电玩、暴力等他会吸收,如果接受圣贤思想的熏陶,就会逐渐铸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例如树立“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操守,“以诚为本”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做人态度……
3、传承文化,成就人生
温家宝总理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经典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是社会价值系统的重要构成要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经典中的义理是我们宝贵的人生指南,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些通过经典教育利于少儿掌握。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简称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读经教育):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学校一直追求分数的同时,素质教育必要性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加深、社会道德的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少儿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转型期,不少少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 “营养不良”,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问题,各类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并试着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我们深切体会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孩子在青少儿时期、在判断能力渐长,理解能力开化的阶段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是当务之急。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让我们一起陪着孩子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