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抗虫棉中、后期管理技术
二0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目
1、重施花铃肥 2、化学调控 3、浇水与排水 4、整枝打顶 5、防治害虫
1、施肥 2、后期整枝 3、防治害虫
录
一、常规抗虫棉花铃期管理技术(一)生育特点(二)管理技术二、常规抗虫棉吐絮期管理技术(一)生育特点(二)管理技术
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一、常规抗虫棉花铃期管理技术
(一)生育特点
在东营棉区,一般在7月初,棉花陆续开花,至8月下旬或9月初吐絮,通常把棉花开花至吐絮,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称为花铃期。花铃期又划分为初花期和盛花期。初花期通常指棉花开花至第四果枝第一节开花的半月时间。初花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是棉花一生中主茎生长最快、果枝增加最多的时期,半个月的时间内,主茎增长量占全生育株高的1/3以上,每2~3天就可长出一个果枝,叶面积增长量相当于蕾期的2~3倍。特别是当前该地区种植的抗虫棉,大都是“后发型”的棉花品种,开花前长势相对较弱,发棵较慢,但在开花后生育迅速加快,容易旺长甚至徒长,造成田间群体过大,相互遮荫严重,从而加重脱落和烂铃,在生产上要特别注意棉花生长的合理调控。
初花期过后,棉花即进入盛花期,棉株的营养生长速度开始减慢,而生殖
生长则逐渐加强,到棉花开花结铃的盛期,棉花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达到最大值。
整个花铃期,棉花根系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根系的吸收能力则进入最旺盛的时期,同时,棉花的需肥量和耗水量也达到高峰时期。
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各种矛盾表现最为集中、最为激化的时期,棉花生育中的几个转折点都集中于此。
棉花花铃期也是棉花开花结铃、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是棉花田间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管理不当,常会出现蕾铃脱落、烂铃、害虫危害等严重问题,田间管理难度最大。
抗虫棉花铃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控制徒长,增蕾保铃”,确保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发展,使棉花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的群体结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棉株主茎生长速度和叶面积的变化动态及封行时间的早晚。正常密度条件下,初花期主茎日增长速度为2~2.5cm ,低于2 cm,可能呈早衰的趋势,而高于3 cm ,则形成徒长,棉花最终株高应保持在90~100 cm 。
棉花是强喜光作物,光照不足会引起部分蕾铃脱落,因此,整个花铃期叶面积系数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棉田封行时间要适宜。叶面积系数要求在初花时1.5左右;8月上旬达到3左右,一般不低于2.5,不高于3.5,而在此后的时间内,尽量减缓叶面积的下降速度,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叶面积系数,进入吐絮期保持在1.5以上。就封行时间来说,大小行种植的棉花,7月10日~15日封小行,7月25日~30日封大行;等行距种植的棉花,7月20日~25日封行。封行过早,属于群体“遮荫型”,将加重花铃脱落和烂铃;封行过晚,属于群体“松散型”,对光热资源是个浪费,影响棉田总铃数。
(二)管理技术
充分利用有效结铃期,主攻增蕾、保铃,力争“三桃”满挂。 1、重施花铃肥
为满足开花结铃阶段这一需肥高峰期对肥料需求,无论何种棉田都要重施花铃肥,而且,花铃肥要以速效氮肥为主。具体施肥量和施肥时间要灵活掌握。
长势平衡的高产棉田,可于见花后5天内追施氮素化肥,至于盖顶肥,要看进一步的长势决定,一般情况下不宜施用。
长势弱或旱薄地、沙土地棉田,可提前追施,一般掌握见花重施肥的原则,此后可于7月下旬补施盖顶肥;
长势旺的棉田和黏土、盐碱地棉田,应适当晚施,掌握见桃施肥的原则,此后不再进行根际追肥。就此期的施肥量,花铃期以占总追肥量的60%为宜,一般每亩施标准氮素化肥15~25㎏。底肥没有施钾肥的,这次追肥要补充钾肥,施用硫酸钾肥7.5~10㎏。
需要施盖顶肥的棉田,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5日期间追施,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施标准氮素化肥5~10㎏,8月5日后追施会造成贪青晚熟。施肥时要注意离主根远些,施得深一些,否则,会烧根死棵,更不要地面撒施。
2、化学调控
利用缩节安或水剂助壮素进行化学调控,是控制棉花旺长、调节封行时间最有效的办法,一定要合理及时采用该项措施。对花铃期棉花化控的要求仍然是适时适量,一般情况下,可在蕾期化控的基础上,于7月中旬施用一次,7月下旬打顶后再施用一次。第一次每亩用缩节安1.7~2克,第二次(7月下旬)2~2.7克,分别兑水40~50㎏,均匀喷洒叶面。
长势弱的棉田,可减少用量和次数或推迟施用时间,可于7月中旬盛花期前后施用一次,每亩用量1.7~2克。
长势旺的棉田,可提早施用并适当加大用量,但此期每亩每次最大用量以不超过3克为宜,否则,控制过重,会影响产量。
3、浇水与排水
棉花进入盛花期后,既不抗旱、也不耐涝,这期间遇旱浇水增产显著;若
出现内涝或淹水,则会导致大量蕾铃脱落,必须密切注意棉田旱涝情况。棉花花铃期要求20~40㎝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尽管我们东营地区此时正是雨季,但10天左右不下雨,棉田就会低于这一含量。有水浇条件的棉田,10天未遇雨,就应考虑浇水。浇水宜采用沟灌,切忌大水漫灌。但遇大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
4、整枝打顶
结合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及时去掉主茎上的营养枝,按照“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的原则进行打顶。
一般发育正常的棉花,可于7月20前后打顶,个别发育晚、长势强的棉花,为多增加蕾铃量,可适当推迟,但一般不宜超过7月25日。打顶的办法是:打下一叶带一心,一块棉田要一次打完,打下的枝叶要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掉。
关于抗虫棉打边心是否增产,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议,根据试验和实践,这项技术对大部分棉田仍是适宜的。有条件的棉农要尽量应用此项技术,效果仍然是显著的。
5、防治害虫
当前棉农种植的抗虫棉,只限于抗杀鳞翅目害虫(以棉铃虫为主),对其他害虫无抗杀作用,而且,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杀也有一定的限度,他的抗虫性还有随生育进程逐渐减弱的趋势。因此,治虫仍是抗虫棉田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此期,棉田害虫以三代棉铃虫、伏蚜、红蜘蛛等为主,应及时防治。
(1)棉铃虫的防治
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百株累计卵量达到12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达15头时,即可进行田间防治。
①卵孵化高峰期可喷施2.5%氟啶脲、氟虫脲、乳油1000倍液; ②棉铃虫幼虫高峰期,可喷施硫双威、丙溴磷、辛硫磷、多杀霉素等1000~
1500倍液。可有效的防治棉铃虫的危害。蕾铃期棉株高大,喷药应掌握棉叶正反面、顶尖、花、蕾、铃均匀着药,才能保证喷药效果,同时,应注意交替用药,施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
(2)伏蚜的防治
当卷叶株率5%~10%时,就达到了防治指标。
每亩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6~12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棉蚜效果好。
或每亩用2.5%吡虫啉乳油2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棉蚜(低毒)。 (3)棉叶螨的防治
当棉叶出现黄白斑株率20%时,可进行防治。
每亩用20%甲氰菊酯乳油8~10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棉叶螨,兼治棉铃虫。
或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2.2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棉叶螨,兼治棉铃虫。
二、常规抗虫棉吐絮期管理技术 (一)生育特点
棉花吐絮期是指从开始吐絮到所有棉株吐絮完成的一段时间,在东营地区一般是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吐絮期约为70多天。
棉花后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棉花后期的根系吸收功能,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减缓叶面积的下降速度,维持相对较高的叶片光合生产能力,为棉铃发育和成熟创造良好的田间条件,促早熟,防早衰,以取得丰产丰收,收获优质棉。
(二)管理技术 1、施肥
棉花根际追肥应在7月底前结束,进入8月份一般不再进行根际追肥,否
则,容易造成贪青晚熟。对于脱肥或瘠薄地的棉花,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用1%~2%的尿素溶液,每次每亩喷施70公斤,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喷施300~500倍的磷酸二氢钾或3%~5%的过磷酸钙溶液,每亩喷施60~75公斤,连喷2~3遍,每隔10天左右喷一遍。对防止早衰、促进早熟效果很好。喷药时一定要喷在棉株中上部叶片的正反面。根外追肥晴天宜在下午进行,阴天可全天进行,以防喷施后水分迅速蒸发,浓度骤增而灼伤叶片。
2、后期整枝
受霜期的限制,东营棉区立秋后长出的蕾、白露后开的花,都是无效的。为了节约养分,促进结大铃,也为减轻四代棉铃虫的危害,应尽早摘除无效蕾,可在8月10日~15日进行。其他毛耳、赘芽也同时去掉。
3、防治害虫
抗虫棉在生育后期对棉铃虫的抗杀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因而,要重视对四代棉铃虫的防治。四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百株低龄幼虫10头。防治用药是:可喷施久效磷、灭多威、丙溴磷、高氯辛等1000~1500倍液,防治1~2次,可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
常规抗虫棉中、后期管理技术
二0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目
1、重施花铃肥 2、化学调控 3、浇水与排水 4、整枝打顶 5、防治害虫
1、施肥 2、后期整枝 3、防治害虫
录
一、常规抗虫棉花铃期管理技术(一)生育特点(二)管理技术二、常规抗虫棉吐絮期管理技术(一)生育特点(二)管理技术
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一、常规抗虫棉花铃期管理技术
(一)生育特点
在东营棉区,一般在7月初,棉花陆续开花,至8月下旬或9月初吐絮,通常把棉花开花至吐絮,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称为花铃期。花铃期又划分为初花期和盛花期。初花期通常指棉花开花至第四果枝第一节开花的半月时间。初花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是棉花一生中主茎生长最快、果枝增加最多的时期,半个月的时间内,主茎增长量占全生育株高的1/3以上,每2~3天就可长出一个果枝,叶面积增长量相当于蕾期的2~3倍。特别是当前该地区种植的抗虫棉,大都是“后发型”的棉花品种,开花前长势相对较弱,发棵较慢,但在开花后生育迅速加快,容易旺长甚至徒长,造成田间群体过大,相互遮荫严重,从而加重脱落和烂铃,在生产上要特别注意棉花生长的合理调控。
初花期过后,棉花即进入盛花期,棉株的营养生长速度开始减慢,而生殖
生长则逐渐加强,到棉花开花结铃的盛期,棉花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达到最大值。
整个花铃期,棉花根系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根系的吸收能力则进入最旺盛的时期,同时,棉花的需肥量和耗水量也达到高峰时期。
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各种矛盾表现最为集中、最为激化的时期,棉花生育中的几个转折点都集中于此。
棉花花铃期也是棉花开花结铃、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是棉花田间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管理不当,常会出现蕾铃脱落、烂铃、害虫危害等严重问题,田间管理难度最大。
抗虫棉花铃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控制徒长,增蕾保铃”,确保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发展,使棉花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的群体结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棉株主茎生长速度和叶面积的变化动态及封行时间的早晚。正常密度条件下,初花期主茎日增长速度为2~2.5cm ,低于2 cm,可能呈早衰的趋势,而高于3 cm ,则形成徒长,棉花最终株高应保持在90~100 cm 。
棉花是强喜光作物,光照不足会引起部分蕾铃脱落,因此,整个花铃期叶面积系数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棉田封行时间要适宜。叶面积系数要求在初花时1.5左右;8月上旬达到3左右,一般不低于2.5,不高于3.5,而在此后的时间内,尽量减缓叶面积的下降速度,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叶面积系数,进入吐絮期保持在1.5以上。就封行时间来说,大小行种植的棉花,7月10日~15日封小行,7月25日~30日封大行;等行距种植的棉花,7月20日~25日封行。封行过早,属于群体“遮荫型”,将加重花铃脱落和烂铃;封行过晚,属于群体“松散型”,对光热资源是个浪费,影响棉田总铃数。
(二)管理技术
充分利用有效结铃期,主攻增蕾、保铃,力争“三桃”满挂。 1、重施花铃肥
为满足开花结铃阶段这一需肥高峰期对肥料需求,无论何种棉田都要重施花铃肥,而且,花铃肥要以速效氮肥为主。具体施肥量和施肥时间要灵活掌握。
长势平衡的高产棉田,可于见花后5天内追施氮素化肥,至于盖顶肥,要看进一步的长势决定,一般情况下不宜施用。
长势弱或旱薄地、沙土地棉田,可提前追施,一般掌握见花重施肥的原则,此后可于7月下旬补施盖顶肥;
长势旺的棉田和黏土、盐碱地棉田,应适当晚施,掌握见桃施肥的原则,此后不再进行根际追肥。就此期的施肥量,花铃期以占总追肥量的60%为宜,一般每亩施标准氮素化肥15~25㎏。底肥没有施钾肥的,这次追肥要补充钾肥,施用硫酸钾肥7.5~10㎏。
需要施盖顶肥的棉田,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5日期间追施,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施标准氮素化肥5~10㎏,8月5日后追施会造成贪青晚熟。施肥时要注意离主根远些,施得深一些,否则,会烧根死棵,更不要地面撒施。
2、化学调控
利用缩节安或水剂助壮素进行化学调控,是控制棉花旺长、调节封行时间最有效的办法,一定要合理及时采用该项措施。对花铃期棉花化控的要求仍然是适时适量,一般情况下,可在蕾期化控的基础上,于7月中旬施用一次,7月下旬打顶后再施用一次。第一次每亩用缩节安1.7~2克,第二次(7月下旬)2~2.7克,分别兑水40~50㎏,均匀喷洒叶面。
长势弱的棉田,可减少用量和次数或推迟施用时间,可于7月中旬盛花期前后施用一次,每亩用量1.7~2克。
长势旺的棉田,可提早施用并适当加大用量,但此期每亩每次最大用量以不超过3克为宜,否则,控制过重,会影响产量。
3、浇水与排水
棉花进入盛花期后,既不抗旱、也不耐涝,这期间遇旱浇水增产显著;若
出现内涝或淹水,则会导致大量蕾铃脱落,必须密切注意棉田旱涝情况。棉花花铃期要求20~40㎝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尽管我们东营地区此时正是雨季,但10天左右不下雨,棉田就会低于这一含量。有水浇条件的棉田,10天未遇雨,就应考虑浇水。浇水宜采用沟灌,切忌大水漫灌。但遇大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
4、整枝打顶
结合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及时去掉主茎上的营养枝,按照“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的原则进行打顶。
一般发育正常的棉花,可于7月20前后打顶,个别发育晚、长势强的棉花,为多增加蕾铃量,可适当推迟,但一般不宜超过7月25日。打顶的办法是:打下一叶带一心,一块棉田要一次打完,打下的枝叶要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掉。
关于抗虫棉打边心是否增产,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议,根据试验和实践,这项技术对大部分棉田仍是适宜的。有条件的棉农要尽量应用此项技术,效果仍然是显著的。
5、防治害虫
当前棉农种植的抗虫棉,只限于抗杀鳞翅目害虫(以棉铃虫为主),对其他害虫无抗杀作用,而且,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杀也有一定的限度,他的抗虫性还有随生育进程逐渐减弱的趋势。因此,治虫仍是抗虫棉田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此期,棉田害虫以三代棉铃虫、伏蚜、红蜘蛛等为主,应及时防治。
(1)棉铃虫的防治
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百株累计卵量达到12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达15头时,即可进行田间防治。
①卵孵化高峰期可喷施2.5%氟啶脲、氟虫脲、乳油1000倍液; ②棉铃虫幼虫高峰期,可喷施硫双威、丙溴磷、辛硫磷、多杀霉素等1000~
1500倍液。可有效的防治棉铃虫的危害。蕾铃期棉株高大,喷药应掌握棉叶正反面、顶尖、花、蕾、铃均匀着药,才能保证喷药效果,同时,应注意交替用药,施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
(2)伏蚜的防治
当卷叶株率5%~10%时,就达到了防治指标。
每亩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6~12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棉蚜效果好。
或每亩用2.5%吡虫啉乳油2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棉蚜(低毒)。 (3)棉叶螨的防治
当棉叶出现黄白斑株率20%时,可进行防治。
每亩用20%甲氰菊酯乳油8~10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棉叶螨,兼治棉铃虫。
或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2.2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棉叶螨,兼治棉铃虫。
二、常规抗虫棉吐絮期管理技术 (一)生育特点
棉花吐絮期是指从开始吐絮到所有棉株吐絮完成的一段时间,在东营地区一般是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吐絮期约为70多天。
棉花后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棉花后期的根系吸收功能,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减缓叶面积的下降速度,维持相对较高的叶片光合生产能力,为棉铃发育和成熟创造良好的田间条件,促早熟,防早衰,以取得丰产丰收,收获优质棉。
(二)管理技术 1、施肥
棉花根际追肥应在7月底前结束,进入8月份一般不再进行根际追肥,否
则,容易造成贪青晚熟。对于脱肥或瘠薄地的棉花,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用1%~2%的尿素溶液,每次每亩喷施70公斤,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喷施300~500倍的磷酸二氢钾或3%~5%的过磷酸钙溶液,每亩喷施60~75公斤,连喷2~3遍,每隔10天左右喷一遍。对防止早衰、促进早熟效果很好。喷药时一定要喷在棉株中上部叶片的正反面。根外追肥晴天宜在下午进行,阴天可全天进行,以防喷施后水分迅速蒸发,浓度骤增而灼伤叶片。
2、后期整枝
受霜期的限制,东营棉区立秋后长出的蕾、白露后开的花,都是无效的。为了节约养分,促进结大铃,也为减轻四代棉铃虫的危害,应尽早摘除无效蕾,可在8月10日~15日进行。其他毛耳、赘芽也同时去掉。
3、防治害虫
抗虫棉在生育后期对棉铃虫的抗杀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因而,要重视对四代棉铃虫的防治。四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百株低龄幼虫10头。防治用药是:可喷施久效磷、灭多威、丙溴磷、高氯辛等1000~1500倍液,防治1~2次,可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