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目的

古诗教学的目的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古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会背、会写几首古诗吗?仅仅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解释几个重点字的意思,能够完完整整的把一首古诗的意思背默写来吗?其实,答案是很明确的,不是!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关注当今的古诗教学,这些我们做到了吗?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教给方法、自解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通常是老师讲古诗肢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关键字,然后详细讲解,分析字意,进而连字成词,连词成句,最终有老师讲诗意全盘说出,学生原原本本得抄写下来。课下背熟,第二天默写。全对了,就算过关,不对还要重新默写。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完全游离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外。扮演着一个容器的角色,等待着老师往里面填东西。谈到这种模式的不足,老师们振振有词,古诗,如此之深奥。如果不精讲的话,学生怎么可能掌握?熟不如,如此的精讲,带来的只能使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只能是迫于老师压力的一遍又一遍痛苦的死记硬背。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我的《三衢道中》一诗的教学充分证明了学生的这种能力。

《三衢道中》是人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积累运用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本来只是读一读、背一背,大致了解意思,达到积累语言、积累语感的目的也就行了。可是,由于在上册教材中要求要学会用注释和字典自己学习古诗,所以,在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我就想让学生巩固一下。因此,将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调整为:学生能够运用注释、字典自己理解古诗意思并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我把这首古诗写在了黑板上,并把个别特别难理解的字(古今意义不附)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一上课,我就把这首古诗抛了出来。范读了之后,告诉他们,黑板上的意思,刚才范读时候的读音,是我在课前研究的结果。至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也不知道。需要他们研究之后,告诉我。这时,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叫道:“怎么研究?”不等我答话,就有另外一个学生答到:“这不有字典吗?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呗!”我笑着说:“对!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有什么问题,就去请教她吧!”

我给了他们15分钟的时间,前十分钟,自己思考,可以找同桌帮忙。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考过程。为后五分钟的小组交流、共解疑难做准备。研究开始了,他们一个个就像古文字学家一样,搬着工具书,一脸的神圣,一个字一个字的查着。时不时的还会露出胜利的微笑。有的学生有实在弄不懂得问题,但是有急切的想要解决,终于举起了小手,请我帮忙。我也没有直截了当得告诉他们答案,上去第一句话就是:“我也不是很清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然后就同他们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读通了一个诗句之后,学生的那种兴奋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甚至有的学生会突然高兴的蹦了起来。

15分钟之后,由两个小组的同学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有三个小组将古诗的意思完整的翻译了出来,有一个小组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没有完成任务。在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后,开始了古诗的的交流。第四小组的代表首先发言,他就像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专家一样,信心十足的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古诗的诗意。他一讲完,马上就有其他小组提出了反对意见,并

且说除了自己的理解。在经过了一阵激烈的讨论后,终于达成了共识。学生们翻译过来的古诗虽然没有教参上的诗意那么文采飞扬,但是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令他们很兴奋,他们一定会深深的记住它的。理解了诗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听着学生那轻松、愉快的朗诵的声音,我心里真高兴。

学生读完古诗后,信心十足。我趁机布置了第17课《古诗三首》的预习作业,要他们课下自己研究研究这三首古诗,看能不能征服它们。学生的“能”字喊得振聋发奎。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是学生树立自解古诗的信心,形成自解古诗的能力,培养自解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终身爱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得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于是,在我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最后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闭上眼睛,感情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这首古诗,细细品味,你觉得这首古诗那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儿?

以下是我在教学《舟夜书所见》一诗是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

生1:我觉得“簇”字用得好,“簇”不同于“吹”,它给人的感觉是小风吹起了小浪。而“吹”就会让人觉得风吹起来的浪花非常大。

生2;我觉得“散”字特别好,一个字,“一点萤”变为“满河星”的动态描写了出来。而且“散”和“满”形成相互照应。

生3:我觉得“见”字用得好。它将“月黑”的情况下,“渔灯”若隐若现的感觉写了出来。

生4:我觉得“孤”字用得好。一个“孤”字,营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并且“孤”和“一点”相照应。

生5:我觉得“萤”字用得好。它将若隐若现的孤光,比成了萤火虫,多形象呀! „„

学生在品读中,不断感叹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不断感叹作者描述景色之美,不断感叹中国古诗艺术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相信你的学生,送给他们一根魔棒,让他们自己去敲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他们尽

古诗教学三部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另外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

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以下是我日常教学古诗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主要从三个环节谈古诗文教学课堂:

一、了解背景。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

二、朗读,背诵。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老师放弃读古诗教学的最有利的法宝,以讲代读要,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时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希望能少些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多些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三、抓诗眼,知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1)抓诗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例如: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达了深厚的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陶渊明《饮酒》“心远地自偏”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诗人超脱凡俗时,即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诗人才有“此中有真意”才领悟到“心远”的真意。也就是远离尘嚣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的目的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古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会背、会写几首古诗吗?仅仅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解释几个重点字的意思,能够完完整整的把一首古诗的意思背默写来吗?其实,答案是很明确的,不是!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关注当今的古诗教学,这些我们做到了吗?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教给方法、自解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通常是老师讲古诗肢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关键字,然后详细讲解,分析字意,进而连字成词,连词成句,最终有老师讲诗意全盘说出,学生原原本本得抄写下来。课下背熟,第二天默写。全对了,就算过关,不对还要重新默写。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完全游离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外。扮演着一个容器的角色,等待着老师往里面填东西。谈到这种模式的不足,老师们振振有词,古诗,如此之深奥。如果不精讲的话,学生怎么可能掌握?熟不如,如此的精讲,带来的只能使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只能是迫于老师压力的一遍又一遍痛苦的死记硬背。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我的《三衢道中》一诗的教学充分证明了学生的这种能力。

《三衢道中》是人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积累运用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本来只是读一读、背一背,大致了解意思,达到积累语言、积累语感的目的也就行了。可是,由于在上册教材中要求要学会用注释和字典自己学习古诗,所以,在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我就想让学生巩固一下。因此,将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调整为:学生能够运用注释、字典自己理解古诗意思并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我把这首古诗写在了黑板上,并把个别特别难理解的字(古今意义不附)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一上课,我就把这首古诗抛了出来。范读了之后,告诉他们,黑板上的意思,刚才范读时候的读音,是我在课前研究的结果。至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也不知道。需要他们研究之后,告诉我。这时,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叫道:“怎么研究?”不等我答话,就有另外一个学生答到:“这不有字典吗?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呗!”我笑着说:“对!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有什么问题,就去请教她吧!”

我给了他们15分钟的时间,前十分钟,自己思考,可以找同桌帮忙。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考过程。为后五分钟的小组交流、共解疑难做准备。研究开始了,他们一个个就像古文字学家一样,搬着工具书,一脸的神圣,一个字一个字的查着。时不时的还会露出胜利的微笑。有的学生有实在弄不懂得问题,但是有急切的想要解决,终于举起了小手,请我帮忙。我也没有直截了当得告诉他们答案,上去第一句话就是:“我也不是很清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然后就同他们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读通了一个诗句之后,学生的那种兴奋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甚至有的学生会突然高兴的蹦了起来。

15分钟之后,由两个小组的同学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有三个小组将古诗的意思完整的翻译了出来,有一个小组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没有完成任务。在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后,开始了古诗的的交流。第四小组的代表首先发言,他就像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专家一样,信心十足的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古诗的诗意。他一讲完,马上就有其他小组提出了反对意见,并

且说除了自己的理解。在经过了一阵激烈的讨论后,终于达成了共识。学生们翻译过来的古诗虽然没有教参上的诗意那么文采飞扬,但是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令他们很兴奋,他们一定会深深的记住它的。理解了诗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听着学生那轻松、愉快的朗诵的声音,我心里真高兴。

学生读完古诗后,信心十足。我趁机布置了第17课《古诗三首》的预习作业,要他们课下自己研究研究这三首古诗,看能不能征服它们。学生的“能”字喊得振聋发奎。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是学生树立自解古诗的信心,形成自解古诗的能力,培养自解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终身爱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得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于是,在我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最后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闭上眼睛,感情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这首古诗,细细品味,你觉得这首古诗那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儿?

以下是我在教学《舟夜书所见》一诗是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

生1:我觉得“簇”字用得好,“簇”不同于“吹”,它给人的感觉是小风吹起了小浪。而“吹”就会让人觉得风吹起来的浪花非常大。

生2;我觉得“散”字特别好,一个字,“一点萤”变为“满河星”的动态描写了出来。而且“散”和“满”形成相互照应。

生3:我觉得“见”字用得好。它将“月黑”的情况下,“渔灯”若隐若现的感觉写了出来。

生4:我觉得“孤”字用得好。一个“孤”字,营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并且“孤”和“一点”相照应。

生5:我觉得“萤”字用得好。它将若隐若现的孤光,比成了萤火虫,多形象呀! „„

学生在品读中,不断感叹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不断感叹作者描述景色之美,不断感叹中国古诗艺术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相信你的学生,送给他们一根魔棒,让他们自己去敲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他们尽

古诗教学三部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另外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

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以下是我日常教学古诗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主要从三个环节谈古诗文教学课堂:

一、了解背景。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

二、朗读,背诵。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老师放弃读古诗教学的最有利的法宝,以讲代读要,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时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希望能少些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多些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三、抓诗眼,知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1)抓诗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例如: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达了深厚的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陶渊明《饮酒》“心远地自偏”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诗人超脱凡俗时,即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诗人才有“此中有真意”才领悟到“心远”的真意。也就是远离尘嚣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章

  • 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思
  • 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思 作者:陈燕红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古诗文,是语文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扎实古诗文基础,深刻了解古诗文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进 ...查看


  • 走进[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 走进<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校本) 隆湖六站小学 李素娟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掀起诵 ...查看


  • 网络环境下的古诗教学
  •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改变,当计算机逐步进入寻常人家,网络成为家庭必不可少的娱乐因素,学生也通过网络接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因此古诗教学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与现行的网络教学相结合,进行新的古诗教学 ...查看


  • 初三古诗词
  • --初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达到互相交流经验的目的. 2.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必背古诗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4.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5.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以便 ...查看


  •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 ...查看


  • 关于农村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近几年,每次在全县小学毕业生学业水平统一测试前夕,我县小学毕业班语文老师最为关心和头疼的测试内容之一就是有关古诗词会怎么考?考什么?还联名提议县教育局事先拟个考试提纲,提供并缩小有关古诗词的考试范围,以便有的放矢.因为几年来,我县在语文科学 ...查看


  •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
  • 内容摘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大多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 ...查看


  • 题西林壁新说课稿
  • <题西林壁>说课稿 教材简析 :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名山奇景"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题西林壁>不仅写了诗人观 ...查看


  • [静夜思]说课稿 1
  • <静夜思>说课稿 呼丹 一:教材内容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接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